《環球時報》專訪知名學者張亞中和倪永傑:「不敢獨、不能獨、必被...

2021-01-10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回顧過去一年,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持續挑動緊張局勢,「武統」「擦槍走火」等字眼不斷在兩岸輿論場閃現……27日,《環球時報》就此專訪臺灣學者、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和《臺海研究》主編、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所長倪永傑,他們對兩岸關係透露出明顯的失望,但對和平統一仍抱有希望。

環球時報:請您用一個詞概括2020年的兩岸關係。

張亞中:我想到三個字:「冷」「敵」「分」。毫無疑問兩岸關係現在非常冷,幾乎沒什麼交流,可是光一個「冷」不足以形容兩岸民眾心理上相互的認知狀態,如果從這個層面談,我會想到一個比較不好的字「敵」。過去一年,兩岸之間的敵意在快速升高。「冷」是兩岸現實的狀態,「敵」是對對方的看法,帶來的結果就是兩岸往「分」的方向越來越強,我覺得這三個字籠罩著一整年的兩岸氣氛。

倪永傑:如果形容2020年兩岸關係的特徵,我會說「風高浪急,斷流脫鉤」。民進黨2016年上臺執政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摧毀兩岸政治基礎,兩岸關係急轉直下,逐漸降至冰點。今年疫情肆虐,美國狂打「臺灣牌」,兩岸遭遇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民進黨借疫推動兩岸「斷流脫鉤」政策,拒絕防疫合作,拒絕武漢臺商、臺生、臺屬等回臺,歧視陸配、陸生權益;散布政治病毒,污衊「武漢病毒」「中國病毒」,升高民意敵意螺旋;中斷兩岸航班,相互隔離,兩岸人員交流懸崖式下跌。在軍事上瘋狂對美軍購,導致兩岸軍情風高浪急,臺灣海峽已邁向戰爭邊緣,處於懸崖邊上。

環球時報:在臺灣持續對美軍購、大陸軍機頻繁繞臺的情況下,您認為和平統一的概率是否還存在?

張亞中:如果僅僅從軍機繞臺來判斷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是否在降低,我覺得稍微早了一點。因為對大陸來講,軍機繞臺是對民進黨當局保持適度壓力,同時向美國表達「這是中國的事情,不要說三道四」的態度,並不表示馬上要武力統一,反而可以看出北京沒有放棄和平統一的努力,和平統一仍是主旋律。

倪永傑:和平統一仍是大勢所趨。這既是中央既定政策,體現戰略定力、戰略耐心,又是本人曾建議的「智統」的必然歸宿。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和平發展、融合發展越紮實,軍事準備越充分,和平統一的條件就越好。在當前形勢下和平統一似乎面臨更多困難,條件不斷流失,但從歷史發展的長程看,面對疫情大考,經過美國無底線對「臺灣牌」的擺弄,中華民族雖經受嚴峻考驗,但和平統一的條件正在醞釀中。

之所以這麼說,首先因為中國更加強大,中美實力差距加快縮小,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深入人心;二是大陸對臺方略經過文武兩套策略、軟硬兩手的演練、配合,通過對臺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全方位、全領域、高頻率的磨合,更加科學有效、成熟完善,大陸掌控臺海局勢、塑造兩岸關係、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最後,臺灣民進黨執政基礎已經有所削弱,開放美豬美牛、關閉中天新聞臺,製造綠色恐怖,「討厭民進黨」的民意又回來了,「不敢獨、不能獨、必被統」將成為臺灣多數民意。

環球時報:很多臺媒都在談大陸民間出現「仇臺情緒」。

張亞中:的確,臺灣島內現在所接受的信息就是大陸輿論場對臺灣的「敵意」越來越高,特別在蔡英文上臺後,由於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陷入持續緊張的局面。我注意到的是:在這期間,大陸一些媒體、學者談起臺灣越來越少像以往一樣用溫暖、感性的詞語。學國際政治的都明白,講到最後實力對比才是解決問題的決定因素,可是這種話講多了,其實是冷冰冰的。

倪永傑:民進黨的「斷流脫鉤」政策、誣衊醜化大陸,煽動臺灣民眾敵視大陸,歧視大陸民眾的權益導致兩岸關係惡化,也使大陸民眾對民進黨、「臺獨」勢力的反感達到頂點。這不是什麼「仇臺情緒」,不是對美麗寶島臺灣、對善良臺灣民眾的厭惡,而是對民進黨、「臺獨」勢力的聲討。實際上,相比島內「臺獨」勢力對於兩岸民眾的挑撥、對於大陸的惡毒攻擊,大陸民眾相當理性、克制。

環球時報:香港因素尤其是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對臺灣產生了什麼影響?

張亞中:民進黨告訴臺灣民眾「九二共識直接等同於一國兩制」,然後通過妖魔化香港「一國兩制」的實踐來與臺灣做比較,不管怎麼樣,民進黨一定會利用香港做臺灣的文章。我們做研究的都明白,香港問題背後是美國在煽風點火,可是普通老百姓沒有辦法了解到這一點,再加上現在的臺灣媒體掌握在民進黨手上,單憑我們這些學者講效果很有限。我一直認為,現階段的目標是和平統一,而「一國兩制」是統一後的政治安排。我還建議,大陸在對臺灣民眾講述統一之後的政治安排時,不妨更具包容性和開放性,不要落入民進黨「香港模式統一臺灣」的話語體系陷阱中。

倪永傑: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對香港的長治久安產生正面效應。民進黨當局、「臺獨」勢力多年來的策略之一就是培植「港獨」並與之長期勾結,旨在破壞香港與內地的關係。香港國安法可以有效阻斷「臺獨」與「港獨」狼狽為奸,嚇阻民進黨當局不敢把手伸進港島,因此它不會影響港臺民眾間正常交流往來、經濟活動,相反會提供保障。而民進黨攻擊「今日香港、明日臺灣」是服務於選舉鞏固政權的需要。

環球時報:拜登上臺後,您對未來一年兩岸關係和臺美關係有哪些預測?

張亞中:我覺得未來一年「冷」「敵」「分」三種狀態基本還是會同時存在。從外在環境看,疫情在未來一年不會立刻變好,比如現在從大陸到臺灣必須隔離兩個星期,像我這樣平常往來兩岸非常多的人,幾乎無法再走動,所以兩岸交流仍會比較冷。另外,民進黨明年沒有選舉,也沒有什麼壓力,其兩岸路線不會有大的改變。

唯一可能會有轉機的是川普時期要挑起兩岸對抗,所以打「臺灣牌」,兩岸存在擦槍走火的風險。而拜登畢竟是一個傳統政治人物,雖然美國對大陸的遏制還是大方向,但他在打「臺灣牌」時應該不會像川普那麼激烈。拜登的重點可能還在於科技戰,不會把「臺灣牌」打到「淋漓盡致」,兩岸擦槍走火的可能性會稍微降低一點。

倪永傑:拜登政府上臺後,中美關係競爭衝突的格局不會改變,但得到暫時緩和,甚至可能獲得經濟、防疫及氣候等方面的合作,也使兩岸關係獲得避險甚至改善的機會之窗,避免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

一方面,新的美國政府可能繼承部分川普政府的「政治遺產」,持續提升美臺關係,拉攏臺灣經濟參與美國的「經濟重組」,美臺貿易談判有所突破;突出臺灣的所謂「制度價值」,拉攏盟友為臺灣的國際參與發聲,繼續售臺武器等。另一方面,美國可能也會有所克制,不像川普政府那麼瘋狂、不可預測、毫無底線,相對比較可控、可預測,手段相對柔和。但我們不要高估了中美關係緩和的可能,低估美臺關係升溫的風險,紮實做好對美外交與對臺工作。

相關焦點

  • 專訪香港資深大律師湯家驊:通過立法打擊「港獨」勢在必然
    25日,香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資深大律師湯家驊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表示,那些質疑涉港國安立法違反《基本法》、破壞「一國兩制」的說法站不住腳,由於「港獨」問題令香港社會非常不穩定,出臺法律來解決勢在必然。
  • 專訪香港資深大律師湯家驊:通過立法打擊「港獨」勢在必然
    25日,香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資深大律師湯家驊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表示,那些質疑涉港國安立法違反《基本法》、破壞「一國兩制」的說法站不住腳,由於「港獨」問題令香港社會非常不穩定,出臺法律來解決勢在必然。
  • 洪秀柱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兵兇戰危,臺灣不能當「刺蝟」
    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洪秀柱談起當下兩岸關係並不像以往給人的印象那樣「火力全開」,而是嚴謹剖析法條,審慎判斷局勢,保持著「學者式」的冷靜思考。她通過分析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所謂「與臺灣關係法」,得出「美國對臺灣的處境,最多只有『嚴重關切』,沒有任何具體的安全保證承諾」的結論。洪秀柱同時呼籲國民黨「尊重歷史事實,尊重我們的承諾」,不要掉進民進黨的民粹陷阱而隨波逐流。
  • 孫中山之孫接受本報專訪:500臺灣社團將組建「反獨大聯盟」
    【環球時報記者 吳薇】繼魏明仁元旦在彰化升起五星紅旗以及「中華愛國同心會」抗議「港獨」分子到臺灣後,3月12日下午,由孫中山先生的孫子孫武彥牽頭,島內四五百個政黨和團體將在「國父紀念館」成立「反獨大聯盟」。這些團體包括世界華人聯誼總會、中國統一民主黨和中華新住民黨等。
  • 張亞中:要真正做「中國國民黨」,再不能做「美國、臺灣國民黨」
    《環球時報》對他進行專訪,張亞中說,國民黨不應該在像原來那樣是「美國、臺灣國民黨」,而是要真正做「中國國民黨」,他如果能當選的話,願意成為維護和創造和平的使者,跟大陸籤訂「國共兩黨創造兩岸和平的備忘錄」。
  • 專訪"名嘴"黃智賢:臺灣人眼中的"統"和"獨"
    帶著問題,港臺腔對黃智賢女士進行了專訪。---------------------------------「獨」派洗腦扭曲了臺灣人觀念筆者問黃女士,出身深綠家庭,您的立場為什麼和他們不同,是什麼促成您的轉變?而她卻告訴記者,自己的認同和政治立場一直沒有變,變的是家人和整個社會環境。
  • 臺學者:蔡英文明確表態「挺獨」向2016大選宣戰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中國時報》18日文章,原題《蔡英文挺獨 宣戰2016》,作者為臺灣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全文摘編如下:如果不是馬英九與國民黨的聲望太低,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絕對不敢輕易的跨過「那一哩路」,把臺灣2014年和2016年的兩次選舉看做「中國最怕押錯寶」,會跟著民進黨的輸贏而轉向。
  • 《環球時報》專訪著名歐洲僑領單聲 「美國就像不知輕重的孩子」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孫微】著名歐洲僑領單聲先生1929年出生於上海,1951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法律系,後赴法留學獲得巴黎大學國際法學博士學位。轉行經商的單聲,上世紀60 年代定居英國。近日,單聲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從海外華人視角暢談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和中英關係的發展。儘管身在海外、1978年才重新踏上故土,但談到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單聲感慨地說:「我也是一個見證者。中國從過去一個『聽話』的國家發展到今天別人聽我們講話的國家,這是我們海外華人華僑最值得驕傲的地方。從前,『苦』字寫在華人臉上,現在是一個『笑』字。」
  • 《環球時報》專訪臺灣島內三名資深人士:美國「變天」,將如何影響...
    張亞中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雖然民進黨官方說會「中立」,但如果從其外圍組織如島內談話節目和一些親綠媒體的報導來看,確實流露出希望川普勝選的傾向性,甚至一些政客、媒體曾對拜登有諸多嘲諷。「他們的這種期望建立在兩個前提下:首先因為川普對中國大陸是採取對抗態度的;第二,川普賣了很多武器給臺灣,所以他們比較喜歡川普,甚至還有人想像『川普會訪問臺灣』。
  • 臺灣新版「護照」明年1月發行,此前被諷「獨不了,就搞小動作」
    多位兩岸問題學者15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如果該消息屬實,顯示北京不會容忍「臺獨」勢力挑戰自己的底線。報導稱,大陸《反分裂國家法》第二條規定,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 環球時報專訪85歲老榮民:反「臺獨」,我們上前線
    在離榮民之家不遠的行修廟,《環球時報》記者和老榮民馬繼光談了很多。馬繼光老伯今年已85歲高齡,仍聲若洪鐘、步履輕快,他退伍後曾到企業做過「保全」(安全保衛)。談到洪素珠在高雄汙辱老戰友,他不禁生氣地說:「我們當年拿著大刀、舉起步槍,都敢和佔優勢的日本鬼子拼命,如今怎麼會怕一個瘋婆子的瘋言瘋語?
  • 美國亞馬遜公然售賣「港獨T恤」 印有多種反華言論
    14日,美國電商企業亞馬遜被指在其平臺上公然銷售「港獨」T恤,這是繼範思哲、蔻馳、紀梵希等外國企業之後,又一家國外大牌公司被發現有涉嫌分裂中國的不當行為。《環球時報》記者14日就此事聯繫亞馬遜中國進行問詢,截至發稿時尚未收到回復。
  • 臺灣學者:「港獨」別過來,去美國吧!
    執筆/張亞中臺「行政院」組織專案小組草擬「香港人道救援行動方案」,原規劃在11日「行政院會」提出、通過後立即實施。在法理上,依照臺「民國政府憲法」,香港跟中國大陸一樣,都是「中華民國」主權範圍的一部分,只是目前治權不能及。為了區別港澳與大陸的不同,臺北方面於上世紀90年代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外特別訂定了《港澳關係條例》。依照這份《港澳關係條例》,香港民眾若要移民臺灣,擁有比大陸民眾更寬鬆的條件。
  • 香港警方密集拘捕"港獨" 學者:警方執法會更嚴厲
    [環球網報導記者付國豪]自8月29日晚上開始,包括陳浩天、黃之鋒、周庭、鄭松泰等人在內,已有多名「港獨」頭目被捕。他們都曾在「港獨」組織中任所謂「黨主席」「秘書長」等職務。陳浩天在警方29日、30日的這波行動中,被捕消息最先曝光的是「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
  • 專訪"名嘴"黃智賢:臺灣人眼中的"統"和"獨"
    帶著問題,港臺腔對黃智賢女士進行了專訪。---------------------------------「獨」派洗腦扭曲了臺灣人觀念筆者問黃女士,出身深綠家庭,您的立場為什麼和他們不同,是什麼促成您的轉變?而她卻告訴記者,自己的認同和政治立場一直沒有變,變的是家人和整個社會環境。
  • 探訪統「獨」風波下的「吳寶春麥坊」
    掀起臺灣統「獨」風波的島內知名麵包品牌 「吳寶春麵包」上周五在上海開啟大陸首家麵包店——「吳寶春麥坊」。12日中午,《環球時報》記者來到「吳寶春麥坊」,店裡已是人頭濟濟,不少在商場周邊辦公的白領趁著午休時分進店選購麵包。
  • 港中大學生會勾連「臺獨」分子,學者:「兩獨合流」衝擊「一國兩制」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本月初在開學禮上公然鼓吹「港獨」的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區倬僖,又開始與「臺獨」分子高調勾結,動向相當值得警惕。據香港《文匯報》19日報導,中大13日晚舉行了一場論壇,「臺獨」分子、「黑色島國青年陣線」前發言人賴鬱棻受邀講話。
  • 民進黨內有人推動修改「國徽」 張亞中:蔡英文已漸漸跛腳
    綠營推動法理「臺獨」動作愈來愈大,臺灣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接受中評社專訪分析,這凸顯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已經沒有一言九鼎的威望去指揮黨籍「立委」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