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回顧過去一年,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持續挑動緊張局勢,「武統」「擦槍走火」等字眼不斷在兩岸輿論場閃現……27日,《環球時報》就此專訪臺灣學者、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和《臺海研究》主編、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所長倪永傑,他們對兩岸關係透露出明顯的失望,但對和平統一仍抱有希望。
環球時報:請您用一個詞概括2020年的兩岸關係。
張亞中:我想到三個字:「冷」「敵」「分」。毫無疑問兩岸關係現在非常冷,幾乎沒什麼交流,可是光一個「冷」不足以形容兩岸民眾心理上相互的認知狀態,如果從這個層面談,我會想到一個比較不好的字「敵」。過去一年,兩岸之間的敵意在快速升高。「冷」是兩岸現實的狀態,「敵」是對對方的看法,帶來的結果就是兩岸往「分」的方向越來越強,我覺得這三個字籠罩著一整年的兩岸氣氛。
倪永傑:如果形容2020年兩岸關係的特徵,我會說「風高浪急,斷流脫鉤」。民進黨2016年上臺執政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摧毀兩岸政治基礎,兩岸關係急轉直下,逐漸降至冰點。今年疫情肆虐,美國狂打「臺灣牌」,兩岸遭遇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民進黨借疫推動兩岸「斷流脫鉤」政策,拒絕防疫合作,拒絕武漢臺商、臺生、臺屬等回臺,歧視陸配、陸生權益;散布政治病毒,污衊「武漢病毒」「中國病毒」,升高民意敵意螺旋;中斷兩岸航班,相互隔離,兩岸人員交流懸崖式下跌。在軍事上瘋狂對美軍購,導致兩岸軍情風高浪急,臺灣海峽已邁向戰爭邊緣,處於懸崖邊上。
環球時報:在臺灣持續對美軍購、大陸軍機頻繁繞臺的情況下,您認為和平統一的概率是否還存在?
張亞中:如果僅僅從軍機繞臺來判斷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是否在降低,我覺得稍微早了一點。因為對大陸來講,軍機繞臺是對民進黨當局保持適度壓力,同時向美國表達「這是中國的事情,不要說三道四」的態度,並不表示馬上要武力統一,反而可以看出北京沒有放棄和平統一的努力,和平統一仍是主旋律。
倪永傑:和平統一仍是大勢所趨。這既是中央既定政策,體現戰略定力、戰略耐心,又是本人曾建議的「智統」的必然歸宿。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和平發展、融合發展越紮實,軍事準備越充分,和平統一的條件就越好。在當前形勢下和平統一似乎面臨更多困難,條件不斷流失,但從歷史發展的長程看,面對疫情大考,經過美國無底線對「臺灣牌」的擺弄,中華民族雖經受嚴峻考驗,但和平統一的條件正在醞釀中。
之所以這麼說,首先因為中國更加強大,中美實力差距加快縮小,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深入人心;二是大陸對臺方略經過文武兩套策略、軟硬兩手的演練、配合,通過對臺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全方位、全領域、高頻率的磨合,更加科學有效、成熟完善,大陸掌控臺海局勢、塑造兩岸關係、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最後,臺灣民進黨執政基礎已經有所削弱,開放美豬美牛、關閉中天新聞臺,製造綠色恐怖,「討厭民進黨」的民意又回來了,「不敢獨、不能獨、必被統」將成為臺灣多數民意。
環球時報:很多臺媒都在談大陸民間出現「仇臺情緒」。
張亞中:的確,臺灣島內現在所接受的信息就是大陸輿論場對臺灣的「敵意」越來越高,特別在蔡英文上臺後,由於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陷入持續緊張的局面。我注意到的是:在這期間,大陸一些媒體、學者談起臺灣越來越少像以往一樣用溫暖、感性的詞語。學國際政治的都明白,講到最後實力對比才是解決問題的決定因素,可是這種話講多了,其實是冷冰冰的。
倪永傑:民進黨的「斷流脫鉤」政策、誣衊醜化大陸,煽動臺灣民眾敵視大陸,歧視大陸民眾的權益導致兩岸關係惡化,也使大陸民眾對民進黨、「臺獨」勢力的反感達到頂點。這不是什麼「仇臺情緒」,不是對美麗寶島臺灣、對善良臺灣民眾的厭惡,而是對民進黨、「臺獨」勢力的聲討。實際上,相比島內「臺獨」勢力對於兩岸民眾的挑撥、對於大陸的惡毒攻擊,大陸民眾相當理性、克制。
環球時報:香港因素尤其是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對臺灣產生了什麼影響?
張亞中:民進黨告訴臺灣民眾「九二共識直接等同於一國兩制」,然後通過妖魔化香港「一國兩制」的實踐來與臺灣做比較,不管怎麼樣,民進黨一定會利用香港做臺灣的文章。我們做研究的都明白,香港問題背後是美國在煽風點火,可是普通老百姓沒有辦法了解到這一點,再加上現在的臺灣媒體掌握在民進黨手上,單憑我們這些學者講效果很有限。我一直認為,現階段的目標是和平統一,而「一國兩制」是統一後的政治安排。我還建議,大陸在對臺灣民眾講述統一之後的政治安排時,不妨更具包容性和開放性,不要落入民進黨「香港模式統一臺灣」的話語體系陷阱中。
倪永傑: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對香港的長治久安產生正面效應。民進黨當局、「臺獨」勢力多年來的策略之一就是培植「港獨」並與之長期勾結,旨在破壞香港與內地的關係。香港國安法可以有效阻斷「臺獨」與「港獨」狼狽為奸,嚇阻民進黨當局不敢把手伸進港島,因此它不會影響港臺民眾間正常交流往來、經濟活動,相反會提供保障。而民進黨攻擊「今日香港、明日臺灣」是服務於選舉鞏固政權的需要。
環球時報:拜登上臺後,您對未來一年兩岸關係和臺美關係有哪些預測?
張亞中:我覺得未來一年「冷」「敵」「分」三種狀態基本還是會同時存在。從外在環境看,疫情在未來一年不會立刻變好,比如現在從大陸到臺灣必須隔離兩個星期,像我這樣平常往來兩岸非常多的人,幾乎無法再走動,所以兩岸交流仍會比較冷。另外,民進黨明年沒有選舉,也沒有什麼壓力,其兩岸路線不會有大的改變。
唯一可能會有轉機的是川普時期要挑起兩岸對抗,所以打「臺灣牌」,兩岸存在擦槍走火的風險。而拜登畢竟是一個傳統政治人物,雖然美國對大陸的遏制還是大方向,但他在打「臺灣牌」時應該不會像川普那麼激烈。拜登的重點可能還在於科技戰,不會把「臺灣牌」打到「淋漓盡致」,兩岸擦槍走火的可能性會稍微降低一點。
倪永傑:拜登政府上臺後,中美關係競爭衝突的格局不會改變,但得到暫時緩和,甚至可能獲得經濟、防疫及氣候等方面的合作,也使兩岸關係獲得避險甚至改善的機會之窗,避免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
一方面,新的美國政府可能繼承部分川普政府的「政治遺產」,持續提升美臺關係,拉攏臺灣經濟參與美國的「經濟重組」,美臺貿易談判有所突破;突出臺灣的所謂「制度價值」,拉攏盟友為臺灣的國際參與發聲,繼續售臺武器等。另一方面,美國可能也會有所克制,不像川普政府那麼瘋狂、不可預測、毫無底線,相對比較可控、可預測,手段相對柔和。但我們不要高估了中美關係緩和的可能,低估美臺關係升溫的風險,紮實做好對美外交與對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