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君制六合,虎將清九垓。戰馬若龍虎,騰凌何壯哉。
將軍臨八荒,烜赫耀英材。劍舞若遊電,隨風縈且回。
登高望天山,白雲正崔巍。入陣破驕虜,威名雄震雷。
一射百馬倒,再射萬夫開。匈奴不敢敵,相呼回去來。
功成報皇帝,能夠畫麟臺。
《贈裴將軍》
此詩為顏真卿所寫,顏真卿的名字在書法界是如雷貫耳,但很多人不曉得他的詩也是相當不錯的。可能大家能夠會感覺這首詩有點眼生。呵呵,這首詩在金庸師長教師的《笑傲江湖》一書中提過,上面說拙筆翁有一套從書法中轉變出來的武功,恰是來自這首詩。拙筆翁如許說:「我這一套筆法,叫做《裴將軍詩》,是從顏真卿所書詩帖中轉變出來的,一共二十三字,每字三招至十六招不等,你聽好了:『裴將軍!大君制六合,虎將清九垓。戰馬若龍虎,騰凌何壯哉!』」現實上,我們看這首詩遠不止二十三字,不算標題問題也要有九十字之多。不知為什麼,禿筆翁只選了前四句。
這個《裴將軍帖》,至今我們還能看獲得共有九十三字。顏魯公平生樸直,這個帖子上不管是詩仍是字,都寫得大氣澎湃,神威凜冽。詩中所寫的裴將軍,乃是指盛唐之時的一名絕頂妙手——裴旻。唐朝《獨異志》描寫說他舞劍時:「走馬如飛,左旋右抽,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下,觀者數千人,無不悚怵。」這一手擲劍上天,然後用鞘承接的技能,說來也很是難辦到,若是一不謹慎,讓劍插在本身胳膊上,難免有斷手摺臂之虞。金庸的《碧血劍》中寫有個邪派妙手叫玉真子的,能夠做到「隨手向後一揮,眸子也沒轉上一轉,便已將長劍插入了背上的劍鞘」,金大俠說「單是這手工夫,便已說得上驚世駭俗」。這玉真子在書中雖非一流妙手,但排個前十名根基上沒有題目。由此可見,這裴旻劍上的功夫雖然分歧定能到達劍魔獨孤求敗普通的境地,但最少也是一流妙手。
有人說「裴旻的劍舞只是融會雜技、跳舞和技擊行動的演出,不具有實戰的功用」,此乃一派胡言。他們大要覺得人家前人的武功像此刻的技擊演出一樣,滿是花架子。公孫大娘的劍舞有無實軍功效,不得而知。但裴旻的劍舞絕對不僅僅是「藝術體操」。我們來看《朝野僉載》中的記錄:「裴旻與幽州都督孫佺北徵,被奚賊所圍。旻頓時立走,輪刀雷發,箭若星流,應刀而斷。賊不敢取,蓬飛而去。」《新唐書》也如許說:「裴將軍曾隨幽州都督孫佺北伐奚人,為奚人所圍,裴將軍乃舞刀立頓時,飛矢四集,迎刃而斷。奚人大驚,遂得救而去」。有道是,上將軍不怕千軍,只怕寸鐵。任你多勇悍的虎將,強弓硬弩雨點般一陣猛射,也得釀成個大刺蝟。張郃是三國時的虎將,和張飛大戰百合,不也被射死在劍門道上?宋時楊再興勇敢無敵,卻因馬陷小商河被射死。而人家裴旻竟然能鎮靜自如,將一柄長刀舞得風雨不透,仇敵的箭雨被他紛紜削掉,落於馬前,以是仇人才嚇得惶惶不安,遠遠逃脫。這一手比起令狐衝「獨孤九劍」中的「破箭式」也不見減色吧。《笑傲江湖》中如許寫過:「獨孤九劍『破箭式』一招擊打千百件暗器,千點萬點,本有前後之別,但出劍其實太快,便猶如時收回普通。這路劍招須得每刺皆中,只稍疏漏了一刺,仇敵的暗器便射中了本身。令狐衝這一式本未練熟,但刺人徐徐移近的眸子,究竟結果遠較擊打紛紜攢落的暗器為易,刺出三十劍,三十劍便刺中了三十隻眼睛。」令狐衝沒有練熟這一招時,便可以輕鬆剌瞎江湖上十多位妙手的眼睛,人家裴旻能打落胡人強弓射出的利箭,那若是單挑敵手,刺瞎對方的眼睛必駁詰事。以是,唐文宗年間,曾下詔正式將「李白的詩歌、張旭的書法和裴旻的劍術」稱為三絕。惋惜裴旻的劍術我們此刻已沒法看到了,但從李白的詩、張旭的字這二絕推想,裴旻的劍術天然也是妙絕通神。
裴將軍不單拔打鵰翎很是純熟,他本人也是賽似李廣的神弓手。裴旻曾鎮守北平。那時北平另有很多多少山君,裴旻已經在一天以內射死過三十一隻山君。以是,顏真卿的詩中諸如「一射百馬倒,再射萬夫開。匈奴不敢敵,相呼回去來」的句子絕非曲意阿諛,胡亂捧場。裴旻那時就是很著名的人物,李白曾向他學過劍,王維也曾贈詩給他:「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勳。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王維這首詩的氣概,有點超脫灑脫的意味,仿佛尚不及本篇顏真卿的這首詩。顏真卿此詩,和他老年來的顏體氣概分歧,都是大巧似拙,儉樸蒼勁中頗見功力。
顏真卿的五世祖是顏之推,就是寫有《顏氏家訓》的大儒。《顏氏家訓》傳聞過吧?「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容易」如許的名句就是那邊面的。提及顏真卿這老顏家一門忠烈,確切有儒者之風。安史之亂時,顏真卿和他的叔伯哥哥顏杲卿都不畏安祿山賊勢浩天,決然以戔戔數縣小地、數萬殘兵抗敵救國。那時,唐玄宗傳聞安祿山造反後,河北一帶的仕宦紛紜降服佩服,感喟不已;卻見到顏真卿派來的使者,奏稱召集了七千多人防城抗賊。玄宗大喜,說:「朕不熟悉顏真卿長得甚麼樣兒,竟然如斯忠心!」(可見顏真卿一向外放為官,未得天子接近)而其兄長顏杲卿更是在安祿山的老巢範陽四周展開了「敵後抗戰」,給安祿山賊兵形成極大要挾,後被賊兵所擒,被活生生地碎割而死。顏杲卿的兒子顏季明也被仇敵戕害。顏真卿傳播後代的《祭侄文稿》一帖,就是為此事而作。此帖顏真卿奮筆疾書,於血淚交迸、情難自禁中留下了這篇譽為「全國第二行書」的絕佳書作。
顏真卿在安史之亂中力戰不降,終究等到了安祿山、史思明等魔頭毀滅的一天。但是,唐朝那時,仍然是全國大亂,藩鎮放肆。奸臣盧杞嫉恨顏真卿,居心派他去壓服叛賊李希烈,實在就是讓他去送命。顏真卿那時已七十多歲,卻決然前去。李希烈想讓顏真卿降服佩服他,允諾封其為宰相,並挖了個大土坑,要挾不從要生坑他。但顏真卿安然不懼。李希烈軟硬兼施,都不見效,最初將顏老豪傑縊死。
有道是「顏筋柳骨」,顏真卿的字,如老柏之虯枝,雄邁蒼勁,顏真卿的這首詩也寫得虎虎生威,很是有活力。他的詩,他的字,他的人,都是一般地剛直忠烈,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