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則消息刷爆網絡:日本本州沿海漁民,在一周之內連續三次發現一種罕見的深海魚類——皇帶魚。
從圖片上看,發現的這種魚體長大約有兩三層樓那麼高,銀白色,和我們常吃的普通帶魚外觀比較相像。
一、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媒體報導:
1、據《南華早報》報導,到目前為止,日本發現的最大一條皇帶魚體長11米,體重達到了272公斤。2、日本人稱皇帶魚為「來自龍宮的信使」,也稱它「地震魚」。這類魚生活在200米至1000米深海,當地殼出現大變動時,它們就會遊到淺水區避難。很多人擔心,這是地震或海嘯的前兆。3、在2011年舉世震驚的日本大地震發生前的一年裡,至少有十幾條皇帶魚衝到岸邊。
二、這種皇帶魚到底是什麼魚?能不能吃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皇帶魚是一種深海魚。
深海和淺海的界限一般以200米為標準。在200米以下都屬於深海,那裡是陽光照不到的角落,一片漆黑。
在正常的情況下,深海魚不會到淺海、更不會到岸邊活動。所以我們在市面上吃到的深海魚種類極為有限,像鱈魚、比目魚、鮭魚等屬於深海魚。
而我們常吃的鯧魚、黃花魚、普通帶魚、石斑魚都屬於淺海魚。
因為捕撈困難,這就是你為什麼能吃到帶魚,卻吃不到皇帶魚的原因。
其次,皇帶魚能吃,但不好吃。
皇帶魚既然名字前有個「皇」,那就意味著氣勢不一般:這個不一般主要體現在個頭巨大。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長的皇帶魚體長達15米,有六七層樓那麼高!
而且前面我們說了,皇帶魚生活在深海裡,這意味著遭受的壓強比較大。
有資料表明,在海中深度每超過10米,每一平方釐米的面積就會有一公斤的壓力。就算皇帶魚生活在200米的水下,那麼它的身體上每一平方釐米承受的壓力,已經高達200公斤!
這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皇帶魚的肉質極為緊實,我們吃起來口感會覺得比較「粗」,遠沒有普通帶魚那麼細嫩。
但深海魚低脂肪高蛋白,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非常有幫助。
看到這,很多人要問了:「地震魚」這個名稱並不吉利,吃了不好吧?
這個問題要這樣看:
「地震魚」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在深海地殼發生扭曲變形,海洋發生地震的時候,皇帶魚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它們確實會被迫遊向淺海乃至海邊,被人類所發現。從這個角度來說,「地震魚」的叫法是名副其實的。
但皇帶魚來到淺海並非只有地震這一種情況。最常見的是,在它們死亡後,屍體也會浮出水面——而在日本發現的這幾條皇帶魚,都已經死亡。
而預報地震等各種天氣情況,是很多動物的「本能」。因為動物比人類更親近大自然,對於環境的變化其感官系統比人類更敏銳。比如青蛙聚集、蛇竄出樹林,在老一輩眼裡就可能就是「地震」的,但前兆實際情況卻往往並非如此。
即便如此,青蛙、蛇,不一樣有人愛吃這種「重口味」嗎?
可話說回來,皇帶魚不同於青蛙、蛇,它不是能不能吃的問題,而是你能不能吃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