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高窟到漢長城

2020-07-23 地理楊老師
從莫高窟到漢長城


  敦煌鐵路北段位於河西走廊西端,得益於祁連山冰雪融水的滋潤,河西走廊水草豐滿、土地肥沃,是戈壁沙漠中人們賴以生存的富庶綠洲,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河西走廊西端更是連接西域與中國東部的重要門戶,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戰爭、商貿、探險、交流與融合……為這片土地烙下了眾多讓人著迷的文化印記。

空城計真實發生的地方唐僧收徒「孫悟空」


  從敦煌鐵路北起點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柳溝站出發,行駛約100公裡,抵達甘肅境內有名的古文化遺址——鎖陽城。據史料記載,鎖陽城建制於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置敦煌郡冥安縣於此,後歷代又設西昌縣、瓜州、苦峪城。而「鎖陽」一名的由來,相傳與唐代名將薛仁貴有關。根據清代小說《薛仁貴徵西》的撰述,薛仁貴一路西徵到此中了埋伏,被困城中,程咬金突圍去長安搬救兵,薛仁貴糧草斷絕時,偶然發現城周邊有一種名為「鎖陽」的植物,不僅可以充飢,而且士兵們食後機能恢復明顯,他們因而得以堅持到程咬金搬來救兵解困。後人感「鎖陽」解救將士之恩,將城稱作「鎖陽城」,並在民間得以廣泛傳播。
  鎖陽城分內外兩城,外城面積約80萬平方米,在外城西城牆中部與內城的西北角修築有一道隔牆,將外城分成了南北兩城。如今外城的城牆、隔牆早已坍塌,被風沙掩埋,雜亂生長的駱駝刺、紅柳等取代昔日繁忙的人影綽綽,顯得格外荒涼與肅殺。

鎖陽城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河西走廊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城遺址。遺憾的是,歲月流逝,風沙侵蝕,鎖陽城已不復當年,唯有留下的殘垣斷壁似乎還在述說著曾經的硝煙與崢嶸。左上圖為鎖陽城內的塔爾寺遺址。遺址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大型覆缽塔,以土坯砌成,據說佛塔中曾發掘出不少經書。


  從外城往內,不久便可以看見鎖陽城遺址標誌性建築—— 一座殘高約18米的角墩,人們便知道內城的地界到了。鎖陽城內城面積約20萬平方米,四方各砌城牆一堵,在西城牆和北城牆處各開城門一扇。據史書記載,在這西城門上發生了真實的空城計:唐開元年間,吐蕃多次侵犯瓜州,大唐名將張守珪領命駐守瓜州,剛到沒多久,吐蕃再次來襲,張守珪臨危不亂,在西城牆上大擺宴席,與部下開懷暢飲,吐蕃將士見此狀恐城內有埋伏不敢進攻,撤兵而去,張守珪隨即率兵追擊,最終大獲全勝。

從莫高窟到漢長城

從莫高窟到漢長城


  內城城牆四角各建角墩一座,角墩下用夯土,上為土坯壘砌,角墩設站崗士兵,一旦發現敵情,則以「白天燃煙,晚上點火」的方式報警。角墩的標誌性設計為中開高大門洞,一來為站崗士兵提供雨雪庇佑之所,二來可藉此減少強風的損害。內城東部有隔牆一堵,將內城分為東西兩城,東城較小,建有官府衙門;西城較大,為官吏、百姓以及往來的旅客和商人的居住之所。在東城牆以及南北城牆東端的外圍,還建有羊馬城,平日供羊馬安居。戰時,當敵人突破外城牆後,羊馬城旋即成為第二道防禦工事,抵禦敵人的長驅直入。

從莫高窟到漢長城

敦煌之美,美在那廣闊的大漠。璀璨的夜空下,大漠更顯寂寥蒼茫,置身其中,只覺人的渺小,大自然的浩瀚。

敦煌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合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莫高窟是一座距今2000餘年的石窟群,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歷史最長久、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和石窟藝術寶庫。


  在舊時,鎖陽城是重要的邊關防禦陣地,同時,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無數歷史名人在此留下過足跡:張騫、唐高宗太子章懷、唐朝名將張義潮……唐太宗時期,玄奘「西天取經」也曾路經此地,在城東1公裡處的塔爾寺講經半月有餘。塔爾寺的形制與鎖陽城類似,分外圍院落及內部寺院,外部寺院寺門兩側置鼓樓、鐘樓及僧房,內部寺院則是禮佛場所,院中心現存覆缽式大塔一座。相傳,這座佛教大寺有求必應,經過鎖陽城的旅人都會來此祈求一路平安。也是在這裡,玄奘收胡人石槃陀為徒,此人便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

觀佛像壁畫識朝代莫高窟裡的文化奇蹟


  跟隨敦煌鐵路繼續向西南行進60餘公裡,火車抵達的首站便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敦煌。關於敦煌名字的由來,學術界多有爭議。《漢書·地理志》記載:「敦,大也;煌,盛也。」也有學者認為敦煌為少數民族語言音譯,意為「燃燒的燈塔」……但無論哪種說法,都認為敦煌之名表現了這座古城在歷史上的殷富繁華。作為絲綢之路上的咽喉,敦煌自古就是文化、經濟交流的中心,大批文人墨客、商人探險家、僧侶教徒等接踵而至。十六國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敦煌就來了一位為今日敦煌學開創歷史的僧人——樂尊:在當時,樂尊雲遊四海,行至敦煌三危山時,忽見山頂金光籠罩,狀有千佛,他認為此山定為佛主庇佑之所,便在山間開鑿一洞窟清修,這便是敦煌莫高窟的源起。在後代,官吏、僧人、世族大家、過往旅人等紛紛在此開鑿洞窟,繪壁畫、塑佛像,以祈求內心的慰藉。至唐代,開窟行為達鼎盛,北宋時莫高窟開始衰落;元代以後,莫高窟的開窟造像行為完全停止。莫高窟也逐漸被廢棄。

從莫高窟到漢長城

從莫高窟到漢長城

從莫高窟到漢長城

從莫高窟到漢長城


  莫高窟歷經千年開鑿洞窟的歷史,使其成為研究華夏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的珍貴史料,普通人從中窺得一二,便已覺震驚不已。走進莫高窟,形如蜂房的洞窟沿山體上下排列五層,據統計,莫高窟現存洞窟492個,其中以第268窟、272窟、275三窟為最早,約開鑿於421~439年(十六國北涼時期),三窟功能各異:第272洞窟為覆鬥頂,西璧中央開佛龕,塑坐佛一座,用以禮佛;第268窟主室兩旁開4個禪室,為僧人修禪所用;第275窟面積寬闊,為講經禮堂。

從莫高窟到漢長城


  細數莫高窟的洞窟,就不得不提到第17號洞窟。第17號洞窟建於晚唐,最初為紀念9世紀僧人洪 所設的佛龕。北璧前設禪床,上有洪 塑像一座,北璧左右各畫雙樹,樹下分別畫侍女、比丘尼,西璧立洪 告身碑,詳細記錄了其生平。第17號洞窟又名藏經洞,清朝道士王圓籙在其中發現的約5萬件文獻,讓落寂一時的莫高窟吸引了世界各國的注意,最終致使珍貴文獻流落海外,眾多洞窟內部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
  莫高窟內部以精美絕倫的佛塑像與壁畫著稱,據統計,窟內共有泥塑2400餘尊。在中國其他著名石窟如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佛像多為石雕,然而莫高窟所在地多砂巖、礫巖,其質地鬆軟,並不適合雕刻,除四座大佛有石胎外,其他均為泥塑佛像:工匠先用木頭編制框架,然後以蘆葦等植物填充,接著以黏土灰泥建模塑形,最後刷漆上色。不同朝代,塑像特色區別明顯:在最早的十六國時期,佛像深目高鼻,身體健碩,深具犍陀羅風格體態;到了北朝中後期,佛像出現面容瘦削的苦行僧形象;到了唐時,佛像面容圓潤飽滿,女性身段優美,而且因為塑造技藝的進步,佛像的身體肌肉結構、衣服褶皺形態清晰可見。第96窟為莫高窟最高的洞窟,開鑿於初唐時期,未進洞窟前,人們通常先被洞窟前的「九層樓」所震撼,樓高剛好與洞內大佛高度相互照應。洞內塑彌勒佛坐像一座,高35.5米,為中國第三大座佛。佛像臉部圓潤、慈眉善目,目光微微下視,注視著前來敬拜的信徒。大佛身後有密道,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時,前來禮佛的人都會沿此繞佛三圈祈求平安。

從莫高窟到漢長城

從莫高窟到漢長城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築、彩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尤其是壁畫內容豐富博大,分為佛教尊像畫、佛經故事畫、佛教史跡畫、經變畫、神怪畫、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等。種類繁多的壁畫,從多方面反映了古代的社會現實生活,被譽為「牆壁上的博物館」。


  莫高窟的壁畫面積共計約4.5萬平方米,在早期,壁畫色彩相對單純,多以紅土為底,黑線描繪,線條粗糙渾厚;北周之後,白色背景開始出現,顏色也更加豐富;到了隋唐時期,壁畫顏色絢麗典雅,線條輕盈而有流動性。壁畫內容涵蓋了佛教故事、神鬼傳說、百姓生活、軍事鬥爭等方面,其中最為世人所矚目的內容之一必為「飛天」。
  根據敦煌研究院的官方定義,敦煌壁畫的飛天並非泛指一切可以飛天的鬼神,而是特指佛教天龍八部中的兩位天神——乾闥婆和緊那羅。乾闥婆為諸天伎人,為諸天作俗樂,並飛行天宮各處行歌舞、散花之職能,而緊那羅則多為天人奏法樂、跳舞。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兩人職能多已合為一體,均為天界娛樂之神。在北涼時期,飛天體型較粗重,身體自腰部呈「V」字型,飄帶在兩肩處;至北朝,飛天身體開始修長,飄帶的位置則出現在了雙臂;到了唐代,壁畫技藝得到極大發展,飛天衣飾淡雅輕薄,動作輕盈如流水,飛天們時朝上而飛,時俯衝而下,手持樂器,飄帶翻飛,人們沉浸於此,似乎就能聽到壁畫裡那盛大的場面中奏出的清揚的音樂之聲,陣陣撩撥人心。

從莫高窟到漢長城

左頁上圖和右頁上圖為敦煌玉門關遺址。玉門關是漢朝西陲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是古代絲綢之路進入西域北路的必經之道,是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左頁下圖為漢長城遺址。

從莫高窟到漢長城

從莫高窟到漢長城

玉門關的歷史遺蹟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漢長城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代詩人王之渙一首《涼州詞》,讓無數人對玉門關充滿神往。
  玉門關是漢王朝設立在河西走廊西端最重要的軍事關隘,也是絲路交通要道,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於此,因此,玉門關在地理區域上具有東西交通分界的標誌地位。位於敦煌市西北疏勒河南岸戈壁中的玉門關遺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玉門關依漢長城而設。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年),霍去病大破匈奴,為保障邊關安全,漢武帝下令修築河西長城,歷經20年,形成了橫貫河西走廊,綿延1000餘公裡的漢長城,東起今永登縣,經酒泉金塔縣,過敦煌玉門關,向西一直延續到今新疆羅布泊。而位於敦煌境內的玉門關段,就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部分之一。
  蒼天白雲,大漠茫茫,屹立的長城牆體拔地而起,將一望無際的視線突然阻隔。玉門關的漢長城遺址,殘高約3餘米,基地寬3米,頂寬1.5米,古人修築長城,多就地取材,玉門關附近多紅柳、蘆葦、羅布麻等植物,修建該段長城時,人們以植物枝條為地基,然後以一層砂礫一層蘆葦,層層夯築。及至今日,牆體兩側被風沙侵蝕出一層層深淺不一的溝壑,如年歲刻下的皺褶,記錄了其2000餘年的榮光與衰敗。
  在西漢時期,漢長城玉門關段為玉門都尉府所轄,從漢長城遺址往南過哈拉湖,便看見一座四四方方的小城堡——小方盤城,這裡便是玉門都尉府治所所在地,也是玉門關的關城。小方盤城為一座「障」城,根據《漢書·武帝紀》的記載:「漢制,每處要塞別築為城,置人鎮守,謂之侯城,此即為障也。」障城一般地處驛道上,距離邊塞有一定距離,職能包括檢查人員出入、徵稅、傳遞文書、管理烽燧等。
  小方盤城夯土而築,城垣東西長14.5米,南北寬26.4米,面積約600多平方米。在東南角的城牆,可沿一馬道上到牆頂,牆頂設內外女牆,外高而內稍低,女牆中間為走道,平時有士兵巡邏,戰時士兵集結於此搭弓射箭,形成戰略牽制點。站在城牆東望,清晰可見一堵南北向的牆,此地為小方盤城附屬塢院,障為邊防最高級別官員的居所與辦公地,塢則為戍邊士卒的住房,以及馬棚、畜圈所在地。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保證糧草的充分供應是軍事防禦系統中重要的一環。在小方盤城東北方約12公裡,坐落著一座軍需倉庫——大方盤城。大方盤城又名河倉城,因地處疏勒河古道旁而得名,這裡儲備著供應玉門關及沿線長城士兵、戰馬的糧秣。倉庫東西長130多米,南北寬17米,中有兩道牆,三分倉庫。倉庫牆高約7米,牆上開大小不一的洞通風,四周建有守衛倉庫的角墩。
  歷史更迭,歲月滄桑,幾千年的時間流轉,曾經商旅往來無暇、號角聲聲的玉門關,如今只剩下一座殘缺不全的小城堡。但立於此處,大風裹挾著黃沙拂過臉龐,眼眸被大漠的蒼茫所籠罩,那種「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雄渾與肅殺感迎面而來,依舊令人心潮澎湃……

相關焦點

  • 走近寧城漢長城 【一】
    今天,站在歷史的古道上,當我們的目光穿越這個王朝漸去漸遠的背影再往前投放到兩千多年前,一段更加動人心魄的足跡讓我們激動不已,那就是漢長城。【一】漢長城 .它自戰國時期誕生到明王朝結束,跨越兩千多年,其修建的長城總長度超過了20000千米,貫穿今天中國的15個省份。長城多個時代都有修建。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將目光投向了西域。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降服匈奴後相繼在河西設置兩關四郡,為防止匈奴再次南下侵擾,漢武帝在河西大規模修築長城。此後,漢長城不止在河西,而是沿邊都修,寧城地區就是此時以後始修。
  • 敦煌旅遊線路,莫高窟自由行攻略!
    蒼涼與悲壯之感是敦煌西線旅遊的特點,主要景點包括:敦煌古城、西千佛洞、河倉城、玉門關、漢長城遺址、雅丹魔鬼城、陽關。敦煌西線遊要早點出發,先驅車到雅丹(太遲會熱)反程看漢代長城和玉門關.陽關.西千佛洞,白馬塔,全程結束. 景區有買水但較貴,兩人8瓶水差不多夠了,還要準備遮陽帽,太陽鏡,絲巾也不能少。
  • 談古論今話甘肅-2 敦煌 漢長城遺址
           漢外長城遺蹟是指甘肅省金塔縣境內的漢長城遺址,位於西壩鄉北面北山南麓的北海子一帶。長城牆體堆築於洪積扇軟戈壁及礫石丘陵之上,斷斷續續,蜿蜒而行,痕跡清晰可見。因風雨侵蝕及山洪衝刷,牆體風化坍塌成丘狀土壟,兩側坍塌形成斜坡面,殘高0.2米—1米左右。
  • 打卡人類敦煌,這幾個景點不可錯過,名氣不遜色於莫高窟
    來敦煌遊玩,不止有莫高窟,這幾個景點也不可錯過!莫高窟必玩理由:人類藝術殿堂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對了,莫高窟內是禁止拍照的哦!鳴沙山·月牙泉必玩理由:沙漠駝鈴,清泉映月桐華小說《大漠謠》、劉詩詩主演的《風中奇緣》中那片沙漠原型就是敦煌鳴沙山。三毛和鳴沙山也曾結下不解之緣,據說三毛的衣冠冢就在鳴沙山。
  • 中國旅遊必去十大景觀之敦煌莫高窟,我已經玩完,你呢?
    老樣子,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背景,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今天就為大家講下,去敦煌旅遊應該怎麼玩,景點門票分類,少花點冤枉錢。門票:兩種方案第一種238元:A類票包含觀看兩場數字電影、參觀莫高窟8個開放洞窟、免費參觀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敦煌藏經洞陳列館、敦煌研究院院史陳列館、敦煌研究院美術館等。
  • 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繼長城之後,第二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文化遺產。圖為莫高窟遠眺。敦煌莫高窟,位於古絲綢之路要道上。它的四周都是茫茫戈壁沙漠,這裡的春天卻能看到桃紅柳綠,不禁令人稱奇。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獨一無二,由於歷史的原因,儘管無數精美的壁畫已被盜走或破壞,但仍然還有許多價值很高的作品被保留了下來,蘭州大學敦煌學院做了許多富有成效的工作。
  • 「五代」長城遇見阜新|彰武縣|漢長城|阜新|五代|清河門區
    穿越2300多年時空隧道歷經燕秦漢明清五個朝代的更迭一說長城,很多人眼前浮現出的是山海關、嘉峪關、八達嶺……其實,阜新也有好多、好長的長城。從2300多年前到300多年前,阜新這塊土地上曾先後築起了燕、秦、漢、明、清(指柳條邊,長城學中被列為一部分)「五代」長城,遍布東南西北。
  • 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設計解析
    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央視報導中提到,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是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的核心項目,於2014年開放啟用,核心展示內容為「數字敦煌」和「虛擬洞窟」,目的就在於緩解旅遊開放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實現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目標。
  • 敦煌旅行,除了莫高窟,還有哪些不能錯過的地方?資深玩家告訴你
    對於初識敦煌,很多人都是源於上學時的教科書,每次在書中看到那神秘的莫高窟,漫天黃沙的鳴沙山,對於敦煌,這個矗立在河西走廊最西邊的地方,我內心無比的嚮往。首先,很多人來敦煌必去的一定是莫高窟。這個1600多歲的建築,完好的保存至今,完全可以用奇蹟來形容了。如今,相較於七百多個洞窟,4萬多平方米的壁畫,供遊客參觀的其實只是鳳毛麟角,而且,每天對遊客開放的洞窟都是不一樣的,這一切,都是出於保護奇蹟的目的。
  • 莫高窟到嘉峪關,嘉峪關外黑山湖七彩丹霞挺好
    莫高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網上關於莫高窟的攻略很多,筆者不再贅述,旅行歸來,寫點建議,僅供讀者參考。1門票:分A票和B票,A票兩場電影,8個洞窟。B票沒有電影,4個洞窟。
  • 脊獸雪糕、長城雪糕、莫高窟、唐仕女 雪糕上的「名勝古蹟」,你嘗...
    每到盛夏,各式各樣的冷飲花式登場,成為人們美食「打卡」新寵。而今年夏天,像國博這種「文創冷飲」尤其引人注目,引領了一股網紅冷飲新潮流。比如,「喜上眉梢」咖啡圖案取材於國博館藏清代「五彩花鳥紋八方花盆」。該盆盆身繪老樹新枝,梅花、玉蘭綻放,喜鵲棲於枝上,「喜上眉梢」是中國民間最為喜聞樂見的吉祥喜慶圖案。
  • 「九龍治水」保護不了莫高窟|長城評論
    其中,敦煌莫高窟的案例得到了外界的高度關注,這也再次讓我們意識到保護文物的極端重要性。甘肅檢察機關與該省三級文物部門、敦煌市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在敦煌三危山施工現場查看情況。圖片來源:央廣網這起被稱為「莫高窟遭炸山採石威脅」的案例,有著不少令人痛心的細節。一個是這個「威脅」的持續時間很長。
  • #戶外旅行#②青海湖→→敦煌莫高窟→西北大環線自遊行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合稱為中國四大石窟。整個樓身的建造充分利用了地形地勢,簷牙高啄,輪廓錯落,白壁丹盈,宏偉而秀麗,為莫高窟增添了光彩。九層樓是為保護35.5米高的大佛而建立的,現已成為敦煌莫高窟的標誌。
  • 淡季敦煌旅行攻略:莫高窟我不會去2次!不是門票貴,而是怕心痛
    去看下從小就在心裡充滿傳奇色彩的山海關,去觀看中華魁寶的莫高窟,去緬懷下小學課本出現過的月牙泉!這一切的一切對敦煌來說,只是寶藏的冰山一角!今年2月底,我再次踏足了敦煌,旅行總該留點遺憾這種操作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起碼來說:不論我是第二次來敦煌還是第三次來敦煌。我的內心用興奮一不足以形容了,簡直是亢奮般的期待這場旅行。
  • 這裡是河西走廊的東端,一二階梯的分界,漢明兩條長城訴說著崢嶸
    漢長城均為夯土版築,經千年的風雨侵蝕,如今多已成土埂。沿長城有多處烽燧,如今多已倒塌,看著眼前的漢長城遺址雖然殘破且剩餘夯土並不高聳,卻依然能感到大漢的榮光。由於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落後的生產工具等條件,當年在烏鞘嶺上修築長城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烏鞘嶺是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多砂石、少黃土。築長城所需的黃土大多從外地運來。到了明代,漢長城已經倒塌。明朝廷再次修築新長城。烏鞘嶺上的明長城在馬牙山的映襯下十分醒目。
  • 4000餘年歷史,玉門關、陽關、莫高窟,中國古代詩詞之敦煌篇
    歷史悠久,為古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以莫高窟和玉門關、陽關而聞名。敦煌地名由來據考證,大多都認同為少數民族漢語音譯,意義不明。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張騫報告漢武帝,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後被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敦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生,並掌握了初步的生活技能。
  • 敦煌推冬春季旅遊「優惠包」莫高窟門票半價增開洞窟 你知道嗎?
    景區景點「半價遊冬春旅遊季期間,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門票價格面向全國遊客半價優惠。國家5A級景區鳴沙山·月牙泉、4A級景區雅丹世界地質公園、世界歷史文 化遺產玉門關等景區(景點),冬春旅遊季期間門票價格分別由110元、50元、40元優惠為55元、25元、20元。
  • 董耀會:河西四郡設置及漢長城修建的漫漫長路
    這個「後」指的是到什麼時候,?司馬光可能也無從判斷,因為他也沒有說。直到20世紀40年代,隨著西北學的興起, 河西置郡設置年代的問題再次被提出來討論。張維華先生發表了《漢河西四郡建置年代考疑》;勞幹《居延漢簡考證》也對四郡的設置年代提出自己的見解。
  • 敦煌除了莫高窟,還藏著這些美景,值得一一欣賞
    美景總是需要懂得欣賞它的人,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如何欣賞真正的美景,只有遇到了正確的才能夠說出其中的一二,敦煌是很多人嚮往的地方,然而聽到這個地方,除了想起莫高窟,其他的就詮釋黃沙和戈壁了,其實不是這樣的,這裡的美景還有很多,正等待著人們去欣賞。
  • 夜話丨餘秋雨:莫高窟
    我在莫高窟一連呆了好幾天。第一天入暮,遊客都已走完了,我沿著莫高窟的山腳來回徘徊。試著想把白天觀看的感受在心頭整理一下,很難;只得一次次對著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比之於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羅馬的鬥獸場遺蹟,中國的許多文件遺蹟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累性。別國的遺蹟一般修建於一時,興盛於一時,以後就以純粹遺蹟的方式保存著,讓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