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乾隆對茶的喜愛上升到「君不可一日無茶「的境地,到底多愛喝茶呢,我們一起分享一下~
……
其實這些
都對
但今天不給大家科普
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
哈哈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
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小秘密
他還是一個
「茶系boy」
據傳在乾隆皇帝引退讓位之時,有大臣叩頭面呈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帝聽後哈哈大笑,說:「君不可一日無茶啊!」你看,他把國與君、君與茶的關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可見在他心裡茶的地位!
如此愛茶,且時不時就要詩興大發的人,乾隆自然少不了要用詩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愛茶」之情。在他寫下的四萬多首御詩中,茶詩佔千餘首,成為歷史上作茶詩數量第一人。
還好,我們從來不用背他的詩。
稍微打個岔,其實乾隆並不是唯一一個將自己與茶史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皇帝。在歷史長河中,最為著名的是其實還有一位——宋徽[huī]宗趙佶[jí],他曾親自撰寫《大觀茶論》一書,把他對茶的理解寫入書中。
而《清平樂》裡王凱飾演的是宋仁宗趙禎,算下來大概是宋徽宗的爺爺的堂叔。
左:宋徽宗 右:宋仁宗
扯遠了,說回乾隆,這位「斜槓」皇帝不僅自己寫詩,他還將茶宴雅集作為和臣子的「團建」活動。每年的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十,乾隆皇帝都要選一個吉日舉辦茶宴聯詩雅會,活動的地點則選在他的潛邸[qián dǐ]——重華宮。
和珅、紀曉嵐、劉墉[yōng]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大人物都受邀參加過茶會,一起品茶,即興作詩。做臣子也是不容易咱們的這位「茶系男子」喝茶亦十分講究。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親自走進茶區,了解各地種茶、採茶、制茶過程,並品味各地名茶。
在清朝紫禁城內,還設有茶庫、御茶房、御茶膳房、奶茶房等房間,除了大內宮廷外,皇家御苑圓明園、瀋陽盛京的皇宮、甚至皇陵也設有相應的司茶建築。從此茶庫、茶房、茶膳房成為了清代皇家宮廷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有專門的御茶房,但
乾隆皇帝自己也是烹茶好手。在故宮博物院有這樣一件茶壺,壺的背面寫有乾隆帝作的一首詩:
「灶邊若供陸鴻漸,欲問曾經一品不?」敢請「茶聖」陸羽品評自己烹煮的茶,且自信陸羽也未曾享有過這樣的口感,可見乾隆帝對自己烹茶的信心。
當然,乾隆皇帝的自信也是有理由的。《歷代茶器和茶事》一書評價
乾隆帝是「有清一代最具代表性的識茶哲人」,他因喜好茶、熱愛茶文化,便將自己建造茶室、製造茶器的圖文檔案妥善保存,使後人可以清晰地了解清代茶文化的發展史,可謂一大善舉。說了這麼多乾隆皇帝與茶的二三事,那麼這位「識茶哲人」最喜歡喝哪些茶呢?自唐代文成公主進藏起,漢人飲茶的習慣逐漸傳入吐蕃[tǔ bō],後經茶馬互市,茶與遊牧民族喜飲乳品的習慣相結合,慢慢變身成為「奶茶」。在清代入關之前他們已有飲乳茶的嗜[shì]好,將其視為招待客人的重要禮節。滿族入主中原後,
奶茶更是成為清宮日常不可或缺的重要飲品。清朝各大慶典、祭祀、宴席、招待外國使臣等隆重場合,用餐前需舉行賜進奶茶儀式,連皇家圍獵聚餐時,也要不遠萬裡帶著奶茶以便享用。相較於現在流行的奶茶飲品,
清朝的奶茶則是使用上好的貢茶加入奶油、牛奶、鹽和水,細火熬煮,滋味更香醇[xiāng chún]綿長。除了日常飲用奶茶、新春茶宴外,皇帝更
匯集全國70多種名茶進貢宮中。有來自兩廣的銀針茶、梅片茶、珠蘭茶;
來自福建的蓮心茶、花香茶、鄭宅芽茶、片茶;來自雲貴的普洱茶、芯茶、芽茶;四川的仙茶、菱角灣茶、觀音茶、春茗茶、名山茶、青城芽茶、磚茶、鍋焙茶;陝甘的磚茶;江蘇的陽羨芽茶;安徽的松蘿茶、雀舌茶、塗尖茶……品類繁多,數量龐大。武夷山的大紅袍、小種花香茶也是乾隆皇帝喜歡喝的茶,他曾寫詩道
「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gěng]。」在皇帝接見群臣、理政讀書之餘,應四季之變,或飲綠茶、紅茶、花茶、奶茶,醒腦提神,生津止渴。
紫砂壺為茶器首選,因它不奪茶之香氣,能保持茶的原味,能耐急冷急熱,還有良好的透氣性,使茶葉的色、香、味俱佳。再加上紫砂特有的古樸自然,散發出不一樣的恬靜之美,深受皇家喜愛。中國飲茶歷史悠久,制茶飲茶的方式不斷發生著改變。在飲茶、鬥茶之風盛行的宋代,人們喜歡用黑釉茶盞,因為它能襯託出白色茶沫的綿密。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黑釉茶盞以福建建窯最為突出,曾一度為宮廷御用。清代盛行用喝蓋碗茶,雖蓋碗泡茶量小,但適合飲者細細品味。如果你仔細觀察蓋碗會發現,
碗蓋略小於碗,這是方便品茗時可以用碗蓋刮茶葉,觀其形、看其色、聞其氣、嘗其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各種材質的蓋碗,既有傳統的瓷、玉,還有時興的玻璃,整體造型時而婉約,時而新潮,以滿足皇家品茗的不同需求。在家吃茶,
出門想吃茶怎麼辦?這麼多用具難免不好攜帶。乾隆皇帝就想了個好辦法,他專門命人設計了用於裝置全套茶具的
茶籯[yíng]。小而精緻且結構特別,茶壺、茶碗、茶葉罐、茶爐、水具,一拎就走,隨時隨地,想吃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