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關注馬拉度納還是小學時候吧,上世紀80年代時候好像除了「球王貝利」也就是馬拉度納最有名了。
這麼多年過去了再看馬拉度納的輝煌與謝幕,不由得對阿根廷這個國家深感遺憾。
新聞慢半拍之:阿根廷的馬拉度納
阿根廷時間11月25日,傳奇球星迭戈·馬拉度納因為心力衰竭導致的急性肺水腫不幸離世,享年60歲。隨後,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宣布將全國哀悼三天。
馬拉度納的靈柩已經被停在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總統府玫瑰宮的廣場,棺木上覆蓋著阿根廷國旗和馬拉度納的10號國家隊球衣。
成千上萬的球迷依次通過棺木前,向這位阿根廷的足球英雄送別最後一程。
……
不就是一個踢球的嗎?咋就封神了?他們找一個踢球的當「民族英雄」,阿根廷咋就這麼缺「英雄」?
搜了一下阿根廷這個詞條,好像這個國家真的沒有什麼歷史:
16世紀以前是碎成一地的印第安人。幾百個部落上千種語言,甚至談不到是個統一的民族;
16世紀以後是西班牙佔領階段。到今天西班牙、葡萄牙語依然是南美洲各國的官方通用語言,「拉丁美洲」這個概念依然是南美人的身份認同;
拿破崙戰爭期間,阿根廷人造反獨立。看到自己的宗主被拿破崙打得滿地找牙,還好意思在我這作威作福!聽法國人說有個東西叫「民族」,阿根廷民族覺醒吧!
1816年7月9日宣布獨立,此後一直處於動亂和分裂狀態。至今亂了200多年。
……
人家墨西哥、秘魯好歹還有個瑪雅文明、印加帝國可以回憶。阿根廷這歷史底子,都不好意思回憶「過去的輝煌」。
時間到了1986年6月22日,阿根廷人終於迎來了他們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民族英雄」:馬拉度納。
「復仇」
1986年世界盃上,馬拉度納帶領阿根廷取得冠軍。這個過程中,最受關注的是四分之一決賽,阿根廷對戰英格蘭的比賽。
當時比賽進行到下半場第6分鐘,雙方仍然戰成0:0平手。馬拉度納搶到一個射門機會,但面對人高馬大的英國隊守門員,攻門難度極大。
最終,他選擇了用手將球打入球門,由於他的個子矮小,動作也十分隱蔽,突尼西亞主裁判納塞爾沒有發現,並判此球有效。
在英格蘭人抗議的同時,阿根廷人在慶祝這一入球(錄像顯示,馬拉度納當時用眼角的餘光在觀察主裁判)。
賽後的新聞發布會上,馬拉度納宣稱這個進球是「一半是上帝之手,一半是馬拉度納的腦袋」(A little of the hand of God, and a little of the head of Maradona)。
引申為「上帝是入球與否的最終主宰」,以此進一步羞辱了英國人。
對於阿根廷人來說,贏球可能是最好的報復手段,馬拉度納認為這粒進球是上帝對英格蘭人的懲罰。
這是什麼仇什麼怨非要從球場上找回面子?
其實還真是由「面子」開始的。
從1928年開始,阿根廷政權就進入一個死循環:全民普選—無限許諾—左派勝出—公有制化—冗費冗員—效率低下—成本巨高—通貨緊縮—市場蕭條—矛盾突出—全民普選.....
國家亂成這樣,每個當政者都急切地需要一個重大的勝利來振奮人心。然而一直沒找到機會,或者說沒敢真動手。
直到1982年4月的阿根廷遇到軍政府總統「加爾鐵裡」。
恩怨
1592年,渴望號上的英國航海家戴維斯(John Davis)在南大西洋,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南部海岸以東約500公裡出 發現一片群島。
整個群島雖然帳面上總面積有11800平方公裡。但是除了東島、西島稍微大一點,剩下的還有776個小島和島礁。
在後來的300年內,這片群島主權一直在英國、法國、西班牙之間爭來奪去。直到1892年正式被英國人收入囊中,並命名為「福克蘭群島」(英語:Falkland Islands)。
當時島內也就2000人不到,除了少量捕魚放牧以外根本沒有經濟來源。所以實在不值得派幾個領導來進行「管理」。因此英國人給了那裡「內部自治權」,英國政府只負責名義上的國防和外交事務。
儘管自1833年開始,福克蘭群島便一直由英國佔領和管理,阿根廷政府一直堅稱那片群島屬於自己,原因是「離我們家近」啊,並且又給這片群島起了個新名字「馬爾維納斯群島」。
英國人覺得:這島和你有什麼關?我們發現那年,你們還在部落時代呢。的確離你家近,也就500多公裡,離我們英國遠隔13000公裡(8070英裡)。但是你再問問島上的居民是哪國人,他們都認為自己是英國人而不是阿根廷人。
阿根廷人也就暗氣暗憋的吃啞巴虧了,直到1982年加爾鐵裡總統上臺。
一來是「領土」被他國佔領;
二來是時任阿根廷總統的加爾鐵裡是政變軍人,比較強橫;
三來加爾鐵裡認為美國人會支持他;
最後英國首相是個54歲的阿姨,看著比較好欺負。
至於國內經濟嚴重惡化,通貨膨脹率一度達到600%!民眾的抱怨聲此起彼伏,國內多次爆發大規模抗議……那些都不是事,最主要的是勝利、勝利、勝利。
1982年4月2日,加爾鐵裡下令出兵5000大軍侵佔馬島。
由於馬島上的英國守軍人數很少,再加上馬島距離阿根廷本土很近,因此英國守軍僅僅抵抗了數小時,付出了陣亡260名士兵的代價後宣布投降。
阿根廷侵略軍在被擊斃650人後,最終佔領了馬島。
消息一出,令阿根廷舉國歡慶,加爾鐵裡的聲望意料之中地達到獨立以後200年前所未有的巔峰。
而英國方面深感震驚,他們將此次事件視為奇恥大辱。雖然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早已沒落,海外殖民地也基本失去,但英國政府絕對不能容忍虎落平陽被犬欺。
很快就成立了以柴契爾夫人為首的戰時內閣,國會也一致通過了對阿根廷動武的決議。27000名英軍搭乘100艘艦船,攜帶140架飛機,跨過半個地球削阿根廷人去。
你想這仗怎麼打,1982年時候雖然阿根廷人口不到3000萬,英國人口5600萬。但是剛才說的阿根廷離福克蘭群島只有500公裡,也就是上海到南京一個往返的距離,高鐵也就是5個小時的事。
上海到北京才1000公裡,英國距離福克蘭群島13000公裡!調兵、增兵、給養調動簡直難上青天。信心十足的阿根廷人準備以逸待勞的迎頭痛擊英國人。
十個星期後的6月14日,戰爭結束。
阿根廷部隊在:被擊斃士兵2200人,被俘11000餘人,被擊落117架飛機,被擊沉軍艦16艘的情況下向英軍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雙方「主持人」結果。1983年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由於其在戰爭中「指揮失誤」被判刑12年。
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卻因此役一戰成名,江湖人稱「鐵娘子」,開創了一個屬於她的那個時代。
幻滅後的民粹升溫
這場戰爭之後的四年之,馬拉度納在比賽中一人打進兩球,戰勝了英格蘭,在足球運動上實現了「復仇」。
馬拉度納在事後表示:「這場比賽是一場復仇,儘管足球和那場戰爭沒有任何關係,但許多阿根廷年輕人被英國人殺死在那裡,我能做的,就是要在球場上贏他們。」
整個阿根廷都沸騰了,阿根廷足協在事後這樣評價:他用歷史上最棒的一粒進球,來回應那場愚蠢的戰爭,只有出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才會懂。
戰場上慘敗,球場上「復仇」?可笑嗎,不可笑,民粹主義者的邏輯就是這樣:你打了我,我心裡罵回去就贏了。
從加爾鐵裡被捕,就折射出阿根廷國家已經被民粹主義控制。打仗輸了就處理指揮官,日子過不好了就要求總統下臺的邏輯一直到今天都是阿根廷,甚至整個南美洲各國的「毒瘡」。
馬拉度納死了,11月26日一群馬拉度納的球迷高喊口號強行進入玫瑰宮(阿根廷總統府)。要求總統費爾南德斯下臺,從而引發了多起暴力事件,理由是「我們過得不好」。
「人民」需要宣洩對生活的不滿,雖然這種「不滿」是他們自己造成的。總統肯定是不願意背鍋的,那就需要一個「背鍋俠」出來擋槍。
11月29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警方對馬拉度納私人醫生盧克的住所和辦公室進行了搜查。
警方表示將會以「過失殺人罪」的罪名對盧克展開相關調查,以查清其是否在馬拉度納手術出院後的康復過程中,存在醫療過失、玩忽職守等情況,從而導致馬拉度納的離世。
……
這就是民粹主義。手握選票的民粹主義者就像一個嬰兒,只會說「我全要,都給我」,而從不考慮「用什麼給」。他們永遠只會選「許諾高福利」的人當總統。
當年「人民」選擇了「貝隆將軍」當總統,他沒收了外國投資者在阿根廷的資產,將其收歸國有;
貝隆拒絕償還阿根廷曾經欠下的外債,進行賴帳;
貝隆對國內的資本家徵收重稅,用來給工人發放高福利;
貝隆採取閉關鎖國的做法,製造貿易壁壘,徵收高額關稅。
貝隆用這些搶來的錢給「人民」發福利。短期之內,這些做法取悅了工人階層,為貝隆贏得了更多的支持。
但是從長遠來看,沒收外國資產、拒絕償還外債無疑是在透支國家信用,以後誰還敢輕易到阿根廷投資?
而最為愚蠢的就是高額的關稅了,阿根廷原本就是一個非常依賴出口貿易的國家,貝隆政府的高關稅政策使阿根廷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毫無優勢,出口額迅速下降,國民收入嚴重縮水。
通貨膨脹高達620%,GDP下跌12.3%!
此後的阿根廷,無論是哪個黨派,想要獲得選票都需要討好選民,因此貝隆時期的高福利高關稅政策都得到了保留,關稅高達到84%,經濟弊端也絲毫沒有得到改善。
1989年,阿根廷的通貨膨脹率再爆新高,3300%!
「人民」並沒有接受教訓,他們在貝隆之後通過選票把一個又一個「滿嘴胡話」的人送進總統府,然後又推翻他。
民主也許是個好東西,但是把選票發給低智商的民粹人群,通過他們直選總統的玩法,肯定是個壞東西。
一個把球星當做「民族英雄」的民族,沒有未來。
以阿根廷為代表的拉美國家,在可見的時間裡,走不出這個死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