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識菲律賓|明年大選成重要契機,中國應如何俘獲菲民心?

2020-12-13 澎湃新聞
2013年11月,首批因「海燕」強颱風襲擊受傷的3名菲律賓患者通過菲海軍巡邏艇被轉送到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治療。中新社 資料圖

很多菲律賓人都對中國的「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印象深刻。2013年11月,超強颱風「海燕」對菲律賓造成重創,導致超過4000人死亡、上千人失蹤、近2萬人受傷的悲劇,中國政府隨即派出「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前往菲律賓執行人道主義醫療救助任務,這也是中國首次派艦艇赴海外救災。當時,這一新聞一度成為菲律賓主流媒體競相報導的對象。

「雖然擁有主權爭端,中國依然將前往受災最嚴重的地區進行援助。」《菲律賓星報》在當年11月25日的頭版文章中表示。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赴菲律賓採訪之際恰逢「海燕」兩周年,「我記得你們中國來了一艘大船。」一位菲律賓人說。

最好的公共外交莫過於在一個國家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在中菲關係遇冷的時刻,在菲律賓災情最嚴重的地區出現的「和平方舟」號,理應成為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註腳。

明年,菲律賓即將迎來新一輪政治換屆選舉,中國預料將成為無法避免的熱議話題。澎湃新聞近期採訪的多位熟悉中菲關係的消息人士均判斷,新任領導人上臺之後對華政策會做出相關調整。對於中國來說,如何讓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映射到菲律賓的普通民眾與主流輿論中,成為這一重要機遇期值得思考的話題。

「看得見的東西」

中國應該如何俘獲菲律賓的民心呢?

見證了「海燕」肆虐時期中國的對菲援助,長期工作在菲律賓民間援助第一線的菲律賓宋慶齡基金會秘書長王勇(Jameson Ong)也許是最有發言權的人士之一。

菲律賓宋慶齡基金會成立於2004年,是東南亞國家中第一個宋慶齡基金會,也是繼美國、加拿大、匈牙利、澳大利亞、日本、義大利之後,在國外成立的又一個同類基金會。在中菲關係遇冷的三年,這一基金會也是為數不多的與中國政府與民間機構合作,活躍在菲律賓人道主義援助第一線的組織。

在菲律賓唐人街的一個咖啡館裡,王勇給出的第一個建議是深入民間的「看得見的東西」。

「當時各國都在向菲律賓捐款,但是這些錢都是數字,老百姓是看不到的,真正讓菲律賓感受到幫助的就是中國『和平方舟』號的抵達,你錢一捐,錢到了窮人手上,窮人不一定知道錢是你捐的,但是你有一個什麼東西來,大家都看得到。」他表示,「『海燕』肆虐的時候,很多西方國家都喊捐了500萬甚至1000萬美元,但沒有人去查這個款項是否到位。中國政府當然不會搞這種弄虛作假,但可以思考,如何更有效率地進行捐助活動。」

他說,中國政府最需要的就是了解當地國情,做它真正需要的項目。

例如,與繁華的馬尼拉不同的是,菲律賓廣大的農村貧窮落後,最需要消防車和流動醫療車。流動醫療車能為菲律賓邊遠地區人民解決一些基本的醫療服務。「我去過很多邊遠山區,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去過醫院,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會很感激你。」王勇說。

至於消防車,從中國退役下來的二手消防車就可以解決菲律賓的老大難問題。王勇說,中國的高樓大廈很多,而且擁有完善的消火栓等設施,中國新型的消防車更加注重配備雲梯和泵浦、乾粉等,但這些新式消防車在菲律賓反而沒有用。菲律賓最需要的就是帶水箱的舊式消防車。菲律賓外省很多地方連自來水都沒有,這些車火災時救災,平時可以變為供水車,為村民們送水。

「這些每天在街上穿行的車輛標明中國的國旗或者由中國哪個機構贈送的,會成為最好的形象代言人。」他表示,這兩件事的直接受益者,都是手握選票的選民。

實際上,這一經驗已經被菲律賓的華人社區充分地實踐。菲律賓華人社區是全球融入該國社會最好的群體之一。據佔菲律賓總人口不到2%的華人不僅掌控者該國大約60%至70%的經濟,同時有越來越多的華人通過積極參政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根據不完全統計,菲律賓通過民選出來的、帶有華人血統的正副省長、正副市長和議員大約有250人。

菲律賓獨立初期,菲民族主義高漲,「排華」兩字在上世紀50年代曾讓人觸目驚心,為化解菲律賓人對華人的敵視,上世紀60年代菲律賓華商總會便開始在菲律賓較落後地區捐建農村校舍。如今,華人在全菲捐建5000座校舍、上萬間教室給貧苦學生使用。

菲律賓華商總會理事長張昭和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在一些地區,華社組織志願防火隊,24小時執勤。華社還組織義診隊深入偏僻地方,為窮人治療。捐建農村校舍、成立志願消防隊和義診是菲律賓華社的「三寶」,成為獲得菲律賓主流社會認可的善舉。每次菲律賓受到災難襲擊,華人都站在救災最前線,捐款捐物幫助災民渡過難關。

「我們之間的互相幫助,在菲律賓起了很大的友誼的作用。所以雖然現在中國和菲律賓因為南海的事鬧得不怎麼愉快,但老百姓不管這個,他還是覺得中國人好。真正的老百姓總是會覺得和華人做朋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為什麼,因為碰到災難華人都是伸出援手去幫助他們,所以他們認為和華人做朋友對他們是很好的。」張昭和說,「他吃飽了你給他一塊蛋糕,他沒有覺得怎麼樣,但他餓的時候你給他一片麵包,他就會很感恩,菲律賓老百姓是一個感恩的民族,你對他好,他永遠記在心裡的。」

從北呂宋鐵路學到教訓

除了人道主義援助以外,基礎設施建設也可以成為中菲關係的重大突破口。

馬尼拉市中心馬卡蒂市的一條主要地下隧道,由日本負責援建。 澎湃新聞記者 黃翱 圖

菲律賓落後的基礎設施一直飽受詬病。由於缺乏城市快速路,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停車場」的首都馬尼拉5公裡的路程常常可以堵車近3個小時。

世界經濟論壇去年6月公布的東協六國關鍵基礎設施數據顯示,在與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等其他5國的比較中,菲基礎設施遠遠落後,可獲得電力的人口佔比為70.2%、輸電損耗率為12%、每100個居民擁有固定電話3.2部、每100個居民擁有手機號碼104.5個、鋪面道路佔總道路長度的比例為26.9%,以上指標均排名最末;可獲得經處理水源的人口比例為91.8%、可獲得衛生服務的人口比例為74.3%,這兩項指標僅高於印尼排名第五。

滙豐銀行今年2月綜合道路、電信、電力、供水等要素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菲律賓在基礎設施領域位於亞太13個國家或地區的末位。

與此相對的是,在中國的「一帶一路」發展倡議中,菲律賓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重商精神等,本可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對於需要將基礎設施產能輸出的中國來說,如果能加大與菲律賓的基礎設施合作,政治上、經濟上的雙重效益不言而喻。

當然,進軍菲律賓的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從教訓中學習。2003年阿羅約政府時期,中企曾與菲律賓籤訂了總價值達5億美元的北方鐵路項目,中國政府向菲政府提供4億美元的優惠出口買方信貸,將馬尼拉和北呂宋幾大重要的城市克拉克、蘇比克、卡盧坎、瑪卡蒂連接起來,這一度是中國對東南亞國家規模最大的海外援助項目。然而,因為菲方拆遷工作緩慢以及項目隨後捲入了該國國內政治紛爭,最後被迫中止。這讓本已緊張的中菲關係雪上加霜。

也因此,王勇建議,中國需要學習之前的教訓,深入了解菲律賓的國情,而不是只希望將項目拿下來而已。「日本與菲律賓合建基礎設施,從來都是要求菲方將沿線拆遷工作準備完畢才進駐施工隊」。

另一方面,王勇說,真正能夠幫助菲律賓的不是鐵路,菲律賓是個島國,到現在很多地方都要坐船坐飛機,所以中國最好的技術就是鋪高速、打隧道、做高架橋,中國如果能夠在菲律賓做一條貫穿全國的高速公路,地方政府可以在高速公路的每一處連接二線、三線的路到他們的鄉鎮,就形成了整個國家的運輸網絡。「這將從根本上造福整個菲律賓的民眾」。

「現在菲律賓最麻煩的就是交通,你能幫助它,讓他們感受到才是真正的奪得民心。相比基建,救災只是小錢,但基建獲得的回報會比救災大很多。」張昭和說。

培養菲律賓知華派

很多中國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菲律賓會一意孤行,試圖通過拉攏美國、利用國際仲裁來達到「牽制」中國的目的。但另一方面,菲律賓自身也缺乏真正理解中國的「中國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稱,菲律賓沒有濃厚的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偏好,可以說是親美但不反華(

參見文末「繼續閱讀」:習近平今日到訪菲律賓出席APEC峰會,馬尼拉現在什麼樣?

)。中菲關係的遇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雙方對彼此缺乏了解,從而造成了戰略上的誤判。對於著眼於構建打造亞太命運共同體、推動「一帶一路」的中國來說,需要理解菲律賓的邏輯,同時也需要培養更多的「知華派」。

王勇說,菲律賓現在有很多「日本通」、「韓國通」,「美國通」,這些都不是政府去叫他們這樣做的,而是他們讀書的時候做一個選擇,但現在菲律賓「中國通」很少、菲律賓本地漢學家基本沒有。

而為數不多的「中國通」們,則應該成為中國政府重點拉攏的對象。

例如菲律賓中國研究學會主席魯馬納(Chito Sta Romana)。中菲黃巖島對峙事件發生之後,這位曾經在中國生活過39年的前美國廣播公司(ABC)資深記者在菲律賓學界、媒體與政界頻繁奔走,呼籲菲律賓不要採取向美國「一邊倒」的政策,而是將解決爭端與全方位發展兩國關係同時進行。

「比起菲律賓,我更了解中國」,他對澎湃新聞表示,「現在雙邊的關係是『不正常』的,沒有人員交流、沒有對話。需要兩國關係重新走向正常化,特別是恢復高層的交流。那接下來我們才可以進一步去談亞投行、海上絲綢之路以及一系列雙邊的交流。」他不僅對澎湃新聞記者這樣說,他還頻頻在菲律賓主流媒體上發表這樣的聲音。

然而像魯馬納這樣的人,依然太少。

「我們一直沒有發出一致的聲音,讓中方領導人和民眾有時感到困惑。」另一名菲律賓的中國問題專家、菲律賓大學亞洲中心教授巴維爾婭(Eileen Baviera)對澎湃新聞表示,「必須指出的是,在菲律賓可能有一些報導是誇張的,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如果普羅大眾完全都依靠媒體的報導,那麼信息的不準確性和主觀報導就會導致雙方民眾相互之間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但其實還是有一些聲音,比如我自己一直希望中菲雙方多一些對話。」

在這方面,中國已經開始發力。

就在上個月,菲律賓大學孔子學院正式成立,這是繼亞典耀大學孔子學院、紅溪禮示大學孔子學院、布拉卡國立大學孔子學院之後的第四所孔院,這也讓菲律賓的孔院數目在亞洲僅次於擁有20所的韓國、13所的日本、12所的泰國和6所的印尼,名列第五。

亞典耀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梁廣寒向澎湃新聞透露,在一些大學,中文已經取代日語,成為最受歡迎的選修課程之一。

「我們並沒有覺得中菲民間交流受到了實質性影響,」梁廣寒說,「相反,現在很多菲律賓人都慕名而來到我們這裡學習漢語,我們孔子學院在菲律賓社會也越來越知名。」

中國新任駐菲律賓大使趙鑑華履新時,還首次創立了「大使獎學金」,資助菲律賓優秀的學生赴華深造。

2011年末,菲律賓總統府發言人陳顯達曾親自來到雅典耀孔子學院進修漢語。這一事件曾一度成為菲律賓媒體熱議的對象。

梁廣寒透露,就在今年,菲律賓總統府總統通信部和戰略制定部28名官員前往孔子學院進行漢語進修,這樣龐大的教學任務讓孔子學院不得不分成兩個班進行教學。同時,菲律賓外交部、旅遊部等相關機構的政府官員也會不時來到孔院進修。

王勇建議,不僅在教育上,中國的青年聯合會等機構最好更多地舉辦交流營,邀請菲律賓大學中文化外交傳媒相關專業,如國際關係、外交、傳媒、文化、歷史等的優秀學生來華參觀訪問。「這樣在這些孩子走入社會前,並沒有國家對立的意識,我們需要埋下中菲友好的種子,今後這些孩子很可能進入菲律賓外交部,甚至成為更高級的官員。」王勇說。「

「島嶼問題不應該成為中菲關係的全部,中菲在旅遊、貿易、基礎設施建設等各個方面都有廣泛的合作前景。」魯馬納說。

(安平公共傳播公益基金為報導提供幫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促進中菲民心相通
    600多年前,鄭和七次遠航,多次到訪菲律賓,傳播友誼和合作。蘇祿國王帶著菲律賓人民的美好祝願踏上通往中國的友誼之路,留下膾炙人口的佳話。近百年來,中國東南沿海許多居民漂洋過海來到菲律賓,同當地人民和睦相處。菲律賓國父、民族英雄黎剎的祖先就來自中國福建省晉江市。    近年,中菲兩國民間友誼譜寫新篇章。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菲深入人心,兩國民間對民心相通也有了全新感受。
  • 重識菲律賓|菲總統府二十多名官員在孔子學院學漢語
    漢語取代日語成熱門選修課菲律賓雅典耀大學孔子學院。與媒體與網絡所傳達的印象不同,雖然兩國政治關係遇冷,但菲律賓的普通民眾就像長期以來熱情接納所有的外來文化一樣,熱情地接納著中國的文化。同時,隨著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不斷上升,一些改變正在潛移默化地發生。
  •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期待中國疫苗研發成功後早日進入菲市場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駐菲律賓大使:期待中國疫苗研發成功後早日進入菲市場中新社馬尼拉11月24日電 當地時間11月23日,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向菲華僑領介紹中國疫苗研發取得的積極進展,強調目前中菲雙方正就疫苗合作進行密切商談
  • 拜登拉攏菲律賓並不容易,太激進菲會反感,太謹慎又怕給中國機會
    對此美國政府不以為意,還在為已經確定的大選結果進行「扯皮」!顯然在這些美國政客看來,權力及國家利益遠遠大於民眾生命。而在此時,一些美國智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開始轉移話題,為即將上任的拜登出謀劃策,要如何拉攏菲律賓了。據《參考消息》12月9日報導,近日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為拜登出謀劃策,認為其上任後做好拉攏菲律賓的工作非常重要。
  • 菲律賓國家電網擬停用中國專家
    菲律賓政府日前宣布,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在菲律賓國家電網公司(菲國電)工作的中國專家必須於今年7月前離境。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回應,希望菲方切實維護中國企業在菲合法權益。    此次事件從何而起?菲方為何選擇此時發布離境要求?背後又暗藏何種目的?
  • 菲律賓首次為中菲磋商開條件:停止在黃巖島填海造島
    菲律賓新任外長亞賽(Perfecto Yasay,下圖)就圍繞南海主權問題與中國舉行雙邊磋商一事表示,中方停止「挑釁」是雙方啟動談判的前提條件。此外,亞賽還把中國停止在黃巖島填海造島也作為條件,這是菲律賓政府高官首次就中菲雙邊磋商提出具體條件。
  • 「一帶一路」 中國——菲律賓人文交流與經濟合作論壇26日在馬尼拉...
    主論壇:共建「一帶一路」,中菲各領域合作前景廣闊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在主旨演講中就當前中菲關係發展、中國發展對世界的經濟做出的貢獻、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對全球合作及菲律賓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以及中菲如何進一步加強人文交流等方面做了精彩闡述。
  • 中國駐菲大使黃溪連向全體在菲華僑華人祝福新年
    當地時間12月22日,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右二)會見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林育慶(左三)、菲華各界聯合會副主席李鴻銘(左一)和菲律賓中國商會會長洪及祥(左二)。中國駐菲使館領事參贊王悅(右一)參加。 中國駐菲律賓使館供圖 攝中國僑網馬尼拉12月24日電 當地時間12月22日,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會見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林育慶、菲華各界聯合會副主席李鴻銘(該會主席楊華鴻因工作原因不能出席,指定李鴻銘副主席代表出席)和菲律賓中國商會會長洪及祥。駐菲使館領事參贊王悅參加。
  •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就疫苗研發、中菲務實合作和南海問題接受...
    二、問:過去一年裡,受疫情影響,菲政府「大建特建」項目進度有所減緩,請問中方參與的有關項目建設進展如何?儘管受到疫情的影響,中菲兩國始終在穩步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大建特建」規劃對接項目,為菲律賓經濟復甦提供助力並打造新的增長點。迄今兩國已完成11個政府間合作項目,涉及禁毒、反恐、糧食安全、廣電服務等領域。
  •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中國疫苗最早有望下月運抵菲,助力戰勝疫情
    海外網1月15日電 據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微信公眾號消息,2020年1月15日,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在菲主流中英文報紙《馬尼拉時報》、《馬尼拉公報》、《每日論壇報》以及《世界日報》等發表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 中國海警艦艇首訪菲律賓,菲海岸警衛隊指揮官回擊菲媒質疑
    【環球時報記者 王盼盼】1月14日上午,中國海警5204艦順利抵達菲律賓馬尼拉港,開始對菲律賓進行友好訪問,這是中國海警艦艇首次訪問菲律賓。菲方當天舉行隆重儀式,對中國海警陸地代表團和艦艇代表團的到訪給予熱烈歡迎。不過菲律賓一些媒體對中國海警船的到來頗有微詞。
  • 菲美南沙軍演對著誰 菲律賓已變相成美軍事基地
    由於菲律賓民眾的強烈反對,加上菲憲法不允許外國軍隊長期駐紮本國,1991年美軍被迫從菲律賓的蘇比克海軍基地以及克拉克空軍基地撤出,就在同一年,菲美軍隊舉行了第一次「肩並肩」聯合軍事演習。自2000年以來,菲美每年都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而且演習規模有不斷擴大之勢。
  • 菲律賓美南沙軍演對著誰? 菲已變相成美基地
    由於菲律賓民眾的強烈反對,加上菲憲法不允許外國軍隊長期駐紮本國,1991年美軍被迫從菲律賓的蘇比克海軍基地以及克拉克空軍基地撤出,就在同一年,菲美軍隊舉行了第一次「肩並肩」聯合軍事演習。自2000年以來,菲美每年都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而且演習規模有不斷擴大之勢。
  • 菲旅遊部:2017年訪菲中國遊客穩破百萬 菲做好接待準備
    菲律賓旅遊部長萬達·特奧13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截止12月12日已有91萬中國遊客訪菲,根據已知的中國遊客接待計劃,2017年中國赴菲遊客穩破百萬,同比增長100%,中國成為韓國之後第二大客源國。
  • 華人華僑如何對接一帶一路系列:菲律賓篇
    據此,愛海洋網聯合暨南大學、華僑大學等相關專家學者,就「沿線國家華人華僑如何對接『一帶一路』」進行系統研究,並推出研究文章,為中國各級政府、各企業、社會團體、學術界及其他相關人士提供有益參考。菲律賓華僑華人發展現狀1975年中菲建交,為雙方友好往來開啟新局。對菲律賓華社而言,這是重要的轉折點:一方面,華人普遍獲得了菲律賓公民身份,得以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另一方面,中菲建交後,中國向菲律賓的移民得到恢復,新移民的到來為菲華社會注入新鮮血液,持續為中菲關係的穩固做出貢獻。
  • 菲律賓中國了解協會舉辦「中國發展與中菲關係」線上論壇
    人民網曼谷9月25日電(記者趙益普)9月25日,菲律賓中國了解協會(簡稱「菲中了解協會」)舉辦了「中國發展與中菲關係」線上論壇。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菲律賓貿工部長洛佩茲以及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出席論壇並致辭,菲中了解協會主席蘭比諾等240多人出席論壇。
  • 一帶一路迎來中菲新機遇,51Talk菲律賓外教成新寵
    就在中非論壇如火如荼之際,另一場「中菲」教育產業論壇也盛大開幕。在一帶一路大政策的導向下,中國產業和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更多的領域也開始有了更深入的合作。這場由《經濟觀察報》主辦、51Talk協辦的中菲教育產業合作論壇,匯集了菲律賓教育部前副部長,菲律賓高教署國際交流部門領導,《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研究院院長新望,在線青少兒英語教育領導品牌51Talk創始人兼CEO黃佳佳等諸多知名人士,共同探討了「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菲兩國教育合作的多重可能,這使得英語在線教育領域再現新趨勢,來自菲律賓這樣的亞洲老師可能成為新寵。
  •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論中國發展的新藍圖與中菲合作的新機遇
    當地時間12月8日,菲律賓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商報》等刊登了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中文署名文章《中國發展的新藍圖與中菲合作的新機遇》。圖為《世界日報》版面。菲律賓世界日報供圖中新網馬尼拉12月8日電 當地時間12月8日,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在當地英文報紙《馬尼拉時報》《馬尼拉公報》和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商報》上刊發題為《中國發展的新藍圖與中菲合作的新機遇》的署名文章。
  • 群島國家菲律賓 「菲」一般的美
    群島國家菲律賓,這個國家有什麼獨特之處?它和中國又有著怎樣的淵源?央視記者唐鑫:這裡既有椰林海灘,也有火山瀑布;一年四季瓜果飄香,繁花盛開。這裡見證了菲律賓被西班牙殖民統治的300多年歷史。 提到這段歷史,何塞·黎剎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名字。1896年12月,他因反抗西班牙統治者被槍決,但他的精神卻鼓舞了菲律賓人民為擺脫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而鬥爭。 何塞·黎剎因此被尊崇為菲律賓的國父。
  • 中國駐菲使館提醒:警惕被中介騙到菲律賓從事網絡博彩
    新華社馬尼拉4月21日電(記者董成文)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21日在其官網發布提醒稱,前往菲律賓和在菲的中國公民應提高警惕,切勿從事非法網絡博彩活動。中國駐菲大使館說,近日,多名中國公民涉嫌在菲非法從事網絡博彩工作,被中菲執法部門聯合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