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
民宿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消費的升級
給民宿帶來了以往所沒有的熱潮
因此
小編整理了近期幾個較優秀的民宿設計案例
因為案例較多
所以小編分為幾期供夥伴們參考
有打算開民宿的小夥伴
或想去出去旅遊住特色民宿的小夥伴
建議認真觀看
最好先收藏 免得一時找不到
話不多說
一起來欣賞吧
近期優秀民宿設計案例第一期
悠然山居 + 拾山房 + 三卅(sà)民宿
·「悠然山居精品民宿」·
民宿位置: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九華山風景區
設計方:門覺建築設計成員:黃滿軍 劉飛 張默 張景林子 汪娟建築面積:500 ㎡攝影:陳銘撰文:黃滿軍
項目位於九華山核心風景區塔院旁,整個地形是一個山谷盆地,水塘,竹林,古樹,水杉以自然的勢態生長。
項目前身是一個只有旅遊旺季才有客源的普通經濟型旅館,這是當時山上所有經濟型酒店的常態。項目方期望以設計為驅動力,做一個目的地度假型精品民宿。
設計團隊希望從重拾日常的生活美開始,呈現一種從形式到空間均可被感知的設計力。Edward Hopper曾說「在日常的平凡事物中有一種力量,只有當我們注視良久時,才能發現它。」
通過接待室、客房、餐廳三種形態,建築的整體組合成其功能屬性。進入酒店的路線被現場條件所限定,因此設計團隊挖掘出一個可以做具敘事性入住體驗的機會,從停車場、石階、樹林、茶園、石板路、水塘這一路所引發的好奇心,在最終接觸空間時會得到滿足。
進入客房後,內部垂直的方向被設計成兩個空間:水平方向由功能限定出兩個體塊,產生了一個具有張力的內部形態;茶室,休閒區、洗漱區,臥室區,打坐區生成場域。
當漫遊在這些空間時,走向地面,踏上臺階,爬上樓梯,依靠在沙發旁,抬頭望向玻璃外的景色,打開旁邊的木窗,坐下或站立從而產生親密接觸,在停下的瞬間,內部呈現出一種強烈的情感氛圍。
設計是一種創造行為。設計團隊希望在每個細節上都可以找到一種全新的方法。在選擇物料時,希望建築可以回應外界,去呈現一種特定的功能,可以見證過去生活的真實,吸納生活的痕跡。
走入客房一層的茶室區,內部被木飾面所包裹,保留了一片玻璃作為內外接觸的媒介。當腳踏上榻榻米,盤腿坐在蒲團上,燒水煮茶,景色、陽光、露水,盡在眼前,推開窗,微風習習,設計團隊所期待的空間感知已呈現出來。
如今,這裡已然成為客人入住最喜歡呆的地方。
建築的立面語言用的是水泥的體塊,遺存的民居陶瓦,夯土和青竹的日常材料。
我們挑選荒石料作為踏步石,耐火磚為地面,實木與鋼組成的樓梯,銅皮的木門,透明的陽光板,這些材料與形式結合生成一個整體,當身體與這些物料親密接觸時,我們希望客人擁有的是一種可以與當前情境對話的心境和原生力量。
·「拾山房民宿」·
和最愛的人,邂逅最美的山。看過詩和遠方,唯有山,是方向。—-拾山房
民宿位置:重慶巴南區南彭街道將軍灣新屋咀組大嵐埡
設計公司:治木裝飾設計團隊:石朝思、易毅、餘思靜、唐爽陳設設計:石朝思、易毅建築設計:悅集建築項目地址:中國重慶設計面積:1800 平方米攝影團隊:偏方攝影
設計的語言並非一定是某種具體的風格描述,每個空間的建造都是為了一個特定的場所,實現一種特定的功能。
拾山房絕佳臨崖的地理位置,雲海的虛無縹緲,日出的磅礴氣勢和日落的赤朱丹彤,讓詩和遠方成為場所的一部分。
推過厚重的門,進入一個不同心境和氣味的世界。蠟燭閃著微光,耳畔迴響松濤和腳下礫石的聲音。在大廳裡,原始混凝土屋頂不曾隱沒在夯土中,陽光透過窗欞灑落進來,磨石地面在我腳下,結實而堅硬,一切顯得靜謐美好。
框架清晰明了,有節奏的細節呈現也不失從整體的結構去感受。當注視著這些平靜自在的狀態,感知亦變得沉靜,不再渴急。開放而空寂,舒適而安穩,仿佛是平常我們內心樂見的意識聚集在了空間 。
樸素的線條組合是木與光的遊戲,移門滑過,光影斑駁。春夏之季,推開移門大量自然風引入室內,舒適涼爽。秋冬之季,懸窗的設計保持室內通風良好又降低熱能消耗。
建築的存在不會讓我們特別注意到它們,就像是從地上長出來的,但是,又會讓你覺得幾乎不能想像它們所在的位置缺得了它們。每一個部分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都沉浸在這個特定的環境中,與當下情境形成對話。
混凝土、夯土、礫石、金屬,這些日常所見的材料組合,讓整個建築低調的隱藏在山野之中。去掉矯揉造作的裝飾手法,讓我們的情感和思緒更好的被周圍環境所接納。
客房空間在度假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一個用心設計的客房,是我們放鬆休憩的地方,也是培養與呵護感情關係的場所。無關奢華也無關慵懶,只是讓你離開浮躁的城市,悠然躺在床上,眺望遠方風景,放鬆和放空。
酒吧設定在客房區域,成為社交的主要產所。保留建築原始混凝土頂面,舊木料裝飾空間皮膚,壁爐作為空間的視覺核心與吧檯黑色手工磚形成呼應。酒店主人旅行收購的復古家具恰到好處點綴其中。
這個空間一定能保留生活的痕跡,從而呈現出特定的豐富性。在這種情景下,我想到材料的滄桑,面材上累積的擦痕,暗淡脫落的漆面,以及使用中磨損的稜邊……讓人察覺到時光流逝,感受到生活在此處上演。
·「三卅民宿」·
設計師:llLab. | 敘向建築設計
地址:懷柔區北溝村,北京,中國
項目年份:2019
地塊面積:約2300平方米
建築面積:約1600平方米
「三卅」,原名「第三故鄉」,意指為一種特殊人群而創造的第三種社會空間,以幫助他/她們找尋屬於自己的那一種舒適距離及精神氛圍。項目便以這樣的初衷,在距慕田峪長城步行四十分鐘左右的一塊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的原村落燃氣站空地上開始。
我們延續了村莊現有的空間排列肌理,依然是一座建築,將屋頂按村落格局打碎,創造了更融入的空間規律與秩序。顛覆掉千篇一律的鄉村度假村的觀念,希望用一種衍生的村中村的概念,給予這片土地應有的生命力。
遠見不謀而合,村中村的概念便開始經歷長達四年有餘的生長過程。
遵從整體現有村落的建築基本元素及體量分區,並在細節上做出簡化處理,以便於在呈現的過程中能夠讓本地的資源得以運用,又可以在整體韻律上,讓過濾下來的感受與現實生活的節奏能找到一些貫穿的感受。
在北京的特殊大環境下,建築材料的選擇,製作,運輸,都使建設的過程變得極為困難。所以我們儘可能的就地取材,材料以真實為本,不推崇裝飾主義,以本真的形式展現。讓風吹日曬的自然現象使材料更顯底蘊。
老石板的景觀地面鋪裝,私院的滲水紅磚,建築牆根的石磚連接,建築牆體的紅磚青磚的搭配使用,卻讓相對凝重的材料特性及建築幾何形態的莊重感,呈現出了悠閒又安靜的感覺。
建造團隊的搭建,充分融合了現代的管理和村民的實踐,從建築的設計,製圖,溝通,到製作樣品,現場測試,糾錯,重新理解,再製作,反反覆覆的嘗試,使整個團隊,形成了一種共同的價值觀,這種自我追求的理想型價值觀,也許是實現過程中,最值得提及並對建築設計的實現有最根本的幫助的因素。
設計的布局,目的在於使建築,院落的生態,在北方卻區別於北方,以人性為理解基本,從而一定程度上打破體驗者傳統的固有思維方式。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延續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墨守成規的遵循和盲目發揚,卻是沒有意義的。
這種「院落鄰裡」的生態,也許是「三卅」能夠幫助來這裡的人們,重新審視生活,重新看待鄉村建設的初衷和手段的一個最好的途徑。
坐在院子裡,當你不再覺得被這麼親近的鄰居幹擾,當你可以再次享受星空,當你竟然可以忘記時間卻還坐在原地的時候,這就是「三卅」最美的時刻。
「三卅」,是一種對藝術的歡喜,對五感的歡迎,也是對地域文化的尊敬。
現如今的鄉村,已不再是傳統的鄉村,它本質上更多的是城市人視角的鄉村和滿足城市人想像的鄉村。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民宿這種建築類型,則成為了城市生活介入鄉村發展的一種極為方便的載體,它所滿足的,是城市人對鄉村生活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