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虎門銷煙的七年前(公元1833年),在珠海的淇澳島村民就取得過銷煙的勝利!並成功獲得了英國人的賠款:3000兩白銀,村民用這筆賠款在島上修築了一條長約2公裡的花崗巖環村石街——淇澳白石街。
白石街村口牌坊
白石街,又名勝利街。這是我國民眾自發麵對殖民侵略者(抗英抗煙)取得的第一場勝利。牌坊上的對聯直觀深刻地記錄了這個村子的輝煌過去。
去珠海前,對於淇澳島白石街的了解只限於它是一個小漁村而已。根本不知道它竟然有這麼重大的意義和赫赫威名。而且,那天我們的目的地是紅樹林,結果紅樹林不開放,只好拐彎進了村子。
村口,一組醒目而高大的雕塑向人們展示著整個村子曾經的不一般,漁村先輩們的英勇無畏不屈,就濃縮在這組石刻裡。
讓人驚喜的是,這個村子給人以相當淳樸的印象,沒有很多古村古鎮那樣的商業化侵蝕。保護得相當完好,沒有小商販的兜售,村民們的真誠,熱誠,讓我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純真。在廣東經濟這麼飛速發展,人們商業頭腦那麼發達的地方,竟然能有這樣一處「世外桃源」,這是沒有想到的。
只是希望這份淳樸可以長久流傳吧!
整個村子安靜清幽,關鍵還免費!慢悠悠地徜徉在村子裡,踩著花崗巖石板地面,感受著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
幾組炮臺對面就是觀音閣,白石街裡的宗廟都顯得富麗堂皇,氣派大方,十分濃厚的南方寺廟氣氛,對於廟宇宗室祠堂的重視可見一斑。《漢書》裡記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及時祭禮不絕。」由此可見,早在漢朝時期,祠堂就已經具備了一定規模。
從小小一條白石街,仿佛可以看到宗族祠堂在南方為什麼那麼興盛的原因。
從秦漢時期第一批南遷的漢人,到歷朝歷代為躲避中原戰亂和紛爭而遷徙來的漢人,在嶺南相對穩定封閉的生活環境,加上當地水流眾多,物產豐富,經歷了幾代還在固定的地方繁衍生息,這有利於形成固定的宗族實力,世代相傳的族譜也得以延續。,他們保留著最正宗的祭拜祖先的觀念,甚至在一部分地區,族規比法律還要管用。宗族祠堂就是他們實行管理的地方,正式而隆重!所以南方的宗族祠堂一般都修得莊嚴,氣派!
簡單地來說,祠堂就是祭祀祖宗的地方,而且如果有族人諸如作奸犯科,殺人放火或者有違世俗人倫道德之類,族長可以在祠堂裡當著祖宗牌位和族人的面進行處罰。
而祠堂文化誕生於漢朝,在西漢時期,隨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文化就開始在社會上佔據絕對的領導地位。宗族和祠堂也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主要強調家族觀念。
在南方,一個村子除了有宗族祠堂,必定還會有廟宇,或大或小,供奉的多為觀音,關公,或者道家仙人,這些都是人們尋求精神寄託的載體。
白石街也一樣,村口一個小小的觀音閣,乾淨整潔,厚重之感十足,跨進門都忍不住變得輕手輕腳,不敢大聲喧譁。都說心誠則靈,上一炷香是沒錯的!
在裡面,一件件精美的構件,一磚一瓦,都可以讓您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對人們的影響。這樣的建築,可以說是一件精巧藝術品。
入村,經過一間民居,透過窗戶的鐵欄杆看到屋子裡一份清雅恬靜,真的羨慕這裡的村民們,只是很多時候,堅守還是發展?
這個村子也面臨很多古村鎮的同樣的問題,由於人口的凋零,搬遷,很多房屋也破敗了,怎麼保護和發展,也擺在了人們的面前。
這個民居裡還是幸運的,從窗臺下放著的自行車就可以看出來還有人居住,錚亮,還是久違的二八式,放八十年代時候,還是大戶人家呢!
村子裡這樣的水井很多,都是四四方方,井沿低矮,不深。在海邊的漁村,這些水井作用是巨大的,它們是漁民們的淡水來源。
看樣子是翻修過,不過一股古樸的氣質還是隨著井水的涼氣迎面撲來。讓人在炎炎夏日裡感受一股清涼。村子的清幽越發彌散。估計打水的桶都是各家自帶,在井邊沒有看到,不然就可以打上一桶嘗嘗海邊的水井味道有什麼不同了!
後天宮
後天宮。建於何年不詳,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淇澳天后宮坐東南向西北,面闊三間15米,進深二座夾一天井21米,天井中設香亭。正殿不設梁架,以磚牆承託檁木,硬山頂,青磚牆,簷高4.5米。淇澳天后宮正殿供奉天后娘娘,左廂配殿供奉金花夫人,右廂供奉「蔡二將軍」。門額陽刻楷書:「天后宮」三個大字,落款為陰刻小字:「道光癸巳年春吉旦」、「眾信重修」。
天后宮大門這四字楹聯「坤儀建極,母德垂型」。供奉的天后娘娘。天后娘娘,其實就是俗稱的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普遍的海神信仰,司掌海上安全,她也守護著淇澳島的世世代代。身在海邊,靠海為生歷代小村漁民,當然希望海神的庇佑。
門口廣場上的這棵老樹,見證著整個小村的過往。如今它也枝繁葉茂,半個廣場都在他的綠蔭之下。
踏入天后宮,一種肅穆莊嚴之感!
其實,島上的廟宇供奉著四海八荒的眾多神明,譜系十分繁雜。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還有高山廟、東沃廟、三姑廟、地母廟、龍皇廟等。
在村子裡走動的時候,幾乎每隔幾步就能見到一座祭臺——這是祭祀土地神的祭臺,每一座都有著不同的名字:成東社、南華社、南稷社……
小小的一個村子,竟然有如此豐富的土地文化,這個讓我們感到驚訝。
這裡的民居很多都有一個天井,也是典型的嶺南民居特色了,一個小小的天井,也承載了多少孩童的童年記憶和快樂。包括寺廟祠堂,一個天井就是一方天地。
雖然如今淇澳島上的生活已經開始被現代化所侵蝕,但島民們卻沒有遺忘守護島嶼的神明。島上的廟宇都維護完好,香火未斷,這大概也是島民們對神明的尊敬。
這是信仰,也是相互守護!
淇澳祖廟位於蘇兆徵廣場側,據說始建於宋代,曾在乾隆、同治年間被兩度重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廟。但此廟有些命途多舛,清朝康熙年間,淇澳祖廟被大火所毀,其後被人們重新修葺。廟中供奉著眾多神仙,玉皇大帝、雷公、電母、風伯、雨師、水潮爺爺,以及本村的開村之祖,他們共同庇佑著淇澳島的風調雨順。
牆上的繪畫也和海事有關,寄託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把希望都通過這些表現出來!
祖廟,
祖廟,應該是這個村子的魂!
「淇澳原『因遠望如旗張於海外』而名『旗纛澳』,曾改名奇獨澳,後於清康熙23年(1684),正式易名為淇澳……」鍾氏大宗祠如今是淇澳村史館,可惜沒開門,不能一覽村子的過往!有些可惜!
白石街的中段,這個故居出現在眼前,真的是深幽中的驚喜,也是免費,沒想到這個小漁村竟然這麼臥虎藏龍,底蘊深厚!
天井
很喜歡這樣的天井,可能跟小時候住老家也是這樣的房子有關吧,南方民居對於房子的天井都很重視。
所謂"天井",其實也是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積較小;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圍牆或兩面有房屋另兩面有圍牆是中間的空地。 南方房屋結構中的組成,一般為單進或多進房屋中前後正間中,兩邊為廂房包圍,寬與正間同,進深與廂房等長,地面用青磚嵌鋪的空地,因面積較小,光線為高屋圍堵顯得較暗,狀如深井,故名。
南方炎熱多雨而潮溼,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民居布局重視防曬通風,也注意防火,布局緊湊,密集而多樓房,所以多建天井民居。
如果是平房式民居,光線就好,每天都能看到陽光,屋子也顯得生機盎然。
而大多數民居都是樓房形式,其基本單元是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後三面位於樓房,陽光射入較少;狹高的天井也起著通風的作用,有利通風;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開敞,可見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風水學說稱之為"四水歸堂",有財不外流的寓意。外圍常聳起馬頭山牆,利於防止火勢蔓延。
院子外牆有一些綠植,和風機在一起也顯得別有風情,但是一般風機都是木頭做的,這樣鐵皮做了還是第一次見到,只是現在沒有穀子可以吹了。它也成了裝飾品!
桂花樹
故居院子的桂花樹發散著清幽,浸人心肺,很舒服!一般八月桂花香,但是珠海這個時候桂花也開,不知道是不是氣候原因?
看到桂花,就想起小時候吃的桂花糖和桂花糕,那是小時候饞嘴的東西,滿嘴留香,讓人懷念,現在聞到桂花香都會不由自主想到小時候吃的快樂!
故居是一進布局,院子顯得好大,兩個房間門就正對著院子開,這樣的布局還是有些特別。裡面家具簡單。不過一種溫馨的感覺,有房如此,還有什麼說的呢?
總的來說,這個體驗還是很不錯的。來白石街,感受時光悠悠!
隨處可見的這些小綠植,讓人心情大好,一下放鬆下來!
斑駁中,依稀看到往日的榮光,
這個的古井,更有時光鐫刻的痕跡,讓人心生感嘆。鑿井而飲,耕田而食。許慎《說文解字》裡說:「井,八家一井。」據說古制規定八家共汲一井。可能是這樣吧,村子裡的水井眾多,一般在屋後拐角,韻味十足!
社公的地盤,簡單,但是很乾淨,香火依舊,保佑著這方土地上的人們風調雨順,安居樂業!也希望小村保持繁榮吧!
這個小院子真的好有情調,隔著門檻一下都喜歡上了!
這世界是如此的喧譁,讓我們歌唱背後的沉默!這句話很適合這個小漁村!希望你來也能感受到那份喧囂背後的寧靜!
這裡是珠海!發現珠海之美!感受珠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