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來了!
一個嶄新的十年來了!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
即將迎來而立之年的高新區
也踏上了新的徵程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
我們有太多的「故事」想要訴說
今天,就和小編一起走進
央媒頭版記錄下的「高新故事」...
▼▼▼
人民日報
(整版)安徽合肥: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2019年7月29日)
2017年1月,安徽省合肥市獲批建設全國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以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為載體,合肥積極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目前,研究院1號科研樓主體結構已順利封頂;安徽與中科院正式籤署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及人工智慧研究院共建協議,積極謀劃能源國家實驗室和人工智慧國家實驗室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項目落戶合肥,園區工程加快建設;合肥先進光源和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預研進展順利,在中科院組織的「十四五」大科學裝置項目申報答辯中分別排名所有領域第一和資源環境領域第一;合肥同步輻射光源實現恆流運行,性能達到國際三代光源先進水平;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再創新高,磁場強度達42.9T。同時,加快布局交叉前沿研究平臺和產業創新轉化平臺: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正式獲批,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作為我國類腦智能領域迄今唯一的國家級科研平臺已投入運行,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合肥中心地面信息港初步上線試運行,合肥離子醫學中心引進質子治療系統的核心部件完成吊裝。
原創科技成果不斷湧現
在信息領域,量子通信技術持續發力,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製備出12個超導比特的量子多體糾纏態。在能源領域,聚變研究保持國際領先水平,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屢創世界紀錄,先後實現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及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達1億攝氏度。在健康領域,首次實現哺乳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突破了自然界賦予動物的視覺感知物理極限。在環境領域,大氣環境監測三臺載荷搭載「高分五號」衛星成功實現在軌運行,首次獲取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濃度分布圖,提升了我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話語權。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速推進
在政策的疊加效應下,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力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促進量子信息領域產學研合作,打造國家級量子產業中心,培育量子科技企業5家,關聯企業20餘家,從事量子領域科研人員600餘人,量子產業全部相關專利佔全國12.1%,位居全國第二。以類腦智能、智能語音、智慧機器人為主要方向,合肥加速壯大人工智慧產業,同時加快國產質子治療設備研發集成,並推進產業化。
(頭版)中國科學家領銜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2019年08月14日 )
單光子源是光學量子信息技術的核心資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霍永恆等和中山大學餘思遠小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小組及德國、丹麥學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橢圓微腔耦合實現確定性偏振單光子的理論方案,並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驗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論文近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審稿人評價該工作「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
(頭版)中奧首次實現量子「隱形傳態」(2019年8月20日)
量子「隱形傳態」是實現實用化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的核心技術之一。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劉乃樂等人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安東·塞林格小組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高維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為複雜量子系統的傳輸以及發展高效量子網絡奠定科學基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頭版頭條)勇立潮頭再爭先(長三角見證高質量發展)(2019年09月09日)
放眼長三角,滿目的「中國第一」「世界之最」。
安徽合肥高新區,橫貫東西的雲飛路也是遠近聞名的「量子大道」。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幹線」,以及首臺光量子計算機均誕生於此。
在安徽合肥「中國聲谷」,滑鼠會「說話」,鋼琴能「識譜」,人工智慧企業多達430家,僅科大訊飛去年一年就在核心技術領域摘取了12項「國際第一」。
新華社客戶端
(改革先鋒上兩會)潘建偉:量子通信研發正處於「階段轉換」(閱讀量過53萬)(2019年3月11日)
改革先鋒、全國政協委員潘建偉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量子通信研發正處於「階段轉換」。
【上市公司代表委員訪談】科大訊飛劉慶峰:二十年「拾貝」AI 一輩子讓技術走近身邊(閱讀量過71萬)(2019年3月11日)
那個多年前在人工智慧沙灘上「拾貝」的青年,如今正在將自己收集的「珍珠」——閃爍在各領域的人工智慧技術,串成既夢幻又實用的「項鍊」。這位青年就是如今的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
回顧二十載創業史,劉慶峰深感不易。從當初創始團隊內部對語音產業前景的質疑,到如今憑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一系列國際知名大獎,科大訊飛不僅讓質疑的雜音不攻自破,也證明了當時堅定人工智慧產業決策的正確。劉慶峰坦言:「看起來好像今天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每一步真的很不容易。」
的確,企業只有經歷過考驗,產品才更具生命力。「我現在寫建議都是用我們的語音識別,會議記錄和撰寫也很依賴我們的智能辦公本,很成熟、也很方便,比原來的效率快了很多。」一向健談的劉慶峰坐在記者面前,笑眯眯地分享此次參加兩會的「小秘密」。
這印證了劉慶峰對現階段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方向的判斷:要讓人工智慧從勾畫的美好藍圖中走出來!劉慶峰判斷,2019年將是人工智慧規模化應用的落地之年、價值兌現之年,也是公司將人工智慧技術規模化推廣的機遇之年。在此背景下,科大訊飛正在為人工智慧2.0戰略摩拳擦掌。
創業走著「彎曲的直線」
「我突然發現創業已20年了,時間真的過得好快!」劉慶峰稍作停頓,「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走著彎曲的直線。總體看起來好像今天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每一步都很不容易。」
1999年創立之初,科大訊飛遇到一系列問題。劉慶峰迴憶道:「當時的訊飛在核心源頭技術的整合和創新上投入重金,卻遲遲未能在市場上打開局面,這讓團隊所有成員都在焦慮中煎熬。」
因此,科大訊飛團隊內部難免會出現雜音。「當時主要的質疑就是語音產業到底前景如何、語音根本不賺錢還不如做遊戲等。」作為團隊領導,劉慶峰頂住了壓力。
正是得益於20年的堅持和拼搏,劉慶峰更加明白民企的發展之道。劉慶峰認為,民企想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靠核心技術創新,形成產品本身的核心競爭力,獲得在價值鏈上更多的話語權;另一方面,通過品牌建設使得企業有更多的品牌溢價。「否則,只在微笑曲線的最低端,顯然就無法實現高質量發展。」
針對中國人工智慧市場泡沫巨大的議論,劉慶峰認為,如果人工智慧只是玩概念,沒有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應用和明確的商業模式,那麼這些企業在2019年會退出。
搶跑AI規模化應用
對科大訊飛來說,2019年的發力方向會在哪些方面呢?談及此,劉慶峰難掩興奮,他將2019年定位為推廣人工智慧規模化應用的落地之年。「我們要讓人工智慧從典型應用示範轉向規模化推廣,我們會讓全世界看到人工智慧實實在在的效益。」
劉慶峰提出,人工智慧規模化應用應具備三大標準:一是要有真實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應用案例;二是能夠用統計數據說明人工智慧的應用成效;三是能夠基於典型應用場景的自我進化。
事實上,劉慶峰歷年參加全國兩會所提的建議都是圍繞人工智慧,這也反映出他對於人工智慧的執著。「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每年都提,我說不光現在提,再過十年我還會提,因為我們正處在人工智慧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很多技術要繼續突破。」劉慶峰堅定地說。
「在2015年底的發布會上,我們用領先業內推出的聽見系統,直接跟北京三個數據公司的5個資深速記員進行現場比試,最後我們的聽見系統超過了速記員的正確率。」劉慶峰說,這就是用數據說明實際應用成效。
劉慶峰表示,未來,會在醫療、司法、教育等諸多領域看到科大訊飛的成功應用案例。「比如我們現在做的智醫助理,主要是給基層醫生提供一個人工智慧助手。當病人在跟醫生對話的時候,智醫助理可以自動生成對疾病的判斷,然後供醫生參考確認。智醫助理現已在安徽的社區醫院上崗,可以輔助診斷近千種疾病。」
今年1月,科大訊飛在上海首次推出了公開的人工智慧法院庭審。這是科大訊飛的人工智慧輔助判案系統,它可以幫助檢察官和法官提高審判效率。
「目前我們的人工智慧刑事案件輔助審判系統已涵蓋95%以上的常見刑事案件。」劉慶峰說,除了刑事案件,公司還在做民事和行政案件。「應該說,人工智慧對於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更好落地,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布局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於擁有核心技術的科大訊飛來說,天然存在著與自身技術和行業應用落地相契合的諸多機會。」劉慶峰表示。
早在相關政策文件出臺前,科大訊飛已在廣東做了布局——不僅科大訊飛的華南總部落地廣東,在深圳也有科大訊飛的研發基地,均聚焦科大訊飛新業務的研發。
具體到研究項目,「人工智慧+醫療」2018年在廣州南沙啟動。當年1月,科大訊飛華南人工智慧研究院在南沙正式揭牌成立,目前該研究院的研究範圍覆蓋基礎研究、客服NLP、司法NLP、肺部CT、眼底影像以及大數據六大板塊。
劉慶峰告訴記者,在科大訊飛華南人工智慧研究院的技術賦能下,南沙區中心醫院醫學影像診療中心已投入常態化應用。未來,科大訊飛還將和南沙區繼續合作探索「人工智慧+醫療」的戰略機遇,進而合作共建南沙區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南沙區人工智慧醫學語音能力等平臺,助力南沙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新高地。
「人工智慧+醫療」只是科大訊飛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探索技術服務和行業應用落地實踐的一個縮影。在教育方面,科大訊飛在廣州建立了人工智慧教育應用的示範學校,探索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服務於大灣區的社會事業。
科大訊飛的翻譯技術正在為大灣區建設作貢獻。劉慶峰向記者分享了一個例子:去年底,科大訊飛把普通話和粵語之間的翻譯系統做出來了,有些醫院的醫生在試用後給出很積極的正面反饋,並推廣到整個醫院使用。
「我們的翻譯機以及相關教學產品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一體化發展是有非常重要、獨特的促進作用的。」劉慶峰表示,未來,科大訊飛還要在大灣區區域加大核心技術的布局。
安徽合肥:「IC之都」夢想照進現實(閱覽量過66萬)(2019年5月4日)
耐住寂寞「築夢」
5年前,從中關村起家的北京君正做出一個重要決定,把部分研發人員從北京遷出,在合肥高新區建立第二總部。
北京君正董事長劉強說,是三個原因讓公司在長江沿線多個城市裡選中了合肥:
集成電路產業忌浮躁,需要沉下心來做研發,合肥科教底蘊深厚,「耐得住寂寞」由來已久;
晶片設計離不開下遊應用,需要與華東和華南兩個主要市場密切溝通,合肥是中東部重要鐵路樞紐,1至4小時可到達北京、上海、南京等主要城市;
這還是個技術、人才、資金密集型產業,需要地方政府持之以恆構建產業環境,合肥有打造「IC之都」的耐心。
幾乎同一時期,一個國際公司的汽車電子團隊也迎來了大步向前的機遇——在合肥高新區的扶持下成為一家獨立自主的公司。這就是後來在中國車載信息娛樂、輔助駕駛等晶片領域佔據主導地位,擁有60%以上後裝市場份額的傑發科技。
緊隨其後的,還有深耕細分市場存儲設計的兆易創新、集成電路封測企業通富微電子、智能晶片先行者寒武紀……180餘家企業猶如星光匯聚,在合肥形成了涵蓋設計、製造、封測、材料、設備環節的全產業鏈,年產值保持約20%增速。
從無到有,從有向強
本土成長起來的傑發科技可謂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縮影。據傑發科技總經理萬鐵軍介紹,5年時間,傑發科技經歷了從一個小團隊成為一家獨立自主的公司;到藉助資本市場,以上市公司四維圖新子公司的身份布局更多車聯網晶片領域;再到苦練內功,迎來一年出貨一款新產品的成果爆發期。
5年時間,集成電路產業在合肥從無到有,下一步是從有向強邁進。
「2013年前後,合肥的家電、平板顯示、汽車等支柱產業轉型升級時都遇到了缺『芯』問題。那時起,合肥便提出打造『IC之都』,從市場需求出發謀劃『補芯』。」合肥市發改委主任秦遠望說。
現在,合肥先後被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列為全國集成電路集聚發展基地和集成電路產業重點發展城市,中國電科38所每秒完成千億次浮點運算的「魂芯二號A」、芯碁微電子打破國外高端設備壟斷的雙臺面雷射直接成像設備、易芯半導體拉製成功12英寸晶片級單晶矽片等創新成果層出不窮。
《財富有約》劉慶峰:決戰語音之巔(上)(閱覽量過104萬)(2019年5月1日)
人工智慧浪潮撲面而來,是機遇也是挑戰。在科大訊飛看來,未來的生產和生活離不開人機耦合,而人機耦合也是最符合社會倫理價值、實現建設美好世界目標的發展方式。
近日,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接受《財富有約》專訪,作為A股市場上的明星公司,劉慶峰從技術到資本就市場關心的問題作了全方位回應。他堅信,語音將會成為未來人工智慧技術的交互入口,而他,要握緊這一入口。
連續14個五一節,他都在實驗室研究量子計算機(閱讀量過104萬)(2019年5月2日)
5月1日早晨8時40分,42歲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國平像以往的13個五一節一樣,踏入實驗室大門。
「啾啾啾」,這是壓縮機在「鳴叫」;「嗡嗡嗡」,這是真空泵在「和聲」……實驗室裡各種儀器聲匯成的「交響樂」,在他耳中特別和諧。哪個「樂手」不在狀態,一聽即知。
壓縮機,轉速正常;真空泵,指標正常;液氮、液氦,液面高度正常……說起液氦,這可是讓郭國平14個五一節不能休息的「元兇」之一。量子計算的研究平臺,需要零下270攝氏度左右的環境。營造這樣的極低溫環境,一天需要消耗20多升液氦,而液氦偏偏又很貴,100多塊錢一升。
「我們有兩個研究平臺,也就是說,一天不幹就要白扔五六千塊錢。如果關掉幾天再重啟,要幾萬塊錢。」郭國平說,為了不浪費科研經費,他的實驗室從2005年建立到現在,基本上全年無休,兩班倒24小時運行。「前五六年人少,主要是我一個人值班。後來同事、學生多了,我平時輕鬆一些,但是節假日要讓學生回家,還是我們當老師的值班。」
檢查完儀器儀表和前一天數據採集情況,郭國平開始準備晶片樣品。他花了1個多小時,在長寬不到一釐米的晶片板上,焊上50根線。然後來到另一個房間裡的研究平臺,拆下懸在空中一米多高的圓柱形罐子,露出量子計算機的「真容」:一層一層金黃色的圓形面板,之間用柱子和密密麻麻的線束相連,像一個豪華大吊燈,又像一個多層的旋轉木馬。
郭國平把晶片樣品放進「大吊燈」,對接晶片和儀器儀表引線,啟動程序,開始測試晶片狀態。
20世紀8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等人提出構想,基於兩個奇特的量子特性——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構建「量子計算」。相比電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理論上運算能力將有幾何級數的增長,被認為將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關鍵動力。
2005年,郭國平因為量子通信方面的科研成果獲得中科院院長特別獎,同年獲得中科大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但是,他做出了一個一些人認為「很傻」的決定,放棄已經做得風生水起的量子通信研究,改做量子計算。
「那時候我真的被認為是『愣頭青』。量子計算當時在國內的基礎近乎空白,與先發國家差距巨大,而且研究起來很花錢,又難出論文。」郭國平說,他之所以願做「愣頭青」,是因為「這個東西對國家太重要了」。
此道不孤。在導師郭光燦院士等人支持推薦下,剛剛博士畢業的郭國平組建起量子計算研究小組。
研究量子計算機是一個系統工程,從晶片設計到納米加工、檢測、數據分析、軟體編程,涉及物理、微電子、機械、軟體等多個學科,而他們大多從頭幹起。
「在實驗室從切割矽基板到做出晶片,一切順利的話,一個流程得三四天。」曾經是郭國平的學生、如今已留在實驗室工作的特任研究員李海鷗說,做晶片時要在密閉的超淨間裡一呆十幾個小時,大多數時間必須站著,經常站得腿發抖。
經過艱苦努力,郭國平的研究小組2009年在國內首次實驗實現了量子霍爾效應。從2012年到2017年,他們先後實現了基於半導體的單比特、兩比特、三比特量子計算。實現國內零的突破,跟上了國際先進科研機構的節奏。
雖然進步很快,但郭國平認為仍然要承認與先進機構的差距。「我們起步晚、基礎差,別人經過的路甚至踏過的坑,我們也必須一一走過,才可能有技術積累。」郭國平說,要追上別人,造出真正有實用價值的量子計算機,唯有日夜兼程。
《財富有約》劉慶峰:決戰語音之巔(下)(閱覽量過107萬)(2019年5月20日)
人工智慧浪潮撲面而來,是機遇也是挑戰。在科大訊飛看來,未來的生產和生活離不開人機耦合,而人機耦合也是最符合社會倫理價值、實現建設美好世界目標的發展方式。
近日,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接受《財富有約》專訪,作為A股市場上的明星公司,劉慶峰從技術到資本就市場關心的問題作了全方位回應。他堅信,語音將會成為未來人工智慧技術的交互入口,而他,要握緊這一入口。
「橙意」感恩|走進合肥高新企業,致敬城市向上的力量!(閱讀量過60萬)(2019年7月23日)
每一寸土地都有屬於自己的情感,每一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精神。合肥是個很有魅力的城市,從「科教之城」到「創新之都」,科技創新被嵌入了合肥的城市基因,已成為合肥的一張嶄新城市名片,也塑造了合肥獨特的城市氣質。
合肥高新區搭載「合肥速度」快速前行,在新一代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和產業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充分發揮科教資源集聚優勢的同時,合肥高新區以創新產業為靈魂,形成了「中國聲谷 量子中心」的園區品牌,成為合肥建設「大湖名城 創新高地」的主要載體。
奮鬥,是城市向上的力量,是企業發展的靈魂,是每一個高新人正能量的源泉。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了展示高新區精神風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高新區工委辦組織的「『橙』意感恩,致敬城市向前的力量」活動,於7月16日、17日,走進了科大國創、本源量子、中國聲谷、咪鼠科技、美亞光電、合肥格力、青松集團、龍訊科技等高新區企業,邀請企業奮鬥者代表為自己代言,為企業代言,為高新代言。
風雨不屈的奔跑者,日夜兼程的追夢人,是這個城市不竭的動力;不懈奮鬥的高新人、努力向前的奮鬥者,是這個城市向前的力量!
「橙」意感恩,不忘初心,致敬城市向前的力量!
本次活動的順利進行,特別感謝高速地產集團旗下高速·蜀西湖畔的大力支持。安徽省高速地產集團隸屬於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擁有國家房地產開發企業和國家物業管理「雙一級資質」。18年來,高速地產集團立足安徽,輻射全國14城。作為省屬國有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高速地產集團將在推進自身產業體系構建的同時,為高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繼續與城市共贏發展。
中外科學家首次在1.5億公裡距離間檢驗量子現象(95萬)(2019年9月5日)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德國等國科學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察到量子點單光子和太陽光之間的雙光子幹涉、量子糾纏以及非定域性。他們把獨立光子之間的量子幹涉實驗擴展到相距1.5億公裡的兩個獨立光源。
他們首次在天文學尺度上檢驗了量子統計原理的普適性,並給出了熱光場量子化的直接實驗證據。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科大訊飛智能錄音筆SR301青春版正式發布(閱讀量過66萬)(2019年9月10日)
9月10日,科大訊飛在北京正式發布訊飛智能錄音筆SR301青春版新品。這也是繼SR701旗艦版和SR501標準版後,訊飛專為青年學生群體打造的支持語音轉文字的智能錄音筆。作為訊飛智能錄音筆家族中的 「新青年」,這款智能錄音筆依舊搭載了科大訊飛行業領先的語音轉寫引擎,具備語音秒轉文字、中英文邊錄邊譯、重點標記、語音搜索、多平臺同步等強大功能,同時更具小巧輕便,便攜易用等新特點,定價999元。
以訊飛智能錄音筆轉寫功能應用到的語音識別技術為例,2016年9月,在業界影響力大、參賽隊伍多、水平高的國際多通道語音分離和識別大賽CHiME-4中,科大訊飛包攬了全部三個項目的冠軍,並在去年的CHiME-5中,再次包攬大賽全部四個項目的冠軍並大幅刷新了各項目的最好成績。
基於如此領先的A.I.技術,訊飛智能錄音筆SR701旗艦版和SR501標準版自推出後好評如潮,並多次榮獲獎項。2019年6月,雙雙獲得亞洲消費電子展創新獎,榮獲 2019年亞洲消費電子展人工智慧獎等等。
科大訊飛副總裁兼消費者BG副總裁李傳剛表示「技術革新與消費升級雙輪驅動,將出現巨大的顛覆式創新機會,並催生新的領導品牌。與此同時,AI距離消費者也不再遙遠,各種AI產品開始變得觸手可及。」他同時表示,此次推出的訊飛智能錄音筆SR301青春版是一款專為年輕人打造的效率良品。希望訊飛智能錄音筆能成為每個人的AI記錄助手一起,在人工智慧的浪潮中攜手共進,開創高效記錄新時代。
科大訊飛輪值總裁、消費者BG副總裁胡鬱表示:科大訊飛在人工智慧道路上不斷探索了20年,旗下的產品不僅凝結了累積核心技術的創新,還有產品和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今年是人工智慧落地應用的元年, 科大訊飛今年推出的訊飛智能錄音筆,在整個業界起到了引領和標杆的作用。他同時表示這款智能錄音筆能將繁重的文字整理工作自動化,希望可以給文字工作者帶來全新的用戶體驗。
A.I.錄音筆品類新生力量,與行業合作夥伴一起續寫輝煌
科大訊飛同各合作夥伴共同開啟了訊飛智能錄音筆SR301青春版的全渠道發售儀式。值得一提的是,訊飛智能錄音筆SR301青春版從8月26日在京東開啟預約,到9月10日正式售賣,預約量突破10萬臺,再次續寫了火爆銷售場景。此外,訊飛智能錄音筆SR301青春版,也將通過一系列重量級銷售合作夥伴在全國全渠道發售。
科大訊飛以人工智慧技術重新賦能錄音筆,並不斷推出適合不同消費人群的智能硬體產品,為各應用場景帶來更高效的記錄體驗。9月10日,和訊飛智能錄音筆SR301青春版一起,「輕裝上陣」體驗高效記錄生活。
江淮激蕩創新潮——來自安徽高質量發展一線的報告(閱讀量過119萬)(2019年11月12日)
據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好了創新「三步棋」:
——突出原始創新,把握科技競爭主動權。安徽全面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創新主平臺建設,啟動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和人工智慧研究院建設,全省科研機構數已超6000個,近年來湧現出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全球首臺光量子計算機、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幹線」等一批「安徽首創」的重大成果。
「沒有風洞造不出飛機,沒有細胞庫就造不出抗癌靶向藥。」在合肥高新區的中科普瑞升生物醫藥科技公司,公司創始人、留美博士劉青松回國創業7年,帶領團隊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基於激酶靶點的BaF3工程細胞庫,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到目前已經為國內200多家單位提供了藥物評價服務,有力支撐了我國的新藥創製產業。
「為什麼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員願意來安徽?因為這裡能提供發展的空間。」劉青松說,他最大的感受是政府把服務做到了家門口,「我們可以安心做科研、搞轉化」。
科大訊飛劉慶峰:堅決投入,願花十個億做透戰略丨其實我想說(閱讀量過66萬)((2019年11月14日))
「如果是頭豬在風口起來,摔下來,風一停會摔死,就是我說的。只有堅持到風口到來那一天,你可能成為最大的贏家。」
對劉慶峰的採訪在安徽合肥科大訊飛人工智慧展館中進行,環繞四周的機器人讓有些感冒的劉慶峰略顯電量不足,但談到從事了二十年的「語音產業」,他馬上激情四溢,語速加快。
「我們是全球第一個商業化的語音識別系統,英語和德語的翻譯做到了全球第一,英文語音識別做到全球第一。」「能當第一絕不當第二。」
學霸,好勝、激情、有戰鬥力……在劉慶峰身上,幾乎集齊了70後企業家常見的標籤。這一代企業家的成功大多不再依靠冒險,而是憑著與世界同步的、對一種新事物的理解實現財富的積累。他們知識豐富,視野開闊,堅信科技改變世界,也更加自信篤定地參與到全球競爭。
他能在團隊動搖之際放出狠話,「如果不看好語音,請你離開!」也能在外界喧囂時進行反思,「如果我們直接上市以後,堅決投入,虧十個億就是十個億,但是我把我的核心戰略做透,只要對未來能看得清楚,我就不怕,我們應該做得更堅決,更果斷,更不要受外界幹擾。」
這也許是時代賦予70後特有的兼容並蓄,做事爭強好勝,為人低調內斂,心中有篤定的夢,腳下有漸進的路。
新華每日電訊
(頭版頭條)創新,驅動合肥「快進」(2019年7月20日)
國家科學中心:帶動區域經濟
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規劃該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4大科研領域,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合,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刷新世界紀錄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人造太陽」實現1億度等離子體運行、首次破解中國種茶樹全基因組密碼……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近年來湧現出多項世界前沿的重大科研成果,也催生了多項具有應用前景的高新技術成果,如單核性能卓越的「魂芯二號A」晶片、讓機器達到真人說話水平的語音合成系統、打破國外壟斷的航空發動機用單晶葉片等。
合肥國家科學中心旗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51項,2018年牽頭參與的8項科技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獎。
在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院,合肥中科智馳科技公司總經理江如海告訴記者,其技術團隊積累了10餘年的無人駕駛技術,創新院給他們提供了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平臺和啟動資金,合肥高新集團提供了天使輪投資,安徽省的產業扶植政策提供了很大幫助。
「除了資金和場地支持,我們技術團隊還獲得了超過70%的股權激勵。」江如海說,得益於合肥國家科學中心這片熱土,他們1年多時間就實現了從技術成果到量產盈利。「目前我們的無人駕駛擺渡車已經有兩臺交付給客戶使用,訂單超過30臺。」
營造創新環境:激發內生動力
今年3月底,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布科創板第二批受理企業名單,安徽科大國盾量子技術公司躋身8家企業之一。
脫胎於合肥國家科學中心的科研成果轉化,一個新興的量子產業集群正在安徽形成。國盾量子、國儀量子、本源量子、中創為量子……在合肥市高新區裡有一條密布著量子科技企業的「量子大道」,不斷有新型科技產品從這裡走出。
國儀量子發布了國內首臺「脈衝式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本源量子推出國內首款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目前,合肥市高新區已培育出量子科技企業5家,關聯企業20餘家,在國內名列前茅。
從量子信息到質子醫療、燃氣輪機、可回收火箭發動機……近年來,合肥市前瞻性地投入了一批前沿科技產業,有些雖然還處於產業化早期,短期內難以產生效益,但在合肥也獲得了支持。
(頭版)培育高質量發展強勁「動力源」(2019年5月28日)
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人造太陽」實現1億度等離子體運行、首次破解中國種茶樹全基因組密碼;自主研發出信號處理晶片「魂芯二號A」、讓機器達到真人說話水平的語音合成系統、打破國外對航空發動機用單晶葉片壟斷……
作為全國第二個獲批建設的國家創新體系基礎平臺,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前沿科技謀發展,將重大原創科研成果源源不斷的轉化為產業創新成果,成為驅動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源」。
聚焦四大領域 成果加速湧現
「繼140年來美國、德國科學家先後發現『霍爾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後,中國科學家發現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今年5月9日,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喬振華等學者的重大科研突破。今年以來,該校的重要科研成果不斷,有7篇尖端論文登上《科學》《自然》《細胞》三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正刊。
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規劃該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合,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以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重點科研機構為基礎,兩年多來,合肥國家科學中心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湧現。
記者從安徽省發改委改革創新處了解,合肥國家科學中心旗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千項,2018年牽頭參與的8項科技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獎。
在四大科研領域均有重大突破。其中信息領域實現了刷新世界紀錄的18個量子比特糾纏;在能源領域,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大科學裝置EAST成功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在健康領域,首次實現讓動物「肉眼可見紅外線」的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技術;在環境領域,成功研製搭載在高分5號衛星上的大氣環境觀測三大核心載荷。
從科研的制高點到經濟的動力源
今年3月底,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布科創板第二批受理企業名單,安徽科大國盾量子技術公司躋身8家企業之一。
源自合肥國家科學中心的科研成果轉化,一個新興的量子產業集群正在安徽形成。國盾量子、國儀量子、本源量子……不斷有新型科技產品從合肥市高新區走出。記者了解,目前,合肥市高新區已培育出量子科技企業5家,關聯企業20餘家,從事量子領域的科研人員600多人,在國內名列前茅。
在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院,合肥中科智馳科技公司總經理江如海介紹,他們技術團隊積累了10餘年的無人駕駛技術,創新院為其提供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平臺和啟動資金,合肥高新集團提供天使輪投資,安徽省產業扶持政策也提供了很大幫助。
「除了資金和場地支持,我們技術團隊還獲得了超過70%的股權激勵。」江如海說,得益於合肥國家科學中心這片熱土,他們1年多時間就實現了從技術成果到量產盈利。
從科研的制高點到經濟的動力源,這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展的重要內涵。「大家對國家科學中心充滿期待,希望把有重大應用前景的成果轉化成產業技術,帶動經濟發展。」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匡光力說。
科創「領先一步」,帶動經濟「突破」
近年來,安徽的經濟呈現結構更優、質量更高的態勢,全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2018年,安徽省GDP首次突破3萬億元。全省高新技術產值突破1萬億元,成為經濟總量上臺階的重要支撐。
記者了解,為保障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安徽省、合肥市已安排專項資金和預留土地,用於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設,作為籌建的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拓展區、中科大高新園區、合肥先進光源等項目建設用地。
今年以來,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大科學工程「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已開工建設,啟動建設未來網絡試驗基礎設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合肥一級核心站,推進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和強光磁綜合實驗裝置預研等。
(頭版)「創」出就業潛力,「扛」起民生責任 來自一線的穩就業觀察(2019年12月05日)
「大創客」帶動「小創客」,新動能帶來新就業
創業帶動就業成為新經濟下的新探索,近年來靈活就業成為穩就業的「壓艙石」。
在「中國聲谷」科大訊飛總部展廳,記者話音剛落,餐廳、機票、酒店已經訂好。
「您好,您要預定幾點?」「有小朋友的話,需要寶寶椅麼?」這體貼的客服並不是真人,而是人工智慧。
在這裡,記者可以預見到未來生活:早起刷牙,鏡子為你查天氣、讀新聞;孩子做功課時,機器人幫助改作業;電視、電冰箱、空調等家電開始「能聽會說」,語音交流下家務完成大半。
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為共享經濟提供服務的人數為7500萬人,佔全國就業人數77586萬人的9.7%,比上年增加約500萬人,同比增長7.1%。平臺員工數為598萬人,同比增長7.5%。
記者在調研中感受到創業創新釋放出蓬勃活力。科大訊飛通過將底層技術開放給創業者,形成了「大創客」帶「小創客」的新模式。科大訊飛消費者事業群副總裁於繼棟說,訊飛開放平臺開發者團隊總量從前年的47萬、去年的86萬,到截至10月31日超過108萬,總應用數超過70萬,累計終端數超過26億。
全國各地,智慧教育、智慧司法、智慧政務、智慧旅遊等構建起AI創業生態圈,適應不同場景、產業的智能應用相繼落地。
如今人工智慧開始走進貧困山區,促進扶貧政策更精準落地。科大訊飛醫療總裁陶曉東說,人工智慧提高了「兩不愁三保障」中的醫療和教育保障水平。
在調研中記者觀察到,雖然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創業創新型企業卻實現了逆勢上揚。今年「雙11」,零食電商企業三隻松鼠表現搶眼,拿下了全渠道銷售額突破10億元的驕人業績,在去年的基礎上實現超過50%的增長。
解碼背後邏輯:唯有不斷創新「求變」,在「創」和「闖」中做大「蛋糕」,才能穩定就業。從淘寶小店成長為上市公司,從堅果品牌到全品類零食品牌……三隻松鼠股份有限公司正向著數位化供應鏈平臺企業邁進。品牌公關總監殷翔說,業務的不斷發展帶動就業擴大,從7年前5人的創業團隊,發展到3800餘名員工。「也正因為各類人才聚集,才推動我們在創新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光明日報
(頭版)安徽:「三嚴三實」激發創新澎湃動力(2019年2月18日)
2018年10月9日,合肥濱湖科學城揭牌,按照規劃,這個包括國家實驗室核心區、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教育科研區和成果轉化區的「科學城」,是合肥作為全國第二個國家科學中心求實嚴謹的規劃和決策。僅2018年,安徽13個科技創新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一大批重大源頭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其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啟動建設、中國科大全球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糾纏、業界實際運算性能最高的數位訊號處理器——「魂芯二號A」研製成功、世界唯一讓機器達到真人說話水平的語音合成系統在科大訊飛實現……
改革,安徽人骨子裡的基因;創新,安徽實現中部崛起的動力和底氣。
「全力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推進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創建,抓好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等大科學裝置預研。」不久前召開的省兩會上,安徽省省長李國英為安徽的改革創新明晰了路徑。
「科大訊飛堅持『頂天立地』的發展理念。『頂天』即要掌握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並保持國際領先地位。『立地』即指要推動技術成果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應用。」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信心滿滿。
(頭版)量子火了,科研成果如何落地(2019年3月12日)
量子為什麼這樣「紅」
香港潮州商會會長胡劍江委員經常前往美國矽谷,深感一些中國的科技創新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量子信息科學就是其中之一,這讓我們都非常自豪。」他希望,國家對這些重要科技成果予以政策傾斜,催生更多原始創新成果,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轉移。
不爭的事實是,在量子計算領域我們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2016年8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2017年9月29日,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和合肥全長2000餘公裡的量子通信骨幹網絡「京滬幹線」正式開通,通過北京接入點實現與「墨子號」的連接,是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的重要基礎。這條幹線可滿足上萬用戶的密鑰分發業務需求,已實現北京、上海、濟南、合肥、烏魯木齊南山地面站和奧地利科學院6點間的洲際量子通信視頻會議。
安徽大學校長、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匡光力委員說,隨著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的開通,以及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三大科學實驗任務,量子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增強了中國的科技創新實力,也讓安徽創新在全國範圍內提升了影響力。
3月10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委員表示,目前,我國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已經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和較強的實力,甚至在部分方向上,還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但是,有些相關領域的優勢也受到了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衝擊。「當前,量子信息科學已經進入到深化和快速發展的階段,特別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各項關鍵技術的攻關,需要在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性布局。」潘建偉委員建議,儘快實質性啟動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的建設以及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項目。
量子前途非常光明
量子信息科學不僅需要基礎研究,也需要產學研結合與成果轉化。合肥高新區是安徽高新技術企業最為集中的區域,也是安徽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的主陣地。對此,潘建偉委員說:「量子信息科學研究出的好成果,就可以在高新區周邊開始轉化。」
合肥高新區乃至合肥市,正在努力架構橋梁,希望打通量子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潘建偉委員對此滿懷期待,希望建立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到產業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只要堅持下去,前途會非常光明」。
潘建偉委員介紹,2017年起在合肥高新區建設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是按照國家實驗室的體制機制和運營模式建設的。
本次全國兩會上,安徽代表團集體建議的第一條,就是支持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總指揮王建宇代表認為,安徽、北京、上海基於我國在量子領域的國際領先優勢,應該組建網絡化布局的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
當前,量子信息科學主要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延伸出來的量子精密測量三個領域。王建宇代表認為,在這三個領域,合肥、北京、上海會有一些分工,也會一起合作,從而構建專業性和綜合性互補的國家實驗室體系。
(頭版)合肥:人才磁場 創新高地(2019年4月20日)
這段時間,「科技創新」是安徽合肥最熱的關鍵詞。
4月11日,安徽省召開「科技三會」——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理事會第二次會議。如此密集地召開科技會議,在合肥乃至安徽省歷史上並不多見。
4月24日,全國首座以創新為特色的主題型場館「安徽創新館」將正式開放。展館內重點布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展廳,集中展示量子信息、聚變新能源等大科學裝置,匯聚了1000餘個創新項目。「安徽創新館還將承擔交易對接、全球路演和創新孵化的功能,成為安徽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基地和支點。」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籌備組負責人陳林介紹,開館時還將舉辦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這將是科技界的又一場盛宴。
2017年1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覆。安徽合肥與北京懷柔、上海張江成為中國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憑藉豐富的科教資源,濃厚的創新氛圍,合肥不斷提升的產業實力,形成一個「強磁場」,吸引了一大批有志於創新創業的人才。而人才的集聚,又催生了科技創新的「核聚變」效應。
中科美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吳仲城團隊更年輕,平均年齡不到28歲。他們研發的公車管理與公務出行雲服務平臺,把網約車模式引入公務用車,開啟了公務用車「雲時代」,產品已經覆蓋全國18個省市。「如果不是合肥市成立的天使基金會關鍵時候拉了一把,我的公司就『蔫』了。」談起創業的經歷,吳仲城至今心存感激。2014年,合肥市面向中小微企業的天使基金會成立,2015年,吳仲城獲得400萬元的投資,隨後又追加了1000萬元,正是這一筆投資讓他挺過了「黎明前的黑暗」,事業如日中天。
近年來,為最大限度發揮對創新人才的「磁吸力」,合肥在人才政策上真金白銀投入。2017年6月推出「人才新政20條」,直接對標滬杭等一線城市。2018年4月26日,出臺《關於進一步支持人才來肥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如果說前一個政策是為了吸引人才,那麼後一個政策就是為了滋養人才。「未來5年,合肥市將安排不少於140億元人才發展專項經費,支持各類人才來肥創新創業,聚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合肥市高新區管委會人事勞動局主任朱珩說。
此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在醫療服務、子女教育、人才落戶等方面享受優待,高達50萬元的住房或租房補貼、5年免費人才公寓、買房不限購……在政策高地的支撐下,合肥正朝著人才高地的目標加快邁進。
4月15日下午,在合肥高新區國際人才城服務中心大廳內,安徽新華學院老師陳業慧看起來心情很愉快。根據高新區相關人才政策,陳業慧可以評定為D類高層次人才。「我家的學區不在高新區,孩子跨區上學很麻煩。後來我聽說高新區有個支持引進人才政策,就在網上提交了材料,只要審核通過,孩子上學的問題基本就解決了。」陳業慧說。
「她這種情況應該沒有問題。」服務窗口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相關人才只要符合條件,提交的材料齊全,「一般5個工作日就可以處理好,然後交到市裡審核」。
......
劉慶峰依然記得,當年他和中國科大10多位同學在學校附近一間出租房創業的艱難,關鍵時期得到了中科大與合肥市的支持,於是有了科大訊飛,並發展成「中國聲谷」,成為首個國家級智能語音產業集聚區。
1998年,黃汪放棄高薪從華為辭職,轉戰合肥創業。2009年,黃汪組建華恆電子科技公司,我國第一款量產的平板電腦智器Q5,在他手上誕生。
「2013年是我創業以來最艱難的一年,由於受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影響以及公司發展資金的短缺,我們的平板電腦業務發展受阻。」黃汪對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充滿感激,「創新貸為公司解決了資金缺口,省、市發改委、經信委、科技等部門都給予了很多政策扶持,幫助我們渡過了難關。」
合肥高新區的望江西路被人稱作「上市大道」:一路往西,高新創新園、科大先研院、正在建設中的量子創新研究院、科大高新園區以及雙創基地中安創谷等盡收眼底。沿著這些道路,兩邊集中了10多家上市科技公司。
另一條雲飛路,也被園區的人叫作「量子大道」,國盾量子、國儀量子、本源量子、中創為量子……沿線密集布局著一批量子領域骨幹企業。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區,在合肥高新區,隨著量子通信等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轉化,一個新興的量子產業集群正在這裡形成。目前,合肥高新區擁有主營量子技術企業5家,量子關聯企業20餘家,直接從事量子領域的科研人員達600人,近3年累計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論文達151篇。合肥市量子信息產業相關專利佔全國12.1%,排名僅次於北京,位居全國第二。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已經成了安徽省科技創新的「一號工程」。
創新的能量一旦聚合,產業的發展必然呈「核聚變」的增長態勢。
「墨子號」遨遊太空,牽手「京滬幹線」開啟洲際量子通信新時代;量子產業異軍突起,中國聲谷拔節壯大,生物醫藥突破不斷……安徽省著力下好創新「先手棋」、走活高質量發展「一盤棋」,放百年眼光、集全省之力打造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隨著統籌項目建設、科研攻關、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一個初具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科學中心城市,正在中國的中部崛起。
「別了,波士頓!你好,科學島!」自2009年以來,王俊峰、劉青松等8位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紛紛回國,先後投奔位於合肥西北郊的「科學島」。島上最吸引他們的是一套大科學裝置——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對科學家來說,大科學裝置不僅是「國之重器」,也是科研取得突破的基礎設施和必要條件。
目前,合肥市著力打造智能家電、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人工智慧五大產業。2018年,合肥全市生產總值7822.9億元,增幅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位居第6位。10年間合肥接連趕超8座省會城市,一匹「黑馬」正伴隨著「東方矽谷」「創新之都」的美譽大踏步而來。
(頭版)「雙輪驅動」合肥高質量發展(2019年5月14日)
4月14日,2018年「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評選結果揭曉,上海、北京、合肥奪得前三。
不久前,央視財經《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8-2019)》顯示,安徽省合肥市美好生活指數高於全國平均指數,在全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中排名前十。2018年,合肥全市生產總值7822.9億元,而10年前,合肥GDP只有1665億元。10年間合肥趕超跨越,「東方矽谷」「創新之都」美譽紛至沓來。
為什麼是合肥?
在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凌雲眼中,這正是合肥的創新氣質。「接下來,合肥還將以追趕者、領跑者、奮鬥者的姿態主動作為,砥礪前行。」凌雲表示。從「科教之城」到「創新之都」,科技創新已成為合肥的一張嶄新城市名片,科技創新被嵌入了合肥的城市基因,也塑造了合肥獨特的城市氣質。
在合肥加速奔跑的背後,置身其中的中國科技大學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無疑就是這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雙輪驅動」。
一所大學影響城市氣質
一所好大學對一座城市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合肥之所以能成為「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以及國家正式批准建設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國科技大學居功至偉,合肥科技發展由弱到強,中國科技大學功不可沒。
1999年,中國科大學生劉慶峰和18位同學蝸居在學校附近的出租房搞研發。20年後,以科大訊飛為創新龍頭的「中國聲谷」在合肥橫空出世。
集聚資源要素、出臺專項政策、設立50億元產業基金、開放創新平臺……作為首個國家級智能語音產業集聚區,「中國聲谷」一出生就發力提速,一舉站上產業制高點。「目前,這裡已集聚包括BAT、科大訊飛在內的400多家企業,初步形成輻射全球的智能產業集群。」合肥市發改委副主任程宗好介紹,這裡研發的各種爆款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引領著產業風潮。
4月26日,墨子量子科技基金會在中國科大公布2018年度、2019年度「墨子量子獎」獲獎名單,12位中外科學家獲得這一榮譽。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大教授潘建偉是獲獎者之一。
近年來,潘建偉率領科研團隊,在量子信息科技領域作出卓越貢獻。2016年8月16日,潘建偉團隊牽頭研發的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至2017年8月,「墨子號」完成全部預定科學實驗任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2017年9月29日,由潘建偉團隊牽頭建設的首條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正式開通。結合「墨子號」與「京滬幹線」,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初現。在此基礎上,通過與奧地利科學院的合作,實現了北京和維也納之間相距7600餘公裡的首個洲際量子保密通信實驗,全球化量子通信的可行性也在探索之中。
安徽的量子信息科學領域還衍生出一批高科技企業和關鍵核心技術。其中,科大國盾量子公司成長為全球領先的量子通信設備製造商和量子安全解決方案供應商。此外,致力於量子計算的本源量子公司,也於2018年研發出中國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
「以前,基礎研究和產業化之間是『死亡之谷』。做基礎研究的人不太關心產業化,做產業化的人不太關心基礎研究,沒有做好銜接。」在潘建偉看來,科技成果的轉化最終還是要靠企業來開發產品,進而投向市場產生經濟效益,這些企業也必然以小企業為主。
「科大的科技成果都是硬科技,不太容易直接轉讓給其他企業,所以往往需要成立新的公司,科大國盾就是這樣的案例。」中科大副校長羅喜勝告訴記者,由安徽省、中國科學院、合肥市和中科大四方共建的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目前已經孵化了233家企業,其中36家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一束雷射射向大氣層,即可監測空氣中汙染物的立體分布,通過定點掃描和走航並行的方式,方圓幾公裡的汙染源分布情況盡收眼底。」合肥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帥在介紹大氣汙染在線溯源立體走航車時說,該產品可以為大氣汙染治理、重汙染應急決策等提供在線汙染溯源監測手段和技術支持。該公司的創辦人是畢業於「科學島」的5位光學博士。
張天培說,如今,合肥已形成人工智慧、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創意文化六大產業集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形成一批引領性項目、原創性科技、突破性產業化、支撐性人才、示範性制度及開放性合作等六大成果。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讓我國在量子、核聚變等科學領域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頭版)我科學家首次實現高維度量子隱形傳態(2019年08月19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劉乃樂等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塞林格小組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高維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這是自1997年實現二維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以來,科學家第一次在理論和實驗上把量子隱形傳態擴展到任意維度,為複雜量子系統的完整態傳輸以及發展高效量子網絡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論文以編輯推薦的形式於8月15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頭版)中部崛起的新引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安徽探索(上)(2019年11月11日)
金秋時節,碩果纍纍。走進位於合肥市濱湖新區東南端的安徽創新館內,映入眼帘的是1100多件代表安徽創新發展的展品。人造太陽、穩態強磁場、量子通信、同步輻射、無人預警機……每一件展品,都閃耀著安徽創新發展的光芒。
「近年來,安徽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一大批原創性科技成果。量子科學、人工智慧、超高音速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走在國內前列。」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說。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會群眾遊行方陣中亮相的「美好安徽」彩車上,向大家揮舞著國旗的智能語音機器人就應用了科大訊飛的智能語音技術。此外,安徽還誕生了全球最薄0.12毫米觸控玻璃;應流集團研製的航空發動機用單晶葉片打破國外壟斷等。
在中國聲谷,一款滑鼠看起來和普通滑鼠差不多,但是本領卻不少:語音打字、同聲翻譯、音頻直譯、語音上網等功能一應俱全。
「未來,中國聲谷將積極構建產業生態,集聚創新技術、推進行業應用,在2020年實現千家企業、千億產值的發展目標。」中國聲谷運營單位黨支部書記郭鐵說。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安徽放眼長遠,緊盯產業發展新方向。「以往談起安徽,最先想到的是馬鞍山的鋼鐵、銅陵的銅礦等,安徽經濟的『銅』牆『鐵』壁,在全國範圍內知名度很高。如今,這一標籤正在被『芯』『屏』『器』『合』替代,即晶片、顯示屏、裝備製造及機器人、人工智慧和製造業融合。」安徽省經濟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阮華彪認為。
經濟日報
(頭版)安徽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持續提高(2019年4月7日)
安徽省發改委主任張天培介紹,2018年以來,安徽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化解煤炭、鋼鐵過剩產能,嚴防「地條鋼」死灰復燃,大力處置「殭屍企業」的同時注重培育和壯大發展新動能,加快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建設,創新引領型發展呈現出蓬勃生機,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全球首次實現電子溫度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穩態強磁場裝置磁場強度達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科大實現全球首次18個光量子比特糾纏,合肥同步輻射光源實現恆流運行、性能達到國際光源先進水平,中國電科38所「魂芯二號A」數位訊號處理晶片單核性能國際領先。
(頭版)合肥高新區:創新之花競芬芳(2019年7月21日)
點擊圖片查看全文
一大早,合肥芯碁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方林從合肥市中心的家中驅車前往位於高新區的公司上班。「2007年,我開車去高新區只用半小時,現在要一個半小時,去晚了還沒車位。」方林如此感慨高新區的高人氣。
在合肥高新區,集成電路已經形成了一個生態圈,產業鏈上下遊配套齊全,這對於企業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不僅是集成電路產業,合肥高新區的人工智慧、量子信息、語音軟體、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也是聲名鵲起。28年來,合肥高新區已從2.2平方公裡的農田蝶變成128平方公裡的創新高地。在這裡,協同創新大平臺加上金融活水成功孵化了一家又一家創業企業,吸引了一批龍頭企業,孕育了一系列創新成果,使得合肥高新區先後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國雙創示範基地、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園區,並連續5年在國家高新區綜合考評中穩居第一方陣。(......)
(頭版)把握優勢 不懈奮鬥 努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19年11月03日)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宋道軍說,全會對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一系列顯著優勢全面梳理,凝聚了全黨智慧,更加堅定了全黨全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信心
(頭版)敢闖敢試 創新引領——安徽推進高質量發展紀實(上)(2019年11月11日)
在「合肥模式」的引領下,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加速崛起。以科大訊飛、神州泰嶽為代表的人工智慧企業在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上具有較強競爭力,今年10月,合肥更是在此基礎上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國際首個規模化量子網絡「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建成使用;世界首個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通信良好,在科大國盾、本源量子等公司的努力下,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已在安徽駛入產業化的快車道。
引進人才要有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在合肥,天使投資容錯率達30%,「開明開放、求是創新」不僅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核,更是努力構建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的生動體現。對此,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深有感觸,他認為許多像科大訊飛這類高科技企業能在合肥成長壯大,離不開當地政府對原始創新的忍耐度和對創業者的包容度。
「1999年公司成立之初,資金非常緊張,甚至也想過去其他地方發展。當時市領導了解到我們的情況後,不僅幫我們拉來了投資,還告誡我們基礎創新不能急功近利,不要總想著把公司規模做得多大、利潤有多豐厚,要扎紮實實做技術,穩穩噹噹搞研發。」劉慶峰介紹,在政府的關切和支持下,科大訊飛自主創新的底氣更足了,投入研發的力量更大了。
經過20年的發展,科大訊飛目前在口語評測、語言翻譯、聲紋識別、人臉識別等多項智能語音與人工智慧核心技術上處於國際先進水平,並於今年上半年在國際權威的自然語言理解大賽中,首次讓機器人在閱讀理解上超過人類的平均水平,首次讓機器翻譯通過了國家翻譯專業資格認證考試(CATTI)技術測試,達到專業譯員水平。
留住人才要拿出真心實意的激勵政策。「一個城市的標語最能體現一座城市的文化,我剛來合肥的時候,就被『建設人才高地』的城市標語所吸引。」中科普瑞昇公司董事長劉青松告訴記者,安徽激勵人才發展的獨特方式在於敢用人,「2016年,當時只有38歲的我就被委派領銜安徽省『三重一創』精準醫療重大工程,這令我非常吃驚。用人理念的突破,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來合肥創業,在這裡,他們能夠擁抱良好的發展空間和廣闊舞臺,在這裡,只要你有能力,即便年輕也可委以重任」。
創新的實力來源於豐富的科技資源。在安徽,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電科38所等高校、科研院所研發能力強,從來都不乏具有競爭力的科技成果。為讓這些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安徽大力改革科技體制,積極建設新型研發機構,不斷加快技術產業化的步伐。
「公司成立初期獲得了600萬元天使投資,為之後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財政支持。」劉青松介紹,公司研發的腫瘤精準用藥檢測技術目前已進入醫院開展臨床試驗,為癌症患者提供精準藥物治療方案,提高惡性腫瘤治療的有效性。
(頭版)為打造科創策源地貢獻「合肥動力」(2019年12月22日)
據介紹,目前,在我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天宮二號」空地量子密鑰分配專項,以及建設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等方面,兩大科學中心已開展一系列密切合作。
(整版)合肥高新區:承擔使命 守護美好 建設中國安全谷(2019年9月12日)
近年來,合肥市委、市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高質量發展網絡空間安全產業。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肥高新區勇於承擔時代使命,依託園區現有創新、產業、教育等多方位優勢,率先發力,提前布局,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網絡空間安全產業發展及人才培育基地,為美好生活保駕護航。如今,一座匯聚了人才培育和研發機構、技術轉化平臺、產業基地等在內的「中國安全谷」,正在合肥高新區閃耀崛起。
匯聚產業、創新、教育優勢合肥高新區建設「中國安全谷」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網絡空間的興起和發展,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合肥市委、市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國家網絡安全發展戰略,在合肥高新區建設「中國安全谷」,將網絡空間安全產業打造成為合肥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打造中國的「安全谷」,合肥具備了人才、技術和產業的基礎。早在2008年,合肥市政府就頒布了《合肥公共安全產業規劃(2009-2017)》,經過多年的發展,合肥市公共安全產業已經結出碩果,集聚超過220家企業,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公共安全產業集聚基地之一。
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首批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合肥高新區目前是合肥市安全產業最為集聚的區域。在高新區,不僅集聚了眾多網絡空間安全企業,還匯聚了國家七所「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單位之一的中國科大網安學院等一批高校院所,擁有極強的創新能力和豐富的高端人才資源,以及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保持領先的網絡安全技術。
「中國安全谷」建設規劃編制完成 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建設中國安全谷,首先是加強規劃引領。2018年下半年,高新區管委會開展了「中國安全谷」建設規劃編制,形成系統完整的「中國安全谷」建設思路。同時,合肥市完善空間布局,將高新區作為安全谷核心區,目前已規劃300餘畝用地,作為產業承載及人才培育物理空間。不久前印發的《合肥高新區2019年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也對包括網絡安全等高技術服務業領域給予研發、品牌建設等獎勵,這將為網絡空間安全等新經濟發展,營造了更好的創新創業和營商環境。
目前,合肥市網絡空間安全產業近三年產值年均增速超過20%,集聚了新華三、中新網安、四創電子、中電科38所、科大國創等龍頭企業,國盾量子、國科量子等具有前沿創新技術的先進企業,高維數據、雲璽科技等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另有一大批網絡空間安全項目正在積極跟進,涵蓋基礎設施層到網絡安全層的網絡空間安全產業鏈正在形成。
高端人才集聚 網絡安全先進技術服務百姓民生
高端人才和創新資源也正在合肥高新區不斷集聚,安全領域科研力量日漸雄厚。合肥擁有中科大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安徽大學網際網路學院等網絡安全人才培育基地,以及中國科技大學信息安全測評中心、全國移動網際網路安全測評中心、安徽省軟體評測實驗室等技術機構,為網絡空間安全前沿技術研發、應用、轉化以及高端人才培育提供有力保障。
合肥高新區不斷孕育在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先進技術。其中,國盾量子、國科量子等不斷推動量子保密通信的大規模商用,使合肥高新區成為全球量子技術創新的策源地和示範區。隨著網上業務、跨行支付、非銀行第三方平臺支付等業務的增長,金融行業系統對安全加密的需求越來越強。從2012年開始,在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保監會的指導下,國盾量子開始持續拓展量子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深化應用。目前,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工農中建交等5大國有大型銀行、重點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及部分金融機構等,都採購、試用了國盾量子的量子保密通信產品和服務。
合肥高新區是「中國聲谷」國家人工智慧產業基地所在地,已初步形成智能語音、智能晶片、服務機器人、智能硬體為主的人工智慧產業布局,集聚科大訊飛、華米科技、科大國創等一批人工智慧領先企業。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也正在促進網絡安全技術創新和示範應用,提升安全防護智能化水平。
推動「行業+安全」的發展模式 打造「千億產業」
下一步,高新區將重點依託量子技術、AI安全等技術領域優勢基礎,構建高端人才引培、多層次網絡空間安全產業體系,推動網絡空間安全跨界應用,努力打造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網絡空間安全產業發展及高端人才培育基地。
為實現這一目標,高新區將重點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全域人才匯集、產業集聚發展、應用示範先行等四大措施。在實施路徑上,合肥高新區將推動「行業+安全」的發展模式,建立「雲計算+安全」「人工智慧+安全」「區塊鏈+安全」「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物聯網+安全」「智慧城市+安全」等網絡空間安全行業融合應用體系,推動網絡空間安全與這些新行業、新技術、新場景的應用融合,賦能新技術發展,助推新應用落地。
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按照《中國安全谷產業發展規劃》,中國安全谷將力爭到2020年,實現網絡空間安全產業規模超過500億元,建成5家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實訓基地,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500餘人;到2025年,實現網絡空間安全產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5000餘人,累計引進培養人才數量達到4萬人,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網絡空間安全產業生態集聚地。
(整版)合肥「智造」異軍突起(2019年9月23日)
2019年9月20日,世界製造業大會在安徽省合肥市開幕,合肥「智造」閃亮登場,向世界展示了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
今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濱湖科學城、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已全面鋪開;從全超導託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等現有大科學裝置功能持續提升,到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量子信息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基礎研發平臺加快建設。這裡催生出「悟空」探秘、「墨子」傳信、熱核聚變、鐵基超導等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成果。
今日合肥,已成為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是大科學裝置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擁有60所高等院校,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超過1400個,高度集聚的科教資源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了廣闊舞臺。
在合肥,有從零開始做新型顯示產業,10年時間達到千億元產值規模的京東方;有入圍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佔據中文語音技術市場70%以上份額的科大訊飛;有可穿戴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的華米科技;有全國首個定位於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入園企業400多家的「中國聲谷」;有誕生在此的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有18個量子比特糾纏刷新的世界紀錄,有科大國盾、本源量子和國儀量子公司在內的「量子一條街」。近幾年來,合肥培育、引進集成電路企業近200家,形成了全鏈條產業生態圈,是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最快、成效最顯著的城市之一。
央廣網
安徽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推進科學中心與長三角的創新融合(2019年3月1日)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安徽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進科學中心與長三角的創新融合。
繼上海之後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記者獲悉,到2月下旬,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一期工程已經開工、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及未來網試驗設施正加快推進、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投入運行。
刷新世界紀錄的量子比特糾纏等一批原創性科研成果湧現,與區域內外的創新融合越來越密切。兩周前,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憑藉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科研團隊取得的,在全球率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的成果,領取了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這也是該獎項設立90多年來,首次有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得殊榮。目前,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加快推進首席科學家制度等示範性制度成果和開放性合作成果的形成。
「牽手」高校科研機構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2019年5月5日)
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立以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積極參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形成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讓科技走出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應用,正是我國第二個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主要使命之一。中國科大與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共同探索建立與區域經濟建設相融合的技術轉化平臺——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目前已經孵化了233家企業,其中36家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推動合肥地區初步形成了從源頭創新到新興產業的全鏈條式創新體系。
協同創新平臺——中科大先研院
中國科大先研院黨委副書記朱東傑:我們的量子衛星、類腦科學重點國家工程中心在先研院建成,省部級的實驗室在先研院建設11個工程中心,新建了若干個校企聯合實驗室,產生出很多新的科研成果。
產生變革性技術,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還需要創新政策的同步「輻射」。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對科技成果轉化執行最高70%的現金及股權獎勵,同時將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工作納入職稱評審範圍。
研究院科技發展處處長鄧國慶:我們現在直接成立的公司是52家,對48個團隊的430人進行了股權獎勵,股權獎勵的金額達到4.19億元。
依託大科學裝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四大領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原創性成果不斷湧現。安徽省發改委主任張天培說,目前安徽正在加快推動這些成果的轉化。
張天培:我們已經梳理出173項可轉化的科研成果,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6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類別,將迅速轉變為現實生產力。
科技日報
(頭版頭條)我科學家首次實驗驗證量子導引橢球(2019年2月27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澳大利亞研究者合作,首次實驗驗證了量子導引橢球,並檢驗了其體積單配性。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導引的概念最早由薛丁格提出,描述的是兩個觀測者艾麗絲(Alice)和鮑勃(Bob)共享一個量子糾纏態時,艾麗絲對其量子比特做測量可以將鮑勃的量子比特製備到任意想要的量子態上。量子非局域性是量子系統獨有的特性,而量子導引則是目前被廣泛研究的一類量子非局域性。
在共享的量子態不理想或多方共享量子態的情況下,艾麗絲不能將鮑勃的系統導引到任意的量子態上。此時艾麗絲所能導引鮑勃的量子態的集合在Bloch表示下將構成一個橢球。通常單比特量子態可以可視化地表示為Bloch球中的一個矢量,而量子導引橢球則為兩比特量子態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可視化表示方法。在多方共享量子態的情況下,量子導引橢球具有體積單配性。
科研人員通過巧妙設計實驗光路,在光學系統中製備出參數可調的三比特量子糾纏態,製備出的不同類型的糾纏態是驗證量子導引橢球及檢驗其體積單配性的理想平臺。研究組還利用光子的偏振和路逕自由度製備出了高純度高計數率的三比特糾纏純態,實驗驗證了糾纏純態的導引橢球體積的單配性。此外,研究組進一步實驗證實純態的體積單配關係對混態不再適用。
由於橢球的體積不依賴於參考系的選擇,所以該成果不僅加深了人們對量子導引這一非局域性的理解,也為量子導引橢球作為一種參考系無關的量子關聯診斷工具打下重要基礎。
(頭版頭條)我實驗實現噪聲適應的量子精密測量(2019年11月8日)
科技日報合肥11月7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同行合作,在線性光學系統中實驗驗證了糾纏態的相干性對橫向噪聲的適應性,並進一步驗證在橫向噪聲中糾纏態探針的量子測量精度仍可超越標準量子極限。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信息技術通過對量子態的操控實現信息的安全傳輸和存儲、高效獲取和運算等,然而量子系統不可避免地會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引入噪聲,導致量子態非常脆弱。如何抵抗噪聲是目前可擴展量子信息技術的核心問題之一。主動反饋和量子糾錯是很有前景的方案,但是過多的資源消耗使它們目前還難以實現。還有一種高效且方便的途徑是被動噪聲控制,它可以通過巧妙地利用量子態對特定噪聲的適應性來實現。
科研人員採用高效可控的線性光學系統研究了糾纏態的量子相干性和精密測量對橫向噪聲的適應性。研究組首先驗證了四光子GHZ糾纏態在橫向噪聲下相干性的凍結現象,同時還觀測到GHZ糾纏態在噪聲中演化時量子Fisher信息量也保持不變,這意味著將其應用於參數估計時測量精度將不會隨噪聲增加而衰減。研究組進一步將噪聲與信號同時作用在探針上,結果顯示,即使噪聲強度與信號相同,實驗中製備出的多光子GHZ糾纏態探針在光子數達到6時,仍可超越標準量子極限,展示了噪聲適應的量子精密測量方案的優越性。
該成果展示了被動噪聲控制的可行性,在抗噪聲量子精密測量的研究中邁出重要一步,有助於設計出更高效的抗噪聲方案。
(頭版頭條)光量子計算:態空間維數提高百億倍(2019年12月25日)
科技日報合肥12月24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中外合作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20光子輸入60×60模式幹涉線路的玻色取樣量子計算,輸出了複雜度相當於48個量子比特的希爾伯特態空間,其維數高達370萬億。這個工作同時在光子數、模式數、計算複雜度和態空間4個關鍵指標上都大幅超越之前的國際紀錄,其中,態空間維數比國際同行之前的光量子計算實驗高百億倍。研究論文日前以「編輯推薦」形式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上。
研製量子計算機已成為前沿科學的最大挑戰之一,其中,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階段性目標是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也稱「量子霸權」),即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在特定任務的求解方面超越經典的超級計算機。利用超導量子比特實現隨機線路取樣和利用光子實現玻色取樣是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演示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兩大途徑。
面向這一戰略目標,在前期工作基礎上,中國科大研究組利用自主發展的國際最高效率和最高品質單光子源、最大規模和最高透過率的多通道光學幹涉儀,成功實現了20光子輸入60×60模式幹涉線路的玻色取樣實驗。與國際同行的類似工作相比,實驗成功操縱的單光子數增加了5倍,模式數增加了5倍,取樣速率提高了6萬倍,輸出態空間維數提高了百億倍。其中,由於多光子高模式特性,輸出態空間達到了370萬億維數,這等效於48個量子比特展開的希爾伯特空間。因此,實驗首次將玻色取樣推進到一個全新的區域:無法通過經典計算機直接全面驗證該玻色取樣量子計算原型機,朝著演示量子計算優越性的科學目標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審稿人評價該工作「在解決關鍵問題上邁出了重要幾步」、是「一個巨大的飛躍」。美國物理學會Physics網站總結指出:「這意味著量子計算領域的一個裡程碑:接近經典計算機不能模擬量子系統的地步。」
(頭版)我科學家實現室溫固態可編程量子處理器(2019年2月1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首次在室溫大氣條件下實現基於固態自旋體系的可編程量子處理器。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NPJ量子信息》上。
量子計算利用量子疊加性,能夠有效處理經典計算科學中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但目前絕大多數量子計算實驗僅僅被設計來運行特定的量子算法,如果要執行新的量子算法,往往需要重新配置量子計算的硬體。可編程量子計算概念的提出就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它能夠在不改變硬體的前提下,僅需要配置這些量子處理器的若干參數就可以實現各種不同的量子算法。由於室溫固態體系中的量子比特通常面臨嘈雜的噪聲,其量子相干性非常容易受到破壞,因此在室溫固態體系中開展可編程量子計算演示仍然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課題組利用金剛石中的電子自旋與核自旋作為兩量子比特體系,首次實現了室溫固態自旋可編程量子處理器。研究人員利用綠色雷射脈衝實現該量子處理器的初始化和讀出功能,並利用一系列高精度的微波與射頻脈衝序列來執行量子算法。他們設計了一類普適量子線路,將一系列量子算法的執行轉化成為相應的微波和射頻脈衝的幅度和相位參數。對於用戶而言,僅需要對這一系列參數進行有效配置,就可以完成多種量子算法,避免了繁瑣而且昂貴的硬體重新配置。
該工作展示了可編程量子處理器的靈活性,向構築室溫固態量子計算邁出了重要一步。
(頭版)攻擊,是為了讓量子通信更加無懈可擊(2019年3月18日)
近日,一篇題為「量子加密驚現破綻:上海交大團隊擊穿『最強加密之盾』」的文章在網上流傳開來。文中宣稱「現有量子加密技術可能隱藏著極為重大的缺陷」。事情原委究竟如何?量子保密通信真的存在「破綻」嗎?
這樣的報導是不負責任的
文章來源於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一篇題為「有一種打破量子加密的新方法」的報導,報導援引了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研究組一項尚未正式發表的工作。
「讀完這篇自媒體報導,感覺就是為吸引讀者眼球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韓正甫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篇研究文章是ARXIV上的一個帖子。ARXIV是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設立的一個預印本平臺,這裡的文章都是作者自己貼上去的,並沒有經過同行審核。
「報導以此為依據顯然是不科學的,也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韓正甫表示,「誇大其詞只會嚴重誤導廣大群眾的視聽,損害學科技術的公信力,百害而無一利。」
文章在網上流傳的第二天,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教授團隊便在中國科大上海研究院的微信公眾號「墨子沙龍」上發布聲明,予以澄清。
金賢敏教授團隊表示:「我們的工作並不否認量子密鑰分發理論上的絕對安全性,相反,正因為量子加密提供了理論上的絕對安全,使得人類追尋了幾千年的絕對安全通信幾近最終實現。而我們不斷的針對實際系統的物理安全漏洞問題的研究,正是為了這個絕對安全性變得更加可靠。」
可證的安全性已建立起來
韓正甫告訴記者,現有實際量子密鑰分發系統主要採用BB84協議,由Bennett和Brassard於1984年提出。與經典密碼體制不同,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性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它指的是有嚴格數學證明的安全性。
針對人們的關心和困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作出了正面回應:量子密鑰分發逐步走向實用化研究,出現了一些威脅安全的攻擊,這並不表示安全性證明有問題,而是因為實際量子密鑰分發系統中的器件並不完全符合理想的BB84協議的數學模型。
歸納起來,針對器件不完美的攻擊一共有兩大類,即針對發射端——光源的攻擊,和針對接收端——探測器的攻擊。
「文中所說的就屬於對光源的木馬攻擊,它只對偏振編碼相關等少數系統的攻擊有些效果,並非一個普適性的攻擊。」韓正甫告訴記者,這類攻擊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被提出,而且其解決方案正如文章作者宣稱的那樣,加入光隔離器這一標準的光通信器件就可以了。
韓正甫告訴記者,他所領導的問天量子團隊早在15年前的系統設計中,就已經考慮到這類攻擊。自2000年初開始,科研類和商用類量子加密系統都會引入光隔離器這一標準器件。
「雖然現實中量子通信器件並不嚴格滿足理想條件的要求,但是在理論和實驗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之下,量子保密通信的現實安全性正在逼近理想系統。」 韓正甫說。
正如潘建偉團隊所指出的那樣,過去二十年間,國際學術界在現實條件下量子保密通信的安全性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資訊理論可證的安全性已經建立起來。中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實用化量子保密通信的研究和應用上創造了多個世界紀錄,無可爭議地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攻擊,是為了讓量子密碼更加無懈可擊
記者在中國科大採訪時,巧遇了世界著名「量子黑客」——俄羅斯量子中心的瓦蒂姆·馬卡洛夫先生。他的團隊曾提出並演示了著名的「致盲攻擊方法」。
針對「量子破綻」一文,馬卡洛夫向記者坦陳了他的觀點: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性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它有著有嚴格數學證明的安全性。「攻破量子密碼唯一的方法,就是設法找到現實系統中的安全漏洞」,馬卡洛夫說。
「攻破量子密鑰的安全性,只有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從協議的安全性入手——但這是不可能的。二是只能是從系統現實的安全性入手。」馬卡洛夫說,這通常需要兩個步驟。第一步,尋找以新的,在系統現實時相對於協議設計的不完備性漏洞——上海交大的金教授的研究文章等於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利用這種不完備性構建一種可能的攻擊方式,金賢敏教授還沒有完成第二步。
「對於第二步而言,只有50%有可能構建起攻擊方式,另外50%則無從構建。而設計應對此類攻擊方式的措施,正是產業界和學術界在做的事情。」馬卡洛夫說。
馬卡洛夫表示,量子黑客們將所有發現的安全漏洞全部以科學論文的形式公開,與量子密鑰(QKD)系統構建者緊密合作,共同推動了實際系統的安全性。「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量子黑客肩負特殊使命任務,已經成為獨立於QKD生產商和用戶的第三方評估者。」
「量子黑客攻擊在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實際安全漏洞被發現」。韓正甫告訴記者,十多年前發表的關於安全漏洞的論文每年多達十幾篇,現在每年只有兩三篇,現實系統的漏洞將越來越少。
「這次事件也提醒公眾,不能一說量子就認為高深、絕對安全,一說有漏洞,就什麼都不行了,說量子是騙局、垃圾」,「要客觀看待新技術,專業的事情應該由專家來討論,不能人云亦云。」韓正甫強調說。
(頭版)實現「量子霸權」,糾纏態製備是關鍵(2019年3月20日)
5光量子比特糾纏、6光量子比特糾纏、8光量子比特糾纏、10光量子比特糾纏、18光量子比特糾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不斷刷新著光量子比特糾纏數目的世界紀錄。
3月13日下午,潘建偉做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沙河校區,帶來了題為「新量子革命:從量子物理基礎檢驗到量子信息技術」的講座。
潘建偉講到,可以預期,以量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一定會帶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同時也給了我國一個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的跟隨者、模仿者,轉變為未來信息技術引領者的偉大機遇。
糾纏是量子科學極其重要的資源
今天我們使用的各種類型計算機,基本單元都是一個個集成化了的電晶體,每個電晶體用來表示0或者1的信息,通過各種邏輯運算,得到計算結果。
但晶片的集成密度總有物理極限,特別是處理一些特定的複雜問題,如大數分解,現有計算機處理起來的時間可能要以成百上千年為單位。
中國有個詞叫「歧路亡羊」,岔路之中又有岔路的複雜迷宮中,很難找到目標。而量子計算,就好比玩一種神秘的迷宮遊戲,它可以利用不多的量子比特,同時幻化出很多個分身,在很多很多的岔路上尋找目標,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任務。
「這樣的能力,來源於量子疊加原理——量子比特同時處於0和1的疊加態。隨著比特數的增加,計算能力將指數增加!」潘建偉團隊劉乃樂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對於經典計算機來說,兩個比特在某一時刻只可能表示00,01,10,11四種可能性中的一種,而量子計算裡,兩個比特單位可以同時容納4個值:00,01,10和11。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同時對2的N次方個值進行操縱,而這都得依仗量子糾纏才會實現。」劉乃樂解釋說。
有人估計,當處於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達到50左右,量子計算機就可以在某些特定任務上令任何一臺經典計算機望塵莫及,即所謂的「量子霸權」。
除量子計算以外,對於量子科學的其他領域來說,糾纏都是極其重要的資源。比如,量子保密通信、量子隱形傳態,就是藉助了糾纏,才實現了量子態的傳送。「有了對於糾纏粒子的操控,才能實現量子世界的神奇和瑰麗。」 劉乃樂說。
增加量子比特數,運用更多「自由度」
「多個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和糾纏態製備,是量子計算的最核心指標。」劉乃樂告訴記者,由於技術上的種種限制,無論採取哪種粒子體系,對糾纏粒子的控制和測量都沒有想像的那般容易。對於光子體系來說,最大的困難來自於效率問題。當操縱多個光子,單位時間內同時產生多個光子的概率低得難以忍受。
如果操縱多個光子不現實,能不能在操縱比較少數目的光子的情況下,產生儘可能多的糾纏呢?
科學家想到了一個辦法——利用光子的多個自由度。你向陌生人描述某人的時候,可以告訴他某人的身高、體重、膚色、年齡……這些不同維度的信息就是自由度。
「對於光子也是一樣。光子的波長、偏振、軌道角動量、空間路徑都是不同維度的信息,都可以用來編碼量子比特。」劉乃樂說,將光子的其他自由度儘可能地利用起來,通過控制它們形成量子比特,並保持糾纏。
2015年,潘建偉團隊實現了利用偏振和軌道角動量編碼的單個光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多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這種從「1」到「2」的突破,讓人們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這次突破,相干操縱多個光子、多個自由度,實現所謂「超糾纏」的藍圖在科學家腦中漸漸清晰起來。
但是,3個自由度的超糾纏從技術上來說有很大的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是讀取其中一個自由度編碼信息的時候,不能破壞其他的自由度編碼。
「我們選取了6個光子的偏振、軌道角動量、空間路徑3個自由度來編碼18個量子比特。即讓6個光子的3個自由度形成了一種超糾纏態,可以編碼18個量子比特。」劉乃樂說,最難的部分是對量子比特的測量和對糾纏的驗證——得巧妙地構造實驗,使得對某個光子的每個自由度的測量不影響其他未測的自由度。
「這當中比較難辦的是軌道角動量測量。」劉乃樂說道,這次科學家想了一個非常巧妙的曲線戰術,利用一系列光學器件,將軌道角動量信息轉化成極化信息,進而進行測量,這樣一來,就很容易讀出結果了。
最終,對於每個攜帶3自由度的單個光子,可以讀出八種可能的結果。實驗數據表明,信噪比大約為4.4,保真度為0.708±0.016。「只要保真度超過0.5的閾值,就可以說實現了真正的多粒子糾纏,所以這次的保真度從統計學意義上明確給出了超糾纏證據。」劉乃樂說。
量子計算曙光初現
「量子計算機是真正意義上的並行計算機。」劉乃樂舉例說,如果把經典計算機比成一種單一樂器,那麼量子計算機就像一個交響樂團,一次運算可以處理多種不同狀況。50個光子糾纏就能讓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超越天河二號。
「這次我們將3個自由度都利用起來,形成的18比特超糾纏效率,大約比單自由度18光子超糾纏狀態高出13個數量級!」有了這次探索,科學家們更加有信心將不同自由度糾纏這一法寶進一步應用於大尺度、高效率的量子信息技術,用來探索前人從沒有抵達過的量子秘境。
「量子比特糾纏的數目越大,可實現的量子計算的能力就越強。」劉乃樂表示,他們希望通過未來3年到5年努力,在量子計算方面能實現約50個糾纏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使其計算能力在某些特定問題的求解上,媲美或超越目前最好的經典超級計算機,實現「量子霸權」。
(頭版) 牢記總書記囑託 下好創新先手棋(2019年4月29日)
新時代高新區如何把握機遇,打造高質量的創新經濟,營造高質量的創新經濟生態?合肥高新區探索出「科學—技術—創新—產業」的實踐路徑,今日起,本報推出「合肥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系列報導,解讀其高質量發展軌跡。
對方林而言,這是緊張忙碌、收穫滿滿的3年。
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合肥高新區視察時,他創立合肥芯碁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剛剛一年。
「當時我們研製出集成電路65納米製版光刻設備,填補了國內無掩模光刻設備的空白,總書記聽完後說,『這個非常重要』,並鼓勵我們要好好幹。」方林說,「目前,設備已達到量產規模,並研發出晶片、電路板、高端顯示屏光刻機等系列產品。」
方林的話,讓合肥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宋道軍感慨,所有的努力付出都值得。不只是方林、宋道軍,合肥高新區裡的每個人,都經歷了昂首闊步的3年。每家公司的蛻變,都表徵著合肥高新區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
創新成果如雨後春筍
「當時在全省範圍內選了39家企業的79項創新成果,其中來自合肥高新區的佔85%,總書記對這些成果讚賞有加。」宋道軍回憶。
2016年4月2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觀看了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成果集中展示。
「總書記要求我們『把創新作為最大的政策』『下好創新先手棋』。」宋道軍說,合肥高新區牢記囑託,高舉「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旗幟,不斷提升創新能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培育新的增長點,穩中求進,以進求穩。
3年來,該區工商註冊企業數從13705家增至28016家,每年新註冊企業近8000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從603家增加到1025家,複合增長率為30%;上市企業達2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50家,佔全省1/4、全市一半。
數字的背後是生機勃發的創新主體。
「在看了維(吾爾語)漢(語)翻譯機後,總書記指示『很有意義,要加大推廣』。」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對3年前的細節記憶猶新。
「在總書記的鼓勵下,我們創造了翻譯機這個品類,也贏得了市場的認可。」劉慶峰說,目前訊飛翻譯機支持漢語與50種語言的即時互譯。
「從0到1」結碩果
高新區有一條「量子大道」。
高樓大廈間,國盾量子、國儀量子、本源量子3家公司引人注目。
走進本源量子,一臺四四方方、形似音響功放的儀器最顯眼,這是國內首臺自主研發的量子測控一體機。「這臺機器,可以實現對量子晶片的操控,並發揮其性能優勢。它的成功研製是邁向量子計算機重要的一步。」本源量子首席科學家郭國平介紹。
眼下,量子計算領域國際競爭很激烈。「就像經典計算機誕生前一樣,規則、標準、專利還都沒有完全建立,只有不斷取得突破,收穫成果,才能在未來擁有主動權。」郭國平說。
目前,合肥高新區已經擁有主營量子技術的企業5家,量子關聯企業20餘家。
這樣高質量的第一,合肥高新區還有太多。世界第一條量子通信保密幹線,第一部空警500預警機雷達、全球可穿戴領域第一顆智能晶片……清如許源自活水來。「總書記視察合肥時看到的創新成果,其中68項正在加速迭代。」宋道軍介紹,高新區一直著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3年來,他們加快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建設;量子信息與量子科學創新研究院、合肥先進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等世界一流大學和研發機構儘快投用,都在穩中提速。旨在推動跨學科、大協作、高強度的原始創新。
「中科大在這裡有一個校區。」不止一人向記者提及此事。這是高新區構建協同創新「大平臺」方面推進的工作之一。
「我們共引進和培育了中科院重慶院合肥分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合肥研究院、安徽省軍民融合研究院等30多個新型創新組織。」宋道軍介紹,3年來,加速推進累計建設各類聯合實驗室、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平臺近100個,轉化各類成果800餘項,孵化企業600餘家。
新經濟注入新活力
能將語音轉換文字的智能滑鼠,將練習結果遠程發給老師的電子鋼琴……
在全國首個定位於AI(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中國聲谷辦公大樓內,集中展示了高新區在AI領域的探索和部署。2018年,中國聲谷328家企業實現產值約650億元。
「3年來,合肥高新區大力發展新經濟,」宋道軍說,「AI、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產值連續3年保持20%以上增長。」
中科普瑞昇生物醫藥科技,經過3年多發展,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基於激酶靶點的BaF3工程細胞庫;合肥離子醫學中心,正在打造全球一流的離子醫療中心,等等。新經濟帶動了產業發展,也給合肥高新區注入了新的活力。過去的3年,合肥高新區營業總收入從4110.5億元增加到4885億元;R&D佔GDP比重達8.9%,是全國水平的3倍……
被納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的合肥高新區,如今是我國創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支撐點之一。合肥高新區始終牢記囑託,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正向國家創新網絡樞紐和全球科技創新策源地的目標邁進。
(頭版)栽梧築淵 這裡是「養人」的好地方——合肥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之二(2019年5月6日)
從決定回國創業,到日前完成公司註冊,僅用了三四個月,美國凱斯西楚大學博士韓舒欣連稱「沒想到」。現在他名片上的地址是:合肥市高新區國際人才城G3座3層。去年10月份開始運行的國際人才城已成為高新區最重要的窗口之一。
早在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合肥高新區時就高度評價,合肥這個地方是「養人」的,培養出了這麼多優秀人才,是創新的天地。
數字是最好註解。「合肥高新區已聚集各類人才25萬餘人,市級以上高層次人才523人,人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5%。」合肥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宋道軍如數家珍。
在近日揭曉的2018年「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評選中,合肥更是緊隨上海、北京位列第三。
從曾幾何時的「留不住人才」,蛻變為一個「養人的地方」,在合肥人才版圖變遷中,高新區功不可沒。
頂層設計框架下的系統工程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合肥高新區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我們始終將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宋道軍一言以蔽之。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人才工作成為高新區發展戰略的一部分。引才、育才、留才不再是散落在不同部門的任務,而是科學頂層設計下的系統工程。
合肥高新區去年9月出臺的《合肥高新區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動方案》提出,以「三大工程」為依託開展創新尖峰攀登計劃,其中之一就是「實施高端人才固本工程」。
加快建設合肥國際人才城是「三大工程」之一。在明亮嶄新的合肥國際人才城,記者看到,高層次人才出入境和戶籍辦理、人才分類認定、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重點人才項目申報、創新創業政策諮詢等業務窗口和高層次人才交流洽談區一應俱全。
「這裡設置休閒共享書吧和水吧,為來訪的高層次人才提供休閒服務,我們還會在感恩節、聖誕節等西方重要假日組織系列活動,豐富外籍人才的業餘活動。」合肥國際人才城辦公室主任朱珩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既是貼心細緻的服務者,更是放眼全球的獵頭。韓舒欣正是在人才城的熱情邀請下,來到合肥高新區考察並決定將代謝藥物事業落戶於此。「人才城對我們的幫助是全方位的,我們只需提供必要材料,省去了很多繁瑣過程。」韓舒欣說。
與此同時,2018年,合肥高新區對扶持產業發展「2+2」政策體系進行了修訂和調整,提出未來3年,財政每年安排2—3億元,加大對高學歷人才、高技能人才引進資助力度,與合肥市級政策共同形成「首次安居補貼+每年房租補貼」的全鏈條補貼。
栽梧築淵引龍鳳
龍潛於淵,鳳棲於梧。在合肥高新區人才政策中,「廣栽梧桐深挖淵」成為第一要務。
「對於科研人員來說,福利待遇固然重要,但我們更看重的是做科研的條件和平臺。」本源量子計算公司創始人、首席科學家郭國平感慨。
作為一家初創型公司,本源量子的研發團隊囊括了中國大部分量子計算人才。郭國平說,在量子計算領域,相較於國際同行動輒百萬美元的年薪,國內初創企業的薪資水平毫無競爭力。「但大家選擇本源量子是因為這裡有平臺,合肥深厚的技術積累,以及共同的使命和目標,這些是單純用金錢無法衡量的。」
如郭國平所說,越來越多的創新平臺和載體,讓合肥高新區成為人才強磁場。
宋道軍介紹,近年來,高新區全力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類腦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大科學裝置建設,並圍繞建設「中國聲谷、量子中心」目標,聚焦人工智慧、生命健康、量子科技等高端產業,加快推進高端新興產業發展,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千家,以高端產業承載高端人才。
於是,王俊峰、劉青松等「哈佛八劍客」來了,利用合肥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取得豐碩科研成果,其中4位還發起成立了一家新藥研發公司,研製出的25種新藥目前已進入產業化開發階段;
在世界上首次以非克隆技術培養出人體幹細胞的俞君英來了,創辦了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並在2018年成功製備出首例中國人群通用型誘導多能幹細胞……
打造優質人才鏈
「引才」和「育才」如鳥之雙翼,除了千方百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在本土人才培養上,合肥高新區也不遺餘力。
近兩年,合肥高新區深入推進「名校引才計劃」,如定期組織集成電路、智能製造等高新技術企業,赴國內外名校開展引才對接活動。
宋道軍告訴記者,高新區還組織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育行動,支持校企共建人才實訓基地,鼓勵企業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在關鍵崗位設立「首席技師」「技能專家」,針對性培養急需緊缺人才,組織開展各類高級研修班和創客學院,分領域、分行業開展專業人才培訓。
「除了核心研發人員,我們這兩年花大力氣培養了一批工程師,這支人才隊伍對我國量子計算產業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郭國平說。
打造優質科研平臺和高端產業吸引頂尖人才,圍繞頂尖人才鍛鍊一批結構合理、層次科學的高水平團隊,合肥高新區的「養人」之路就這樣進入螺旋式上升通道。
人才,成為科技創新的加速度。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合肥高新區的創新故事會更精彩。
(頭版)邊際效益遞增 模型創新推動財富創造——合肥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之三(2019年5月8日)
5月初,合肥高新區,合肥離子醫學中心的技術人員緊張忙碌著,預計明年下半年設備安裝完畢;10公裡外,「科學島」上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幾個月前剛實現了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的重大突破。
合肥離子醫學中心的質子重離子治療技術,是現今最接近理想狀態的癌症放療手段,也是EAST諸多衍生技術之一,更是合肥高新區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的成果轉化代表。
從建立伊始默默耕耘,到穩居全國高新區第一梯隊、躋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從主打家電等傳統產業,到打造出「中國聲谷 量子中心」品牌……
合肥高新區依託國家大科學工程技術基礎,在資源並不集聚的合肥,在128平方公裡的有限空間內,走出了一條「科學—技術—創新—產業」邊際效益遞增的創新之路,完美地詮釋了由創新推動財富創造的科學模型。
靠基礎:原始創新聚起產業集群
「那邊就是正在建設的量子創新院主樓。」從合肥離子醫學中心回高新區管委會的路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那裡是正在建設的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籌)的主樓。
而在計劃5年投資巨量的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之中,一個「量子產業集群」已經在合肥高新區崛起。
目前,這裡擁有科大國盾、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主營量子技術企業十幾家,量子關聯企業20餘家。近3年累計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論文151篇。
本源量子首席科學家郭國平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努力奮鬥,就是希望在量子計算領域為國家積累儘可能多的核心專利,未來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2017年1月,國家批覆合肥成為繼上海之後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其建設主要依託國家級的大科學裝置以及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目標是解決重大科學問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催生變革性技術。
作為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合肥高新區依靠EAST、同步輻射光源等大科學裝置、穩態強磁場等大科學裝置,推動跨學科、大協作、高強度的原始創新,催生了一批國際前沿創新成果,並由此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合肥高新區的實踐證明,背靠基礎研究這顆大樹,掌握了技術的「根」,方可攥住產業鏈發展的源頭科技,在產業上避免被人「卡脖子」。
目前,合肥高新區已成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創新主力軍,萬人擁有發明專利數為375件,上市企業2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50家,並形成一批特色明顯的產業集群。
搭平臺:新經濟新產業踏上快車道
「新時代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打造高質量的創新經濟。」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主任王勝光調研時表示。
集成電路產業需要「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這與合肥濃鬱的源頭創新氛圍一拍即合。從2013年決心發展集成電路產業起,合肥高新區就開始了各類平臺的建設,把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共性問題的解決放在首位,通過構建產業生態圈,實現產業和企業的良性發展,並實現產業集聚發展。
據合肥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宋道軍介紹,2018年,該區集成電路產業產值超280億元,同比增長超19%。
「新產業是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說。
「中國聲谷」,與「量子中心」同為合肥高新區面向世界的名片。
依託科大訊飛、中科大、中科院等機構,中國聲谷短短數年間就集聚、孵化了328家企業,2018年一年就實現產值約650億元,形成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平臺支撐到產業發展與應用的智能語音及人工智慧生態新體系。
生物醫藥也是合肥高新區新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大健康產業正在合肥高新區蓬勃發展,合肥也正在搶佔中部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從最初的聚焦科技研發實現產業化的「1.0版本」,到推動產業集群與金融融合發展的「2.0版本」,到政府引導基金助力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3.0版本」,再到營造服務生態激發創新動能的「4.0版本」,「合肥高新區實現了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調整升級和逐步優化。」宋道軍說。
活機制:以實際論英雄
「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首先就要樹立幹部的服務思維。」宋道軍說,在合肥高新區,幹部隊伍採取公司化運營,以績效制度考核幹部,局長、副局長每月進行績效大排名,連續倒數則進行降薪降職處理,「我們以實際論英雄,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企業」。
高新區正下大力氣構建園區創新生態系統,同時在財政金融、招才引智等工作上持續發力。在構建政策和金融為企業服務的全周期服務生態上,合肥高新區瞄準的也是科技型企業的痛點和難點。「政策導向更精準,持續激發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金融支持引導性更強。」宋道軍介紹,高新區打造了完備的投資體系。
「面向新時代,高新區要繼續發揮引領作用,實現包括全要素生產率在內的高效率的引領。」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區處副處長周力表示。
為此,合肥高新區積極探索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除了成功獲批安徽省法定機構改革試點單位,高新區還強化落實放管服、網際網路+政務等重要領域改革。記者了解到,這裡「五十七證合一」全覆蓋、發出首張「一次不跑」營業執照、啟動了首個區級長三角地區G60「一網通辦」窗口……
深化機制體制改革,釋放了無窮的活力,也為實現從科學到產業邊際效益遞增的發展之路提供了更多動力之源。
(頭版)國外巨頭在量子軟體領域跑馬圈地(2019年6月11日)
近日,微軟聯合谷歌推出在線付費課程,教授初學者編寫簡單的量子算法和代碼。聽到這個消息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本源量子)首席科學家郭國平有些失落:「又一輪用戶收割開始了!」
「微軟試圖在全球範圍內搶佔和收割用戶,建立量子作業系統和量子軟體標準。」郭國平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這是微軟自兩年前推出量子開發套件後,在量子計算領域的持續發力。
慣性思維使國內量子軟體遇冷
如果消費者習慣使用某種作業系統、語言和程序,它們就更易成為行業標準。
正是意識到軟體的重要性,今年年初,本源量子發布國內首個量子程序開發插件Qurator-VSCode,初步建立起完整的量子作業系統和量子軟體標準,在進度上與國際同行保持一致。
早在今年2月,本源量子就推出了完全免費的量子計算教學視頻,比微軟早了三個多月。「但我們的課程上線時沒什麼人關注,微軟教學視頻卻引起國內人士大量轉發和點讚。儘管課程內容上不相上下。」郭國平說。
郭國平認為,不被認可是制約國內量子軟體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2018年,本源量子將其研發的量子開發包上傳到開源網站GitHub,結果發現國外下載它的次數比國內多。
據透露,一些高校研究者寧願掏錢購買國外程序包也不願用本源量子贈送的程序包。「儘管國外擁有的功能我們也能實現,但使用習慣導致人們更依賴國外量子軟體產品。」郭國平無奈地說。
認識不足或導致錯失良機
不少人認為,「量子霸權」尚未實現,不必提前布局量子軟體。
「我國學界和業界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量子軟體的重要地位。量子計算機高性能的發揮,要根據不同問題有的放矢設計相應算法。此前,國際上已在無結構資料庫搜索和因數分解等方面取得進展。」北京理工大學軟體學院副教授閆懷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如果量子軟體出現短板,會制約我國量子計算總體發展。「量子軟體堪稱量子計算機的靈魂。」閆懷志說。
郭國平反覆強調,軟體和硬體要協同發展。「我們現在還能看到國外巨頭在量子計算的山頭上跑,沒有跟丟。」「等他們把堡壘建好後再進攻就很被動。」郭國平說。
20世紀80年代初,微軟和英特爾攜手成立的「Wintel聯盟」通過核心處理晶片和作業系統,主導全球信息產業長達30年之久。
回到國內,國產晶片龍芯為何遇冷?郭國平說,一個重要原因是龍芯沒辦法安裝Windows作業系統,儘管有國產電腦系統,但一般人不會選擇。華為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一部分原因就是軟體行業兩大巨頭谷歌和英特爾接連終止與華為的合作。「歷史經驗也足以警醒我們,量子軟體發展不能落後於人。」
鼓勵原始創新 發揮先天優勢
郭國平說,我國爭做量子軟體領頭羊有先天優勢。「因為軟體對工業基礎依賴不強,這是重新洗牌的過程。而且我國產業門類齊全,應用場景廣闊。隨著國內各項技術取得突破,也逐漸擺脫了傳統信息產業缺芯少魂、沒有自主作業系統和軟體的困境。同時我國具備人才優勢。」
專家稱,政府和企業要鼓勵和引導原始創新,推動行業交叉融合。如成立產業聯盟,加速與化工、製藥、智能製造的融合,推動量子軟體開發應用。
「量子計算產業還在萌芽狀態,離形成穩定、完善、成熟的生態系統甚遠。越如此,越要提早謀劃、搶佔先機,與量子硬體等基礎設施一起,形成以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為主導的量子計算生態體系。」閆懷志提到。
「或許需要5至10年才有結果,商業上不乏風險。但若不做,將來代價會很沉重。」郭國平說。
(頭版)我科學家首次提出新型遠程量子密鑰分發協議(2019年6月17日)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首先在理論上提出了免相位後選擇的孿生場量子密鑰分發(QKD)協議,為無中繼長距離城際量子密鑰分配網絡建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該工作的理論和實驗成果日前分別發表在權威期刊《物理應用評論》和《物理評論X》上。
QKD使得無條件安全的保密通信成為可能。然而,實際QKD系統受信道損耗的制約,其密鑰生成率隨著信道長度的增加而顯著降低。量子密碼理論學家們證明,密鑰生成率隨著信道傳輸效率的下降線性減小。2018年英國科學家提出了孿生場(TF)QKD協議,基於該協議利用單光子響應就可以產生密鑰,其密鑰生成率隨著信道效率平方根下降而減小,在長距離信道情況下其密鑰生成率有顯著優勢。但由於其編碼模式必須進行相位隨機化和後選擇,顯著降低了系統密鑰率,增加了實現的複雜程度。
經過深入研究,郭光燦院士團隊提出了一種新型TF-QKD協議,並給出了完備的安全性證明。新協議的編碼模式不需要進行相位隨機化和後選擇,在顯著提升協議效率的同時還降低了實現的複雜度,並且可以在更短的信道距離下突破線性界,密鑰生成率得以顯著提高。科研人員首先在基於光學鎖相環和反饋控制方案上取得突破,實現了兩臺獨立雷射器之間的穩定一階幹涉,解決了相干光場製備的技術難題。接著,他們又設計並實現了遠程光纖信道快速相位補償控制技術,得到了臂長150公裡的一階光學幹涉。最終,研究組在300公裡光纖信道上實現了TF-QKD原理驗證系統,其密鑰生成率達到了2kbps,突破了線性界。這一密鑰率約為線性界的3倍。
該成果驗證了在無中繼條件下,遠距離、跨城際高密鑰率傳輸和組網的可行性,在量子中繼短期難以實用的情況下,可望在大範圍、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網絡應用方面取得突破。
我首次觀測到楊氏雙縫實驗中非局域的動量傳遞(頭版)(2019年6月24日)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等人與其合作者,首次實驗觀測到非局域的動量傳遞,驗證了光子動量改變量與幹涉條紋可見度之間的量化關係。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進展》上。
在楊氏雙縫實驗中,利用玻姆動量概率分布來量化楊氏雙縫中「which-way」測量對光子動量產生的擾動,當人們對光子進行「which-way」測量來識別它具體從哪個狹縫通過時,不可避免地會破壞幹涉條紋的可見度。然而,關於「which-way」測量是否通過擾動粒子的動量來破壞楊氏雙縫幹涉這一問題一直存在激烈爭論。為了更深入地研究波粒二象性,就需要找到一個更加普適的方法來量化光子的動量變化。
著名物理學家戴維·玻姆1950年代提出,粒子在任意時刻都具有明確的位置和動量,它沿著一條確定的軌跡演化。因此,即使粒子的初態不是動量的本徵態,仍然可以計算出粒子的動量改變量。此外,粒子的平均軌跡在實驗上可以用弱測量的方法重構出來。
基於玻姆理論,科研人員進一步重構了經過楊氏雙縫幹涉裝置並傳播至8.6米處的光子玻姆軌跡,然後採用玻姆動量概率分布來量化路徑探測過程中光子的動量改變量。通過對比有無「which-way」測量時的光子動量,科研人員觀測到光子總的動量改變量的絕對值在近場時很小,但是會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展現了非局域的動量累加過程。在遠場時,研究組進一步驗證了粒子動量改變量的絕對值與幹涉條紋可見度之間的量化關係。實驗結果表明,隨著動量改變量的增加,幹涉條紋可見度將隨之下降。
這一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種有效方法用來檢驗「光子軌跡」。這對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並且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
(頭版)我科學家率先實現全光量子中繼(2019年7月4日)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全光量子中繼器的原理性驗證,為構建遠距離光纖量子網絡開闢了新途徑。該成果於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上。
遠距離量子通信過程中,信道傳遞的量子態往往隨著通信距離的增加而指數減少,極大地限制了量子通信的有效傳輸距離。目前主要有兩種解決方案:其一是在幾乎真空,量子信號損耗極小的外太空,利用衛星擴展量子通信距離,「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驗證了這一方案的可行性。其二是在光纖網絡中使用量子中繼器,將一段長距離光纖信道分割成多段距離比較短的信道,使得量子信號不再隨距離的增加而指數衰減,從而擴展量子通信距離。
鑑於量子中繼器的重要科學和應用價值,國際上關於量子中繼器研究的競爭非常激烈。然而,目前的量子存儲性能有限,實現實用化量子中繼器還需假以時日。
研究團隊首先對原始的全光量子中繼方案進行改進,使用了光子GHZ態和後選擇貝爾測量來實現不同信道間光子對的任意連接,從而有效地提升量子信道中糾纏態的分發成功概率。然後,再利用6個獨立的參量下轉換雙光子糾纏源,在實驗上成功地搭建了一個基於12光子的全光量子中繼器,測試了該量子中繼器的各方面性能,並在實驗上驗證了其相比於糾纏交換方案的優勢。實驗結果顯示,全光量子中繼器可以有效提升量子態的傳輸速率,從而拓展量子通信的傳輸距離。
該成果成功驗證了全光量子中繼器的可行性,在原理上使得量子存儲器不再是搭建量子中繼器的必要條件,為實用化量子中繼器的研究開闢了新途徑。
(頭版)「悟空」「墨子」「慧眼」……中國科學衛星閃耀蒼穹(2019年7月25日)
從「悟空」飛天開始,兩年半內,又有「實踐十號」「墨子」號「慧眼」號相繼升空。4顆衛星先後成就了中國科學衛星發展的多個第一。
「墨子」號在「實踐十號」升空4個月零10天後也飛向太空。這是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圓滿完成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地星量子隱形傳態三大科學目標,並完成基於糾纏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洲際量子密鑰分發與視頻通話演示,實現了我國量子科技領域從並跑向領跑的轉變。
中科院院士顧逸東在一次院士會上曾說,2014年,全球在軌衛星共937顆,其中科學衛星92顆,而中國竟沒有一顆科學衛星。這與中國空間大國的地位不相稱,「我國空間科學尚無被國際同行公認的重大成就」。
(頭版)量子網絡中二元隱變量理論首次實證(2019年08月29日)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張強等與合作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在關閉定域性、測量獨立性以及糾纏源獨立性等漏洞的基礎上,實驗實現了對量子網絡中的二元隱變量理論的實驗檢驗,為量子網絡中量子非定域性的實驗研究以及應用開闢了新的道路。相關成果於8月27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非定域性是量子力學的重要性質。隨著量子網絡的發展,人們發現其複雜的拓撲結構和其中相互獨立的糾纏源,會給量子非定域性帶來更加豐富的物理內涵和更多潛在的應用。相比於二體系統下的貝爾不等式,違背該二元定域不等式,即驗證非二元定域性,對系統對比度的要求更低,而且具有更高的噪聲容忍度。量子網絡中的多元定域不等式以及其應用的研究成為當今一個熱點。
然而,實現對二元定域不等式的無漏洞檢驗卻存在很大的技術難度。
潘建偉、張強等利用其前期工作基礎,極大縮短了非定域性檢驗所需的距離要求,從而使得只需構建小型量子網絡就可以同時關閉定域性和測量獨立性漏洞。在該實驗中,他們也實現了對二元定域不等式高達45個標準差的違背,演示了其優于貝爾不等式違背的噪聲容忍度。
審稿人高度評價該成果:「這是在量子網絡中有潛在應用價值的重要技術進步」「為展示未來更複雜的量子網絡中,非經典相關性的先進實驗開闢了道路」。
(頭版)量子幹涉實驗擴展到天文尺度(2019年9月4日)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與國內外合作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察到量子點單光子和太陽光之間的雙光子幹涉、量子糾纏以及非定域性。該研究工作把獨立光子之間的量子幹涉實驗擴展到相距1.5億公裡的兩個獨立光源,首次在天文學尺度上檢驗了量子統計原理的普適性,並給出了熱光場量子化的直接實驗證據。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獨立光子之間的量子幹涉是很多量子信息技術的基礎。這個現象無法用經典的電磁波理論解釋,而必須把光場量子化處理。目前,國際上報導的研究工作已實現了多種光源間的量子幹涉。
中國科大研究團隊首次提出用太陽這一天然遠距離熱光源進行量子光學實驗。為了清晰地觀察到高對比度的量子幹涉,實驗的主要挑戰在於發展高性能單光子源和多自由度量子擦除技術。潘建偉、陸朝陽等通過脈衝共振激發微腔耦合的單量子點,製備了國際上單偏振、高效率、高純度和高全同的綜合性能最優的單光子源。
在此基礎上,團隊發展了包括超窄帶濾波、超快時間甄別等在內的一整套量子擦除技術,實驗觀測到了超過50%的經典極限的高達80%的幹涉對比度,清晰地證實了熱光的量子化性質,在天文單位的尺度上檢驗了量子玻色統計原理的普適性。研究團隊進一步製備了太陽光光子和量子點單光子之間的保真度達0.826的糾纏態,並利用這一無共同歷史來源的糾纏光子對進行了貝爾不等式檢驗,實驗得到了大於3倍標準偏差的違背,再一次驗證了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
(頭版)我實驗實現噪聲適應的量子精密測量(2019年11月8日)
科技日報合肥11月7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同行合作,在線性光學系統中實驗驗證了糾纏態的相干性對橫向噪聲的適應性,並進一步驗證在橫向噪聲中糾纏態探針的量子測量精度仍可超越標準量子極限。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信息技術通過對量子態的操控實現信息的安全傳輸和存儲、高效獲取和運算等,然而量子系統不可避免地會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引入噪聲,導致量子態非常脆弱。如何抵抗噪聲是目前可擴展量子信息技術的核心問題之一。主動反饋和量子糾錯是很有前景的方案,但是過多的資源消耗使它們目前還難以實現。還有一種高效且方便的途徑是被動噪聲控制,它可以通過巧妙地利用量子態對特定噪聲的適應性來實現。
科研人員採用高效可控的線性光學系統研究了糾纏態的量子相干性和精密測量對橫向噪聲的適應性。研究組首先驗證了四光子GHZ糾纏態在橫向噪聲下相干性的凍結現象,同時還觀測到GHZ糾纏態在噪聲中演化時量子Fisher信息量也保持不變,這意味著將其應用於參數估計時測量精度將不會隨噪聲增加而衰減。研究組進一步將噪聲與信號同時作用在探針上,結果顯示,即使噪聲強度與信號相同,實驗中製備出的多光子GHZ糾纏態探針在光子數達到6時,仍可超越標準量子極限,展示了噪聲適應的量子精密測量方案的優越性。
該成果展示了被動噪聲控制的可行性,在抗噪聲量子精密測量的研究中邁出重要一步,有助於設計出更高效的抗噪聲方案。
(頭版)感受5G獨特魅力 憧憬未來美好生活(2019年11月21日)
展廳中,一個米粒大小的晶片頗為引人注目。「這是國內首顆5G NR Sub-6GHz n77濾波器晶片,僅1.6×0.8毫米,工作頻率在3.3—4.2GHz之間,帶寬高達900MHz,遠超出傳統聲波濾波器技術的適用範圍。」雲塔電子聯合創始人、營運長何軍介紹說。
華為中國區市場部5G工作組的鄭博介紹說,5G讓智能製造越來越柔性,大大提升生產線的效率。他們的技術支持是讓5G為智能製造提供一個大帶寬、高可靠和低時延的無線通信管道:為機器視覺識別保證100Mbps以上圖像傳輸所需連接;解決傳統工業WiFi易受幹擾問題;滿足生產線所需的實時控制要求。
(頭版)「中國聲谷」 體驗科技之音(2019年12月10日)
「中國聲谷」位於安徽合肥,是我國首家定位於語音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截至目前,「中國聲谷」入園企業超過600家,培育和引進了科大訊飛、華米科技、國盾量子、科大國創、中科寒武紀等企業。
工人日報
(頭版)一座城市的「藍領創新」實踐(2018年5月25日)
從「小改小革」升級到瞄準國際
記者見到孫龍林時,他剛從印度回來。孫龍林帶隊研發的光伏逆變器正銷往印度、土耳其、韓國等國。
在合肥市第五屆職工技術創新成果評選中,這個項目榮獲特等獎。
光伏逆變器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重要部件,逆變器效率的高低是決定發電量大小的重要因素,轉換效率越高,發電量也就越大。
在光伏逆變器領域,孫龍林所在的陽光電源一直是佼佼者。2016年之前,陽光電源和世界上其他領先的公司一直採用兩電平拓撲技術,但這一技術損耗大,想通過減少損耗來提高效率很吃力。
此前,孫龍林和他的團隊在提高發電量方面一直有一些「小改小革」。面對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孫龍林覺得必須有所突破,「我們開始考慮換一個技術平臺。」
真正實驗創新時,技術難點少不了。孫龍林回憶,這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他們結合理論進行仿真分析,先後用了六七種新型材料在實驗室平臺測試,並不斷調整參數設計,再測試。「為了趕時間,測試平臺的團隊成員經常加班至很晚,甚至通宵。」
在項目開發過程中,他們遇到了現場的一些棘手問題。中東部地區的光伏發展越來越快,但地區水域面積大、池塘湖泊多,一些光伏組件電池板在潮溼的環境下效率會異常衰減。
「我們有個4人研發小組專攻這個問題。修復要在晚上進行,兩個員工每天晚上去電站開啟修復,早上再關閉,來確認自主研發的新技術的有效性。」孫龍林告訴記者。
職工自主創新成果斐然。率先採用大功率三電平拓撲技術及系統並聯技術後,逆變器轉換率達到了99%,並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產品自從2016年6月上市到2017年,銷售額接近15億元。
職工持之以恆的技術創新與公司的創新激勵分不開。為鼓勵職工創新,陽光電源除了物質獎勵,還有職稱和晉升獎勵。該公司工會主席介紹,「我們的價值專利獎最高額度達100萬元。」
雖成績傲人,但創新並未止步。針對現有產品的創新仍在繼續。
市場需要什麼,職工創新就搞什麼
在荃銀高科副董事長陳金節看來,品種是種業公司競爭力的基礎。「再好的種業公司,沒有好的品種就會走下坡路。」
然而,品種研發周期太長,雜交水稻出一個新品種難度很大,研發方向準還需要10年左右,但很難保證品種10年後還能適應市場發展,因此品種研發後要快速推向市場,加快科研轉化速度。
「做雜交水稻的育種,不僅需要科學把握精準,還要有前瞻性。」陳金節說。
隨著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農村勞動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勞動力資源日趨緊缺,導致雜交水稻制種和管理成本大幅上漲。如何在保證種子質量的前提下,降低種子生產成本,提高機械化制種效能,成為荃銀高科雜交水稻育種團隊思考的問題。
高產、穩產、米質優、抗病性好、適宜機械化生產……這些成為他們早期育種時考慮的重點,而這些重點也正是種業市場的需求。為此,荃銀高科項目牽頭人張從合研究員帶領團隊,創新性地使用綜合性狀優異的父母本進行配組,母本為光溫指標較低、配合力高的優質不育系,父本是以豐優佔與黃華佔雜交後選育而成的抗稻瘟病、高產恢復系。
「毫無疑問,一線職工創新創業熱情正在水漲船高。」合肥高新區總工會主席王本春體會深刻。今年的合肥市第五屆職工技術創新成果評選,2個特等獎和5個一等獎獲獎者中,合肥高新區佔了7個項目中的5個,可謂大獲豐收。
「這是合肥高新區職工創新熱情的真實反映。」王本春認為,一項職工技術創新成果評選引得如此多一線職工爭相報名參加,這本身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藍領」們的創新熱情程度。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勇闖「科學島」——解析安徽高質量發展密碼(上)(2019年11月11日)
安徽為什麼能?安徽為什麼行?
目前,劉青松領銜的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醫藥科技公司,以「腫瘤原代細胞工程及可再生關鍵技術」為核心的科研能力,為我國生物技術產業掌握核心戰略資源。
創新的事物是需要破除舊有障礙的,對於合肥來說,中科普瑞昇是劉青松這樣的事業編制科研人員負責的創業公司,從監管政策和產品審批都無先例,這就決定了一切沒有循例可依。是等著?還是往前走?
合肥創新園區的負責人拍板:「劉教授,你們放心幹。我給你們寫個保證書,你們放心去『闖』,出了事我負責,幹成了算你們的。」
這件事讓劉青松十分感慨,「我是一介書生,完全不懂財務管理和人際關係,但在創業的這一過程中,完全沒有受到這些短板的掣肘,因為『科學島』和合肥政府部門都替我配好了專業人員,我只負責科研就行。」
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中科普瑞昇年輕的團隊,逐步實現最新科研成果轉化成科技產品,利用自主研發的藥物開發新技術、新體系為藥物研發機構提供新藥研發技術支持,促進藥物產業的發展,打破了在相關領域的國際壟斷,填補了國內該技術體系的空白,解決了行業性的測試周期長、價格高等瓶頸。
留下來,在源頭創新領域「闖」出新天地
創新關鍵在人,「闖」過來,怎麼才能真正安心留下來。
王俊峰看來,其實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真誠奮進的團隊、好的前景與好的平臺。
匡光力表示,大部分科研人員其實沒有那麼複雜,他們考慮的無非就是可以好好做科研,在事業上有一番作為,後顧之憂無非是家的安頓,這些我們都努力為他們解決。
「因為王俊峰,我來這訪問,看到的和聽到的一樣好,所以我也回來了!」劉青松歸來時,又帶來了從南開大學本科時代起就與他牽手同行的妻子劉靜。隨後,張鈉也回來了,王文超、張欣夫婦也回來了。2013年11月,林文楚歸來。2016年,任濤加入。至此,「哈佛八劍客 」齊聚「科學島」。
「現代科學研究不能單打獨鬥,需要一支由相關學科人才組成的團隊,形成規模優勢。」劉青松介紹,8個人的研究方向各有特色,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科研團隊。多年來,「哈佛八劍客 」 在「科學島」也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左右逢源」打造「芯屏器合」——解析安徽高質量發展密碼(中)(2019年11月12日)
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
合肥創新有優勢,優勢就在基礎研究實力比較強,捨得在源頭創新上下功夫。合肥擁有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大科學裝置等一批「國字號」創新平臺。他們倡導的是踏踏實實坐冷板凳的創新精神。
在合肥市高新區,有一條聞名遐邇的「量子大道」,聚集了國盾量子、本源量子等一大批量子科技企業,從事量子領域的科研人員600多人。
其中,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公司是國內第一家以量子計算機的研製、開發和應用為主營業務的初創型企業,囊括了中國大部分量子計算機人才。
公司首席科學家郭國平教授認為,堅持踏實耕耘的科研作風最重要,要從源頭創新上下功夫。「外界浮躁的炒作沒有意義,應踏踏實實地把核心技術、基礎創新理論搞紮實。」郭國平篤定地說。
目前,我國量子科學就是靠科研工作者不問功利,潛心研究的紮實工作而處於世界前沿的。
不僅僅在量子科學領域,這些年,安徽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全線發力,多點突破,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瓜熟蒂落。
在信息領域,18個量子比特糾纏刷新世界紀錄;在能源領域,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大科學裝置EAST,做到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在健康領域,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技術首次實現讓動物「肉眼可見紅外線」……這些勇闖「無人之境」的科技創舉,為安徽爭創「科技強省」贏得先機。這均是安徽挖掘自身優勢,潛心原始創新的結果。
「合」——人工智慧和製造業融合,科大訊飛的智能語音技術讓機器像人一樣能聽會說,誕生了全球首個人工智慧多語種虛擬主播,而在合肥的中國聲谷,智能語音識別孵化企業比比皆是。
開放日,位於合肥濱湖新區的創新館內人頭攢動。穩態強磁場、墨子號衛星、郭天路航空無人機……這些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展品,彰顯安徽在中國創新版圖上的突出地位,令參觀者嘖嘖讚嘆。
談到創新平臺,安徽省國資委主任李中如數家珍:與中科院緊密合作,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組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研究院;推進能源研究院和人工智慧研究院建設;啟動合肥先進光源、強光磁集成實驗裝置等前期工作,加快形成大科學裝置集群……
中國聲谷 量子中心
真是閃耀啊!
▼
高新故事未完待續......
▼
原標題:《央媒頭版齊齊聚焦合肥高新區!這才是真正的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