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之洲」在哪兒
姚景強 李立政
《關雎》中的「在河之洲」所指何地,多少年來,從教科書到《詩經》的多種版本,均未明確注釋。經我們考證,就在黃河中遊,乃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西灘村也。
翻閱《中國歷史地圖集》,在周代的版圖上尋覓,便可以看到在萬裡黃河的中遊,有一片像小島似的灘涂。奔騰的黃河水,其主河道從這裡一分為二,圍繞著這片灘涂形成南北二水之勢。然後,在灘之東端又合二為一,捲起滔滔巨浪,東流入海。這片多達萬畝之餘的灘涂,素有「萬裡黃河第一灘」之稱。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西灘村的人們,世世代代就居住在這片被譽為「河心島」的灘涂之上。
從宏觀上看,西灘與《詩經》十五國風「周南」所涵蓋的地域有緣。《詩經》中的十五國風,是指周南、召南等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關於周南,《辭海》解釋中有「《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留滯周南』。《集解》謂即洛陽;《索隱》謂陝以東皆周南之地」之語。西灘與洛陽僅一河之隔,應屬周南的統治區域。國風中的不少詩篇也都是河南地區的民歌。
從微觀上說,黃河古代稱河具有惟一性和排他性,我國江河眾多,但在古代尤其是漢代之前,除黃河外,所有的水系都不能稱河。
在周代的版圖上,西灘可以說是萬裡黃河之中惟一人類能夠定居的島嶼。多少年來,黃河西灘綠樹掩映,農舍點點,瓜果飄香,漁舟晚唱,人們自給自足,民不交皇糧,官不徵田賦,不諳水性的兵匪毛賊,輕易不敢越河進灘襲擾。村民們如世外桃源般地在此生息繁衍,創造著自己的歷史和文明。儘管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但是西灘從未被洪水淹沒。
西灘的形成和存在,自然也為《關雎》一詩的創作,奠定了基礎,表現詩意的載體也就更加明確。
《關雎》中的雎鳩鳥和主人公「窈窕淑女」採摘的植物——荇菜,西灘可覓其蹤。荇菜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龍膽科類,今名莕菜,別稱金蓮兒、水荷、水葵。據《詩經植物圖鑑》載:「荇菜分布於中國南北各省以及韓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國,生育於池塘及流動緩慢的溪河中。」1987年,濟源中草藥資源普查領導小組,在普查過程中,也在濟源王屋山區的小溪邊和黃河沿岸發現了大量生長的荇菜,當然也就包括西灘了。
另外,從唐詩中也可以看出,西灘在古代就曾是古人的遊覽勝地。唐代詩人溫庭筠有《河中陪帥遊亭》詩曰:「倚闌愁立獨徘徊,欲賦慚非宋玉才。滿座山光搖劍戟,繞城波色動樓臺。鳥飛天外斜陽盡,人過橋心倒影來。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飄蕩似寒梅。」曾在王屋山學道的唐代詩人李商隱,也有《奉同諸公題河中任中丞新創河亭四韻之作》詩云:「萬裡誰能訪十洲,新亭雲構壓中流。河鮫縱玩難為室,海蜃遙驚恥化樓。左右名山窮遠目,東西大道鎖輕舟。獨留巧思傳千古,長與蒲津作勝遊。」
如今,隨著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國家又在其下遊15公裡處修建了二壩——形成了一個23平方公裡的西霞院反調節水庫。昔日寧靜的西灘,夾於其間。新西灘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個小島,但它無疑是一個充滿人文特色的新景點。
(作者單位:濟源市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