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哎 陽光閃耀,
片片白帆好像雲兒飄……
一部《鐵道遊擊隊》
傳誦六十餘載,
一首《微山湖》
不知是多少人的青春回憶。
如今,微山湖的濤濤綠水上,
一掛長虹 飛架西東!
近日,由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投資建設的山東濟寧微山湖特大橋成功合龍,合龍儀式現場一片歡騰,大橋的合龍,為棗菏高速全線2020年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
棗菏高速明年全線通車後,棗莊、菏澤兩地行車時間也將由原來的五六個小時縮短至兩小時。
這座跨湖大橋,
在葛洲壩人的「調教」下,
完美融入了微山湖這一泓碧水!
不信你看~
微山湖湖面上,微山湖特大橋如同一道飛掛在湖面上的彩虹,這座中國北方最大的跨湖橋梁,為美麗的微山湖平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省級自然保護區和南水北調調水乾渠內修建一座跨湖大橋,如何將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葛洲壩人面臨的首要問題。
為了這一泓碧水,在大橋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通過科學管理和優化技術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我們始終秉承的宗旨,也是在這座大橋設計與建設過程中一以貫之的理念。
作為棗菏高速這條區域交通大動脈的控制性工程,微山湖特大橋全長9885米,跨越省級自然保護區微山湖,分別跨越京杭運河主航道、京杭運河西航道、白馬河航道,整座橋線路區域內水系發達,溝壑縱橫,河道縱橫交錯,尤其三條航道,過往船隻多,水運繁忙。
設計過程中,葛洲壩人不斷優化平縱線型,最大化減少建設用地、減少碳排放;推行雨汙集中處理、鋼混疊合梁、長壽命瀝青路面、ETC收費、中水回收等環保技術措施,積極打造一條「自然生長」之路。
在場站建設方面,項目公司將鋼筋加工廠、拌合站、預製梁場、瀝青站全部設置於湖區外,便於汙染物集中排放。
原本設計在微山湖湖區內的取土場,被調整到自然保護區以外500m的位置,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對湖內水質、動植物造成的破壞。
微山湖區各種水生植物多達三百多種,灰鶴、白鷺、野鴨、百靈等有記錄的276種珍稀鳥類散布其中。
為減少施工對湖區鳥類的影響,項目在作業過程中,嚴格遵循《建築施工場界噪聲限值》的有關規定,選用低噪聲設備,加強機械設備的維修保養,採取多種消聲措施降低施工噪聲。
大橋樁基施工採用旋挖鑽成孔施工工藝,減少樁基泥漿量。
對於樁基開挖產生的泥漿,及時用泥漿船運至保護區外進行集中處理,堅決不排入微山湖區內。
此外,通過搭建鋼平臺進行施工作業,基礎採用全封閉鋼圍堰施工,儘可能少佔用水域面積。
棗菏高速微山湖特大橋項目建設嚴格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綠色」作為硬槓桿,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生態保護優先,推廣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努力打造一條生態文明之路。
由於鳥類是晨、昏或夜間外出覓食,為減少工程高噪聲施工對湖區鳥類的驚擾,我們要求施工單位合理安排施工組織,避免在夜間22:00到次日06:00高噪聲作業。
項目設計之初,我們便從施工期和營運期多方位綜合考量,本著「以防為主、以治為輔、全面治理」的原則,注重保護自然環境、融於自然,全麵塑造「綠色道路」「生態公路」,力求將水上施工作業對微山湖自然保護區的影響降到最低。
在現場管理過程中,我們以「環保零責任事故、投訴處理率100%」為目標,將環境保護當做中心工作來抓,通過落實環保巡視員、網格化管理、環境保護舉報受理、違規處罰等制度,整潔、文明、有序的建設工地成為一道文明風景線。
這裡有目前華東面積最大、自然資源最原始、最具觀賞價值的湖區溼地。初秋時節,從內蒙古等地往南遷徙的不少鳥類都會在微山湖長時間停留,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看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鸛。
齊魯大地,微山湖畔,葛洲壩建設者秉承「在建設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理念,通過開展一系列生態管控手段,努力實現生產生態化,克服環境保護與項目建設的矛盾衝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用心呵護一方藍天碧水。
夕陽西下,波光粼粼,蜿蜒向前的微山湖特大橋如油畫鋪展開來,一葉扁舟從大橋下緩緩划過,駛向湖區深處。
建好一座大橋,融入一方生態。大橋的建成,徹底解決了微山湖東、西兩岸的交通瓶頸,湖區古鎮南陽島居民數千年來乘船出行的方式,也將發生歷史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