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楊牧去世,臺媒稱其為最可能獲諾獎的臺灣作家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楊牧

據臺灣當地媒體報導,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楊牧,2020年3月13日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0歲。

1940年楊牧出生於中國臺灣花蓮,本名王靖獻,最早筆名其實不叫「楊牧」,而是「葉珊」,1966年赴美國伯克利攻讀博士學位,見證了1960年代的美國平權運動,並將筆名改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

代表作有《柏克萊精神》《搜索者》《水之湄》《花季》《燈船》《瓶中稿》《海岸七迭》《禁忌的遊戲》等,以及文學自傳《奇來前書》《奇來後書》。作品曾被譯為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瑞典文、荷蘭文,其譯著有《葉慈詩選》《英詩漢譯集》等。曾任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國立東華大學人社院院長,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在一九七七年《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中,編者引介楊牧的文字,尤其代表了文學界對詩人的普遍認知:「楊牧是位『無上的美』的服膺者,他的詩耽於『美』的溢出:古典的驚悸,自然的律動,以及常使我們興起對古代寧靜純樸生活的眷戀」。然則在「美的溢出」與「古典的驚悸」之外,楊牧的詩文創作間,又開展他對鄉土的認同,對現實的關懷。楊牧積極介入現實層面問題的探討,提出許多對臺灣社會的觀察、省思與批判,說理深切,展現濃厚的鄉土關懷,開闢了楊牧散文的另一風貌;詩人兼學者的焦桐曾說:「楊牧是臺灣最勇於試煉文字、語法、也最卓然有成的巨匠。」

臺灣當地媒體《聯合報》在報導其去世消息時評價說「多年來,(楊牧)他一直被認為可能是臺灣第一個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主要作品】

(筆名為葉珊時期所著詩集)

《水之湄》(臺北:藍星詩社,1960)

《花季》(臺北:藍星詩社,1963)

《燈船》(臺北:文星書店,1966)

《非渡集》(臺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再版(臺北:晨鐘出版社,1972)

《傳說》(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

(筆名更為楊牧後所著作品)

《瓶中稿》(臺北:志文,1975)

《北鬥行》(臺北:洪範書店,1978)

《楊牧詩集Ⅰ》(臺北:洪範,1978)

《禁忌的遊戲》(臺北:洪範,1980)

《海岸七疊》(臺北:洪範,1980)

《有人》(臺北:洪範,1986)

《完整的寓言》(臺北:洪範,1991)

《楊牧詩集Ⅱ》(臺北:洪範,1995)

《時光命題》(臺北:洪範,1997)

《涉事》(臺北:洪範,2001)

《介殼蟲》(臺北:洪範,2006)

《楊牧詩集Ⅲ》(臺北:洪範,2010)

《吳鳳》(臺北:洪範,1979)

《葉珊散文集》(臺北:文星,1966);再版(臺北:洪範,1977)

《楊牧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1975)

《年輪》(臺北:四季出版社,1976);再版(臺北:洪範,1982)

《柏克萊精神》(臺北:洪範,1977)

《搜索者》(臺北:洪範,1982)

《交流道》(臺北:洪範,1985)

《飛過火山》(臺北:洪範,1987)

《山風海雨》(臺北:洪範,1987)

《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1989)

《方向歸零》(臺北:洪範,1991)

《疑神》(臺北:洪範,1993)

《星圖》(臺北:洪範,1995)

《亭午之鷹》(臺北:洪範,1996)

《下一次假如你去舊金山》(臺北:洪範,1996)

《昔我往矣》(臺北:洪範,1997)

《奇萊前書》(臺北:洪範,2003)

《人文蹤跡》(臺北:洪範,2005)

《掠影急流》(臺北:洪範,2005)

《奇萊後書》(臺北:洪範,2009)

《傳統的與現代的》(臺北:志文出版社,1974);再版(臺北:洪範,1979)

《文學知識》(臺北:洪範,1979)

《文學的源流》(臺北:洪範,1984)

《陸機文賦校釋》(臺北:洪範,1985)

《隱喻與實現》(臺北:洪範,2001)

《失去的樂土》(臺北:洪範,2002)

《葉慈詩選》(臺北:洪範,1997)

《英詩漢譯集》(臺北:洪範,2007)

附:楊牧詩歌6首

《行過一座桃花林》

當我行過一座桃花林,孤獨忽然

化為一顆寂寞的黃昏星,亮在遙遠的山頭

挽不住的夜色啊!落葉辭空山

飄零像那沒有顏色的雲朵

有人在河岸吹簫,晚霞寂寞地照著——

小園雨如三月柳,你在風中哭過

不再飄泊,不再飄泊

當我行過一座桃花林,晚霞

寂寞地照著——照著一片破葉

我就在這樹下躺臥,讓你來尋我

因為我的孤獨就是那顆星

你就快快渡河來尋我,渡河來尋

《星是惟一的嚮導》

在雨影地帶,在失去沿循的

剎那。星是惟一的嚮導

你的沉思是海,你是長長的念

在夜,在晨,在山影自我几上倒退的

剎那。我們回憶,回憶被貶謫之前

第二次,你自我的自顧間

悠然離去。主啊——第一次的郵寄

她在揚起的蝕葉裡

在那夜,那失戀的滂沱裡

摧燒你的寂寞和晨起的鈴當

那俯視是十八歲的我

在年輕的飛奔裡,你是迎面而來的風

自你紅漆的窗,我看到,你的幻滅

是季節的邅遞。星是惟一的嚮導

淡忘了你,淡忘這一條街道

在智慧裡,你是遇,掀我的悟以全宇宙的渺茫

你的笑在我的手腕上泛出玫瑰

那是懷念,在你的蒙特卡羅

在骰子的第六面,在那扇狀的衝積地

倘若你是

《獻給一位比利時漢學家》

他們說靜止的中國花瓶

其實是不斷展現著韻律的:

靜止的中國花瓶是動。我相信。字

是可解的甚至當它們已經組成可說的文

(我們都在學習解說)。每個字

也都和靜止的中國花瓶一樣,是動的

或者說我們都在學習觀察一片森林

你看到每棵樹都在長大繁榮枯萎

而且互相支持著護衛著

為彼此的根莖下定義云云

葉的形狀和顏色,果實的質理云云

我們相信每個字都是一棵樹

然則 我們都是造化文章裡

一些激動地等待註解的字

《日暖》

隨我來,薔薇笑靨的愛

雲彩雕在幻中,幻是皇皇的火

照你的長髮,照你榴花的雙眸

薔薇在愛中開放,愛是溫暖的衣

依舊,依舊是輕輕的雷鳴,宣示著

一則山中的傳奇,水湄的神話

日暖時,隨我來,讓我們去坐船

小小的江面罩著煙霧

短牆上湧動著一片等待的春意

林中有條小路,一段綠陰的獨木橋

日暖時,讓我們去,帶著石蘭和薜荔

走入霧中,走入雲中

在軟軟的陽光下,隨我來

讓我們低聲叩問

偉大的翠綠,偉大的神秘

偉大的翠綠,偉大的神秘

風如何吹來?

為何風吹你紅緞輕系的

長發,以神話的姿態

掀撩你繡花的裙角?

隨我來,日暖時,水湄是林,林外是山

山中無端橫著待過的獨木橋

《哈薩克素描》

站著是一匹伊犁馬

睡著是一架烏孫山

動時是一條喀什河

靜時是一片大草原

酒裡沒有太高的奢望

酒後又有敞亮的不滿

太陽落下左肩的時候

依舊把月亮扛在右肩

古老的歷史正在開發

每一片胸脯,都擂著鼓點

《時光命題》

燈下細看我一頭白髮:

去年風雪是不是特別大?

半夜也曾獨坐飄搖的天地

我說,撫著胸口想你

可能是為天上的星星憂慮

有些開春將要從摩羯宮除名

但每次對鏡我都認得她們

許久以來歸宿在我兩鬢

或許長久關切那棵月桂

受傷還開花?你那樣問

秋天以前我從不去想它

吳剛累死了就輪到我伐

看早晨的露在葵葉上滾動

高潮於脈絡間維持平衡

珠玉將裝飾後腦如哲學與詩

而且比露更美,更在乎

北半球的鱗狀雲點點反射

在鯨魚遊泳的海面,默默

我在探索一條航線,傾全力

將歲月顯示在傲岸的額

老去的日子裡我還為你寧馨

彈琴,送你航向拜佔庭

在將盡未盡的地方中斷,靜

這裡是一切的峰頂

(一九九三)

相關焦點

  • 臺灣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楊牧病逝 享年80歲
    來源:新浪娛樂楊牧資料圖新浪娛樂訊 據臺媒報導,2020年3月13日,臺灣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楊牧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0歲。臺灣媒體稱,楊牧近年來身體不佳,呼吸系統與心臟皆有狀況,前幾天身體惡化住進加護病房。而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須文蔚向臺灣媒體透露,楊牧上禮拜送進加護病房就昏迷,沒有清醒過來,過世時十分安詳。另據臺媒《聯合報》報導,楊牧遺孀已向友人發簡訊告知。
  • 詩人楊牧去世,詩選曾被漢學家馬悅然譯成瑞典文
    3月13日晚,臺灣詩人楊牧的社交媒體主頁「楊牧書房」發出一張黑白照片,上書「再見,楊牧 1940-2020」,宣告了他去世的消息。據臺灣多家媒體報導,楊牧3月13日病逝於臺北國泰醫院。近年來,他身體狀況欠佳,幾日前病情惡化,被送進了加護病房。
  • 臺灣著名作家楊牧病逝,一直被認為是臺灣最有希望拿諾貝爾文學獎的...
    2020年3月13日,臺灣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楊牧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享年80歲。楊牧先生於1940年出生於中國臺灣花蓮,本名王靖獻,最初用「葉珊」作為筆名,在1966年赴美國伯克利攻讀博士學位,見證了1960年代的美國平權運動,並將筆名改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他是在古典與現代之間出入自如的「詩騎士」
    據多家臺媒報導,臺灣著名詩人楊牧3月13日於臺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年80歲。 臺灣「中央社」稱,楊牧近年身體不佳,呼吸系統與心臟皆有狀況,前幾天身體惡化住進加護病房。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須文蔚表示,楊牧上禮拜送進加護病房就昏迷,沒有清醒過來,過世時十分安詳。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享年80歲
    據楊牧大陸出版方理想國確認,臺灣詩人楊牧於3月13日午後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楊牧本名王靖獻,在1950年代的臺灣,15歲的他以葉珊為筆名,寫下了第一首詩,從此以後,他就成為了各報紙副刊和詩刊的作者。《在花蓮聽楊牧講詩》一文作者郭玉潔看到,那時候,國民黨宣導」反共文學」,文壇肅殺,詩歌最早出現新氣象。紀弦發起」現代詩」運動,主張學習西方;余光中則提出」新古典主義」,幾大流派論戰迭起,創作旺盛,成為臺灣現代詩的高峰。楊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一位少年詩人,並且同瘂弦等詩人結識。
  • 詩人楊牧去世,多年來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寺廟更遠更遠的是海我從海上來——楊牧《我從海上來》據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楊牧,本名王靖獻,早期筆名葉珊,1940年生於臺灣花蓮,著名詩人、作家。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獲藝術碩士學位,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餘光中、白先勇、王文興等日後引領臺灣文壇的作家。
  • 逝者|詩人楊牧:星子在西天輝煌地合唱
    據楊牧作品出品方「理想國」消息,臺灣詩人楊牧於3月13日下午在臺北市國泰醫院去世,享年80歲。正如詩歌《星問》中所寫,在這個春天,他隨著星光、雨水,沉沒塵土,悄然離開人世。對不少大陸讀者來說,楊牧這名字,可能比較陌生。
  • 詩人楊牧在臺北去世 曾被視為有望獲諾獎
    3月13日晚,傳來了詩人楊牧病逝的消息:據臺灣多家媒體報導,楊牧近年來身體欠佳,幾日前身體惡化住進加護病房。2020年3月13日於臺北市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0歲。楊牧1940年出生於臺灣省花蓮,本名王靖獻。高中時期,以「葉珊」為筆名,向詩歌雜誌投稿。
  • 詩人楊牧去世:他的語言,始終讓人感到新鮮
    據楊牧作品出品方「理想國」消息,詩人楊牧於3月13日下午在臺北市國泰醫院去世,享年80歲。詩人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9月6日出生於臺灣省花蓮市。彼時臺灣尚處於日本管制下,童年時代的楊牧也只認識臺語、日語和部分阿美語。
  • 臺灣詩人楊牧離世,收藏版詩歌6首
    半夜也曾獨坐飄搖的天地 我說,撫著胸口想你 可能是為天上的星星憂慮 有些開春將要從摩羯宮除名 但每次對鏡我都認得她們 許久以來歸宿在我兩鬢 或許長久關切那棵月桂
  • 著名詩人楊牧病逝,一直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中國臺灣地區著名詩人楊牧於3月13日下午在臺北市國泰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楊牧1940年9月6日出生於中國臺灣花蓮,本名為王靖獻,最早是以「葉珊」為筆名,1966年赴美國伯克利攻讀博士學位,見證了1960年代的美國平權運動,1972年,將筆名從「葉珊」改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由此也標誌著他詩歌風格的轉變。1984年,楊牧出版散文《交流道》。2012年,楊牧將詩歌授權給《中國新詩百年大典》,此後楊牧的詩集開始逐漸出版。
  • 詩人楊牧逝世|他說,詩是舞蹈也是治癒靈魂創傷的偏方
    近日,作家、翻譯家、學者楊牧病逝,享年80歲。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播者、教育家,他的逝世讓寶島臺灣又失去一位文化巨擘。楊牧1940年出生於花蓮,本名王靖獻,十幾歲開始寫詩,《水之湄》《花季》《燈船》等多部詩集成為文學經典,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臺灣最有可能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 臺灣東華大學悼念詩人楊牧:東華因有大師而成為大學
    據島內媒體報導,臺灣詩人楊牧3月13日逝世,享年80歲。3月14日,與楊牧淵源深厚、校內設有「楊牧書房」、「楊牧文學研究中心」的臺灣東華大學發文悼念稱:大師讓東華成為大學。楊牧1940年出生於花蓮,除了是一名詩人外,還是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楊牧曾任美國麻薩諸塞州大學助理教授、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1995年從華盛頓大學退休後,回到臺灣擔任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2013年回到出生地花蓮,擔任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 詩人楊牧:假如潮水不斷以記憶的速度,我以同樣的心|一詩一會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生於臺灣花蓮,是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自十六歲起,楊牧便開始寫作,早期曾用筆名「葉珊」發表詩歌作品,三十二歲之後更名為「楊牧」。1964年,楊牧從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
  • 詩人楊牧去世:雨水飄打過我的墓志銘
    據臺灣媒體報導,3月13日,臺灣著名詩人楊牧去世,享年80歲。 楊牧積極介入現實層面問題的探討,提出許多對臺灣社會的觀察、省思與批判,說理深切,展現濃厚的鄉土關懷,開闢了楊牧散文的另一風貌;詩人兼學者的焦桐曾說:「楊牧是臺灣最勇於試煉文字、語法、也最卓然有成的巨匠。」
  • 鄉愁的郵票和故鄉的畫,悼念詩人楊牧
    在剛剛過去的3月13日,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楊牧,因病於臺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年80歲。2013年楊牧獲得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的臺灣作家,被視為當今最重要的華語詩人之一。楊牧的創作根植於中國古典傳統及文化,同時又對固有傳統敘事模式進行革新,極大地彌補了當今華語文學的缺失。「他潛心中文,在古典與現代之間出入自如。憑籍從文言到口語的修辭,靈活而複雜的句法,以及橫跨沉思與戲謔、熱情與絕望之間的語調,他已然創造了一種幽微、綿密、感性的抒情語言。」現從《楊牧詩選》中選取部分詩作,紀念詩人。
  • 紀念|成為楊牧
    繼余光中、洛夫之後,中國臺灣又一位重要詩人楊牧也走了。「近些年,楊牧一直被認為是臺灣最有可能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在他之前是余光中,2017年過世了,再之後是洛夫,也過世了。」楊牧就是在這樣的風潮下,寫下了第一首詩。但他沒有加入任何詩派,也沒有參加任何論爭。甚至可以說,他終其一生都站在潮流的邊緣,預流而不逐流,勤奮寫作。風氣使然,當時臺灣高校的中文系、歷史系都傾向保守,以古典為尊,而拒絕現代詩。楊牧大學讀的是東海大學歷史系,而他也經常去中文系修課。
  • 臺灣著名詩人楊牧去世,曾一度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有力競爭者
    楊牧,本名為「王靖獻」,1940年9月6日出生於中國臺灣省花蓮市。此時臺灣還處於日本帝國主義的控制之下,幼年時代的楊牧就展示了語言天賦,很小就認識臺語、日語和部分阿美語。1946年秋,6歲的楊牧考入了花蓮市國民明義學校,正式學習國語,接觸到了《血滴子》等漢語作品。高中時以後以「葉珊」為筆名,向詩歌雜誌投稿。1972年,將筆名從「葉珊」改為「楊牧」。後來他的詩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包括英、法、德、日、捷克文等。
  • 楊牧 他是《詩經》裡走出來的
    3月13日午後,曾吟著「我從海上來,浪聲滿袖」的詩人楊牧,在臺北國泰醫院走完了自己80歲生命的最後旅程。如今,詩人真的要去遠航了…… 「多年來,他一直被認為可能是臺灣第一個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臺媒在報導楊牧去世消息時如許評價。 「我感到很哀傷,楊牧不像有那麼急促。
  • 逝者| 詩人楊牧:山海寂寂,長江東流如昔
    3 月 13 日,楊牧先生遺憾逝世,享年 80 歲。楊牧是中國著名詩人,是臺灣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也曾主編《新潮文庫》,影響一代臺灣知識界。今天我們重讀郭玉潔撰寫、刊載於《單讀 07》的文章《在花蓮聽楊牧講詩》,緬懷這位在文學與為人上同樣傑出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