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16日,由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舉辦的「愛黨愛國,奮鬥圓夢」學習會在天津、鄭州、無錫、杭州、北京等地陸續舉辦。每場學習會為期三天。會上,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宣部原副部長王世明發表主旨演講,工學博士、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創始人白立新參加或者以視頻方式進行了分享,來自當地的企業中高管、社會群體、中華文化愛好者等參加了學習會。
王世明在發表的《奮鬥精神的文化解讀》主旨演講中,提出,「奮鬥」是中國最閃耀的字眼,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發揚這種精神,要堅持以下三點原則。
一要以愛國愛黨是底色。愛黨愛國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中國文化有鮮明的「自強厚德」的內涵,這是在長時間實踐中形成的文化精髓。愛國是一種「抱團」的奮鬥法,也是中國力量的體現。當擁有一群有力量的人民,中國才會在國際舞臺上才會更精彩。
二要以奮鬥圓夢為主線。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凝聚中國力量有助於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一偉大的中國夢。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認真學習治國理政思想與陽明心學等聖賢原著,總結形成了「知行合一學習法」,核心是「讀原文,悟原理,明心淨心,以生命喚醒生命」,與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同頻共振。
三要以反躬自省為方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反躬自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亮點。通過反躬自省,見賢思齊,引以為鏡,可以保持端正的奮鬥心態,堅持正確的奮鬥方向。反躬自省要一省「忠」,以正心正念,全力以赴;二省「信」,既要他信,與人友善,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連結,又要自信,這樣前進才有力量;三省「習」,聖經賢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用智慧創造的生命能量,要認真學習,結合實踐,知行合一,傳承創新。
王世明指出,奮鬥是美好的生命形態,自強厚德是美好的生命品格,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奮鬥圓夢就要樹立奮鬥自覺,堅定奮鬥意志、增強奮鬥支撐,這是一個要銳意進取、終生堅持的過程。在奔向幸福的路上,要以一顆的剛健的心,踐行「仁義禮智信,剛強勇毅新」,無畏吃苦受累、流血流汗,勇於拼搏,迎接挑戰。
什麼才是美好的人生?什麼才是成功的事業?白立新老師分享的《四部曲成就美好人生》予以了解答。
真正的成功是以健全的心靈品質,依道而行,達成目標,同時擁有幸福自在乃至圓滿覺悟的人生。唯有如此,唯有享受到真正的成功,人生的價值才可以最大化。
人生重大真理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人生重大秘密就是心中擁有無盡寶藏,人生重大戰略,就是建設心靈品質從而開發心靈寶藏主宰行為作用。「心-道-德-事」四部曲啟示每個人:成就美好人生,真正的源泉之源泉是「心」,通過「明心」和「淨心」兩個功夫在「心」上努力。如此,在「道」上的提升就會事半功倍,「德」的提升就是水到渠成,「事」的提升就是心想事成。要建設心靈品質從而開發心靈寶藏主宰行為作用。
會上,與會的企業家、志願者等分別分享了經營哲學和傳統文化學習體會。
中華文化助力企業突破瓶頸
當企業遇到了困境,遇到了邊界,遇到了瓶頸,到哪裡尋找答案?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核心志願者彭志英老師給出了答案。
「當企業家與廣大的消費者、客戶以及志願者連結之後,就打破了三者之間的界限。之前,三方都有非常強烈的邊界意識——企業是我的,客戶是你的,志願者是他的,其實三方都被困在小我的世界裡。」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的彭志英老師說。
「在深入學習中華文化之前,事業上遇到任何問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不是我的責任』。在經營中的判斷依據就是利益,而不是是非對錯。其實,當你手指指著別人的同時,至少有三個手指在指向自己。當你的心不在你的這些同事們身上的時候,他們的心一定也不在事業上。所以應該先反省自己,補起來心上的漏洞,擔起來肩上的責任,以一顆愛國、感恩、奉獻、包容、體諒的心,增強企業凝聚力,帶領企業以及每一位員工奮力前進。」企業家柴華說。
金蝶國際軟體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徐少春介紹,當前,很多企業都在踐行西方的企業管理模式,在企業家中推動「愛黨愛國,奮鬥圓夢」主題學習,對於普及中華文化,讓每一個中國的企業家建立真正的自信至關重要。企業可結合中華文化,在實踐中探索中國企業管理新模式,與祖國同頻共振才是最大的商道。
浙江華聯集團董事長徐愛華說:我是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的人,一路也是在黨的陽光下茁壯成長起來,我很感恩這個時代,因為有這個時代,才有我創辦企業的機會,有這麼好的環境才能讓我們企業茁壯成長起來。我的名字裡有 「愛華」兩個字,學習中華文化讓我堅定信念,做企業就要」愛我中華、為國爭光「。
截至目前,陽明教育研究院已經與各家企業、全國各地的志願者一起,做了成千上萬場「三小時工作坊」,以中華文化的力量助力企業突破瓶頸。
中華文化助力建設最美家庭
家庭是心與心連結的地方,夫妻之間不應該相互踩踏,而應該相互成就。夫妻雙方有一方開始建設自己心靈品質,就能幫助對方建設心靈品質。育子之道,關鍵在於家長建設自己的心靈品質。家長格局和境界的提升,以及美好品質的養成,才能對孩子「導之以正,並激揚其高遠」。
據了解,陽明教育研究院從2018年開始,通過完善「157家庭」微信學習群、十家連心機制、家庭會議機制,「家庭建設三小時工作坊」,家長課堂直播,400幸福家庭公益熱線電話等學習機制,以中華文化推動幸福家庭建設。
「作為一個黨員,當時入黨的時候是怎麼宣的誓?我為什麼現在這樣碌碌無為?現在,我自己心裡頭又是怎麼想?各種思緒一起湧來,眼淚不斷地往下掉。」年近七旬的退伍軍人、老黨員尹日回憶起第一次參加學習會激動地說。
「我的69歲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人生的起點」。
通過學習,尹日決定重新立志,重新跟黨走。
在家庭建設方面,他學習與家人也換位思考,用心交流。他說:「我現在會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孩子們的榜樣,把我的這個家也建設成幸福家庭,這也是對社會的安定團結奉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雖然尹日年紀大了,可他堅持每天早晨下樓,看一看社區周圍有沒有垃圾,主動地撿一撿,扔一扔,掃一掃。「這不是我份內的事,但是我覺得我為社會做了一點事感到自豪,自信增強了。」尹日說。
白立新認為,建設最美家庭的方法就是建設自己的心靈品質,成就家人的心靈品質。最美家庭,可學而至。
中華文化助力守護最美心靈
天津音樂學院的大四學生劉紫瑩是一位首次參加天津學習會的志願者。
「一位阿姨給我推薦了《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這本書。一開始我不是特別感興趣,但阿姨特別有毅力,每天早上都在群裡大聲朗讀這本書的內容。」阿姨的持之以恆感動了我,我也開始看這本書,每天早上也跟著讀。」她說。
「我以前不怎麼看新聞,也不太關心時政。如今,我也開始關注國家大政方針和時事動態。學習中華文化讓我更能讀懂我的祖國。」劉紫瑩激動地說。
據介紹,在十八大勝利閉幕的當天,28位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在陽明先生「龍場悟道」所在地,發起成立了「致良知學習小組」,即現在的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其核心成員是志願者。目前已有數萬名企業家參加了線上和線下的學習。由教育研究院編撰,東方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一書,解讀優秀傳統文化,讓讀者增強文化自信,出版以後受到各方好評。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會學員都表示,通過學習中華文化,讀懂時代、讀懂國家打針方針,更加愛黨愛國,以堅定的民族自信心和強大的中國心,奮鬥圓好「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