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出土於河南偃師南蔡莊村的《肥致碑》

2020-12-10 張立傑傳書法

《肥致碑》全稱《河南梁東安樂肥君之碑》,建於東漢建寧二年(169)五月。碑高97.3釐米,寬47.5釐米,隸書19行,滿行29字,有界格。1996年出土於河南偃師南蔡莊村,現存偃師市商城博物館。

此碑內容與東漢道流活動相關,《肥致碑》主要是記載了章和二帝與道教徒的交往,故頗為道教研究者重視。墓主肥致,字萇華,東漢梁縣人,是一位蜚聲海內、群士景仰的道家人物,因擅方術而被召入宮,受封「掖庭侍詔,賜錢千萬」。一般說來,碑額當題碑名,此乃漢碑慣例,如《鮮于璜》碑額「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張遷碑》額「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衡方碑》額「漢故衛尉卿衡府君碑」,《韓仁銘》額「漢循吏故聞熹長韓仁銘」等,而《肥致碑》額正中「孝章皇帝孝和皇帝」,左為「孝章皇帝太歲在丙子崩」,右為「孝和皇帝太歲在己丑崩」,共28字,卻不是碑額,可以說是特例。碑文突出介紹肥致作為方士的事跡,通篇充滿神秘的道教色彩,對研究東漢道教文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由於碑文記有肥致的籍貫、姓名和事跡,故也可以認為是墓誌。

該碑由於出土較晚,保存極為完好,字口鋒芒宛如新發於硎,清晰逼真,沒有太多剝蝕風。

相關焦點

  • 漢隸精品《肥致碑》,美
    《肥致碑》全稱《河南梁東安樂肥君之碑》,建於東漢建寧二年(169)五月。碑高97.3釐米,寬47.5釐米,隸書19行,滿行29字,有界格。1996年出土於河南偃師南蔡莊村,現存偃師市商城博物館。 此碑內容與東漢道流活動相關,《肥致碑》主要是記載了章和二帝與道教徒的交往,故頗為道教研究者重視。
  • 東漢《肥致碑》高清欣賞
    《肥致碑》全稱《河南梁東安樂肥君之碑》,建於東漢建寧二年(169)五月。碑高97.3釐米,寬47.5釐米,隸書19行,滿行29字,有界格。1996年出土於河南偃師南蔡莊村,現存偃師市商城博物館。此碑內容與東漢道流活動相關,《肥致碑》主要是記載了章和二帝與道教徒的交往,故頗為道教研究者重視。
  • 力爭史上最全 | 漢碑《肥致碑書法全集》
    《肥致碑》全稱《河南梁東安樂肥君之碑》,建於東漢建寧二年(169)五月。碑高97.3釐米,寬47.5釐米,隸書19行,滿行29字,有界格。1996年出土於河南偃師南蔡莊村,現存偃師市商城博物館。《肥致碑》全稱《河南梁東安樂肥君之碑》,建於東漢建寧二年(169)五月。
  • 何昌貴:漢《肥致碑》臨習芻議
    何昌貴示範作品 節臨《肥致碑》橫幅 規格68cm×140cm經典解讀漢《肥致碑》臨習芻議■何昌貴《肥致碑》(如圖)立於東漢建寧二年(169年)。1991年在河南偃師南蔡莊村出土,此碑出土時間較短且碑文保存完好,刻口如新。我們比古人幸運得多,直接見到兩千多年前的碑刻,讓我們當代人有幸觀摩鑑賞和學習。《肥致碑》書法質樸平和,從容穩健,與同時期所立《華山碑》《史晨碑》《熹平石經》等碑文書法風格相較,書寫意趣格外突出,其書法用筆與比它晚15年的《張遷碑》書風接近,方整樸拙,自出天趣,為漢碑隸書之精品。
  • 偃師商城博物館:走進偃師,體味西亳
    )和商都西亳(偃師商城遺址)歷年來出土的文物,以使人們對這兩座都城的性質、規模、城池、文化面貌以及在中國歷史、中國古都史、中國古都發展史和中國文化史中的地位有所了解,進一步弘揚華夏文明。偃師商城博物館的館藏文物有近萬件,無論是青銅器、玉器、象牙器、還是碑碣造像、石刻墓誌、綠松石微雕等都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同時,其二期工程——石刻藝術長廊,薈萃了歷年來在偃師地區出土的歷代石刻,包括碑刻、造像、翁仲、墓誌等文物,其中不乏有書法名碑、字體名碑、史料名碑等。
  • 偃師市首陽山鎮南蔡莊村成立「教育獎勵金」
    昨日上午,偃師市首陽山鎮南蔡莊村81歲的低保戶鮑慶發老人找到村委會會計,執意要將50元「捐給村裡愛學習的娃娃」。這是該村的「教育獎勵金」收到的第356筆捐款。  小小村莊能擁有自己的「教育獎勵金」,這要感謝80歲村民鮑運隆。
  • 河南偃師 商代城池遺址
    城址內發現有城門、道路、宮殿、居址等遺蹟,並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銅器、玉器等遺物。從已發現的遺蹟來看,偃師商城內既有大型宮殿建築,又有軍事防禦設施,具備了早期都城的規模和特點。在偃師城西1公裡、距「二里頭遺址」僅6公裡的地方,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商朝早期城址,這就是人們苦苦尋找的商朝第一個都城——西亳。商湯滅夏後,在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稱西亳。
  • 何以偃師|偃師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點
    轘轅關有二道,一在北,唐高宗屢入嵩,鑿山開道如車廂,為歷代置關之所;一在南,即今鄂嶺口,行人以北道幽折,多以南道軒敞為便。有轘轅關碑在鄂嶺口,為宋偃師知縣馬仲甫擁民所鑿,「人便其利,刻石紀美」。轘轅關南道上,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河南太守文悌開修車路,也有記其事的石碑一通,碑文曰:「洛都四面踞山,東虎牢、西函谷、南伊闕、東南轘轅,皆天險也。
  • 書法欣賞|《肥致碑》拙態謹然神趣生
    《肥致碑》全稱《河南梁東安樂肥君致碑》考古發掘簡報指出,該碑通篇充滿了道教色彩,反映了道教在東漢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研究歷史和道教的珍貴資料。東漢道士肥致三年居住於棗樹上,因此被世人所崇拜,認為是得道之人。肥致這位棗樹上居住的道人,曾經應皇帝之要求應時發算,除去災變,為其解除災異,並以方術為皇帝抱出兩東生葵,表明當時道教信徒確為皇帝所承認。
  • 張遷得法,肥致生趣。郭名高通臨《肥致碑》
    郭名高臨碑日記今天開始通臨《肥致碑數年前,我曾在《肥致碑》上下過工夫。今日再度臨習,猶覺親切,總覺得該碑較《張遷碑》更容易上手。由此可見,二碑在技法上的高下。但我們必須承認,《肥致碑》的趣味性還是極強的,值得用功去琢磨。撫古之餘,完成二平尺隸書小品3件。
  • 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
    1967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玉柄形器 柄形器一般為片狀,長方形,下端一般有榫,出現於二里頭文化,流行於商代。關於柄形飾的功用,學術界還存在爭論,有人認為是簪形器,有人認為屬於佩飾,也有人認為是一種玉圭,還有人認為柄形飾是祖先的石主即牌位。玉戈。 長30。2釐米。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 東漢《肥致碑》,榮寶齋出版物
    河南梁東安樂肥君之碑釋文:漢故掖庭待詔君諱致,字萇華,梁縣人也。其少體自然之恣,長有殊俗之操,常隱居養志。
  • 館藏精品北魏《翟興祖造像碑》
    河南偃師市的偃師商城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一座集夏商研究、陳列、宣傳為主的歷史類專題性博物館,館內現有藏品文物40000餘件。這裡薈萃了歷年來在偃師地區出土的歷代石刻,包括碑刻、造像、翁仲、墓誌等200餘件(套),其中不乏書法名碑、字體名碑、史料名碑等,諸如:東漢道教「肥致碑」、東漢「張禹碑」、蔡邕書丹的「熹平石經」(殘塊)、西晉「荀嶽墓碑」、北魏正光四年的「翟興祖造像碑」等,彰顯了中國幾千年文學、歷史、藝術、科學、政治、生活等各個方面的輝煌成就。
  • 玄奘故裡河南偃師進士名錄
    武元衡,緱氏,唐建中四年(783年);三.武翊黃*,緱氏,唐元和元年(806年)狀元,武元衡子;四.畢構,偃師,唐中宗;五.畢(訁鹹),偃師,唐大和六年(832年);六.畢紹顏,偃師,唐大中八年(854年),畢(訁鹹)子;
  • 河南偃師二里頭!
    河南偃師二里頭!在中國考古史上,一個名叫「二里頭」的地方,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因為,「二里頭文化」指向的是「早早的中國」。這裡的「二里頭」,指的就是位於河南洛陽偃師的二里頭村。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是學術界對夏文化探索的肇始期。「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夏朝到底在哪裡?千百年來,一直是未解之謎。人們把對夏史的重建寄托在新興的近現代考古學上。
  • 客家先民首次南遷紀念碑在河南偃師奠基
    新華網鄭州7月9日電(記者王宏彬)中原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聖地紀念碑7日在河南省偃師市舉行奠基儀式。紀念碑建成後,將為海內外客家人前來中原尋根拜祖提供指引。  2007年8月,來自海內外的知名史學家、考古學家、客家學專家在「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確認,偃師是客家先民歷史上第一次南遷的始發地。
  • 周大夫萇弘墓明萬曆碑在河南偃師重見天日
    中新社偃師八月二十日電(史寶銀)在河南偃師市山化鄉化村,一通明朝萬曆四十三年(公元一六一五年)所立的周大夫萇弘墓碑近日被村民發現。據文物專家介紹,此碑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關於萇弘墓情況的墓碑,此碑的發現,說明了歷代對先賢的尊重,對萇弘墓的保護將起到有益作用。
  • 館藏精品北魏《翟興祖造像碑》
    河南偃師市的偃師商城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一座集夏商研究、陳列、宣傳為主的歷史類專題性博物館,館內現有藏品文物40000餘件。這裡薈萃了歷年來在偃師地區出土的歷代石刻,包括碑刻、造像、翁仲、墓誌等200餘件(套),其中不乏書法名碑、字體名碑、史料名碑等,諸如:東漢道教「肥致碑」、東漢「張禹碑」、蔡邕書丹的「熹平石經」(殘塊)、西晉「荀嶽墓碑」、北魏正光四年的「翟興祖造像碑」等,彰顯了中國幾千年文學、歷史、藝術、科學、政治、生活等各個方面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