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閱法國巴黎,以「尋」為主題。
尋覓浪漫,享受巴黎的唯美與韻味
尋覓浪漫美學,領悟西方美學的真諦
吉利&殼牌車隊於此尋著一場浪漫美學鑑賞之旅。
浪漫之於建築
「人、藝術家、個人在這些大建築物上並沒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而人類的智慧卻在那裡凝聚,集中起來。時間就是建築師,而人民就是泥瓦匠。」這是雨果對巴黎建築最美詮釋。正如艾菲爾鐵塔、凱旋門、羅浮宮、巴黎聖母院等,在悠長歲月裡凝聚人類智慧,鐫刻美與浪漫。
作為現代浪漫象徵的艾菲爾鐵塔,高達324米,是巴黎最高建築。法國人喜歡浪漫,將其愛稱為「鐵娘子」。它靜靜佇立於繁華之中,等待著每個人,來一起感受無與倫比的巴黎美景,俯瞰全景滌蕩一份浪漫心願:在艾菲爾鐵塔與戀人熱情相擁。
而巴黎聖母院則是古典浪漫的象徵。典型哥德式建築,又高又尖的外形打破羅馬建築所強調的比例平衡與和諧美,營造出一種強烈向上突破意識,嚴謹的整體外觀賦予其莊重與沉靜的美,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走進教堂,牆上五彩繽紛的玻璃拼圖,述說著直擊人心的故事,震撼而唯美。漂亮的窗花與暖色調光線融合,蕩漾在時光裡,印刻在心底,沉澱出一份信仰與絢爛,書寫一份彌足珍貴的古典浪漫美學。
(向左滑動,領略巴黎聖母院之美)
浪漫之於雕塑藝術
除去骨子裡的浪漫,雕塑藝術為建築注入歷史內涵與藝術靈氣,歷經風雨,愈發迷人。
羅浮宮,因收藏古典繪畫和雕刻聞名於世。行走其中,猶如穿越時空,與法國古老文明相遇,震撼於其蘊藏的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駐足維納斯雕像前面,簡潔線條勾勒出曼妙身形,彰顯女性特有的美感與力量感,讓其象徵的愛與美鮮活無比。
同樣以健美女性為靈感的勝利女神石雕,張開翅膀,從天徜徉而下,衣袂飄然,化身為勝利的使者,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融合,為冰冷的石頭注入生命般蓬勃的活力。一座座雕塑用綻放自我魅力,點綴羅浮宮經久不息的生命力。
走出羅浮宮,慕名而至凱旋門,驚豔於建築本身,更折服於浮雕藝術。這些刻在外牆上巨幅雕像,取材於1792—1815年間法國戰史,各具特色的繪製出一件件精美動人的藝術品。其中著名的《馬賽曲》、《勝利》、《抵抗》、《和平》四大浮雕,用匠心手藝讓每一個細節都透著精美,讓人嘆為觀止。
巴黎,因歷史而厚重,因藝術而靈動。用雕塑記錄歷史,成就藝術經典,沉澱一個國家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的瑰寶。這便是這個民族浪漫基因裡所具有的藝術天賦。
浪漫之於文學
在這裡,文學與建築、藝術相輔相成,合織出與眾不同的浪漫。
若要尋找一座理想的文學之城,那必屬巴黎。其開放的文藝氛圍和不拘一格的思想風潮,讓這裡人才薈萃,思想自由呼吸,思想家手下的筆獲得廣袤天空,盡情抒發內心情懷。雨果、海明威、巴爾扎克......用一部部膾炙人口的作品,讓文學鑄就巴黎別樣浪漫。
正如海明威說:「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因而他在離開巴黎40年後寫下《流動的盛宴》,無論未來在哪,巴黎的浪漫已深根於你的靈魂。
「大教堂撐起這信仰的時代?人類企圖攀及星星的高度,鏤刻下自己的事跡,在彩色玻璃和石塊上面。」伴隨渾厚而明亮歌聲走進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指引靈魂去感受這個關乎人類愛情和欲望的故事,用一個個誇張但令人深思的場景,承載作者滿腔的愛與恨、寄託與希望。沉浸於歌聲中,領悟美與醜的涵義,獲得精神上的升華。
開放的巴黎,多元的文學,勾勒出一幅宏偉壯麗的歷史畫卷。在巴黎的文學裡,或悲傷、或愉快都蘊含著作者內心深處的浪漫主義情懷,為這座城增添一份濃墨重彩的文學浪漫氣息。
尋覓於巴黎,深切感受到徐志摩所說的到過巴黎一定不會再稀罕天堂的意義。迎著撲面而來的浪漫氣息,領略巴黎的建築、藝術、文學等,看似零散,實則緊密相連,每一處風景,每一部名著,都或多或少滲透著彼此的影子與精髓。它們在這錯綜複雜的交融中定義巴黎的浪漫。
明媚的陽光,多情的浪漫,車隊穿梭於人群中,盡享浪漫時刻。
(以上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