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成立至今已走過六十多年曆程,在這六十多年的艱苦創業中,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有很多都沒有整理和記錄,都已失傳,如今到了應該著書立說、樹碑立傳的時候了!在大力開展打造文化名鎮、文化旅遊的活動中,我們都離不開兵團精神及屯墾戍邊這個核心來創業創新,這是一個「懷舊」的話題,沒有「懷舊」,記住歷史,何談創業創新。根據我們兵團二師34團的自身條件,文化產業方面我們可以做這樣幾件事:「建立一景區、編撰一本書、深化一個館、延長一個鏈、教育一代人」,使之形成系列,打造文化名團,創造團場品牌,使兵團精神能夠代代相傳,屯墾戍邊的偉業更加發揚光大。
一、建立蒲昌部落景區背景要件
唐代:岑參
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
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
不知陰陽炭,何獨燒此中?
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
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工!
邊塞詩中提到「蒲昌」「蒲昌海」「 蒲昌城」的極為少見,這首《經火山》描寫的是西域的交河與火焰山情景,詩句中就提到「蒲昌」,詩句中的「蒲昌」是古代時期的羅布泊,唐漢時期羅布泊名為蒲昌海。 位於羅布泊(蒲昌海)西第二師34 團的蒲昌古城,名字蒲昌城就來源古時蒲昌海(蒲昌為羅布麻)。
由於古蒲昌城當地鹽鹼化嚴重,漠風不斷侵襲,塔裡木河經常改道衝毀農田,蒲昌城隨之衰敗,居民大多遷入上遊鐵幹裡克和焉耆一帶。遷入上遊鐵幹裡克進行安置商屯地,就是現在34團6連的原8連片營區,因天津商人資助修建了蒲昌城,而得名《天津莊子》,該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34團地方名沿用至今。
1964年6月25日一批新的特殊的軍墾戰士,由263人上海支邊知青學生一隊進駐《天津莊子》,如今的《天津莊子》內當年上海知青住房院落依然屹立,牆上毛主席頭像和語錄依稀可見(註:毛主席頭像及語錄,由原34團8連文化教員上海知青李名麟繪製)。2014年34團黨委在危舊房拆遷時,特意保留了這片上海知青住房,《天津莊子》在屯墾戍邊的歷史上,又賦予了新的含義,新中國的屯墾戍邊結束了古代歷朝西域軍屯一代而終的宿命。
另營盤古城,始建於西漢年間,位於巴音郭楞東南部、孔雀河北岸,距庫爾勒市170公裡,距尉犁縣137公裡,距原35團甘草廠西南方向3公裡,在興地山以南的戈壁灘上,它背靠興地山,面對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東接龍城雅丹奇觀,西連塔裡木綠色走廊,是絲綢之路上一座名揚中外的古城,被歷史學家稱為「第二樓蘭」。營盤古城留下城郭、大佛塔、烽火臺、營盤古墓等歷史遺蹟。
1、利用蒲昌城、天津莊子、營盤古城屯墾歷史印記,在蒲昌城外建《蒲昌部落景區》。蒲昌城是方城,營盤古城是圓城,可在蒲昌城外建微縮營盤古城(圓城),一方一圓,天圓地方,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現營盤古城城門外留有一高大土臺,有人認為是點將臺,我們可以模擬用沙子堆砌成金字塔形方臺,並設置軟梯供遊人攀登遊玩。城外可建沙雕群,如:軍墾第一犁、戈壁母親、坐上大卡車戴上大紅花塔裡木來安家知青支邊、墾荒小憩、墾荒晨曲、娃娃要去託兒所等等多種「鐵鍬鋤頭奏響進軍的號角、人拉肩扛創造兵團的永恆」的古代及新中國軍墾情景雕塑。每一個雕塑前可用文字形式概述一個歷史的、人物的故事。
2、推進34團「新蒲昌」「三化」建設的大力發展。旅遊的人從庫爾勒一路走來,尉犁縣羅布人村寨、31團的羅布湖、33團的葫蘆島、若羌的樓蘭文化及樓蘭美女等,都是大漠胡楊景觀,34團也有大西海沙漠水庫和百裡沙漠胡楊,但我們的特點在於軍墾古城和蒲昌文化,區別於以上幾個景區。文化是城鎮的靈魂,城鎮是文化的表達。兵團紅色文化是推動產業發展的精神力量,同時,產業發展也在彰顯紅色文化。如把兵團的紅色基因注入到工農業產品中,就會形成一定的品牌優勢。多年來,兵團為推介紅色旅遊做了不少努力,並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但還有很大拓展空間。一方面,一些紅色旅遊目的地缺乏生動、鮮活的故事及軍墾文物,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故事、文物很多,但卻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從蒲昌城到天津莊子再到上海知青老八連,屯墾戍邊的文化就更加鮮活、更加動聽!
二、編撰一本書。近幾年34團(35團)軍墾一代以上海知青(主要是35團)為主體的人員,自發組織、自己編撰出版了兩本34團(35團)農場工作和生活回憶錄,《紅柳花盛開的時候》和《納勝河兩岸的故事》,引起了一定的反響和社會關注。借這個契機,我們應該發動兵二代繼續做好後續的出書工作,讓兵二代繼承兵一代未完成的工作,編撰記錄兵二代農場的工作生活經歷和感受,可以是回憶錄,真實的記錄一段故事,也可以是報告文學、小說、詩歌、散文、文藝作品等多種形式,讓我團的團場回憶錄形成廣泛參與、後繼有人,形成系列的文化、文學、文藝作品,第三本書的書名可以叫:《納勝河畔--紅柳花盛開的地方》,把「盛開的時候」改為「盛開的地方」。納勝河是34團、35團的界河,延續了前兩本書名的寓意,繼續講好兵團故事。
三、深化一個館。34團《兵團的記憶—露天博物館》已基本建成,據觀察反響大、評價很高(外地人都在議論),但該展覽館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一是讓35糰子廣場和34團老8連《上海知青老八連》及兵團記憶特色街道相呼應。有一個很出名的老電影「南京路上好八連」,兵團有個《上海知青老八連》,是不是有點廣告效應呢?《上海知青老八連》可修舊如舊,恢復原來場景,使之有故事性、可看性。露天博物館的每一個塑像和雕像,都要有一套系列故事、一個傳說、一個典故,一架《人拉犁》雕塑,就是一個艱苦創業的歷史故事;一幅《戈壁母親》雕像,就是開發塔裡木歲月中兵團一代母親的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露天博物館要有一套完整的解說詞,並且要培養較為專業的解說人員,要讓解說人員的解說感染我們每一個參觀著。做強做大兵團精神和兵團文化,深化我團屯墾廣場的文化內涵。外部幾個景點遊覽完畢後,可以到文化館展廳及文史館參觀,文史館要圖文、實物並茂,最後在演播大廳可以看到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和展現34團的創業、發展的大型電視片,讓人們感受團場「三化建設」飛速發展,讓人們在看、聽、觀中了解34團。總之要有可看性,受教育。
四、延長一個鏈。這個產業鏈可以是文化產業、旅遊業、服務業、微商及網店銷售業。我們的文化產業和文化宣傳及工作,都應服從服務於團場經濟建設和發展,縱觀古今中外,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的發展壯大,都需要豐厚的正能量的歷史文化支撐,同樣旅遊產業和景點,也都離不開歷史文化的支撐,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旅遊產業才能發展壯大和長遠,我們的團場、我們品牌同樣要有文化的支撐。打造文化名團,創造團場品牌,創造「兵」字輩的兵團綠色的、有機的、循環的、可持續的產業和品牌,也要在兵團文化上下功夫,打造形成我團兵團精神、兵團文化的紅色旅遊圈,在兵團紅色旅遊中,提高團場名氣、創造團場品牌,讓社會形成一個慣性思維,那就是:兵團精神是偉大的!兵團人民是勤勞的!兵團農、副、牧產品是有機的!兵團品牌是可信的!兵團服務是優質的!兵團前途是光明無限的!
五、教育一代人。前面四點的建立,引出這一個觀點,那就是古代軍屯和新中國屯墾戍邊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一代人是寬泛的,是教育當代人,也是灌輸下代人。把我們的「蒲昌部落」、屯墾廣場、上海知青老八連打造成兵團精神、兵團文化的教育基地,在這一系列的兵團文化的遊覽觀摩中,讓我們自身再受教育,讓外人有親身感受,想更進一步了解兵團,從而更加熱愛兵團、留在兵團,願意為兵團做出貢獻。
蒲昌來自2000年前的漢唐,而蒲昌古城並不古老,算起來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可是,它已經逐漸消失了,淡出人們的記憶和視野,只留下了四四方方的城牆。蒲昌城沉默無語,多少年來,任漠風不斷地吹打和侵蝕,蒲昌古城默默地沉睡在塔裡木的大漠之中。
就像這座城的筋骨,如今肉體不存在,筋骨卻依然還在。遙想一百多年過去,蒲昌城牆之所以不倒的原因,恐怕就是因為有這種筋骨。漠風趕走了蒲昌人,卻迎來了今天的兵團人,兵團人種了樹,把沙漠阻隔了,塔裡木有了綠色,也有了筋骨,生命得以延續,也有了蒲昌新城, 蒲昌就像一座歷史的豐碑,它把一代又一代軍墾的拓荒者鐫刻在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