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期3年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攀枝花市累計投入財政資金84561萬元,實施整治了79個項目,打造出外有高顏值、內有高品質的美麗宜居鄉村。圖為仁和區白拉古村概貌。石磊 攝
陽光米易,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皮划艇運動員們享受體育之美、自然之美。石磊 攝
遠山清秀綿延,村中萬畝枇杷園生機勃勃,寬敞的柏油路貫通全村,串起座座紅瓦白牆的村居和綠意盎然的庭院……
行走在米易縣草場鎮龍華村,一幅悠悠鄉村畫卷鋪陳開來。12月3日-5日,經過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考核檢查第三組考核驗收,攀枝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以優異的整治成效整體通過省級考核評估。
振興農村,讓人居環境美起來。經過三年努力,攀枝花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2%,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的村達到93.9%,生活汙水得到有效管控的村達到78%,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9%,「美麗四川·宜居鄉村」達標村覆蓋率達到73.04%。
鎖定5大整治重點
「以前汙水沒有處理的時候,這裡都是臭水、垃圾。味道難聞,路過都要捂著鼻子。」米易縣撒蓮鎮埡口村2組村民曾孟兵回憶道。
一個花園,成為解決埡口村生活汙水處理的鑰匙。
去年8月,埡口村開展鄉村振興示範點汙水處理工程。不到5個月的時間,「臭水溝」搖身一變成了人工生態溼地。
種植水葫蘆、水蓮花作為溼地植物層,鋪滿大石塊和各種碎石、砂石等,把水裡的懸浮物、雜質層層過濾掉。附近60餘戶村民的生活汙水在這裡進行集中處理後,可以直接灌溉農田。
在米易,這樣的人工溼地已經建立23處。農村生活汙水得到有效處理,不僅讓村莊環境得到美化,還降低了村民灌溉成本,帶來一定經濟效益。「下一步要把優秀人工溼地建設的良好經驗做法總結出來,不斷改善鄉鎮的人居環境。」米易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以來,攀枝花市縣(區)兩級鎖定村莊清潔、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等5大行動整治重點。
「原來家裡用的是旱廁,就在屋外,去年修了新廁所,現在人畜分開,乾淨衛生。」院壩打掃得乾乾淨淨,院中獨立的廁所亮亮堂堂,雖靠近圈舍,卻很難再聞到印象中熟悉的味道,仁和區啊喇鄉啊喇村村民羅會相的家裡,和從前大不一樣。
新廁取代了旱廁,背後還有科學規劃修建的化糞池。「每個化糞池由3個小池組成,按照2:1∶3的固定比例建造,這樣可以達到沉澱、發酵、儲藏的作用。」啊喇鄉衛生計生社會辦主任張遂進說,如今啊喇村全村的化糞池都是按照這個規格建造的。
緊扣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目標採取「市縣(區)抓技術示範、鄉鎮村組抓樣板點位、鄉村工匠抓示範戶」的推進模式,在攀枝花打造出了龍華村廁汙共治、團山村垃圾分類、金家村糞汙就地資源化利用等各具特色的人居環境整治樣板,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模式。
提振產業綠色發展
立足農村生態環境改善長遠需求,攀枝花圍繞解決實際問題精準編制廁所、垃圾、汙水、糞汙等整治項目清單,全市累計投入財政資金84561萬元,為完成三年行動整治任務提供了項目資金支撐。
「無農不成村」,要建設鄉村人居環境,還要有穩定的產業發展,發動村民參與其中。
「環境變好了,經濟條件也好了,大夥的生活質量都提高了不少。你說,農村的生活比不比得上城裡?」冬至剛過,米易縣草場鎮龍華村7組村民翁德軍已經在自家的枇杷地裡忙碌了。
為了調動村民奔發展、謀改變的積極性,龍華村大力發展枇杷產業。「以前都是大水漫灌,經常要熬夜,鄰裡之間還時不時因為爭水而吵架。現在有這個設備,不到3小時就能灌溉完所有枇杷地。」翁德軍所說的「設備」,就藏在枇杷地裡。
仔細看枇杷地裡,一根根細小的管道縱橫交錯,只需輕輕擰開閘閥,就能控制7-8畝的土地灌溉用水。這套高效節水設備,能省時、省力、省水、省肥,得到村民的認可。
不僅如此,村兩委還引領制定「陽光用水」制度,每年每棵樹1元錢,排定時間表,建立「管水員競爭上崗制度」,減少用水矛盾,實現了全村枇杷種植區高效節水全覆蓋。
2019年,龍華村全村琵琶產量超過2000噸,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7478元。產業發展走上正軌,米易縣戶用衛生廁所改造試點也在村裡開展。除了在廁所房屋建設上有具體要求,還要求新建房屋規劃設計嚴格執行廁汙處理建設標準。
「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來,村社幹部越幹越有勁,農戶生活質量提高,生活環境也逐步得到改善。」龍華村黨總支書記楊利貴說。
建立長效管護機制
仁和區大田鎮銀鹿村村支書李榮昌走家入戶檢查衛生時,總是不忘叮囑一句,「保持好眼前的成果才是關鍵。」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通過建管結合,攀枝花積極探索建立權責分明、協調統一、科學規範的長效管護機制,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常態長效。
在米易縣白坡彝族鄉油房村,全村的衛生評比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但一來二去,「新情況」出現了。
「以前大家的家庭衛生都搞得不好,評不出前幾名;現在大家都好了,又很難評出後幾名了。」油房村黨支部書記侯傑介紹,村裡進一步細化評分指標,把以前的10分制改為100分制,除了獎勵化肥、食用油等實物外,獲得文明衛生戶稱號的還會頒發「流動紅旗」。
「硬體設施提升和完善,讓美麗鄉村有了『面子』,未來將在移風易俗方面進行更多探索,弘揚文明新風,留住鄉村的『魂』,才是美麗鄉村美到『裡子』的關鍵。」攀枝花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唐子晴)
【來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