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望巖「靠山吃山」記

2020-12-25 騰訊網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郭宇 聶冬晗 攝影報導

老望巖,出門只見石頭山。這個元代就有的小村莊,地處鶴壁市淇濱區上峪鄉深山,過去鮮為人知。

「靠山吃山」這句話對於昔日的老望巖並不適用,其所轄的6個自然村分散在大山深處,交通不便,耕地不多,旱地不少,幾乎為零的村集體經濟制約著村子的發展、百姓的致富。

收入多了,日子好了,鄉親笑了

過去望山犯難,現在靠山致富。隨著淇濱區著力打造淇河谷景區,小山村熱鬧了起來。村民們買來電動觀光車載客,把老房子裝修成農家樂,在景區開設小賣部……鄉村旅遊的發展,讓大伙兒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一到節假日,農家樂的廚房就很繁忙

吃不上水,曾是村民最為難的事。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村裡打下多口深水井,管網接到了各家各戶。去年投資300萬元建起的老望巖山泉水廠,讓「昔日吃不上水,現在靠水賺錢」的感慨掛在了鄉親們嘴邊。

老望巖山泉水廠讓昔日吃不上水的鄉親靠水賺錢

「有了產業支撐,村民才能真正擺脫貧困。」駐村第一書記李晨輝掰著手指頭介紹,山泉水廠的投入生產,鄉村旅遊項目的開發,光伏扶貧電站的啟動,發展皂刺、食用菌種植,不僅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也成為村集體經濟的重要來源。

發展羊肚菌、香菇種植,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現在群眾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深刻的理解。」李晨輝說,「保護環境發展生態旅遊,我們老望巖就是要『靠山吃山』,走上小康路!」

光伏發電「照亮」脫貧致富路

採訪手記

青山鬱郁,淇水悠悠,傳統村落老望巖是個讓人留得住鄉愁的地方。山村美景雖好,但還要有村民美好富裕的生活來匹配。

堅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來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和休閒旅遊業,把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方法融入資源開發、項目建設中,成了老望巖村補齊短板、撬動優勢,破題的實招。

只有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才能源源不斷地創造財富;只有留得住藍天白雲、綠水青山,鄉親們的富裕才是真的幸福。

發展美麗鄉村遊,玻璃棧道成了網紅打卡地

鄉村名片

老望巖村位於鶴壁市淇濱區上峪鄉西南部,屬省級貧困村,村域面積9平方公裡,耕地431畝,荒山面積1.5萬畝,轄老望巖、白連坡、虆草堰、趙峪、五作溝、老洞6個自然村。戶籍人口87戶230人。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摘帽,目前尚有貧困戶2戶2人。

相關焦點

  • 治「靠山吃山」需三記重拳
    原標題:治「靠山吃山」需三記重拳   借贈送「土特產」之名,行「雅賄」「暗賄」之實;監管礦山,卻參與礦山經營活動;轄區水電行業發達,就投資入股農村水電開發;單位資金量大,就想方設法到金融活動中分一杯羹……   近年來,一些領導幹部利用職權或者職務影響力,千方百計尋找空間構築自己的貪腐巢穴
  • 要善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原標題:要善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中國有句古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意思是說,立足於實際情況,發揮自身優勢,爭取更大利益。   這句話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 麗江市玉龍縣:特色旅遊走出「靠山吃山」新路子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麗江市玉龍縣:特色旅遊走出「靠山吃山」新路子  中國網麗江11月16日訊 「2000年前靠砍伐木材外運換錢,我們人均收入200元;現在還是『靠山吃山』,但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2.7萬元、半數村民到城區買房、幾乎家家買車,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
  • 只有會「養山」,才能「靠山吃山」
    然而在從前,不僅大山深溝阻擋了致富路,靠山吃山的傳統方式也讓大山裡的資源幾近枯竭。山一直都在,要實現良性的「靠山吃山」,關鍵在「養山」。背靠秦嶺,朱家灣村全村200多戶農戶辦起農家樂和民宿,300多名貧困人口從事旅遊服務。村支書感慨:「以前『靠山吃山』,砍木材,挖草藥,沒賺下幾個錢,還得走出大山務工。現在也是『靠山吃山』,我們從綠水青山裡掙出了『金山銀山』。」
  • 「靠山吃山」有了新內涵!
    隨著生態保衛戰在房山的持續推進,全區的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山區鄉村礦區變景區,「靠山吃山」有了新內涵。
  • 柞水:只有會「養山」,才能「靠山吃山」
    然而在從前,不僅大山深溝阻擋了致富路,靠山吃山的傳統方式也讓大山裡的資源幾近枯竭。山一直都在,要實現良性的「靠山吃山」,關鍵在「養山」。背靠秦嶺,朱家灣村全村200多戶農戶辦起農家樂和民宿,300多名貧困人口從事旅遊服務。村支書感慨:「以前『靠山吃山』,砍木材,挖草藥,沒賺下幾個錢,還得走出大山務工。現在也是『靠山吃山』,我們從綠水青山裡掙出了『金山銀山』。」
  • 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式腐敗徹底收手
    這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式腐敗,嚴重敗壞黨風政風,嚴重破壞政治生態,值得警惕、應予嚴查。中國地大物博、物華天寶,很多地方都有特產。從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話,其本意是說立足於當地實際,發揮自身優勢,爭取最大利益。這本身沒有錯。
  • 「7600元承包山場40年」,誰在靠山吃山?
    也就是說在這張問題合同的背後,到底是誰在「靠山吃山」?在民間有句話,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話的意思原本是正面的,是說人們依靠自然資源成就致富之路。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變成了一個中性詞,既有好的積極的意義,也有其他意思。放在權力囂張上來說,就是腐敗的意思,是說某些官員把權力利益化演變到了極端的地步。藉助手中的權力在玩「靠山吃山」。
  • 兩位股長「靠山吃山」:「小聰明」付出「大代價」
    靠山吃山:套取就業專項資金 「能否找一家公司申請一筆公益性崗位補貼,套點錢出來活活手?」 2013年3月,北湖區財政局社保股通知區就業服務管理局申報2012年公益性崗位補貼。時任區就業服務管理局就業股股長的武名芳,找到時任區財政局社保股副股長的廖志華商量,兩人當即一拍即合。
  • 靠山吃山的新註解 富春江畔蘆茨村辦起農家樂
    當然,最讓大家感興趣的還是村長傅初榮講述的一個關於「靠山吃山」的故事。今年51歲的傅初榮在蘆茨村經營著一家頗具規模的農家樂。2層樓木屋,30來張大圓桌,能同時接待近400人用餐,幾乎每個周末都是爆滿,年營業額高達500多萬元。「這個農家樂我已經經了11年,當時算是村子裡最早的一批。現在的蘆茨村家家都是農家樂。
  • 「靠山吃山」的新路徑——探尋大瑤山的「幸福密碼」
    「靠山吃山」的新路徑——探尋大瑤山的「幸福密碼」
  • 「靠山吃山」新解
    對於生活在大山裡的陳益山們來說,這意味著他們祖祖輩輩靠山吃山的日子結束了。中部6縣在海南省屬於不靠海、不靠高速路的「兩不靠」地區,這麼一來,不要說致富,連吃飽飯都成了問題。   原來「靠山吃山」意味著砍山毀林,老本吃光,山窮水盡。而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如今讓中部山區的六個縣找到了不毀林、不吃山也能致富的金鑰匙。與屯昌縣同為五指山脈邊緣地區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由於天然林覆蓋率高,可耕地有限,政府就組織群眾在林地上找出路,在「吃」的方法上做文章。他們充分利用天然林中的空地,種上棕櫚藤和南藥等短期作物。
  • 漢英練習|靠山吃山,多種經營|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觀後感
    博物館內對靠山吃山,多種經營的解釋如下圖:標題靠山吃山,多種經營Live off the mountains >with various/diversified productions解析「靠山吃山」的說法有:to make the best use of local resources
  • 襄城縣:靠山吃山新「吃法」
    原標題:襄城縣:靠山吃山新「吃法」   「紅石匠家」「風吹過」「山裡人家」……這些風格各異的名字昭示著各位民宿主人不同的意趣。
  • 人民日報現場評論:只有會「養山」,才能「靠山吃山」
    然而在從前,不僅大山深溝阻擋了致富路,靠山吃山的傳統方式也讓大山裡的資源幾近枯竭。山一直都在,要實現良性的「靠山吃山」,關鍵在「養山」。背靠秦嶺,朱家灣村全村200多戶農戶辦起農家樂和民宿,300多名貧困人口從事旅遊服務。村支書感慨:「以前『靠山吃山』,砍木材,挖草藥,沒賺下幾個錢,還得走出大山務工。現在也是『靠山吃山』,我們從綠水青山裡掙出了『金山銀山』。」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靠山吃山」不是把山「吃掉」
    在人口增長壓力及發展方式粗放的影響下,一些不正確的「靠山吃山」做法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平衡關係,呈現出過度開發資源的趨勢,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首先,不正確的「靠山吃山」給我們留下了極其慘痛的教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一句俗語,說的是人對資源稟賦的依賴,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生存觀。但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在人口增長壓力及發展方式粗放的影響下,一些不正確的「靠山吃山」做法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平衡關係,呈現出過度開發資源的趨勢,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
  • 「靠山吃山」的兩種滋味——「灕江源頭第一村」的美麗嬗變
    新華社南寧10月29日電題:「靠山吃山」的兩種滋味——「灕江源頭第一村」的美麗嬗變新華社記者王念、屈辰、徐海濤錯落有致的小樓藏在綠蔭深處,山間流淌著潺潺泉水,盛開的桂花芳香撲鼻……廣西興安縣華江瑤族鄉高寨村是「灕江源頭第一村」,山寨坐落在「華南第一峰」貓兒山南麓的崇山峻岭之中。
  • 靠山吃山富起來
    九道鄉人因地制宜,靠山吃山,憑藉獨特的山地資源培育特色產業,做成了一個又一個人見人愛的「香餑餑」。比如,風味獨特的臘肉、土豆粉絲等遠銷全國各地,原生態、無公害的核桃、蜂蜜、藥材等,更成為各地商家定採熱銷貨品。
  • 江西宜春雙紅村:讓靠山吃山換一個吃法
    自從封山育林後,村民們從前靠山吃山、砍伐竹木的老路子行不通了,發展動力不足,又找不到脫貧好路子。儘管耕地面積少,但這裡的竹筍「戀上」了雙紅村的一切,氣候、環境、土壤,連林中的植物「小夥伴」,它都喜歡。所以,竹筍每年撒歡兒地長,個個汁滿肉厚、又肥又大。一到春天,家家戶戶在山上搭起筍棚,挖筍、蒸煮、榨筍、曬筍……但這種傳統的筍加工模式生產效率低,抵禦自然風險能力差,是靠天吃飯。
  • 「地評線」彩雲網評:走好靠山吃山的全新「光明路」
    網絡截圖彩雲網評特約評論員 丁鐵從「賣核桃」到「賣風景」,從農業村到生態村,雲南漾濞縣光明村,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發展鄉村生態旅遊,趟出了一條靠山吃山的全新「光明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祖宗留下的經驗總結,並沒有因為時代變遷而過時。但在新時代,依賴資源稟賦「坐吃山空」的傳統理念已經落伍。事實證明,靠山吃山不是把山吃空、吃倒,而是要以自然資源為載體,找尋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當前,過度開發資源,不惜破壞生態環境的老路是走不通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則讓靠山吃山有了全新「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