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郭宇 聶冬晗 攝影報導
老望巖,出門只見石頭山。這個元代就有的小村莊,地處鶴壁市淇濱區上峪鄉深山,過去鮮為人知。
「靠山吃山」這句話對於昔日的老望巖並不適用,其所轄的6個自然村分散在大山深處,交通不便,耕地不多,旱地不少,幾乎為零的村集體經濟制約著村子的發展、百姓的致富。
收入多了,日子好了,鄉親笑了
過去望山犯難,現在靠山致富。隨著淇濱區著力打造淇河谷景區,小山村熱鬧了起來。村民們買來電動觀光車載客,把老房子裝修成農家樂,在景區開設小賣部……鄉村旅遊的發展,讓大伙兒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一到節假日,農家樂的廚房就很繁忙
吃不上水,曾是村民最為難的事。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村裡打下多口深水井,管網接到了各家各戶。去年投資300萬元建起的老望巖山泉水廠,讓「昔日吃不上水,現在靠水賺錢」的感慨掛在了鄉親們嘴邊。
老望巖山泉水廠讓昔日吃不上水的鄉親靠水賺錢
「有了產業支撐,村民才能真正擺脫貧困。」駐村第一書記李晨輝掰著手指頭介紹,山泉水廠的投入生產,鄉村旅遊項目的開發,光伏扶貧電站的啟動,發展皂刺、食用菌種植,不僅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也成為村集體經濟的重要來源。
發展羊肚菌、香菇種植,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現在群眾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深刻的理解。」李晨輝說,「保護環境發展生態旅遊,我們老望巖就是要『靠山吃山』,走上小康路!」
光伏發電「照亮」脫貧致富路
採訪手記
青山鬱郁,淇水悠悠,傳統村落老望巖是個讓人留得住鄉愁的地方。山村美景雖好,但還要有村民美好富裕的生活來匹配。
堅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來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和休閒旅遊業,把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方法融入資源開發、項目建設中,成了老望巖村補齊短板、撬動優勢,破題的實招。
只有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才能源源不斷地創造財富;只有留得住藍天白雲、綠水青山,鄉親們的富裕才是真的幸福。
發展美麗鄉村遊,玻璃棧道成了網紅打卡地
鄉村名片
老望巖村位於鶴壁市淇濱區上峪鄉西南部,屬省級貧困村,村域面積9平方公裡,耕地431畝,荒山面積1.5萬畝,轄老望巖、白連坡、虆草堰、趙峪、五作溝、老洞6個自然村。戶籍人口87戶230人。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摘帽,目前尚有貧困戶2戶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