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和各項宏觀政策效應邁步顯現,上半年中國經濟走出了先降後升態勢,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於預期。下半年,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面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和較大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如何布局中國經濟,如何採取有針對性政策措施推動中國經濟走穩走強,會議作出重要部署,為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提供了明確指引。
---------------
積極應對不確定不穩定性挑戰
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經濟帶來巨大衝擊,全球經貿活動大幅萎縮。儘管各主要經濟體採取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措施,但受疫情影響,仍未根本性扭轉世界經濟的頹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估,世界經濟面臨自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嚴重衰退。在其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今年全球GDP增速預計為-4.9%,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長率預計為-8.0%,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率為-3.0%。
我國上半年二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走出了V型反彈之勢。不過,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中,我國經濟發展必然受到外部經濟形勢的較大影響。在疫情影響下,周期性、體制性和結構性因素與外部衝擊疊加交織,各種風險挑戰此起彼伏。因此,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明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故而,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十分重要,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出發,把經濟發展的短期目標與中長期目標結合起來,既要立足當前,採取有效措施對衝各種風險,促進經濟逐步復甦發展,也要著眼長遠,著力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中長期問題,鞏固發展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疫情衝擊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正發生複雜而深刻的變化,尤其是外部環境的變化,比如,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以及逆全球化過程中摻雜越來越多的非經濟性因素,使我們慣常的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面臨諸多風險挑戰。要有效應對這些風險挑戰,加快形成立足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成為必要,是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切入點。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我們有深厚的現實基礎。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擁有了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這種優勢,體現在我國經濟體量大,體現在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大。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內需,其中消費發揮著「壓艙石」作用,超過投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隨著人均GDP跨入1萬美元關口,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新型消費和升級消費不斷拓展,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會繼續彰顯,為新發展格局不斷厚植基礎。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我們要關起門來搞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對外開放是中國發展的關鍵一招,過去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亦是如此。2020年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施行、自貿區自貿港建設提速、第三屆進博會上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的平均展覽面積將比第二屆增加14%……更大力度地對外開放始終是「現在進行時」,商務部近期一項問卷調查顯示,99.1%的外資企業表示將繼續在華投資經營。美中貿委會最近對150餘家企業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中國近年來進一步擴大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為外企在華生產經營創造了便利,美國企業依然看好中國市場。可以說,更大力度地對外開放為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注入持續動力。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更好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可見,擴大內需在新發展格局中居核心地位。為此,擴大最終消費,為居民消費升級創造條件;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等,會議提出的上述一系列舉措,指明了持續擴大國內需求的發力點。進而,努力克服疫情影響,消費與投資雙管齊下,把內需潛力釋放出來,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就有了強有力支撐。
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1.1%,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連續5個月位於臨界點以上,顯示了中國經濟下半年開局向好的態勢。PMI作為經濟監測的先行指標,反映了經濟的變化趨勢。上半年中國經濟穩步復甦的表現以及7月PMI的總體回升向好,為下半年中國經濟帶來陣陣暖意。不過,由於疫情影響尚在,企業生產經營仍然面臨不少困難,經濟運行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依然較大,因此必須繼續強化宏觀調控。
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是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的要求。概括而言,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宏觀經濟政策要加強協調配合,促進財政、貨幣政策同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應。這意味著,一方面,各項宏觀政策要發揮好自身作用,比如,財政政策要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資金,注重質量和效益;貨幣政策要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製造業、中小微企業。另一方面,各項宏觀政策要注重形成合力,即集成效應,比如,就業政策方面要採取有效措施緩解疫情對青年人就業影響,強化外出農民工就業服務,引導返鄉農民工就近就業;產業政策方面要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區域政策方面要深入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等等。這些政策都需要財政、貨幣政策等宏觀政策的精準配合,並協同聯動,才能有助於發揮出最大的政策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此次政治局會議關於宏觀調控的表述中,「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是一個全新的提法。相較於「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這一新提法是對宏觀調控政策的升級和完善。當前受疫情影響,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要發揮作用;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中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因此,在關注短期因素外,還要更加關注中長期問題,像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等問題,很難在短期內就能解決的,而必須用一個更長的時間段來解決。這也是「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的邏輯使然。
故而,「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意味宏觀調控既要解決短期問題,如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和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更意味著把解決短期問題納入中長期視野中,正如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必須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實現發展規模、速度、質量、結構、效益、安全相統一」。從而,在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把宏觀調控的短期效果與中長期效果結合起來,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推動經濟邁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張德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研究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