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七號等衛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高分衛星家族又添新成員。高分七號衛星昨日成功升空。它是我國首顆民用亞米級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可以繪製誤差在1米以內的立體地圖,將用於國土測繪、城鄉建設、統計調查等領域。
新京報訊 昨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七號衛星。火箭還搭載發射了精緻高分試驗衛星、蘇丹科學實驗衛星一號、天儀十五號衛星3顆衛星。
高分七號是我國首顆民用亞米級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可以為我國乃至全球的地形地貌畫出誤差在1米以內的立體地圖。運行後,高分七號將在國土測繪、城鄉建設、統計調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城市群發展規劃、農業農村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這次發射中,長四乙火箭還執行了一項特殊試驗,該試驗有望為我國研製可重複使用火箭積累技術經驗。
可在太空中拍出高清3D地圖
高分七號是高分系列衛星中測圖精度要求最高的科研型衛星,將實現我國民用1:10000比例尺衛星立體測圖。形象地說,能夠在太空拍出高清3D影像。
據航天五院高分七號總設計師曹海翊介紹,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亞米級民用光學立體測繪衛星,高分七號將在高解析度立體測繪圖像數據獲取、高解析度立體測圖、城鄉建設高精度衛星遙感和遙感統計調查等領域取得突破。
為此,高分七號搭載了雙線陣立體相機、雷射測高儀等先進設備。
高分七號衛星主要用戶為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統計局。其數據可滿足測繪、住建、統計等用戶在基礎測繪、全球地理信息保障、城鄉建設監測評價、農業調查統計等方面對高精度立體測繪數據的迫切需求,提升我國測繪衛星工程水平,提高我國高解析度立體測繪圖像數據自給率。
未來,高分七號不僅能夠為規劃、環保等部門提供寶貴信息,也將是「高德地圖」等民用導航領域核心競爭力所在。
明年建成先進的陸海空對地觀測系統
高分專項目標是建設基於衛星、平流層飛艇和飛機的高解析度對地數據獲取系統,將與其他觀測手段結合,形成全天候、全天時、全球覆蓋的對地觀測能力。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了解到,高分專項實施9年多來,已成功發射高分一號高分寬幅、高分二號亞米全色、高分三號1米雷達、高分四號同步凝視、高分五號高光譜觀測、高分六號陸地應急監測多顆衛星。
迄今,高分數據在20餘個行業、31個省份得到廣泛應用,已成為相關部門主體業務不可或缺的手段,及各級政府治理結構和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撐,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對國外同類型衛星數據替代。
後續,高分專項工程重心將進一步聚焦應用。到2020年,將建成先進的陸地、大氣、海洋對地觀測系統,為現代農業、防災減災、資源環境、公共安全等重要領域提供服務,確保掌握信息資源自主權,促進形成空間信息產業鏈。
【高分家族】
高分一號
發射時間:2013年4月26日
特點:突破多光譜與高時間解析度結合的光學遙感等技術,提高我國高解析度數據自給率。
高分二號
發射時間:2014年8月19日
特點:我國自主研製首顆空間解析度優於1米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標誌著我國遙感衛星進入亞米級「高分時代」。
高分三號
發射時間:2016年8月10日
特點:我國首顆解析度達到1米的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SAR)成像衛星,既能實現大範圍普查,也能詳查特定區域。
高分四號
發射時間:2015年12月29日
特點: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遙感衛星,能長期對某一地區持續觀測。
高分五號
發射時間:2018年5月9日
特點:世界首顆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全譜段高光譜衛星,填補國產衛星探測區域大氣汙染氣體空白,有「汙染剋星」之稱。
高分六號
發射時間:2018年6月2日
特點:我國首顆精準農業觀測高分衛星,具有高解析度和寬覆蓋相結合特點。
追問1
高分七號有哪些特殊能力?
「視力」從看高速公路到鄉間小路
作為我國首顆民用亞米級高解析度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高分七號有不少特殊功能。
一般光學遙感衛星只能拍攝平面圖像,而高分七號可以繪製立體圖像。一旦投入使用,建築物在地圖上不再只是一個個方格,而是一個個立體「模型」。
與高分七號前輩——我國首顆民用高分立體測繪衛星「資源三號」相比,高分七號能夠測制1:10000比例尺地形圖,遠高於資源三號的1:50000比例尺地圖。如果說資源三號解決了我國立體測繪衛星從無到有的問題,高分七號則在技術上邁了一個大臺階,是名副其實的升級版。
高分七號衛星的定位精度是目前國內最高的。以前利用資源三號衛星繪製的立體地圖上,能夠準確定位高速公路,使用高分七號後,則能夠精準定位鄉間小路。
設計師還給高分七號設計了自主健康管理功能,也就是可自主診斷健康的「隨身醫生」,從而確保8年在軌穩定運行目標的實現。
航天五院高分七號衛星總指揮王祥介紹,高分七號衛星發射入軌後,可與兩顆已在軌運行的資源三號衛星組建首個光學立體測繪衛星星座。三星組網運行後,能有效提高國土立體覆蓋能力,更快更好地完成國土測繪和全球測圖,打破地理信息產業上遊的高解析度立體遙感影像市場大量依賴國外衛星的現狀。
追問2
火箭離可重複使用還有多遠?
火箭殘骸可控回落,為重複使用火箭研製積累數據
此次發射中,長徵四號乙火箭還實施了一項技術試驗:基於柵格舵系統的一子級落區控制飛行演示驗證。
通俗來說,就是在火箭一子級分離以後,讓其受控回落在特定區域,避免對地面人員生命財產造成威脅。研製團隊表示,該試驗的成功,將大幅改善落區安全環境,為後續垂直起降重複使用火箭的研製奠定基礎。
火箭發射升空後,沒有在大氣層充分燒毀的一子級殘骸,會落回地面。經過測算和規劃,一子級落區都位於人跡罕至的區域,以避免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
然而在以往的技術條件下,落區範圍並不精確,一子級殘骸落區範圍可達方圓1900平方公裡。為了保障人員安全,每次發射還需要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確保不威脅落區人民安全。而且,曾經人煙稀少的內陸落區如今逐步發展成人口稠密區域,加之我國航天發射任務趨於高密度發展態勢,使得落區環境安全需要被重新考量。
一子級柵格舵落區控制系統,便為此而生。形象地說,柵格舵就像給一子級裝上一對「翅膀」,使一子級落區範圍縮小85%以上。此舉將極大改善和緩解落區安全環境,避免大規模人員疏散、生命財產損失和國際糾紛。
據悉,此次飛行試驗表明,長四乙柵格舵系統多項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此次採用的柵格舵,是一種高效的新型氣動穩定和控制舵面,具有很好的升力特性,緊貼箭體摺疊安裝,使用時再展開,不影響主任務飛行。為了減少運載能力的損失,研製團隊定下了輕量化的目標,在實現熱防護的同時還要儘量減輕柵格舵的重量,最終柵格舵系統重量僅為當前國內外平均水平的1/3。
研製團隊相關負責人介紹,柵格舵系統能實現實時監控一子級飛行情況,也可第一時間獲知殘骸的精確位置。同時,大量返回段一子級箭體信息也是重要數據資源,為垂直起降重複使用火箭研製積累了數據。(記者 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