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摘要
25天前,中民投與印中商務理事會籤署協議,將與數十家國內民企共同在印尼投資50億美元建設中民印尼產業園。此項目是3月27日當天籤署的中印兩國總額400多億美元的一攬子投資合作協議中的一項。
單筆50億美元的海外巨額投資,如何評判項目投資、收益及風險?
4月21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中民投總裁李懷珍並沒有迴避這一問題。「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最大風險就是對當地情況不了解,最大的瓶頸是本土化,即如何與當地企業一起競爭。」
雖然無法預估這些投資項目具體落地時間,但印尼顯然已經成為繼歐洲、新加坡之後,中民投海外布局的第三站。
本報記者 韓瑞芸 印尼雅加達報導
這是近一個多月以來,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民投」)總裁李懷珍第三次造訪印尼。
除了參加4月21日在雅加達舉行的亞非商業峰會—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的相關活動,李懷珍還打算在次日拜訪印尼工商會。「近期如此高頻率地出訪,就是為了加深對當地的了解,避免盲目投資。」
25天前,中民投與印中商務理事會籤署協議,將與數十家國內民企共同在印尼投資50億美元建設中民印尼產業園。此項目是3月27日當天籤署的中印兩國總額400多億美元的一攬子投資合作協議中的一項。
最新的消息是,這50億美元的盤子裡,目前已經確認4個項目,分別涉及鋼鐵、水泥、鎳礦和港口。其中,鋼鐵項目可能最快上馬。據李懷珍透露,該項目如期到位的話,總投資將達16億美元,實現600萬噸鋼鐵的年產能,分兩期投資。
雖然無法預估鋼鐵項目具體落地時間,但印尼顯然已經成為繼歐洲、新加坡之後,中民投海外布局的第三站。據透露,中民投會在倫敦和新加坡設立分支機構。這兩個分支機構都是屬於平臺性的,主要圍繞著服務、金融、平臺這些方向發展。而在印尼,則側重於產業投資。印尼產業園,即是中民投在海外投資的首個產業園區。
優勢產能先行
單筆50億美元的海外巨額投資,如何評判項目投資、收益及風險?
4月21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李懷珍並沒有迴避這一問題。「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最大風險就是對當地情況不了解,最大的瓶頸是本土化,即如何與當地企業一起競爭。」
李懷珍表示,中民投本身是59個民企股東的聯合體。在做印尼產業園前,股東已和中民投籤署協議,委託由中民投代表投資企業到印尼進行相關談判。但是,中民投也有外部合作夥伴。比如此次的鋼鐵項目,中民投就找到一家國內民企進行聯合投資。這家民企在印尼市場已經考察、論證了4年,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投資方案。
而在鋼鐵項目的具體實施落地方面,目前無法預估準確時間的主要因素在於選址和拿地。比如中民投不願具名的合作夥伴,在印尼的4年期間找到了幾個符合投資條件的地方,兼具港口、基礎設施等。但據印尼當地熟悉企業的人士介紹,在印尼地方上,徵地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時間、金錢、精力方面可能都會消耗較大。
對此,在4月21日召開的亞非商業峰會上,印尼總統佐科致辭表示,希望亞非國家能建立完善的經濟規則和經濟體系,也希望亞非國家在營業許可證、引進外資等方面加強合作。而印尼也將身體力行,實施相關舉措,比如「乾淨」的政府,對外來投資企業實現汽油補貼和人力補貼等。
李懷珍同時表示,到印尼來投資,簡單地說有三方面因素。首先,印尼有2.5億人口,人口紅利巨大,經濟體量不小;二是印尼戰略地位很重要,海洋大國的定位非常明確;三是中印關係良好,且產業互補性很強。
中民投海外版圖
在投資印尼之前,中民投已經瞄準倫敦和新加坡。不過,這些海外布點內涵和側重各有不同。
「倫敦是個很成熟的市場,連接歐洲。我們考慮的是,首先搭建一個平臺,我們側重的還是服務業,服務於貿易。之所以側重於服務業,是因為我們有龐大的資本。當然,也瞄準他們一些高精尖的技術,達成合作,引進到中國市場上來。」李懷珍如是表示。
他同時認為,新加坡也是一個很開放的市場,版圖小但連接功能很強,也是側重於服務業和平臺建設。而印尼這個國家最適合做的就是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開發建設和資源開發。
在李懷珍描述的這些架構計劃後,下一步,中民投將走向哪裡?
「我們也正在考慮中亞,包括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投資機會,這符合『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家戰略,也是『一帶一路』中的『一帶』。我們看好中亞,印尼我們準備出手了,而在中亞,可能下一步從經濟互補性、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綜合考慮,找準投資機會再出手。」李懷珍說。
中民投內部了解國際布局的人士也表示,中民投在海外布局取決於幾個決定性因素:首先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需求。我們需要、且能夠獲得其它國家哪些優秀技術,比如美國的醫療產業、航空航天,以色列的綠色產業,德國的製造業技術,英國的製造服務業等等;其次,也必須考慮當地政治經濟形勢變化,優勢和劣勢可能此消彼長,比如政治環境、貨幣政策的轉換等等,不同時間有不同投資機會。
「市場一個個來,哪個地方能賺錢,而且能互利共贏,我們就往哪個地方走,因為畢竟中民投國際化剛剛開始不到一年時間,各方面的準備都有個過程,總體上國際國內都要走。」李懷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