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一次很倉促的旅行。最開始想著11月要休假,去看紅葉。約伴,定時間,花了很長的時間,最終發現,大家似乎時間上合不到一起。去日本看紅葉,網上的攻略都是建議去京都。搜了文章一看,人滿為患。估計去到之後,處處都是人頭湧動;另外一個原因則是,2015年時,我已經去過了京都,但是北海道卻一直沒去。
最後看了下日本紅葉預測,北海道大概紅葉紅了。最終決定去北海道。
來個紅葉和風鈴的視頻,風鈴聲音是自己錄的。
此行,兩大問題,就是花在路上的時間太長。一是,廣州沒有直達札幌的航班,二是,行程規劃了六天,但是我要去三個地方,導致時間太緊張,貌似每天都在趕路。綜合時局、價格要素,等最終選擇了從廣州—上海—札幌的航班,加稅往返只需要2230元。
行程規劃:
第一天:廣州—上海—札幌,住札幌
第二天:札幌一日遊 住札幌
第三天:札幌—洞爺湖 住洞爺湖
第四天:洞爺湖—札幌—小樽 住小樽
第五天:小樽—札幌 住札幌
第六天:札幌—上海—廣州
在札幌住的是東急stay札幌酒店
洞爺湖住的是乃之風
小樽:錦園
札幌:皇冠假日酒店——住宿共4000多,其中乃之風比較貴,不過包含了早餐和晚餐。
說真的,這個時候的北海道,也真的很美。在我覺得,正當時。人不多,能看到想看到的風景,而且天氣不算冷。
我去之前,加了攜程的一個導遊群,人們都在問到北海道穿什麼?導遊說要穿羽絨。我看了下溫度,大概是零下5度到2度的樣子,有時候最高氣溫可以到7到8度,覺得自己完全扛的住。於是,行李箱裡,我甚至沒有帶一件大衣,唯一最厚的一件衣服,應該是levis的牛仔夾棉外套。
然後一件,厚毛衣外套,一件皮衣。實際上,去了之後,體感甚至沒有8-9度的廣州冷。所有室內都有暖氣,實在冷的受不了了,就去便利店待會兒。事實上,並不怎麼冷。而全程,我都是穿裙子,一條優衣庫的保暖褲,加一件紗裙。穿的最多的是在小樽,因為風太大,又穿了一條短裙,所以在保暖褲外,又穿了一條厚襪子。
旅遊之於我,一定不能缺的就是拍照,尤其是一個人出行,感覺走走逛逛拍拍,把所行之處,裝到了心裡。於是,所帶衣服也都是彩色的為多,藍色、綠色、白色和黃色。
北京時間下午3點半,北海道已經全黑了。還未降落,我就透過飛機小窗看到了暗夜中,札幌的燈光。下了飛機後,整個新千歲機場,安靜的讓人心慌。大概是太習慣白雲機場熱鬧的氛圍。新千歲機場,幾乎沒什麼人。而當時才下午5點,北京時間4點。
坐上JR 到了札幌站後,整個地下通道好似迷宮一樣。經過長達1小時左右的暴走加來來回回的尋路,問路,我才終於找到了酒店。
當然是一如即往的小。但麻雀雖小五臟具全。洗衣機,微波爐,加溼器,西褲夾,熱水壺,一應具全。當天的晚餐,就是在路上便利店買了一個飯糰,一盒泡菜,以及一盒酸奶。
儘管札幌已經是北海道最大的城市,但是在日本人看來,它仍然是鄉下。
在市中心,在國內城市裡,應該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卻修建了一條中央公園,大通公園,幾乎主要的一些景點都在公園周圍。
札幌電視塔
清晨的空氣,帶著北方的冷咧,但是卻很清新。本來,那幾天天氣預報都是小雨。結果一出門,不一會兒就有太陽出來。公園裡,間或還有紅葉的樹木,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一路走去,紅葉和黃葉夾雜其間,有藍天映襯時,景色美的讓人覺得像在畫中。
北海道舊道廳
街上的行人也並不多,過馬路時,人行道的滴嘟滴嘟聲,感覺特別治癒,有點像是進入了日本動畫片裡的感覺。
沿著大通公園,可以打卡札幌時計臺,舊道廳,電視塔等。累了就近找個地鐵出入口,進入地下通道裡就可以覓食。
時計臺的窗戶看出去就是一棵紅的火熱的楓樹。
札幌時計臺
像是日本漫畫一樣
對於我這種,去一個地方旅遊並不一定要打卡景點的人來說,只要在街上隨便溜達,就已經覺得在探索不同的城市了,隨心所欲,走走停停。
不過在札幌吃的幾頓都特別贊。第一天早上吃的是酒店斜對面的一家咖啡店,吐司鬆軟,表皮焦香。與咖啡真的是絕配。第二天吃到的早餐是幸福煎餅「Happy pancake」;我猜應該是當地很有名的一家早餐店。因為,餐廳限制就餐時間,而且不少人提前預定位。那天早上,我暴走了幾條街找早餐店,當天星期天,很多店9點以後,甚至10點才開門。結果走到這家樓下的時候,已經9點半了,實在餓的前心貼後背,於是看了招牌就上去。結果在門口坐著等了半小時。(人家10點鐘開門,而且強調全手工製作。)
吃到嘴裡的一霎那,就覺得餓了一早上,加暴走都很值。太好吃了。口感鬆軟,入口即化,麥香加雜著雞蛋香,而且不過分甜膩。簡直120分。
下午的驚喜在於,北海道大學,簡直滿足了我對於校園裡,黃葉落滿地的幻想。然後,陽光穿透樹葉的亞子,美的難以形容。
北海道大學
晚餐,就在商場裡解決了。一個咖啡廳,吃的是意粉。點了紅茶,然後超級好吃。差點把人家作為壓帳單的小茶壺當作小禮物帶走了。
小茶壺,我還以為是禮物。
本來打算在朝裡停留一下的,因為考慮失策,提前買了一堆化妝品,箱子超級重。最後想想扛箱子的痛苦經歷,終於作罷。(在札幌乘地鐵的時候,有些地鐵站沒找到電梯,於是我扛著30寸的箱子,在樓梯上上上下下。在洞爺湖,坐巴士,上車的時候,車廂太高,箱子太大,試了幾次都沒能把箱子提上去。最後是一個個國內小哥哥幫了一把。在洞爺湖JR 站,吭哧吭哧扛著箱子走幾十級樓梯通道到對面坐車。幾次下來,差點累趴。)
舊建築,忘記名字了。
到小樽的時候已經又是下午3點多,出了車站,天又沉沉地要黑下來。果斷打了計程車。不用拖著箱子上公交,司機會幫忙把箱子放好。於是在小樽,我都選擇了打車。
隨處都是景。
在小樽住的是錦園。一家民宿。老闆娘是從東北過去的,一口東北腔。但是人很好。不過分熱情,但是會給你介紹好吃的。第二天還免費提供了咖啡、吐司和雞蛋的早餐。
住的是日式園景房,窗外的小景很美。一辦好入住,我就坐在窗口,泡了一壺熱茶,邊喝茶邊賞景。
因了老闆娘的介紹,那天晚上去了一家有30-40年歷史的居酒屋。島影。白天是賣酒的商店,晚上是居酒屋。只有老太太和老爺子夫婦二人打理。老爺爺頭髮都白了,戴著黑框眼鏡,看起來頗有氣質,老奶奶微胖,負責做菜。總共有10道小菜。邊嘬著酸甜酸甜的梅子酒,邊聽著四位老爺爺聊天,就著一口口下酒菜。昏黃的燈光下,有點似真似幻。
就是右邊帶帽子的老爺爺。
這一碟是老爺爺附送的,大概他覺得我應該沒吃飯。
三位老爺爺中有一位戴帽子的大概對我這一個單身女孩的身份頗感興趣,最初用日語和我交談。但我完全聽不懂,只能報以微笑,然後帽子老爺爺和居酒屋的老爺爺笑著交流討論後,居酒屋老爺爺作為翻譯,他略微能夠懂得一點點英語,於是,我也就用英語告訴他們。
他們好奇的是,我從哪裡來。來了幾次北海道。食物好不好吃。去了哪裡,從哪裡坐飛機。停留幾天,接下來去哪裡等等。
手勢,加英語,加手機翻譯。戴帽老爺爺,就問我東西好不好吃。我比了大拇指。他們還就大拇指朝上朝下ok的手勢是什麼意思作探討。最終,帽子老爺爺知道了,大拇指向上是很好。
他還教我:日語的好吃叫「oishii」
2杯酒下肚後,我有點暈。想著還要一個人走7-8分鐘夜路回去,於是就告辭出來。
告辭時,和老爺爺老奶奶說,oishii。五人聽後都開心地笑著,不停地和我說「阿里嘎多」。
第二日的小樽,起床就開始下雨。而且降溫了。
路過廢棄的鐵軌
風很大。臨時在札幌買的手套,起到了作用。
出門時,還有零星雪花飄來。當時心裡想著,太可惜了。怎麼就不出太陽。
撿到了最滿意的楓葉,可惜後來丟了。
走走停停,拍拍,大概不到40分鐘就到了運河邊。幸運的是,天空開始撥雲見日了。太陽,偶爾會露露臉。
民宿對面的一家。
楓葉紅的好似假的一樣。運河邊的舊倉庫,一家家改造成了咖啡館或者餐館。發舊的牆壁上,爬滿了一團團一層層的楓葉,纏繞著藤蔓。大自然的天然配色,美好的不忍打破。
運河邊的每家餐館都有自己的味道。藍色房子的「OTARU TIMES GADERN」又在這天然配色裡,發揮了一下,藍色的大門,配以白色的字,一眼便被吸引進去。
就是這個藍色大門的餐館。
它的地理位置優越,臨窗的座位,可以看到運河的景觀。點一杯咖啡,真想在哪裡消磨一個下午。室內是各種原木色的裝飾,配以藍色,忍不住拍了很久。
大正哨子館也非常值得一去。因為整幢小房子,都被楓葉和藤蔓覆蓋,門口風鈴叮鈴叮鈴的聲音,彷佛風在唱歌。
門口的長椅簡直就是為了拍照而設的。
這些場景總覺得恍若見過。難怪宮崎駿老爺子的動畫片能夠那麼唯美,因為現實亦是如此。
丸之內廢棄鐵軌,很適合拍照
在小樽吃的第三頓飯。一家靠近運河的餐館。門口的進去已經能夠感覺的到這又是一個有點歷史的餐館。純木質的樓梯,走上去嘎吱嘎吱作響。上到二樓,收銀臺連結廚房的位置,滿滿的擺放著各種杯子、餐具和酒,樓梯口還放著一個擺滿茶具的柜子和一個大茶壺,也不知道用來幹什麼。
入口處放茶具的柜子
一樓進門口擺滿了各種酒桶。
只有一位60-70歲的老爺爺作服務員。中午1點左右,餐廳裡有4-5桌客人,都是本地人。我點的是一個黑毛豬肉套餐和紅茶。
加上沙拉共有7樣小菜,一碗湯,和一碗米飯。黑毛豬肉稍微有點腥,但是肉汁鮮嫩。刺身蝦很鮮甜。其餘的小菜都很好吃。不過,味增湯有點鹹。
飯後的紅茶,精緻且頗有儀式感。一個小盤子端上了一整套,有一個裝茶的小壺、糖罐、檸檬還有威士忌(大概,我猜)。
4天的時間實在太短。北海道的東西真的都很好吃。在風之乃呂,吃了人生中最多的一次刺身,三文魚刺身,入口即化,鮮甜無比。還有各種魚蝦刺身。
幾乎每天都要喝2杯牛奶,北海道牛奶太好喝了。
好吃的還有甜品:
綢魚燒(滿夾紅豆的,不過太甜了點。)
吐司鬆軟,烤一下能出來焦香麥味。還有幸福煎餅、在機場看到很多人排隊,於是也跟風買了個札幌農學院的芝士撻,美味無比。順帶買了黃油小餅乾,豆子小朋友吃到欲罷不能,可惜只買了一盒。
札幌拉麵,我個人不喜歡。太鹹。
最可惜是沒有吃鰻魚飯,沒有去壽司屋吃壽司,沒有專門吃一頓和牛,梅子酒也沒喝夠。
到了新千歲機場時,天已經全黑了。身上沒有換日幣。於是在兌換處換了600塊人民幣的日幣。後來又看到旁邊有北海道銀行,心裡想著,也許用銀行卡取錢更優惠。
插卡,選擇中文,取錢。按了50000日元。然後出來一小紙條,寫著50000,手續費,但是取錢口並沒有現金出來。
我一時開始慌了,身上開始冒汗。排在後面,有一位日本大叔,趕緊問他能不能幫我看看怎麼回事。又是一位不懂英文的日本人。比劃了半天,他也不知道怎麼表達。
我只能求助於旁邊的電話。
接通後,我艱難地用英文表達了:我取錢的時候,出了小票但是沒有收到錢。不得不說,日本人的英語口語真的太難懂。我一邊在心裡把這個問題來來回回的咀嚼了120遍,一邊仔細辨認對方的英語,在腦海中翻譯。多次重複,詢問後,最終,我明白了,他說讓我打中國的電話,和我卡片銀行的電話。然後就沒有了。
我一聽當時就懵了:這意味著,我在異國他鄉,但他幫我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天已經黑了,我在機場,距離市中心我的酒店大概要坐半小時JR 還有一站地鐵。50000日元相當於人民幣3000多,如果是300塊倒也可以算了。
腦海裡又翻騰了幾個回合。我只能再打電話給農行。但是,撥了幾次都沒通。
此時的我,已經急的出了一身汗,心裡又慌又無奈。一個勁兒想著怎麼辦。甚至沒有注意到,後面排了兩位大叔等著取錢。
最後強自鎮定了一下,趕緊讓出來,給大叔們取錢,一邊走到旁邊的座位心裡想著:既然醬紫了,只能慢慢解決。
翻出小紙條一看:下面一行英文赫然寫著:
原來,銀行卡裡的錢並沒有少。是我自己搞了一個大烏龍。估計那時候,如果有人看見我,肯定被嚇一跳,因為神情詭異地拿著小紙條又自然自語又傻笑了一通。
一個人的旅途很容易敞開心扉。在電視塔下,用腳架自拍,遇到了一對安徽來的閨蜜,女孩主動過來幫我拍照,然後說下次要向我學習一個人出來。在市政廳,我用粵語讓大概是從香港來的女孩子幫忙拍照。在洞爺湖,幫一對臺灣來的中年夫婦拍照,於是開啟了聊天模式。
在洞爺湖車站,遇到了深圳來的一對情侶。沒想到,下一站的小樽,我們竟然在民宿再一次遇上。人生好微妙。
一個人,並沒有太孤獨。偶爾也會有點心慌,偶爾也會覺得有個伴或許更好。但大多數時候,可以隨心所欲,可以靜靜地發呆,閒散的散步,甚至神經質的蹦蹦跳跳。
有時候,甚至還會,想起點嚇人的事情。比如在洞爺湖,睡的是最末的一個房間,總是有點疑神疑鬼。
乃之風提供的浴衣
洞爺湖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