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戎/文 王宇/圖
▲依託自然樣貌,打造親近自然景點。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這是東晉詩人、辭賦家陶淵明在詩歌《歸園田居》中所描繪的安閒質樸的純美天地。而在宜賓,隱藏著這樣一處陶淵明筆下的「遠村」——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柏溪街道喜龍村。
這個幅員面積3.4平方公裡的鄉村,地處少峨山腳,岷江河畔,位於宜賓繞城高速、一曼大道、宜賓快速通道幹線交匯處。一路驅車,沿著曲折蜿蜒的盤山公路,白牆黛瓦的鄉村別墅,道路兩旁是一字排開的李子樹、橘子樹,撲面而來的是陣陣帶有農耕味道的鄉土氣息。
▲幸福公社景區遊人絡繹不絕。
走進幸福公社農耕文化生態園,犁、耬、鋤、碾、紡車、風箱、織布機……滄桑的老物件仿佛訴說著先人的勤勞和智慧。準確地說,這是一些廢棄的物件、家什。時已過氣,但,根脈和靈魂仍在。
44歲的宋雙和是該村返鄉創業的帶頭人之一。發展花卉苗木後,他又和合伙人改變思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升級改造了花卉苗木基地,打造出了以農耕文化和鄉村觀光體驗為主的幸福公社農耕文化生態園。2016年7月1日,該景區正式對外開放營業。四年來,該景區一邊經營一邊完善硬體設施和軟體管理,如今已經成為國家級3A景區,在宜賓及周邊小有名氣。景區還帶動當地100餘人就業,村民增收。2018年,該村成為四川省旅遊生態示範區。
▲鄉村配套設施完善
嬗變,只因喜龍村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形記」。
14年前,這裡是省級貧困村,村裡瓦房破舊,道路坑坑窪窪,進一次城只能深一腳淺一腳踩著爛泥出村。「當時,村民經濟收入來源主要以農業為主,加之當時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後,男性青壯年多外出務工,撂荒田土無人耕種,傳統農業效益低、農民增收難度大。」為改變落後的現狀,2006年,該村實施扶貧新村建設項目,2008年,喜龍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喜龍村村民聚居點
同時,藉助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喜龍村大力發展「2+1」特色產業,即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和特色近郊旅遊,推動一產三產融合發展,實現村容風貌大美化、村民收入大提升、村風民風大改善。
喜龍村的巨變,不僅是環境的改變,還有村民日漸鼓起的腰包。
「我們家從1984年就開始種植李子了,以前,交通不便,李子賣不出去。現在路修通了,發展起了鄉村旅遊,六七百株茵紅李,毛利就有10萬元。」農業和旅遊業融合碰撞出的火花,讓喜龍村李子種植大戶徐世勳樂得合不攏嘴。
▲農耕文化展示
作為鄉村近郊遊環線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喜龍村以茵紅李為主導產業,依託萬畝生態李園,精心謀劃,打造獨具特色的四季花海、綠之雅等十餘個「網紅」鄉村旅遊勝地,強勢推進農旅、文旅融合發展。
目前,喜龍村已培育農業龍頭企業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家(國家級示範社一家),家庭農場8家(省級示範家庭農場一家),成片流轉集體土地1800畝,帶動農戶成片種植優質水果3000畝,花卉苗木1200畝,創年產值3000餘萬元,佔全村社會總產值70%以上。
▲李子豐收,村民笑開顏
如今的喜龍村,遠離城市的喧囂,貼近鄉野的靜謐。這裡,晨起眺望炊煙,傍晚漫步鄉間綠道,村民們過著靜謐的農耕生活。厭倦了城市快節奏的人們,來到喜龍村,手捧一杯茶,看看遠處的炊煙嫋嫋,觸摸那年代久遠的老物件,在書海田陌度過一段慵懶的時光,感受自然山水、藝術田園、農耕體驗、詩意棲居,一切煩惱拋到九霄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