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日裡,最重要的是就是穿厚厚的衣服,吃暖暖的食物了吧,火鍋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食物,想必有不少人都把吃火鍋當成了冬日必需進行的一項事情了吧!但是你對於火鍋真的了解嗎?
火鍋的身世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了,在原始社會,人們每天都吃用火燒或者烤制的食物,那時候火鍋的歷史還沒有真正開始。直到新石器時代,「古董羹」才出現,它是取食物放入沸水中的諧音,名字就是「咕咚」的諧音。當時,只要是可食用的食物,主要是肉類,都被扔進鼎中,然後在底部用火加熱,使食物煮熟,成為一大鍋食物,然後稱為「羹」,這應該是火鍋的最早形式。
但是火鍋真正的繁榮算是在清朝。根據《考吃》記載,火鍋有「生火鍋」和「野意火鍋」之分。《清稗類鈔》中說:北平冬天,飯館裡要喝的,有一個小水壺,裡面有熱湯,下著熊熊的火,菜裡有雞、魚和羊片肉。這是一種生火鍋,因為它是由顧客自己煮熟吃的。
如今,北方的涮肉,最初被稱為「野意火鍋」,隨著清朝士兵的進入而傳入了中原。根據《奉天通志》的記載,野意火鍋的食物是這樣的:火鍋是用錫做的,分為上下兩層,沒有尺子那麼高,用紅銅作為火盆來點燃木炭。當湯煮的時候,所有的醃肉,雞肉和魚都煮熟了,它的味道很美味。
清朝皇帝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那就是吃火鍋,乾隆皇帝是其中最喜歡吃火鍋的皇帝沒有之一。據說,當他六下江南時,當地官員沿路準備了大量的火鍋來取悅他,他們不顧一切地滿足乾隆的需要。就這樣,火鍋逐漸地傳到了南方。
據傳說,乾隆皇帝在嘉慶元年的正月在宮中舉行了「千叟宴」。超過1550個火鍋被端上餐桌,超過5000人受邀品嘗,這也成為了歷史上最大的火鍋盛宴。身居高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所以火鍋的使用在民間更受歡迎。
到了清朝末期,重慶長江沿岸的碼頭和街頭勞工們,吃的是來自街邊小吃攤的「水八塊」。它經濟實惠,價格低廉,吃起來十分地方便,所以很受碼頭工人、商販和城市貧民的歡迎。
與北方火鍋不同的是,重慶火鍋注重的是「汆」。在使用筷子時要注意力度,不能鬆了也不能緊了。只有在十秒鐘內被撈出來的時候,它們的口感才能保證彈牙爽滑。民間還流傳著「毛肚七上八下,鴨腸滾上三下三」的說法,據說這樣涮出來的食材味道是最好的。這種吃法廣為流傳,並逐漸形成一種以辣味為主的南方火鍋和北方的涮肉火鍋爭奇鬥豔的情況。
每個地方的火鍋各具特色,種類繁多,我國的火鍋是多姿多彩的,可以說是千鍋百味。
廣東著名的火鍋是海鮮火鍋,它是由海鮮等食材做成的。海鮮火鍋的配料非常精緻,最重要的是鮮的味道和吃時候的氛圍。海鮮火鍋不油膩,而且回味無窮。
蘇州和杭州一帶的菊花火鍋是用雞湯或肉湯作為鍋底,肉片、魚肉、雞肉和菊花一起涮著吃。菊花火鍋口感清新爽口,風味獨特。
雲南的滇味火鍋是以火腿為特色的火鍋,它以蘑菇、魚等作為配料,滇味火鍋鮮嫩、辛辣,風味濃鬱。
重慶毛肚火鍋具有原料多樣、滷水濃湯鮮、麻辣醇香的特點。
北京的羊肉涮鍋很好吃,很開胃。
此外,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也都有自己本身獨特的口味和吸引人的地方,這可以稱為寒冷的冬天裡桌子上的春天了,並被大家所津津樂道。
火鍋的吃法也是有講究的,在東北,招待客人,火鍋的菜放置經常是這樣的: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寓意是「眾星捧月」來表示尊重。如果你要招待不速之客的話,在火鍋前放兩個特大號肉丸子,然後是動物肉,表示讓你離開。
在臺灣,大多數客家人在新年的第七天裡吃火鍋。火鍋有芹菜、大蒜、洋蔥、大頭菜、韭菜、魚和肉七種配料,分別寓意:「勤奮、會算、聰明、受歡迎、長期幸福、盈餘和財富」。這七種食材,無須在意放入鍋中的順序如何,在吃上也沒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地方。
看著這些,你是不是更加期待下一個冬天的火鍋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