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地產八卦女主編 陳慶
提起溫州,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這裡出商人,民富水平很高」。
無論是遍布於全國各地的溫商商會,還是曾傲視全球樓市的「溫州炒房團」,都說明了溫州民營經濟的活躍性。
然而,溫州的崛起、溫商的誕生,卻源於溫州是一個被「遺忘」的城市。溫州三面環山,中央多丘陵,山高壑深,甌江和飛雲江攔腰橫截,行路難不輸蜀道。
唐代孟浩然早有詩云:「我行窮水國,孤帆天一涯。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
直至1989年,沿海14個開放城市中,僅溫州既不通鐵路,也沒有機場。因自然條件先天不足,又地處浙江距離臺灣最近的前哨,長期以來,國家除了從戰略角度考慮,在溫州修築必要的軍事設施外,經濟建設投資基本不予考慮。目前溫州的機場、鐵路,其實都是溫州人自己集資建設的。
然而,也正是這種環境,使得溫州人絕地求生,四處尋找商機,做生意、尋活路。在這個過程中,溫商們也學會了把握時機,在地產界有一番大的作為。從中梁到華鴻、新湖中寶,溫商們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地產「永嘉學派」。
1st
還記得讀高中的時候,我曾苦求各類高考寶典,偶然間知道古代也有一本「高考聖經」,即南宋溫州人陳傅良為舉子們應試所作的《永嘉先生八面鋒》。
▲《永嘉先生八面鋒》分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財貸諸條目,如同「八面受敵」,分別研讀,一一讀透,在考場上恰似「八面出鋒」,各個擊破,無不迎刃而解。
當時知道這本書後,雖然感嘆古今皆然,都喜歡走捷徑,轉念卻又覺得,這位永嘉先生,可是高考教輔出書第一人啊!
後來,隨著我閱歷漸深,更加了解了這位「永嘉先生」陳傅良和他所開創的「永嘉學派」。所謂「永嘉學派」,又稱「事功學派」,提倡功利之學,反對虛談性命。主張「經世致用,義利並舉」,主張通商惠工、減輕捐稅、探求振興國家經濟的途徑。
不得不說,正是這種面對功利積極進取的思想,著實影響了溫州人特別是永嘉人的思維——其中,就有華鴻嘉信的老闆李金樞。
▲華鴻嘉信集團董事長李金樞
李金樞是永嘉上塘人。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永嘉這個遠離大海的縣城內,李金樞的成名,卻是因為海鮮。
對此,李金樞曾多次回憶說,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很多人還在糾結姓社還是姓資的時候,父親李成宗帶著李金隆、李金樞、李金傑三兄弟出海打漁,每趟回來都能有兩三百元的收入,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
然而,海鮮帶來的不僅僅是金錢,更是產業經濟思維上的迭進。透過海鮮事業的做大,李金樞逐漸懂得了如下道理:
(1)先做專再做廣。與其他海鮮商家「大雜燴」不同,李金樞在初始階段只做海蜇這一個品類,因為海蜇不易腐爛、容易儲存,方便做大規模、把採購批發網絡延伸進全國,然後依靠這個網絡,慢慢推廣魚翅、海參、黃魚等其他品類的海產品。
(2) 從低端到高端。隨著海鮮事業越做越大,李金樞兄弟三人謀劃向最高檔的海鮮市場進軍,為此推出了品牌尋鮮島,專賣平日難得一見的野生特大黃魚、野生遼參、金鉤魚翅及特大針翅等稀有海珍品。
(3)把「樣板市場」複製到其他城市。隨著李家三兄弟在溫州的「樣板市場」越做越大,他們在大連、舟山、湛江、海口等地200多個漁碼頭,建立起遍布全國各地的600多個分銷商供貨與分銷網絡。
2nd
不得不說,所有的產業思維其實都是相通的——華鴻嘉信的創立及發展,就明顯沾染了海鮮事業的印記。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華鴻嘉信起家的溫州樓市,曾經歷過如同海南樓市泡沫破滅的過程。從2010年開始,溫州房價連續20多個月下降,中低端商品房價格下降超過30%,豪宅價格遭到腰斬。
顯然,這種長時間的房價下跌,足以消滅人們對於溫州樓市的信心。但就在這個時候,深受永嘉學派功名思想浸潤的李金樞,認為房地產更能承載其志向,加之溫州樓市下跌已久,房價腰斬、地價更低,在別人都撤離幾乎沒有競爭的情況下,不失為一個佔據市場、逆勢發展的機會,遂於2012年,出手成立了華鴻嘉信。
順帶的,李老闆把在海鮮上積累的商業修為,也延續到了房地產。
就像最開始專注海蜇,打造品牌的路徑一樣,華鴻嘉信「先做專再做廣,把溫州打造成全國的標杆,把瑞安、龍灣打造成溫州的標杆」,這種通過多項目覆蓋全城、打造樣板市場的方式,可以形成較強的市場認知,從而佔據市場、阻攔競爭。
所謂一對一打不過對手,二對一或者三對一,哪怕對手再強也能把他們打得哇哇叫,這在營銷學中叫中聚焦戰略,或者ARS戰略,就是把資源集中在一個點上發力,成功率就會高,這也是李金樞從賣海鮮裡學來的理論。
2012年,華鴻嘉信只有15億銷售額,但在2016年就賣了210億,做到了3年14倍的「超級黑馬速度」;2018年,華鴻銷售額更是逼近500億,在溫州遠超外來大鱷萬科、碧桂園和本地老牌中梁等。
2017年,華鴻嘉信把總部遷到杭州,為區域複製的三步走戰略(深耕浙江,立足華東,面向全國)提供更好的條件。
▲截止到2020年9月底,成立才8年的華鴻嘉信,位列克而瑞排行榜82位,與老牌房企合生、華僑城、九龍倉、華宇十分接近。
3rd
我們知道,永嘉學派提倡「正其義既謀其利,明其道也計其功」,義理不能脫離功利,功利也不能缺少義理。
然而,對於李金樞來說,義利平衡卻並不容易。
為什麼這麼說呢?李家有三兄弟,有共同的事業「尋鮮島」,但華鴻嘉信的成功,卻只是李金樞一人的。
在老二的成功刺激下,李家老大和老三也紛紛轉行做地產。2015年三弟李金傑入局,成立新鴻隆祥地產;2018年,大哥李金隆之子李伯瑞創辦浙江國鴻新瑞房地產集團。
而三兄弟共同的事業「尋鮮島」,則在2018年因無人打理而註銷。歷時六年,李家「分家」正式完成,兄弟身份也轉為競爭對手。
實際上,在地產界,不乏兄弟幾人「逐夢地產圈」,最出名的莫過於正榮、融信和歐氏投資背後的歐氏三兄弟了。但即便如此成功的歐氏家族,老二歐宗榮面對三弟歐宗洪的融信,原本擁有比融信更多資源和先天優勢,但正榮的發展仍讓歐宗榮心裡有些窩火。
與之相對應,華鴻、新鴻、國鴻鼎足三立,互相「競合」的態勢也愈發明顯。例如去年6月,大侄子李伯瑞旗下的國鴻,因為龍港新城的一塊地,與華鴻、新鴻等一眾房企血拼了148輪才拿下來。
由此,作為華鴻當家人,李金樞不僅要平衡華鴻的規模和品質,更要思考在面對國鴻分羹溫州市場形勢下,如何權衡與三弟李金傑以及侄子李伯瑞間的血脈與利益關係,這是華鴻嘉信「義利平衡」的首要關節。
4th
除了血脈與利益之外,在「義利平衡」選題上,華鴻還面臨著規模與品控的爭議。
例如,在去年公司經營會上,李金樞曾公開表示2019年集團目標是確保銷售500億元,要為未來實現千億打下堅實基礎。
然而,2019年全年,華鴻嘉信只實現了460億,2020年1-9月,華鴻嘉信也只實現了185億銷售額,連衝破500億都難,千億夢想正式「夢碎」。
與規模失速相對應的是,則是華鴻在管理和品質上的失速。
就在前幾個月,李金樞宣布落地「阿米巴」,宣布企業將會「化整為零」,全員承擔經營壓力,以實現企業的「數位化經營」。
為此,華鴻嘉信先後引進了原鑫苑CEO張立洲,但張立洲履職三月後就走了;後來,又請來碧桂園貴州區域總裁黃士馮。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從2013年的34億銷售額,到2018年的400多億,這樣的短時間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過去幾年三四線城市的棚改紅利。
如今隨著這兩年房地產市場環境的變化、三四線城市棚改紅利的消退、以及房企融資端的收緊,華鴻嘉信想要實現以往的高增速,顯然不是單靠「阿米巴」或者換幾個大將就能實現的。
至於在品控上,在早期的華鴻,以溫州大公館為代表的華鴻產品,必建遊泳池,且新房有高溢價、二手房抗跌漲的快,華鴻也是憑藉這些特點揚名溫州房產圈。
▲華鴻嘉信優秀產品示意
如今,隨著規模失速、華鴻重倉的三四線樓市不景氣,特別是華鴻嘉信的資金還主要來源於銀行信託融資,其融資利率高達8%-15%,在這樣的經營壓力下,華鴻嘉信的產品,也開始出現不少維權的狀況,具體就不多說了。
5th
古人云,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作為浙系品牌房企中最年輕的「後進生」,華鴻嘉信務實、低調,但未來持續的向上生長,還要經受更多的艱難考驗。
也許,濃厚的永嘉情結和機敏果敢的天性,已經深入華鴻的骨髓之中。
華鴻的急速擴張和瞬間失速,自然也是華鴻人分角飾演的一場人生大戲。
關於地產,希望能與大家有更多交流。
請告知公司+姓名,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