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國現行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新京報報導,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二審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雖最後沿用了現行法律關於法定結婚年齡的設計,但一部分委員建議適當下調法定結婚年齡至18歲,一些委員認為,當前國際上的結婚年齡普遍比我們國家規定的低,「從人口形勢考慮是不是應該降低法定婚齡?」
截至6月29日20時,新京報在微博發起的該話題投票調查顯示,66.2萬參與者中,其中14.2萬人贊同將法定婚齡調至18歲,42.9萬表示不贊同、暫不表態的有9萬人。
從投票看,不贊同意見的佔了大多數。最直接的意見就是:18歲就允許結婚?會不會助長孩子在高一高二就談戀愛、高三一畢業就結婚?早婚後生下的小寶寶誰帶?帶小寶寶怎麼上大學?奶粉尿不溼誰買?網友們認為,剛過青春期的孩子心智不成熟,如果這個提案成功了,那麼未來將會帶來更多的問題,首先,離婚率必定會有著顯著的增長,過早結婚還意味著啃老現象將愈發嚴重,隨之帶來的是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專家也認為,鼓勵年輕人早婚早育,「進一步擴大婚姻家庭的不穩定」。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也有20%的網友支持降低法定結婚年齡。一些人認為在一些農村地區,很多人結婚都先擺酒,年齡到了再領證,強行要求年齡達到22歲結婚毫無意義。修改法定婚齡,推動此類事實婚姻合法化,從而更好地維護婚姻當事人權利。還有,婚姻權是一項基本民事權利。一個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理應有權利選擇婚與不婚,強制22歲後才能結婚是違背人性的。有代表委員也因此認為,降低法定婚齡在人性上「是一個正調節的方向」。
應當說,支持和反對降低婚齡,兩方面都有其合理理由。但問題不在於是不是要支持,而在於這樣做是否有實實在在的作用?正如很多專家對此指出的:「降低婚齡」不可能直接扭轉婚姻人數下降和老齡化上升的趨勢。高齡不婚是經濟發展的副產品,本質原因不是結婚年齡的問題,是社會壓力導致現在年輕人不敢結婚生子。中國法定結婚年齡確實偏大,但根據《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平均結婚年齡為26歲,男性比女性高2.3歲。可見,目前男22歲、女20歲的結婚年齡限制,對結婚與否的選擇幾乎不構成影響。簡單地說,現代社會結婚年齡調高或者降低,意義都不大。
對於委員們擔心的不降低婚齡會導致適齡勞動力不夠的擔憂,可能事實也並沒有到這地步。據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公開場合表示,近階段勞動力還是充足的。因為按照國際口徑,15-64歲勞動人口,我國目前還有9.9億,2030年還有9.5億,2050年都還有8.2億。隨著科技進步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機器人對普通勞動力的替代將不斷提高,我國的勞動力數量仍然是比較充裕的。但勞動力總量過剩,卻結構性短缺,反映出人口素質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不匹配,其問題實質是高素質的勞動力不夠。人口紅利顯然不如人才紅利,所以簡單地降低婚齡但如果不重視人口質量,可能這樣多生出勞動力也將於事無補,這才是更需要擔憂的。
幅員廣闊的中國是一個超大型社會,地區差異大,發展步伐不一致,導致先發地區和後發地區、不同群體之間有不同的訴求,「複雜中國」的現狀導致立法的難度較大。開門立法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抓住最根本的問題才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