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布羅夫尼克——美輪美奐的地球天堂

2020-08-27 旅遊與攝影


走馬觀城——杜布羅夫尼克

1

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古名拉古薩,Ragusa,現名是在1918年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 Empire,1867—1918)崩潰之後,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官方承認並授權通過的)。面積364平方千米,坐落於克羅埃西亞南端風景綺麗、氣候宜人的達爾馬提亞(Dalmatia)海岸南部的石灰巖半島上(42°40′N,18°07′E),具有中世紀古城風貌,是克羅埃西亞東南部港口城市,也是奈雷特瓦縣(Neretvanska)首府,人口為28,428(2020)。

杜布羅夫尼克,城市分為舊城和新城兩部分。

舊城是14—16世紀採用花崗巖,建在一塊突出海面的巨大巖石上的古城堡。北側為陸地,牆外有護城河環繞,東、南、西側臨海,城牆上修有許多角樓和炮樓;城內完好地保存著14—16世紀的教堂、修道院、藥房、宮殿及鐘樓等;一排排具有羅馬、哥特、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等風格迥異的紅頂建築依山勢而建;街道和街燈同樣也是古色古香;每逢12:00和18:00,36間教堂悠揚悅耳的鐘聲齊鳴,迴蕩在城堡內外。

新城則有現代化的劇院、富麗堂皇的酒店、民宅以及其他的旅遊設施,建於中部濱海的緩坡之上。

杜布羅夫尼克的島嶼星羅棋布,倚山傍海,林木茂盛,水質清澈,陽光充足,風光旖旎。年均氣溫17℃,冬均氣溫10℃,夏均氣溫26℃;年均降水量約為1,021毫米,全年日照時間約250天,素有「亞得裡亞海濱明珠」「克羅埃西亞的珍珠」「城市博物館」等美譽,是克羅埃西亞最大的度假勝地,更是世界旅遊者傾慕的地方。

2

拉古薩建於公元7世紀中葉。在東哥特王國(Ostrogothic Kingdom,493—553,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滅亡之後,這裡一直處於拜佔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395—1453)的保護之下,早在13世紀前就已成為地中海一支重要的海上力量;在十字軍東徵(Crusade,1096—1291)之後的1205—1358年,處於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ice,697—1797,義大利北部的城市共和國)的統治之下;在1358年締結的《扎達爾和平條約》(Zadar peace treaty)中,拉古薩作為匈牙利王國(Kingdom of Hungary,1000—1867)的附屬國獲得了相對的獨立。

15—16世紀是拉古薩的鼎盛時期,他們建立了「拉古薩共和國」(Republic of Ragusa,15世紀—1806,中世紀的城市共和國);發生在1667年的大地震中拉古薩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城市走向衰落;1699年,以將涅姆(Neum,東南方向空間距老城約51千米的港灣)出售給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3),以避免捲入奧斯曼帝國與前進中的威尼斯共和國的戰爭中去;1806年,為解除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1721—1917)與黑山聯合艦隊對城市長達一個月的圍攻(期間約有3,000枚炮彈落到城區),拉古薩共和國被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1815)連蒙帶騙地給佔領了;1808年,法蘭西第一帝國元帥馬爾蒙(Auguste Marmont,1774—1852)首先將拉古薩併入「義大利王國」(Kingdom of Italy,由拿破崙建立並任國王,1805—1814),不久又被納入法國控制的伊利裡亞行省(Illyria Province,1809—1814)的管轄範圍。

1815年拉古薩又被奧地利帝國(Austrian Empire,1804—1867)吞併,後受奧匈帝國統治,於一戰(World War I,1914—1918)結束的1918年歸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Kingdom of Serbia Croatia Slovenia,1918—1929),並更名為杜布羅夫尼克;二戰(World War II,1939—1945)期間又成為德國納粹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Croatia)的一部分;1944年10月,狄托(Josip Broz Tito,1892—1980)領導的南斯拉夫遊擊隊進入城市;隨著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Federative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avia,1945—1963)的建立,杜布羅夫尼克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一部分;在20世紀90年代的武裝衝突(1991年10月,杜布羅夫尼克遭到以塞爾維亞族和黑山族為主的南斯拉夫人民軍長達7個月的炮擊轟炸)中,有56%的城市建築遭到嚴重毀壞,老城城牆也遭到650次持續炮擊(前南斯拉夫國際戰犯法庭對組織圍攻的人民軍將領和官員進行了起訴,指揮炮擊杜布羅夫尼克的帕夫萊·斯特魯加爾將軍被判處入獄8年)……

歷史上的拉古薩曾是著名的商業和海事中心,也是海上列強的必爭之地。作為拉古薩共和國的首都(拉古薩、威尼斯、熱那亞、比薩和阿馬爾菲等都被稱作航海共和國),藉助航海貿易在這些城市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唯一一個在亞得裡亞海(the Adriatic)東岸地區與威尼斯競爭的國家。

3

杜布羅夫尼克城牆(Walls of Dubrovnik)是圍繞在老城周圍的防禦性石牆,初建於7世紀,當時的「城牆」類似於「木柵欄」。現城牆的大部分都是建於12—17世紀,與海相接的牆體最高25米,靠陸地部分的牆厚為4~6米,臨海部分的牆厚為1.5~3米,不間斷長度1,940米;共有5座城門、2個角樓防禦工事、3個圓形碉樓和14個方形碉樓(曾配備120多門火炮),以對海陸不同方向來敵進行炮火抵禦;陸地牆外還有護城河,早期的入口設有吊橋。這是歐洲最大最完整最複雜的城牆系統。

這座城牆保護了拉古薩5個世紀的平安與繁榮,被認為是中世紀最偉大的防禦系統之一。1979年,杜布羅夫尼克老城和很大一部分城牆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網絡圖片

派勒城門(Pile Gate)是杜布羅夫尼克的主要出入口之一,位於老城西部。外城門修建於1537年,是文藝復興風格的拱門,上方有城市的保護神聖布萊斯(St. Blaise)的雕像,由20世紀克羅埃西亞雕塑家伊凡·梅斯特羅維奇(Ivan Mestrovic,1893—1962)所雕刻;之後,再通過一座建於1460年的哥特風格3拱石橋,抵達和城牆直接相連的內城門。

普拉察大街(Placa Street)是杜布羅夫尼克老城的主幹道,從派勒城門一直延伸至另一端(建於1902年)的普羅切城門(Ploce Gate),全長292米。街道最初由紅磚鋪就,1901年改鋪石灰巖。因年代久遠,路面被踩踏磨光而散發著溫柔的光澤。

奧諾夫裡奧噴泉(the Fountain of Onovlio)位於普拉察大街始端,由那不勒斯(Naples,義大利南部城市)建築師奧諾夫裡奧(Onoferio)建造於1438年。噴泉為圓頂多邊形兩層結構,上層是精美的雕塑,1667年大地震時被毀,只剩下16個面具雕塑裝飾的出水口。噴泉位於入城的必經之處,是當時城市的飲用水供應系統。水源來自距杜布羅夫尼克12千米的裡耶卡小鎮(Rijeka),通過覆蓋溝渠引渡到這裡。長期以來這裡形成了一種習俗:進城的人都要在此洗手,以避免將「厄運」帶入城裡。現今的這裡永遠都坐滿了「歇腳」的遊人。

聖斯帕斯教堂(St. Spas Church)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天主教堂,也被稱聖救世主教堂,建成於1528年,為紀念在16世紀20年代的地震中遇難的人們而建。據說在興建時,全城的女性無論貴族還是貧民都參與其中。她們搬運石塊,捐出牛奶和雞蛋摻入石灰漿中,從而使教堂特別的堅固。發生在1667年的大地震,雖然導致了全城3/4的建築坍塌,但此教堂卻完好無損。

聖方濟各會教堂修道院(Franciscan Monastery & Museum)位於聖斯帕斯教堂右側,為克羅埃西亞最古老的宗教場所。始建於1317年,內設博物館、藥店(為歐洲最古老的藥店之一)和圖書館等。1667年被大地震破壞,現為後來重建的。

大門上方聖殤場面的雕刻完成於1498年。聖母伶子的造型帶有哥德式的剛毅,裙子的皺褶又透出文藝復興的氣息;院內一片綠色,連拱式柱廊和教堂混合著羅馬和拜佔庭的建築風格。主要藏品有15世紀銀質十字架和香爐各1件,以及18世紀來自耶路撒冷(Jerusalem,以色列首都)的耶穌(Jesus,前4—33)受難像,還有貝馬爾丁·古採蒂奇於1541年寫下的《殉教史》等。圖書館中藏有30,000 捲圖書和22件羊皮紙手抄卷以及1,500份極具價值的手寫文獻。

杜布羅夫尼克大教堂(Dubrovnik Cathedral,也稱聖母升天大教堂),建築外觀極為宏偉,很遠就能看見它那高聳的圓頂,是城市的地標建築之一。最初是在一座7世紀會堂的舊址上修建的;傳說得到了英國獅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1199,1189—1199)的資助(在1192年十字軍東徵返回英國時,他的船在附近的洛克魯姆島海域沉沒,因在此處上岸而倖免於難),於12世紀被擴建;之後又毀於1667年的大地震,於18世紀初在原有的基礎上將原本為羅馬式改建了這座巴洛克風格的替代品。這裡藏有百餘件11—18世紀的聖物,包括聖·布萊斯的鍍金的頭、手臂和腿等一批非常珍貴的藏品和畫作。

杜布羅夫尼克大教堂以精緻的聖壇,尤其是紫色大理石建造的聖約翰·尼波姆克(St John Nepomuk)聖壇而聞名。在宗教繪畫作品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掛在主聖壇後面的《聖母升天》三聯畫,出自義大利畫家提香·韋切利奧(Titian Vecellio,1490—1576)的創作室。

鐘塔(Bell Tower)建於1444年,高約31米,主要用於召集會議、發出火災警報和其他危險信息警示等。作為古城的地標之一,與聖方濟會修道院的鐘塔東西呼應。鐘塔上的圓球代表月亮的盈虧,下面兩個藍色方塊裡用羅馬和阿拉伯數字表示時間;頂部有兩個手持錘子的小銅人,被人們稱之為杜布羅夫尼克的雙胞胎「馬羅」和「巴羅」(Maro & Baro),整點時分「他倆」敲鐘報時(原本的小銅人現被放置於斯龐扎宮,鐘塔上現為複製品。

小奧諾夫裡奧噴水池(Little Onofrio Fountain),位居鐘塔右側的拱門旁,與派勒城門的奧諾夫裡奧噴水池遙相呼應。

斯龐扎宮(Sponza Palace)是少數在1667年大地震中倖存的建築之一。建造始於1516年,建築融合了哥特和文藝復興風格,由拉古薩共和國首席建築師米利切維奇(Paskoje Milicevic)主持設計,並實現了多種風格和諧相融的建築格局。一樓為文藝復興式敞廊,矩形內庭環繞連拱柱廊;二樓是威尼斯歌德式花窗;三樓則為晚期文藝復興式的小窗式的直立窗戶;外牆壁龕內有聖布萊斯的雕像,牆身刻著商人的信條:「我們禁止欺騙,當我們稱重時,上帝在一旁看著我們」。

斯龐扎宮最初作為海關大樓,由世界各地運來的物品聚集在此等待繳稅;中間的庭院完全被拱廊包圍,來自各地的商人們在此熱鬧非凡。16世紀末,該宮成為共和國的文化中心,受過良好教育的市民成立了專門的學院,大家圍坐在一起探討文學、藝術和當時的科學成就;拉古薩第一所學校也在此宮成立;後來又先後成為造幣廠、國庫和銀行等;如今被設為國家檔案館,館藏的手稿以及珍貴的歷史文獻可以追溯到近千年。由於保存如此珍貴的文獻,斯龐扎宮也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國家檔案館之一,館藏12世紀到共和國時期,以及19至20世紀的文獻,包括7萬卷手稿、10萬本書籍和文件,特別有價值的是一些法律文獻,如1272年的國家檔案,記錄當時商船、貨物和旅客的資料。

斯龐扎宮廣場是杜布羅夫尼克夏季盛典開幕式的舉辦地。

奧蘭多石柱(Orlando Column)是杜布羅夫尼克最美麗的藝術作品之一,人物有些呆萌,建於15世紀,矗立在斯龐扎宮和聖布萊斯教堂之間的中央廣場上。600年來,一直都是城市的自由與獨立的象徵。雕塑人物是中世紀最著名的騎士羅蘭(Roland,?—778,撲克牌中方塊J的原型,查理大帝麾下12崇高聖騎士之首,法國詩史《羅蘭之歌》即頌此人,經過文藝復興時期的過度加工,他成了不畏強暴勇者的代名詞)。

在古城一座小廣場上是1893年豎立的拉古薩自由詩人伊萬•貢杜利奇(Ivan gondolich,1589—1638)的青銅雕像。雕像基座的4個側面各有1幅奧斯曼時期的浮雕。

耶穌會士樓梯與教堂(the Society of Jesus Stairs & Jesuit Church)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樓梯,由羅馬建築師彼得·帕薩拉誇(Peter Passalacqua)設計,是通往拉古薩第一所大學和耶穌會教堂的必經之梯,氣派壯觀。耶穌會教堂矗立在大臺階盡頭的廣場上,儘管外表有一些滄桑,但其內部卻是出人意料的精美。

主教宮(Rector’s Palace),是一座哥特+文藝復興風格的宮殿,於15世紀末為新當選的拉古薩大主教而建,後又歷經多次重建,包括主教的辦公室、臥室、大禮堂、管理機構和一個地牢等。宮殿中庭內的巴洛克式樓梯是18世紀重建時加上的;還有一尊富有的船主和慈善家米霍·普拉卡特(Miho Pracat)的雕像(這是根據參議院1683年的決定而立)。他在城市經濟遇到極度困難的時候捐獻了大量財物,這在共和國存續的1,000年當中,他是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平民。

宮殿在歷史上也曾是「共和國」政府的所在地,現為文化歷史博物館,內部保存著拉古薩貴族的家具、畫像和紋章盾徽等,收藏有古代大師的畫作和共和國時期的錢幣、城市大門鑰匙以及其他珍貴藏品,向人們展現這座城市的光輝歷史。在夏季,這裡還經常舉辦音樂會。

聖布萊斯教堂(St Blaise Church)為巴羅克風格,是拉古薩人為紀念其守護神而建,1667年曾遭地震破壞,於1715年再建。這是一座最讓當地人起敬的教堂,其祭壇上的聖布萊斯雕像不僅躲過了地震和1706年的大火,使拉古薩人更加深信聖布萊斯是城市的守護神。

聖布萊斯是3世紀的殉道者,971年顯聖給拉古薩城內的一位教區主教團成員斯託伊科(Stojko),告訴他外敵正在附近海域部署,伺機突襲拉古薩。政府聽聞後便迅速採取行動,使人們免於被屠殺。自此,聖布萊斯就成為了拉古薩的主保人。

……

4

義大利語與威尼斯方言成為了拉古薩共和國文化和貿易的重要語言,從1472年到共和國滅亡,義大利語取代了拉丁語成為拉古薩的官方語言;同時,由於與附近和平共處的斯拉夫民族交流增多,並且受到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文化的薰陶,拉古薩成為了克羅埃西亞文學的搖籃。在這座城市裡先後湧現出弗朗科·薩凱蒂(Franco Sacchetti,1332—1400,詩人)、伊萬·斯託揚諾維奇(Ivan Stojanovic ,1829—1900,作家)等一批知名詩人、作家、語言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家、翻譯家、科學家、外交官、畫家、音樂家、歌手、演員以及奧運金牌得主等,真可謂是地傑人靈啊!

拉古薩的經濟與財富主要是來源於海上貿易,在出色的外交技巧幫助下,城市擁有了龐大的商業船隊航行於世界各地,商人們自由通行於陸地、海洋之間。他們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徵服,而是在一面書寫著 「Libertas」(拉丁語的自由)於顯著位置的白色旗幟引導下進行的貿易與航行。而這面旗幟是在1418年城市正式廢除奴隸貿易後被採用的。共和國的信條是:自由勝過黃金(NON BENE PRO TOTO LIBERTAS VENDITUR AURO)。可以看出,拉古薩人自古至今都是崇尚自由的。

杜布羅夫尼克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創辦於1950年的、一年一度的「杜布羅夫尼克夏季藝術節」,是一場持續45天的文化盛會,有40多個露天劇場,以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建築為布景,有國內外眾多的現場表演、音樂會、嘉年華和古典戲劇等精彩節目,年年都吸引著大批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文學家、詩人和作家匯集於此。2007年,被與全球貿易領導人俱樂部進行合作的編委會授予國際金質獎盃。

守護神聖布萊斯的雕像在老城隨處可見,他對杜布羅夫尼克的重要性如同聖馬可(san marco,基督教《聖經》故事人物,威尼斯的護城神)對威尼斯一般重要。每年的2月3日都是守護神和城市的正式節日,居民和尊重傳統以及自由與和平之權利的人都匯聚在城市中,以參加節日的遊行表演。節日慶典在許多方面體都現出人類的創造性:從儀式典禮到民間歌曲,從演出到傳統工藝(包括歷史上在慶典時鳴放武器的製作)。這個儀式的歷史可以回溯到1190年的某種形態,它增強了杜布拉古薩居民對守護神聖布萊斯的認同。

在漫長的歲月中,堅固的城牆和堡壘共幫拉古斯抵禦過7次圍攻,而最近一次就發生在1991年南斯拉夫人民軍長達7個月的圍攻與炮擊,導致杜布羅夫尼克老城一度在世界遺產名錄上消失。

今天漫步在老城之中,絲毫感覺不到杜布羅夫尼克曾經的創傷,所有的古蹟都好像在悠長的歲月中一直被寵溺著,婷婷玉立地等候著人們的讚嘆。

5

杜布羅夫尼克在一些著名的電影和戲劇中時常被提及,《海底兩萬裡》是麥可·凱恩(Michael Caine,1933—)主演的電影,其中一個角色就提到了:夢到自己是來自杜布羅夫尼克的小精靈

愛爾蘭劇作家喬治·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在1929年來到這座城市時感嘆到:「如果你想看到天堂到底是什麼樣子,那麼去杜布羅夫尼克吧!」82年後,隨著中世紀史詩奇幻題材電視劇《權力的遊戲》的熱播,又為這裡賞賜了一個新的別稱——君臨城

大美杜布羅夫尼克,輕易就把心遺落在亞德裡亞海萬頃碧波和美輪美奐的地球天堂中……」這裡的自然與人文都透著歡快愜意的地中海氣息。金色的陽光下蔚藍的大海,桅杆林立的港灣深邃誘人,白色的郵輪和鱗次櫛比的紅頂建築,蜿蜒伸展在緩坡之上的「小長城」,一一都呈現在眼前,令人美不勝收,意猶未盡……

推薦閱讀(與克羅埃西亞相關題材的圖文):


(文+圖:王永雲)

相關焦點

  • 美輪美奐的地球天堂——杜布羅夫尼克
    1979年,杜布羅夫尼克老城和很大一部分城牆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斯龐扎宮廣場是杜布羅夫尼克夏季盛典開幕式的舉辦地。 愛爾蘭劇作家喬治·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在1929年來到這座城市時感嘆到:「如果你想看到天堂到底是什麼樣子,那麼去杜布羅夫尼克吧!」
  • 杜布羅夫尼克,一座被稱為「天堂」的港口城市
    天堂是什麼樣子的?記得著名英國劇作家蕭伯納曾經說過: 「如果你想看到天堂到底是什麼樣子,那麼去杜布羅夫尼克吧!」杜布羅夫尼克,位於歐洲克羅埃西亞最南端,被譽為「亞得裡亞海的明珠」。杜布羅夫尼克依山傍海、風景優美,被譽為人間天堂。
  • 如果你想看到天堂是什麼樣子,去杜布羅夫尼克吧
    蕭伯納曾經說過:「如果你想看到天堂是什麼樣子,那麼去杜布羅夫尼克吧!」這個像天堂一樣美麗和靜謐的杜布羅夫尼克位於克羅埃西亞南部,建於公元7世紀。杜布羅夫尼克倚山傍海,風景怡人,是歐洲中世紀建築保存比較完好的一座城市,被譽為「亞德裡亞海的明珠」 「最佳歐洲旅遊點」「全球十佳夢幻求婚地點」及「世界十佳郵輪停泊點」 「城市博物館」等數不完的美稱。它也在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最近的它也從老城變成了一個網紅打卡地,因為它是《權力的遊戲》的取景地。
  • 亞得裡亞海明珠,想看天堂的美景,就去杜布羅夫尼克吧!
    沿著亞德裡亞海岸分布著一串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最耀眼的就是杜布羅夫尼克。拜倫稱之為"亞得裡亞海明珠";蕭伯納說:想看天堂的美景,就去杜布羅夫尼克吧!杜布羅夫尼克歷史上是"拉古薩"共和國的首都,和平繁榮,一度比肩對岸的威尼斯共和國,莎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商船就來自這個城市。
  • 海與城描摹的「天堂」· 驚豔了時光的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市鐘樓上的鐘建於1444年,上面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小銅人在整點的時候用小錘子敲鐘報時,被人們稱為杜布羅夫尼克雙胞胎「Maro 和 Baro」,也叫做Zelenci。觀賞杜布羅夫尼克美景的最佳地點無疑是Srd山頂,在這裡可以將杜布羅夫尼克360°全景盡收眼底,晴朗的白天最遠可以眺望60公裡,遠處的大海,仿佛延伸到海中的紅房頂,壯美的景色讓人心曠神怡。
  • 亞得裡亞海的明珠——杜布羅夫尼克
    它綿延的海岸線上點綴著幾顆亮眼的明珠,比如我們熟知的水城威尼斯,又比如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位於克羅埃西亞狹長海岸線的最南端,曾被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形容為「人間最像是天堂的地方」,英國浪漫詩人拜倫為其取了一個美麗的稱號:亞得裡亞海明珠。
  • 看,美麗的杜布羅夫尼克!
    期間與會各方共同制定和發表了《杜布羅夫尼克綱要》。而杜布羅夫尼克,這座對大多數國人來說,相對較為陌生的克羅埃西亞港口城市也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杜布羅夫尼克是克羅埃西亞最大的旅遊中心和療養勝地。整座城市倚山傍海,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是一座具有鮮明中世紀風貌的古老城市。1979年杜布羅夫尼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去景色優美的杜布羅夫尼克!
    去景色優美的杜布羅夫尼克! 派勒城門是杜布羅夫尼克的主要入口之一,位於老城的西部,也是遊覽杜布羅尼克老城的起點。杜布羅夫尼克鐘樓,幾乎在杜布羅夫尼克老城的各個角落都能望見這鐘樓,棕褐色的圓頂映襯著蔚藍天空,成為杜城地標式的風景。
  • 克羅埃西亞——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14.12 海事博物館 Maritime Museum杜布羅夫尼克 海事博物館建於1941年,最初目的是為了舉辦名為「 杜布羅夫尼克 航海線路」的展覽。1987年開始成為 杜布羅夫尼克 博物館的分館,位於1979年大地震後重新修建的 聖約翰 城堡內。1986年海事博物館開始舉辦長期展覽,館藏超過4000件藏品,集中體現了 杜布羅夫尼克 及其周邊地區的航海歷史。展品中有可追溯到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的船體模型,旗幟,大炮和其他武器,航海日誌等等物品。博物館內的圖書館還存有大量稀世書籍和文獻資料。
  • 遊覽杜布羅夫尼克景點的旅行
    杜布羅夫尼克是克羅埃西亞最著名的海濱城市。有著數百年的歷史和雄偉的防禦工事,在這個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景點中,有很多景點可以看到。以下是一些你參觀時不應該錯過的。杜布羅夫尼克的城牆提供了城市和周圍名勝的最佳景色。一點點費用就能讓你步行1600多英尺。
  • 探訪克羅埃西亞——杜布羅夫尼克
    不過,小編今天可不是跟你們嘮嗑這部劇,而是要跟你們推一推劇中的君臨城,也就是克羅埃西亞的杜布羅夫尼克。在這部劇播出之後很多人一直以為這只是製作組搭的景,結果沒想到居然真實存在。當然,在國內來說這個地方還算是小眾的,因此今天就跟著小編我來好好認識一下這個小鎮吧。
  • 杜布羅夫尼克旅遊攻略,帶你看看人間天堂的樣子
    大家應該都是透過美劇《權力的遊戲》得知杜布羅夫尼克這個美麗的地方,它是第四季的外景拍攝地,龍母的好幾場戲就是在這完成的拍攝。這裡擁有令人驚嘆的環境,中世紀的老城風景如畫的石牆和閃閃發光的大海在夕陽的照射下變得更加美麗。
  • 杜布羅夫尼克10個熱門旅遊景點
    杜布羅夫尼克被稱為「亞得裡亞海的明珠」,美麗的杜布羅夫尼克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景點。杜布羅夫尼克的史特拉敦3 杜布羅夫尼克大教堂和財政部美麗的杜布羅夫尼克大教堂也被稱為聖母升天大教堂涼廊廣場位於老城中心的東北部,擁有杜布羅夫尼克一些最著名的建築和公共古蹟。
  • 亞得裡亞海上的明珠: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以前叫拉古薩,在公元7世紀以前是羅馬帝國的一個城邦,14世紀到19世紀,杜布羅尼科一直作為一個獨立的拉古薩共和國存在。也是因為這7個月的炮火,杜布羅夫尼克老城遭到了損毀,被聯合國科教組織認定為瀕危遺產,不過好在現在它的大部分建築都恢復了原貌。從城門進入這座老城就像是打開了中世紀的潘多拉魔盒,這些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的建築都能把你拉到那個年代。
  • 杜布羅夫尼克:修建於16世紀的防疫隔離房屋
    這是4月15日在克羅埃西亞南部沿海城市杜布羅夫尼克拍攝的防疫隔離房屋。 這處位於杜布羅夫尼克舊城城牆外的防疫隔離房屋修建於16世紀,是當時人們為了防範外來者帶入傳染病採取的措施之一。新華社發(耶拉維奇攝)這是4月15日在克羅埃西亞南部沿海城市杜布羅夫尼克拍攝的防疫隔離房屋。 這處位於杜布羅夫尼克舊城城牆外的防疫隔離房屋修建於16世紀,是當時人們為了防範外來者帶入傳染病採取的措施之一。 新華社發(耶拉維奇攝)這是4月15日在克羅埃西亞南部沿海城市杜布羅夫尼克拍攝的防疫隔離房屋。
  • N次易主的杜布羅夫尼克,海濱古城風景迷人,當地女人顏值很高
    之前還有位英國著名的劇作家曾評價杜布羅夫尼克:如果你在去世之前好奇心發作,想要看看天堂到底是什麼樣子,那麼就去杜布羅夫尼克,天堂和它一模一樣!這座有著濃鬱中世紀風情的古老沿海城邦,位於風景秀麗,綠意盎然,氣候宜人的巴爾幹半島達爾馬提亞地區,隔著亞得裡亞海與亞平寧半島相望。
  • 克羅埃西亞的著名古城——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是克羅埃西亞的一座古城,也是亞得裡亞海上的又一顆明珠。一部《權利的遊戲》的影視劇讓這個建於7世紀的古城名聲大噪。劇中君臨城的眾多場景都是在杜布羅夫尼克古城取景。杜布羅夫尼克古城依山傍海,三面臨海背靠半島,整個城由一個長度大約2公裡的古城牆所包圍。古城牆之外就是蔚藍的大海,可能當時建設古城的時候,設計者考慮了更多的外敵會從海上入侵,才會故意修築這麼一條防禦性很強的古城牆。從城內可以登上這條古城牆漫步,能夠從一個外圍的角度更好地領略古城建築群的風貌。
  • 杜布羅夫尼克,是計劃前往克羅埃西亞的必遊之地
    克羅埃西亞文化遺產中最美麗的寶石,杜布羅夫尼克老城,位於達爾馬提亞陽光最充足的旅遊區 - 杜布羅夫尼克地區的最南端。該地區由杜布羅夫尼克 - 內雷特瓦縣(Dubrovnik-Neretva County)組成,橫跨海岸線。
  • 具有中世紀風貌的古城—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位於達爾馬提亞海岸南部石灰巖半島上,是克羅埃西亞東南部港口城市,被稱為「亞德裡亞海上的明珠」。風景綺麗、氣候宜人,是克羅埃西亞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倚山傍海,林木茂盛,也是具有中世紀風貌的古城。1.杜布羅夫尼克古城區杜布羅夫尼克分為舊城和新城,舊城保存著一些14世紀到16世紀的古老建築。古城區的建築風格多樣,多種建築風格紛紛呈現,也讓古城區有了「城市博物館」之稱。
  • 斯洛維尼亞 +克羅埃西亞 萊德湖/薩格勒布/杜布羅夫尼克
    ,遊覽湖水倒映著懸崖上的【布萊德古堡】★充滿歷史文化的古城首都-【薩格勒布】★觀克羅埃西亞最著名的自然景觀區【十六湖國家公園】★聆聽世界獨一無二的【海浪風琴】★二千年前由羅馬皇帝所興建的古城,【戴奧克裡先宮】★參觀夢幻之都-【杜布羅夫尼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