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香芋 享譽瓊州

2020-12-21 海南日報數字報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對儋州的芋頭種植戶來說更是如此。生長期長達一年的香芋,這個時候終於在土地深處醞釀成熟。連根拔起後,在山泉水中洗淨泥土,褐皮白肉的芋頭露出了真面目。「去年種3畝芋頭賺了3萬多元,希望今年又有好收成。」芋頭種植戶羊進南滿懷期待地說。

  羊進南的期望不難實現。今年,儋州市政府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市場需求,著力打造九大農業知名品牌,其中儋州香芋赫然在列。儋州計劃通過樹品牌,使香芋這一在當地有著悠久種植歷史的農作物煥發生機,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新路子。

  昔日果腹物 今成「香餑餑」

  儋州香芋,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芋頭、芋艿,是天南星科植物的地下球莖,因其煮熟後甘甜又有香味,吃後滿嘴留香,故當地人又稱之為「香芋」。

  儋州香芋種植歷史悠久,具體始於何時難以考據,但可以明確的是,北宋時期蘇東坡謫居儋州時,當地人多吃芋頭、喝白水聊以果腹。冬天,內陸運米的船到不了海南,東坡先生無米下鍋,也只得靠芋頭、白水維持生活。

  不只是落難的東坡先生,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芋頭都是儋州人賴以充飢的糧食。今年83歲的羊顏南老人,是儋州市中和鎮羊宅村人。老人告訴記者,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儋州當地物資極度缺乏,糧食緊缺時,各家各戶都種芋頭以作口糧。「芋頭好種、好管,可以自己留種苗,所以我們儋州人都喜歡種芋頭。」羊顏南說。

  儘管笑稱自己是「吃芋頭長大的」,但耄耋之年的羊顏南老人仍愛吃芋頭。如今,儋州香芋市場行情看漲,一斤可賣到2塊錢左右,3畝多芋頭地,成了羊顏南老人家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當前正是芋頭收穫的季節,羊顏南老人也沒有閒著,搬個板凳坐在芋頭田附近的清溪中,幫忙洗去芋頭表面的淤泥。記者注意到,年事甚高的羊顏南老人鬚髮斑白,牙齒也所剩無幾,但精神矍鑠,幹起活來絲毫無疲態。同行的儋州市農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說,這可能和老人長年食用香芋有關。

  羊顏南老人的兒媳許二女介紹,老人很勤勞,身體也還硬朗。家中除了種有3畝多芋頭,還種有水稻、番薯、花生等農作物,但芋頭是家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目前芋頭價格好,一斤能賣到1.8元-2元,一畝芋頭除去成本還能賺到8000多元。」許二女高興地說,芋頭已成了當地人愛吃、愛種的「香餑餑」。

  市場行情好 香芋成規模

  芋頭的生長周期長達一年,每年七月份開始下種,在生長期時,莖稈粗壯高挺,青綠色的葉子寬大繁茂。到了成熟期,也就是到第二年,莖稈和葉子逐漸變小,土地裡的果實則越長越大。到八九月份,芋頭的葉子逐漸枯萎,莖稈高度只有20公分左右,這個時候,土地深處的醞釀終於成熟。

  羊宅村位於中和鎮螞蝗嶺腳下,得益於當地肥沃的土壤和清甜山泉水,村裡種出來的香芋品質好,褐皮白肉,口感又香又粉。據儋州市農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羊宅村一共40多戶,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有兩三畝香芋,全村香芋種植面積超過100畝,是儋州香芋種植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眼下正是儋州香芋的上市時節,記者來到儋州市中和鎮羊宅村看到,八九名村民正忙著收香芋,一家人分工合作,一人負責採收、搬運,其他人則負責分揀、清洗。清洗完畢的芋頭,直接運到市場銷售,或賣給收購商。

  58歲的村民羊進南也是種植香芋的積極戶,去年香芋賣到2.3元-2.5元每斤,他的3畝地賺了3萬多元。「今年香芋剛剛開始採收,到目前為止賺了8000元左右。」羊進南告訴記者,為了錯峰上市,他家從去年7月份開始,分三批種了共3畝儋州香芋,目前第一批已經成熟,主要根據收購商的訂單和市場的需求來採收,避免因集中上市導致價格滑落。

  據儋州市農技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儋州種植的主要以本土品種長坡香芋為主。為樹立儋州香芋品牌,提高香芋品質,今年儋州市又引進了一些新品種,扶持和引導農民試種。目前儋州全市共種植香芋約2000畝,已初具規模。

  打造名品牌 香「芋」滿瓊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和對健康生活的追求,營養價值極高的香芋被人們重新認識,它已不再是昔日窮苦人家的果腹之物,而是以一種綠色、健康食物的身份被端上餐桌,因而其價格也水漲船高。

  為了樹立儋州香芋品牌,促進農民增收,今年儋州市政府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市場需求,著力打造包括儋州香芋在內的九大農業知名品牌。由政府出資引進良種,引導農民擴大種植面積,並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進行宣傳推廣,力促儋州香芋成為知名農業品牌。

  據介紹,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儋州香芋如今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正通過各種渠道銷往省內各地,進入千家萬戶。此外,以儋州芋頭協會為主的民間組織,正在積極搭建產銷對接平臺,通過電視購物、121移動分銷平臺等渠道銷售儋州香芋。

  儋州芋頭協會負責人李茲建介紹,目前儋州香芋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海口、三亞等地許多酒店以香芋為食材烹製的美食,其原材料就產自儋州。「目前儋州香芋的市場行情非常不錯,為了確保一年四季均有供應,我們正在引導農戶分批種植、錯峰上市。」李茲建說。

  (文/白竹 振安 張琳 圖/舒曉)

  相關連結

  儋州香芋的營養價值

  儋州香芋,又稱芋頭、芋艿,因其味甜且香,故被當地人稱為「香芋」。

  芋頭營養豐富,含有粗蛋白、澱粉、多種維生素、較高的鈣和無機鹽等多種成份,具有補氣養腎、健脾胃、強身健體之功效,既是製作飲食點心、佳餚的上乘原料,又是滋補身體的營養佳品。

  中醫認為,芋頭有開胃生津、消炎鎮痛、補氣益腎等功效,可治胃痛、痢疾、慢性腎炎等。根據營養分析,芋頭為鹼性食品,能中和體內積存的酸性物質,調整人體的酸鹼平衡,產生美容養顏、烏黑頭髮的作用,還可用來防治胃酸過多症。

  芋頭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可作為防治癌瘤的常用藥膳主食。在癌症手術或術後放療、化療及其康復的過程中,有較好的輔助作用。

  香芋美食

  芋頭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澱粉、礦物質及維生素,既是蔬菜,又是糧食,可熟食、幹制或制粉。芋頭口感細軟,黏嫩爽口,既能做菜餚又能做各種各樣的零食,酥脆又可口。

  香芋的食用方法很多,煮、蒸、烤、燒、炒、燴、炸均可。最常見的做法是把芋頭煮熟或蒸熟後蘸糖吃;芋頭燒肉或將芋頭切成丁塊,與玉米摻在一起煮粥。海南人常吃的芋頭扣肉、芋頭燒雞、南瓜芋頭煲、剁椒芋頭等,就是以芋頭為食材的美味佳餚。

  (白竹 振安 張琳整理)

  香芋食譜

  香芋排骨

  食材:豬小排、芋頭、食鹽、雞精、生抽、澱粉、植物油、芝麻油、白砂糖。

  做法:香芋去皮,切成末;排骨用少許的鹽、生抽、一點砂糖、一點雞粉、植物油、一匙澱粉,拌勻,醃製備用;將香芋丁加入排骨中,拌勻,再澆上一點芝麻油;蒸鍋燒開水,入鍋,隔水蒸15—20分鐘左右即可。

  椰汁香芋西米露

  食材:西米、芋頭、椰汁、白糖。

  做法:接一鍋清水,燒開,放入西米,中火一邊煮一邊攪拌,約15分鐘至西米半透明的時候,關火燜10分鐘直至完全透明,過冷水,把粘液衝洗乾淨備用;香芋去皮,切成塊狀,蒸鍋蒸約20分鐘至粉糯(筷子能輕鬆穿過),備用;把椰汁倒到鍋裡,加入適量的清水加以稀釋,再加入適量的白糖,煮開,倒入香芋和西米攪拌均勻即可。

  了解或購買儋州農產品請掃二維碼登錄中國移動分銷第一平臺121店海南儋州館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芋」見儋州「香」滿瓊州
    儋州香芋吃起來甘甜味美,獨特的清香更是讓人餘味不絕,所以取名香芋。這段時間是儋州香芋的上市時間,農戶們開始忙碌了起來。據了解,今年儋州香芋的上市價格不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是秋風送爽時 儋州香芋正芬芳
    芋頭,在海南農村常見而又不起眼。然而,在儋州市政府精心扶持下,芋頭成為當地一個新的農業品牌——儋州香芋。在儋州,芋頭得到越來越多農民青睞,大家爭相種植,從自給自足式靠天種植到以產定銷科學種植,全市香芋種植突破3000畝,成為海南又一個熱帶高效特色農業典型。  又是一個豐收年  「今年芋頭收成不錯,一畝共採收5000多斤,賣了近萬元,還有一畝下個月採收。」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追求更有質的經濟發展
    「這充分說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支持厚愛下,儋州去年被批准設立地級市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特別是近半年以來,海南省委、省政府及儋州市委、市政府努力將新興地級市的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不斷追求更加有質量的經濟增長,成效彰顯。」中改院院長助理夏鋒評價道。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州濟州 絲路姊妹
    ■ 本報特派記者 周元 杜穎 曹健  對在海南生活多年的人來說,即使是第一次來濟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文峰塔 百年風雲錄
    ■ 本報記者 易宗平  到人文底蘊深厚的儋州旅遊,有多處景點頗有文化氣息。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旅遊走上快車道
    ■ 本報記者 易宗平  特約記者 謝振安 通訊員 陸勝  「這次參加2013首屆海南雪茄文化旅遊節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打好九張農產品特色牌
    像汪平那樣當作「伴手禮」的特色農產品,在儋州遠不止於黃皮。  位於那大城區的儋州品牌農產品直銷店,陳列著琳琅滿目的本土農產品。店長嚴文靜說,有38家企業籤約供貨,地方特色農副產品近40種。  作為農業大市的儋州,目前已培育出了100多種初具規模和知名度的農產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她書寫於瓊州大地,開篇於1950年的5月7日,歷經63年風雨滄桑,收錄20818期的輝煌,朝著無盡的遠方鋪展———她就是《海南日報》!她與時代同步,與海南同行,見證了瓊島60多年間震撼天地人間的悲喜歡樂、風雨陽光,鑄就了海南經濟社會發展完整的歷史鏡像,積澱下一圈圈厚重的海南年輪,屬於黨和人民的新聞實踐的鏗鏘足音,在瓊州大地踏響。
  • 海南日報數字報-桄榔的古時情緣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圖\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桄榔,是一種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印跡的熱帶植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國慶黃金周旅遊收入創新高
    今年國慶黃金周,包括東坡文化旅遊區在內的儋州各知名景區景點、鄉村旅遊點推出豐富的特色體驗活動,受到市民遊客歡迎。  據統計,10月1日至7日,儋州接待遊客19.99萬人次,同比增長23.7%;實現旅遊總收入9805.8萬元,同比增長24.2%。其中接待過夜遊客11.32萬人次,同比增長29.1%。  「『探親+旅遊』是這個國慶假期的旅遊亮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廣物地產獻禮儋州
    2月8日上午9時,儋州城內鑼鼓喧天、禮炮齊鳴,廣物·雅拉湖畔體驗中心盛大開放了!
  • 儋州敬字塔:敬惜字紙供奉孔丘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況昌勳 於偉慧 特約記者 謝振安  海南古塔  瓊之有士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全力推進城市提檔升級
    ■ 本報記者 易宗平  海南故事  歷史,賦予了儋州厚重的底蘊。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設置儋耳郡;公元622年,唐高祖設置儋州,領儋縣等地3956戶;1988年,海南建省,儋縣隸屬省管轄;1993年,國務院批准撤銷儋縣,設立縣級市儋州市;2008年,省委五屆三次全會上,明確儋州建設海南西部區域中心城市定位;2015年,國務院批覆設立地級市儋州市;2017年,省第七次黨代會上,再次強調將儋州建成海南西部區域中心城市。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書院串起海南千年文脈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通訊員 岑明道  9月10日是我國第三十三個教師節。自古以來,師者的標杆和模範作用,何其重要。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發展在加速 投資環境立頭功
    海南鼎尚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桂金德感慨地說:「儋州最大的優勢,就是投資興業的環境。」6年前,桂金德從安徽來到儋州市那大城北新區考察時,不少地段還是荊棘、雜草,但他仍然陸續將10億元資金投入到這裡,建起了鼎尚時代廣場,成為儋州網際網路產業的「大本營」。  除了「網際網路+」等新型產業異軍突起,儋州三次產業發展均勢頭強勁。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加強農墾藍洋片區建設
    本報海口5月15日訊 (海南農墾報記者張佳琪)「泡溫泉,去儋州藍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城鎮化拓出全域發展路徑
    「一市」即建設海南西部中心城市;「雙城」即建設那大城區、濱海新區;「三大功能區」即建設北部濱海經濟區、中部綜合功能區、南部生態保護區。  明晰的發展戰略,使儋州拓出全域發展路徑,不僅演繹精彩的「雙城記」,而且湧現出一批風情小鎮,並將規劃編制延伸到村莊。特別是「雙城」定位,使儋州開始由「內陸時代」轉向「濱海時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明代海南先賢丘濬的《送林黃門使滿剌加國序》,一直被瓊、馬兩地學者認為是海南人出使馬來西亞的最早記載,那位姓林的使節名叫「林榮」,成化十七年(1418年)出使滿剌加(今馬六甲);而據《瓊州府志》的記載,也可推斷出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之前,已有海南人私訪馬來半島。  海南人成規模遷居馬來半島的時間,當在最近的200年。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石花水洞:別有洞天引客來
    本報那大6月15日電(記者梁振君 通訊員郭海濱)「沒想到這裡竟別有洞天,其洞內發育生長的『一石二花』,不光是海南獨有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跑海鴨「跑」出一條產業化之路
    儋州逢秋瓜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漢洲,是儋州最早推動跑海鴨養殖生產成規模、成產業鏈的人之一。他說,早在2001年,他就在排浦鎮禾豐村入海口附近清理河湖或池塘,開始養殖跑海鴨,該合作社也利用鴨糞種植蔬菜。  據了解,儋州跑海鴨主要在海頭、排浦、白馬井、新州、峨蔓、木棠、光村等鎮飼養。近年來,儋州市按照「調精做優第一產業」的思路,大力發展跑海鴨養殖,積極打造儋州跑海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