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中國的名門望族,劉氏、李氏、楊氏、趙氏估計都不甘示弱,也的確,這些都是帝王大姓,誰敢不服。可偏偏中國歷史就把「華夏首望」的美譽頒給了「琅琊王氏」,它才是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
下來我們來看看琅琊王氏的興衰歷史。
琅琊王氏的祖先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大將王翦,他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秦滅六國時,除了韓國以外,其他五國都是被王翦父子所滅。王翦祖孫三代王翦、王賁、王離,都被秦始皇封為列侯,這在秦朝僅此一例。
接下來王家的大人物是,王離長子王元的曾孫王吉,他在西漢官至博士諫大夫,王吉祖孫三代王吉、王駿、王崇都官至高位,並以賢著稱。
王崇兒子王遵,在東漢光武帝時拜太中大夫,封向義侯。王遵之子王音任大將軍掾,王音又有四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名叫王融,官至南康尹。王融的兩個兒子以孝著稱,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故事,主人公就是長子王祥。
琅琊王氏到了晉朝時期達到鼎盛。王氏家族本來世居琅琊臨沂,到西晉末年時天下大亂,五胡亂華,王氏家族衣冠南渡,舉族遷到金陵。即使遷到江南,但他們一直以北方地名作稱呼,沒有改變。
到了東晉時期,司馬睿在王導、王敦為代表的王氏家族擁立下登基稱帝,於是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當時除了王導擔任丞相、王敦掌握兵權以外,朝野上下四分之三的官員都是王家人或與王家有關係,王氏家族尊寵至巔。
當時王敦已經有了謀反自己當皇帝的想法,可惜沒有成功。
晉明帝即位後,重用外戚庾亮,這時王氏家族的勢力才稍微被制衡了一些。
到了南北朝時期,王氏家族的聲望依舊很大,但實力明顯減弱,這時主要是文學方面的名人,比如齊梁時期的一代儒學大師王儉,還有當時知名的詩人王融(跟祖先的重名了)、王籍、王褒、王肅等。
到唐朝時,琅琊王氏仍有四人擔任過宰相,分別是王摶、王璵、王睿、王方慶,但這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相比,可謂是滄海一粟了。琅琊王氏的輝煌就此沒落。
按《二十四史》所記載,從東漢開始到封建王朝結束,琅琊王氏共出了35個宰相、36個皇后、36個駙馬和186位文人名仕。
遺憾的就是這麼一個華夏首望的家族,可惜沒出過皇帝,人們能想到王姓皇帝,估計也就是那個被後世唾罵的王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