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第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整裝準備進入方艙
2月4日,由9家醫院102人組成的一支「逆行者」醫療隊伍從彩雲之南奔赴荊楚大地,他們夜以繼日地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抗爭,用奮勇向前、執著堅守和無私無畏的精神,在主戰場武漢「疫線」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晚上12點還在練穿脫防護服
雲南省第二批援助湖北省醫療隊由12名男護士、88名女護士、1名領隊和1名聯絡員組成,這是我省首批奔赴主戰場武漢的醫療隊。抵達當地後,面對陌生的環境、醫療物資稀缺和不斷蔓延的疫情,如何保證隊員的安全一直縈繞在領隊陳靜的腦海中。5日、6日,全隊進行了連續的會議討論和培訓,除了召開臨時黨支部成立大會,還重溫入黨誓詞堅定大家的決心和信心。
做好自我防護至關重要,因為這是救助病患的首要條件。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控管理科李六億教授為隊員講解新冠肺炎的防控知識後,大家開始反覆練習防護服的穿脫和相關操作。「起初,隊員們一起集中學習穿脫,後來要求個人在房間練習,還要將穿脫的每一個動作變為肢體記憶。」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護師張定芝說,那幾天,晚上12點都還有「戰友」在不斷練習。
經過前期專業化的操作、理論培訓和充分準備,2月8日護理醫療隊開啟在江漢方艙醫院的奮戰模式,護理隊被編為10個小組,實行24小時4班倒制度,每一班安排10人進艙。「因方艙醫院收治的是都是輕症患者,護理工作主要圍繞生活照護、基本生命體徵監測、心理疏導等多方面展開。」領隊陳靜告訴記者。
「96後」男護士絕不拖後腿
24歲的曾鑫來自雲南省中醫醫院,是該院骨科15個護士中唯一一名男護士。出徵當日下飛機後,大家在開往駐地的公交車上交流時,他才發現自己是醫療隊裡年齡最小的隊員。
小夥子年齡雖小,做事卻一點不含糊。由於多數隊員都是女性,搬運或分發較重物資時,曾鑫和其他「戰友」一樣,總是搶活幹。在艙裡,防護服時間穿久了會導致呼吸困難,動作太大也可能會把防護服扯破,從而發生職業暴露,所以必須時刻小心謹慎。「下班前的兩個小時最難熬,此刻體力已消耗殆盡,氧氣不夠還會出現頭暈甚至頭疼。」曾鑫說,咬著牙忍忍就過去了,絕不能拖大家的後腿。
「其實,來到這裡的每個人可能都做過最壞的打算,大家也在竭盡全力做好防護,希望能一個不少的回去。」曾鑫向記者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雲南省第二批援助湖北省醫療隊隊員為隊友檢查防護裝備
方艙內外是不同的考驗場
不用透過「酒瓶底」鏡片看世界,一直是雲南省腫瘤醫院乳腺外一科護士劉家東最迫切的願望。
2月9日凌晨2時,劉家東戴著1000度的近視眼鏡和護目鏡第一次進艙。沒隔多久,不僅護目鏡起霧,眼睛也被雙重擠壓導致無法睜開,為此,他冒險將頭上的防護服往外拉伸一點。吃一塹長一智,待第二次進艙時,他不得不換上了隱形眼鏡,「我深知被感染的風險大大增加,但離開眼鏡就什麼都看不清,每天回去給自己量體溫才安心。」
有一天,一名患者哭著找到劉家東,說自己全家都被感染了,丈夫在方艙醫院接受治療,孩子爺爺在酒店隔離觀察,家裡只剩下4歲的女兒和奶奶。在排查過程中,奶奶也被感染要送往醫院,孩子沒人照顧。「病人情緒激動,撕心裂肺地堅持要出艙,稱就算死也要和孩子在一起。」面對眼前的這一幕,劉家東和「戰友」都哭了,立即向總臺匯報,最終孩子和其爺爺都確認安全,大家心裡懸著的石頭才落下。事後,劉家東感慨萬千:人類在災難面前如此渺小,抗擊疫情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希望遠在山西老家的父母健康平安。
後來,經過協調,劉家東儘量留在外圍做後勤工作,「外面只留有一部對講機,心理壓力甚至比艙內大,因為會擔心艙內的『戰友』是否會暴露或者發生其他特殊情況。」
雲南省第二批援助湖北省醫療隊逆行走向江漢方艙醫院
用心用情增強患者自信心
常言道,「病人有時候不一定死於疾病,而是死於恐懼本身」,因此,關注病患的心理健康也是治療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為了增強艙內患者的信心,經過一番激烈地討論後,隊員們決定在工作之餘為16個艙的患者折千紙鶴。然而,花花綠綠的紙又該去哪裡找?辦法總比困難多,大家將帶來的筆記本一頁一頁撕了下來。
「很多隊員不會疊,會疊的隊員就錄製視頻教他們學。」雲南省腫瘤醫院護士崔鵬宇說,大夥用紙疊了千紙鶴、星星和心形摺紙,在上面寫滿對患者的祝願,再串成風鈴式的掛件,掛在每一個艙門口。 「雖然看不到你們的容貌,但我能感受到你們就是我們的家人。」看到這份飽含祝福和情誼的心意後,一名患者深有感觸地說。
在溝通過程中,隊員們還發現多數患者沒有去過雲南,但對這片熱土充滿了嚮往。「如何讓他們更直觀地感受雲南?」正巧,指揮部送來的一批生活物資裡有雲南特產的鮮花餅。於是,大家將捨不得吃的鮮花餅送到了上百名患者手上。
隊員們的良苦用心被艙內一名病患老大爺看穿了,他為醫療隊送來自己創作的漫畫,內容是醫護人員救助病患時的場景,漫畫上方寫道「信心比金子更寶貴」。
談及方艙醫院病人的特徵時,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護士陳保利用焦慮二字來形容。他解釋稱,新冠肺炎患者被統一安置在隔離點,心理上會出現一個反應過程,主要表現形式是失眠、早醒、難以入睡。教他們打太極,做洗手操、學按摩的目的是讓他們團結到一起,放鬆心情的同時也轉移一下注意力,這些工作需要同步開展。
江漢方艙休艙,雲南省第二批援助湖北省醫療隊合影
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方艙醫院」是機動醫療場所,具有緊急救治、外科處置、臨床檢驗等多種功能,而江漢方艙醫院是武漢開放床位最多、累計收治人數最多、累計出院人數最多的方艙醫院。雲南護理醫療隊在此收治的病人最多時候達317人,意味著一個護理人員至少要照看近30名病人。
據陳保利介紹,護理人員在方艙的具體工作是領取和發放生活物資、監測生命體徵、抽血、咽拭子標本採集、開展健康宣教、幫助轉移病人等,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風險重重,一個人根本無法完成,需要團隊成員之間默契配合。
此前,每次去總臺領一堆物資回病房,陳保利總是累得夠嗆,令他感動的是,從某一天開始,總有一些病人在樓梯口等著他們回來,不僅一起搬運物資還幫著分發。抽血或採集標本時,病人會提醒護理人員小心一點,擔心其把防護服弄破,並稱「我們是傳染源,你們不能暴露。」……
病患一個細微的舉動,讓陳保利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醫患本就是同一戰壕的戰友。記者留意到,在一個名為「江漢方艙武漢家人」的微信群裡,雲南醫療隊和病人們閒暇時就「吹殼子」,還分享一些健康小常識,大家聊得熱火朝天。
3月4日,這支護理醫療隊迎接著各方審視的目光,交出了一份「滿月」答卷,截止3月6日8時,總護理數近13萬人次,累計出院 208 人。隨後,雲南省第二批援助湖北省護理醫療隊被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表彰為「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
「我們輪休待命的隊伍,時刻準備著再上戰場。」在陳靜看來,他們只是做了醫務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方艙醫院猶如一艘大船,給予了諸多「落水者」求生的希望,如今,「關門大吉」是勝利在望的最強信號,這一段歷史和中國經驗也將被銘記。
雲報集團全媒體記者 陳飛 熊強 攝影報導 3月10日發自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