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紀委縣監委主要負責人在大泉村與村民舉行懇談會現場解決實際問題。
紅網時刻 記者 石珊 衡陽報導
泥巴路變水泥路,荒山地變花果山,農網改造和光纖入戶全部完成,圖書室、宣傳欄、健身場地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近年來,衡東縣石灘鄉大泉村村民真切感受到身邊的這些變化。
石灘鄉大泉村位于衡東縣西南部,距離縣城35公裡,由原大泉村、大新村、蓮花村3個村合併而成,「偏、遠、窮」是該村長期以來的代名詞。2015年4月,衡東縣紀委監委選派第一書記、組織駐村幫扶工作隊和紀檢監察幹部進村幫扶。
不忘初心:嚴守扶貧工作底線
2017年底,按照全省統一安排,扶貧系統進行數據清理,要求把不符合貧困條件的人員納為穩定脫貧戶,納入後不再享受幫扶政策。駐村工作隊嚴格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基本條件和貧困戶脫貧5條標準對全村85戶貧困戶逐一進行研判,時間緊、任務重,還要確保精準無誤,這對工作隊來說是一個考驗。
「這次穩定退出,必須嚴把關口,不多一人不漏一人!」執行工作時,面對「關係戶」,劉濤始終保持鐵面無私。
在大泉村的檔案室,至今仍存放著22戶因條件不符被列為穩定退出的農戶資料,一張張情況摸底表,記錄著工作隊的辛勤和汗水,一處處籤字手印,印證著工作隊的認真和嚴苛。
心繫群眾:服務民生辦好實事
「修路是好事,我舍小家為大家,補償我不要了。」該村28組村民陳宏信在小組會上向大家宣布。
原來,原大新村上麻塘片到大泉村村委會的路不僅狹窄,而且破爛,群眾形容它為「天晴一身灰,下雨兩腿泥」,群眾到大泉村委會來辦事要繞道十餘裡才可到達。
為了打通這條路,工作隊積極聯繫公路部門爭取項目,並申請到一筆道路扶貧資金,各種手續也都辦好,沒想到卻遭到陳宏信的阻攔。「你們修路從我家門口過會破壞我家的菜地和果樹,要麼給我補償,要麼就從我家後面過。」
「通村公路的修建不屬於國家建設項目,不能按照國家的徵地標準進行補償。修路是造福全村的事,還希望你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村裡的工作。」為了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工作隊和村幹部多次上門與陳宏信溝通,並組織召開小組會議,宣講政策,動員群眾,最終,陳宏信被工作隊的誠心打動。
在幫扶過程中,為貧困戶謝龍輝修繕廚房,為易地搬遷戶陳宏石喬遷新居,為因學致貧的鄧文軒申請助學金,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紀檢監察幹部的身影.....
發展產業:扶貧路上碩果纍纍
「感謝國家這麼好的扶貧政策,感謝紀委幹部這幾年對我家的幫扶和照顧。」1月6日,該村貧困戶鄧會徠到縣紀委監委送上了一面寫有:「精準扶貧辦實事,結對幫扶暖人心」的錦旗以表感謝。
今年51歲的鄧會徠是大泉村農民,自己沒有一技之長,上要照顧患有高血壓的老母親,下要撫養失去父親的侄女,家裡生活十分困難。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工作隊給他規劃種植無公害蔬菜的脫貧項目,在大家的幫助下,他流轉100多畝土地建起了蔬菜基地。由於勤付出、善管理,他種的蔬菜產量高、品質好,不愁銷路。「現在,這些蔬菜主要都銷往縣城各大超市。」鄧會徠站在地頭,指著一排排菜地高興地說道。
這只是村民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幫扶中,工作隊科學確立發展種植、養殖業為主的脫貧致富路子,一方面重點扶持現有的上麻塘種養專業合作社發展無花果,實現年利潤30餘萬元。另一方面借鑑成功經驗,確定以「公司+村委會+基地+合作社」方式來發展黑木耳產業項目,2019年給貧困戶分紅近20萬元,帶動貧困戶勞動力、周邊閒散勞動力50餘人就業,務工收入達10餘萬元,村集體收入近10萬元。
真心換真情,在工作中,衡東縣紀委監委紀檢監察幹部爭做貧困戶的貼心人,幫助他們脫貧致富,與貧困戶及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基層扶貧幹部的風採。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