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何謂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02-13 非常遺捍

導 讀:文章基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相關定義,就「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簡明扼要的解讀路徑。其中至少有兩個基本理念值得認真把握:一個是複數的「人」,即非物質文化遺產「取決於那些一代又一代將其傳統、技能和習俗的知識傳遞給社區其他成員或其他社區的人」,也就是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一個是「過程」,即「保護的重點在於世代傳承或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涉及的過程」,而非作為結果的「產物」。此外,文章還從4個層面概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屬性,即動態性或曰活態性,包容性或曰共享性,代表性而非排他性,以及以社區為基礎的集體認同性。——譯者

我們共享的各種文化表現形式世代相傳,並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演進,為我們提供認同感和連續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文化遺產

為了子孫後代,要維護我們認為重要的一些事物。這些事物之所以具有重大意義,可能是因其當下的或潛在的經濟價值,但也可能是因其在我們內部喚起了特定的情感,或者說,正是這些事物讓我們感到自己有某種歸屬——歸屬於某個國家,某一傳統,某種生活方式。這些事物或是可以把持的物件,可以探索的建築;或是可以詠唱的歌曲,可以講述的故事。無論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這些事物都構成遺產的組成部分。而這樣的遺產,需要我們付出積極的努力來加以保護。

近幾十年來,「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這一術語的內涵已發生極大的改變,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因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以下簡稱「教科文組織」)制定的若干文書。文化遺產並不僅限於古蹟和文物專藏,它也包括從我們祖先那裡繼承下來並傳給我們後代的傳統,即活態表現形式(living expressions),如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和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以及製作傳統手工藝的知識和技能。

在聯合國系統內,教科文組織是唯一負責文化領域具體事務的專門機構。該組織協助其成員國制定和實施有效保護文化遺產的各種措施。在這些措施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通過,為制定文化遺產領域的新政策邁出了重要一步。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取決於那些一代又一代將其傳統、技能和習俗的知識傳遞給社區其他成員或其他社區的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儘管脆弱,但面對日益增長的全球化趨勢則是保持文化多樣性(cultural diversity)的一個重要因素。理解不同社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於文化間對話(intercultural dialogue),進而鼓勵對其他生活方式的相互尊重。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並不在於文化表現形態(manifestations)本身,而在於知識和技能的財富能代代相傳。這類知識傳承(transmission)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既關涉一個國家內部的少數群體,也關涉其社會主流群體,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來說也同樣重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

傳統的、當代的,並在同一時期是活態的(Traditional, contemporary and living at the same time):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代表著從過去繼承下來的傳統,而且也代表著不同文化群體參與的當代鄉村實踐和城市實踐。

包容的(Inclusive):我們可以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表現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可能與其他人的實踐相似。無論是來自鄰近的村莊,還是來自世界另一端的城市,甚或被已經移徙並定居在不同地區的人們所改編,這些文化表現形式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演進,為我們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並通過現在將我們的過去和未來連接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會引發特定的實踐是否專屬於某種文化的問題。這類遺產有助於增強社會凝聚力,激發認同感和責任感,因而也有助於個人感知自己乃是一個社區或不同社區的一分子,進而感受到自己也是整個社會的一部分。

有代表性的(Representative):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非僅在比較的基礎上視其獨有性或曰超常的價值而被估定為某種文化動產;因其立足於社區而繁榮,並取決於那些一代又一代將其傳統、技能和習俗的知識傳遞給社區其他成員或其他社區的人。

以社區為基礎的(Community-based):只有在創造、保持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區、群體和個人承認的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成為遺產;沒有他們的確認,其他人不能為他們確定一項既有的文化表現形式或實踐是他們的遺產。

                                 保護活態遺產

為了讓非物質遺產保持活力,保護必須與文化息息相關,並且必須在社區內部和代際之間得以定期實踐和習得……

正如一般意義上的文化那樣,非物質遺產也在不斷地變化和演進,並被每一新生代所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許多表現形式和表現形態都受到威脅(threat),既面臨全球化和文化同質化的威脅,也面臨缺乏支持、欣賞和理解的威脅。倘若得不到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有永遠消失的風險(risk),或當作一種僅屬於過去的實踐而被凍結。維護這一遺產並將之傳遞給後代,可以使之鞏固,並保持活力,同時順應其改變和調適。

為保護(safeguarding)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需要採取與保護古蹟、遺址和自然空間所不同的措施。為了讓非物質遺產保持活力,保護必須與文化息息相關,並且必須在社區內部和代際之間得以定期實踐和習得。在世界各地,實踐這些傳統和習俗的社區和群體都有自身傳承知識和技能的系統,而這些系統往往依賴於口耳相傳,而非書面文本。因此,保護活動必須讓承載這類遺產的社區、群體和個人參與始終。

在缺乏補救辦法的情況下,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能面臨滅絕或消失的風險,但我們如何才能保護和管理好這類不斷演變的遺產,並將其視為「活態文化」的組成部分,而又不會使之招致凍結或碎片化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事關知識、技能及意義的傳遞。換言之,保護的重點在於世代傳承或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涉及的過程(processes),而非具體表現形態的產物(production),如一次舞蹈表演、一首歌曲、一件樂器,或一個工藝品。

保護意味著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依然活躍在當今幾代人的生活中,並讓他們可以傳承給未來的幾代人。保護措施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力(viability),即其不斷的再創造和傳承為目標。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措施,可包括對這類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建檔、研究、維護、[保護、]促進、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以及振興。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來源,但不一定要通過旅遊等創收活動來實現,因為這些活動可能會損害活態遺產。相反,重點應放在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內部的功能,並在經濟政策規劃中促進其主流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以及製作傳統手工藝的知識和技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多樣性的推動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業已成為國際合作的優先事項之一。

教科文組織大會於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是第一部為保護這類遺產提供法律、行政和財政框架的國際條約。該《公約》是各國根據國際法籤訂的一項協定,規定了每一締約國及其與每一其他締約國之間的權利和義務。

2003《公約》(the 2003 Convention)旨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類遺產當與現有國際人權文件保持一致,符合各社區、群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並順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在國家層面,《公約》要求每一締約國保護其國家領土上存在的非物質遺產。除了其他事項外,《公約》還要求每一締約國在各社區、群體和有關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下確認(identify)和確定(define)這類遺產。

所有已批准該《公約》的國家在締約國大會(the General Assembly)召開每次會議期間選舉政府間委員會的24個委員國成員,以促進《公約》目標和監測其實施情況。除了其他事項外,該委員會還對應列入《公約》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國際財政援助,或傳播優秀保護實踐作出決定。

如果某一遺產項目(an element)存在於一個以上締約國領土之上,則鼓勵相關締約國聯合提交申報材料。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政府間委員會選定後,將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th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eed of Urgent Safeguarding)或「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the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急需保護名錄」至關重要,因其針對那些存續力——持續的再創造和傳承——面臨威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將某一遺產項目列入「代表作名錄」則是為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visibility),提高對其重要意義的認識,並從尊重文化多樣性的角度促進對話,從而體現世界文化多樣性,見證人類創造力。

政府間委員會還定期公布和更新最能體現該《公約》目標和原則的計劃、項目和活動名冊(a register of programmes, projects and activities)。經該委員會遴選的計劃、項目和活動可以當作保護範例,並可作為優秀實踐加以推廣。

儘管只有《公約》締約國的政府才能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供委員會審議,但提案必須在相關社區或群體的充分參與且同意的前提下方能提交。


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民俗學論壇微信公眾號。本公眾號轉載其他媒體內容,旨在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不具有任何商業目的。如有版權異議及其他任何問題,請權利人通過後臺留言及時告知,我們會儘快妥善處理。

相關焦點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管理委員會...
    亞太中心管理委員會委員出席會議,中心諮詢委員會委員以及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研究中心與國際信息和網絡中心等機構的代表共60餘人列席會議。會議審議並批准了亞太中心2019年度工作報告和2020年度工作計劃等事項。
  • 法餐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華網巴黎11月16日電(記者李學梅)正在肯亞首都奈洛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16日經過審議,將法國大餐等3個法國申報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法國媒體說,這是教科文組織首次將一國的餐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太極拳」 「送王船」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拳」 「送王船」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送王船」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2月24日訊 據晉江新聞網報導   記者從晉江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日前,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民俗文化活動「送王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晉江市深滬鎮鎮海宮是該項目申報文本中相關代表之一。
  • 韓國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據韓國文化財廳(文物局)12月2日消息,當天在納米比亞首都溫荷克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決議,正式將韓國
  • 濱州剪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記者近日了解到,我省梳理文化遺產資源,山東全省登錄不可移動文物5萬餘處,可移動文物286萬套,擁有4處世界文化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我國又有兩項非遺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國又有兩項非遺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0-12-18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送王船」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以下簡稱「送王船」),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太極拳成功申遺,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最多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周四(17日)發布消息稱,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以及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均成功申遺。目前,中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排名第一。
  • 「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6-11-30 17:49:00 來源:央視新聞
  • ...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教師培訓計劃」啟動
    護航計劃響應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首次面向港澳開展活動,開啟文化護航新篇章。2020年12月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教師培訓計劃」首期培訓在線開啟。此項目是在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護航計劃支持下,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中心、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與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聯合實施的項目。
  • 非遺「送王船」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昨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亞塞拜然石榴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0年12月,亞塞拜然石榴節(Nar Bayrami)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韓國農樂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
    韓國農樂(Nongak, community band music, dance and rituals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韓濟州海女文化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
    韓濟州海女文化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 原標題:   中新網12月1日電 據韓媒報導,韓國濟州海女文化1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原始捕撈方式增進自身權益、傳承海洋安全和漁業豐收的傳統信仰、通過社會共同體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動力的濟州海女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普遍價值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京劇
    京劇被視為中國傳統社會戲曲審美理想的集大成者,並且作為中國文化遺產得到廣泛認可。2006年5月,京劇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形成與傳播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
  •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到目前我國已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從2004年8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1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批准中國政府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到現在我國已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居世界第一。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逐漸完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以來,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已有178個,表明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達成世界共識。中國政府也不例外。
  • 泰式按摩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新社曼谷12月13日電 (記者 王國安)泰國文化部部長伊提蓬13日表示,日前在哥倫比亞波哥大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泰式按摩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泰國方面為此深感自豪。泰式按摩在泰國傳承已有數個世紀,被視為泰國傳統醫療保健藝術、科學和文化的一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泰式傳統按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過去的泰國農耕社會。作為一種非藥物療法和人工療法,它通過活動身體,幫助重新平衡患者的身體、能量和組織來治療疾病。
  • 鳥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阿爾勒圓形劇場(照片:盧卡斯·米格爾)1972年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致力於保護世界各地的古蹟,定為世界遺產。截至今天,共有1121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包括自然和文化區域。在某些情況下,整個城市都因其文化意義而被列入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