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旅行是一個計劃已久的事情,早在年初老婆就計劃著去日本,原本打算在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期間去日本旅行,因為種種不靠譜和事情纏身最終一推再推,最後實在過意不去索性媳婦兒買了機票再說。再怎麼忙活也不可能不過年吧,索性就一月中旬我們選擇去日本,應該是淡季中的淡季了吧,恰好遊客也少,這樣也自在。
關於日本我最多的了解來自於《曖昧的鄰居》和《鐵與犁:中日關係百年沉思錄》這兩本書,高中時候喜歡讀余杰的文字,這兩本因為這個原因讀的最多,後來就是想像魯迅周作人與鬱達夫偶爾提及的日本經歷,想像中的日本總像是經歷了煙火沉澱下來發暗的江戶時期的繪畫一樣。
我還是一如既往的不喜歡出國,不知道為什麼我是一個特別不喜歡旅行的人,如果沒事我更寧願在家呆著翻翻這裡收拾收拾那裡,喝點茶水,抽抽菸寫些東西,坐在電腦前鼓搗點什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次的旅行安排依然是老婆的安排,也是我第一次自由行,所以這個事情讓我更加焦慮,多年以來我很熱衷於讀旅行的遊記,有一種暢銷書叫做旅行書,很多人不以為然,我自己倒是有時候偶爾讀的很有樂趣,我似乎更喜歡想像一個地方,我一直用這樣的理由搪塞,我讀了知日介紹的東京和京都的專刊,蘇枕書寫過若干本日本的書,談的基本上是京都的日常,粗略翻過,另外前兩天熊培雲寫了《西風東土》,實際上是一個文化遊記,有很多自己的見解在裡面,另外譯文紀實出版過一系列的關於當代日本的的書籍,比如《無緣社會》,《老後破產》,《女性貧窮》,《低欲望社會》,《下流社會》,新星出版社的巖波文庫引進了一系列的出版也類似,比如《格差社會》,《過勞時代》,《京都》等,我認識的方雨辰主持的雅眾出版的則是日本的詩歌和電影文叢,以上這些構成了我對於日本的了解。
還有我喜歡的宮崎駿,久石讓,黑澤明,北野武,坂本龍一等等。我對於日本的想像是從日常到精神文化層面的全部想像,這種想像更像是一種好奇,老婆決定帶我去日本對我來講更像是對照這種想像,證實自己的想像,以前余杰說日本對於中國的關注和研究遠甚於中國對於日本的研究,據說日本書店有專門的關於中國社會和歷史的專櫃,而中國沒有,現在這些年這個情況應該是翻轉過來了吧。
在日本的地鐵中
飛機一月八日下午起飛,日本的動漫感從飛機的廣播開始撲面而來,播音員用非常卡哇伊的動漫口音開始廣播,雖然聽不懂,但是對於這樣的聲音很好奇。經過三個小時左右的行程到達大阪關西機場,關西機場出來進入地鐵,因為日文中中文字的利用率還是挺高,以至於像是到了臺灣某個地方,地鐵在難波站轉乘,我們徹底迷失在難波的地鐵站中,地鐵站是一個巨大的商業體,我們前後在難波站迷失過兩次,難波應該是地鐵的一個轉運中心所以有很多的地鐵線路,另外用北京坐地鐵的經驗去坐大阪的地鐵會出現很多問題。
夜晚的大阪街頭
經過一番波折到達花園町,大阪的街頭在晚上十點左右已經異常寂寥,花園町像是一個中國南方的縣城一樣安靜,只剩下路燈和整齊劃一分類清楚的街頭垃圾。我們所居住的地方花園町附近有羅森便利店和玉出超市,這些成為我們接下來幾天每天都要光顧的地方。
環球影城入口
環球影城蜘蛛俠
一月九日第一站我們選擇了環球影城,之所以去環球影城主要是因為哈利波特和蜘蛛俠,環球影城可以用一天的時間來遊玩,這也是我第一次去遊樂場這樣的地方,環球影城的飛天翼龍遊樂項目堪稱我參加過最刺激的玩的事情,作為一個極其刺激的過山車僅僅閉上眼睛聽著身邊姑娘男人的嘶喊伴隨著失去重力就非常刺激了。哈利波特的遊樂項目確實讓人不虛此行,蜘蛛俠相對於哈利波特差了一點意思。大白鯊區域日本工作人員的日常已經滿滿的動漫感,特別有喜感。
哈利波特的城堡
和老婆在吸菸處
美中不足就是抽菸的地方太少了,整個環球影城我也是偶然遇見一個可以吸菸的地方,日本街頭抽菸有專門區域,所以對於菸民是個控煙的好地方。因為是快速票的原因所以遊樂項目都很順利的參與了,即便如此當我們離開環球影城的時候已經是夜幕降臨了。環球影城隨處可見衍生品商店,日本的環球影城周邊銷量僅從現場來看可見一斑。
大阪心齋橋
我們離開環球影城後奔往心齋橋,印象深刻的就是大阪鬧市區的藥妝店真挺多,而且主要由中國導購,可見中國遊客之多,中國人在關西有很多,乃至於便利店也有中文銷售員,這一點讓我們倍感親切。心齋橋相比較中國其他的鬧市區差異不大,所以逗留的時間並不多。
海遊館外部合影區域
海遊館的水母
第二天我們來到了號稱亞洲最大的海遊館,海遊館的規模果然很大,最重要的還有最後的互動區域,來的遊客可以和海洋動物近距離接觸,有企鵝還有若干種未曾見過的魚類。海遊館出來不遠就是大阪的摩天輪,在摩天輪可以俯瞰大阪城。
大阪的蔦屋書店
蔦屋書店內部
離開海遊館和摩天輪我們經過遙遠的路途去蔦屋書店,據說大阪枚方市的蔦屋書店是最大的蔦屋書店,經過兩天的摸索我們熟悉了日本的公共運輸,枚方市比想像的還要遠,出了枚方地鐵就看到了巨大的蔦屋書店,我基本延續自己的習慣,去任何一個地方必然要去書店看看,重要的不是看書,而是書店集中反映一個城市的文化氣質,蔦屋書店更像是蘇州誠品,與以往書店不一樣的是蔦屋書店的音像區域,這裡的全面簡直像是一個博物館,很可惜我在書店沒看到傳說中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專櫃,因為不懂日文的原因,我的興趣基本集中在藝術書籍區域。大阪的蔦屋書店驚喜之處在於環境在於形式而非內容。
難波附近道頓堀
離開枚方回到大阪花園町又是夜幕降臨,我們一起去道頓堀吃晚飯,道頓堀不遠有一家信長書店,我以為是一家關於日本古舊書的書店,很興奮的尋路找去,最後發現是一家大型成人電影和出版,以及成人用品店,這算是一個意外的闖入,恰好了解到一個以往清純經歷中所見過的另外一個日本印象。
奈良的鹿搶食物
東大寺前面的鹿
第三天我們決定去奈良,來日本一定要去奈良,只為尋找傳說中盛唐的一絲印記,雖然奈良古城也僅僅只是學習長安。奈良的鹿到處都是,整個城市在奈良公園,春日大社,以及東大寺附近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沒有邊界的公園,這也是我們整天流連的區域。奈良的鹿長期與人交往也似乎學的世俗了,看到有人帶著餅乾緊追不捨,甚至於咬住衣服不放,到處循著遊客,也有一些慵懶的呆在樹蔭下曬太陽。此外還有奈良國立博物館,博物館真的不是很大,春日大社的繪畫展在我看來作品自然不如同時期的中國繪畫精良,但是奈良國立博物館的常設展很值得一看,佛教造像展和中國青銅器展從布展到藏品令人印象深刻,鐵質的展臺真是一塵不染。
東大寺正殿
與廣目天王合影
東大寺的唐代建築宏偉,以此可見真正的唐代大明宮有多麼宏偉,大明宮,阿房宮都消失在了歷史的灰燼中,東大寺的木雕也很宏偉,與中國寺廟的不同,日本的東大寺居然允許拍照,同時在正殿中居然還有文創商品店和求籤的攤位,因為好奇我求得一籤,此籤被我留給了廣目天王。後來我在清水寺看到海洋堂的廣目天王手辦,忍不住買了一件帶回中國,另外不止一個朋友說我長相有唐代人的遺風,晉祠的鐵人雕像也是如此,仔細看看有幾分像的意思,這算是一些有的沒的相遇,
奈良國立博物館前
春日大社前
另外春日大社還有奈良的古街道和寺廟總會讓人有一種走進歷史的感受,從細節之處這種歷史毫無違和感,似乎這些樹木,這些鹿,這些建築都是從古畫中走來。
大阪的日本橋宅男一條街
大阪的夜市
傍晚時分回到大阪城,直奔心儀已久的日本橋,據說那裡的動漫和手辦以及玩具店眾多,真正到了日本橋發現幾乎被淹沒在巨大的動漫信息量裡,我們流連於日本橋的各色玩具店,這些玩具店以日漫為主,格子鋪一樣的空間中儘可能布滿了玩具和手辦,從日本橋出來轉角就是一個巨大的夜市,這個夜市讓我想起了我老家太原的夜市,這個夜市和大阪其他區域有著巨大的反差,當我乘坐城鐵走過時我才發現這個夜市的規模之大連綿幾公裡。因為不太喜歡日漫在日本橋收穫不多,但是發現了一個動漫和手辦的世界,由此我會更期待秋葉原。
京都清水寺附近的民宿
離開大阪前往下一站京都,事先對於京都的了解更多,所以有了很多對於京都的好的印象,從大阪到京都距離不遠,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到達京都交通工具主要變成公交車,或許是京都作為古城需要更好的保護地下泥土結構的緣由吧。京都的佛系從進入這個城市開始就深有體會,在京都我約了京都藝術大學讀書的夢石,他是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的畢業生,後來在京都學習文物修復,我們約在京都一起出去走走,他算是導遊,我們到了寺町,沿著寺町一直走,幾乎一個下午把京都最為繁華的地段走了一遍,他帶我去了京都很多不容易發現的古書店和老的商店,比如經營了二百多年的顏料店和歷史悠久的紙張店。京都的傳統氣息隨處可見,並未曾有當代藝術的任何痕跡,夢石跟我說他們即便學習美術史,也是更多的側重漢唐美術史。這一點極其符合京都這座城市的特徵,京都某種程度上更像是唐代的翻版。近年來京都在國內的走紅更像是一種世俗生活角度的對於日本京都的理解,比如慢生活,比如花道,比如飲食,京都被塑造成一個近乎於網紅的聖地,確實在京都可以遇見很多中國韓國的遊客。京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想像,關於精緻的瓷器還有精緻的飲食,這裡的一切被冠之以精緻這個詞。我們幾乎從寺町走到了八坂神社,期間經過了花見小道和歌舞伎南座劇場。我們對於京都停留在一個過客的印象中,只是一瞥也讓我深刻的了解了京都的清淡之處。
清水寺熙熙攘攘的人流
清水寺建築群
清水寺俯瞰京都
第二天我們專程去了京都國立博物館,還有旁邊的清水寺,以及清水寺下面的二年坂和三年坂。清水寺著實不大,很多時身穿和服的遊客,對於喜歡拍照的遊客清水寺是個不錯的選擇,二年坂和三年坂更像是升級版的麗江的街道,賣的旅遊紀念品還是那些旅遊紀念品,我們專門去看了宮崎駿的橡子共和國,這是吉卜力衍生品的專賣店,在那裡發現了很多有趣的周邊。
二年坂與三年坂
京都國立博物館
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展覽是常態的展覽,展覽陳列一如奈良國立博物館一般精良。京都國立博物館對面就是著名的三十三間堂,純正的唐代建築,氣度只是外觀粗略一看便氣宇軒昂。京都像是一座在寺廟和神社中修建的城市,由此這個城市變成一個讓人只能適應慢的城市,由此在京都更適合生活和休息。
維米爾展覽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大展
魯本斯展覽
蒙克回顧展
新北齋展
東京國立博物館外
魯本斯展覽
蒙克回顧展
六本木之外的布爾喬亞
從六本木之丘俯瞰東京塔和東京
離開京都,就是奔向印象中冷酷並且躁動的東京,如果你是這個季節前往東京,並且你喜歡藝術,那麼一定不會失望,這個冬天這裡有以顏真卿為線索的中國書法史,還有9/35的維米爾,還有東京都美術館的蒙克回顧展,西洋國立美術館的魯本斯,還有森美術館新開幕的新北齋的展覽,每個展覽的規模之大就可以單獨寫文章介紹了。尤其是「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的展覽不僅讓日本轟動,也讓隔岸的中國爭議不斷,無論如何這個展覽產生了很多話題,雖然這些爭論和展覽的作品關係並不大。上野區域集中了大多重要的美術館,所以喜歡藝術的人此時去東京一定是不虛此行。
秋葉原站
東京秋葉原
東京秋葉原
東京秋葉原
我們住在新大久保,距離新宿,原宿,澀谷,以及代官山,六本木都不算遠,除了東京的博物館美術館的旅行之外我們主要就是遊蕩在擁堵的東京街頭,代官山的蔦屋書店相比較於大阪的蔦屋書店更東京,東京似乎區別於其他城市,東京的現代化已經頗具未來感,尤其是澀谷和秋葉原,我特地去了動漫和手辦遍地的秋葉原,秋葉原相比較大阪的日本橋又大了一個量級,也更為信息爆炸,我們幾乎用兩個多小時才逛完一個玩具店,連續八層樓都是各色的玩具手辦以及文創產品,秋葉原,新宿,原宿更像是年輕人的聚集地,這裡總能找到可供消費的東西,東京是一個容易激發人慾望的城市,從精神到物質,無一不涉及。
前往吉卜力美術館的專車
三鷹市距離東京不近,輾轉幾個地鐵乘坐公交車總算來到了吉卜力美術館前,之所以去吉卜力美術館完全是因為對於宮崎駿的喜愛,而吉卜力儘可能全面的呈現了一個電影之外的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美術館中還原了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的現場,通過這個美術館不僅認識了吉卜力的工作,也學習到了動畫的一些基本知識。吉卜力美術館需要提前一個多月甚至於更久去預約,約定的不僅僅是哪天還有哪個時間段,我們趕在最後買到了四點進入美術館的票,我們在吉卜力美術館度過了一整個下午,包括在三鷹市晃蕩,看小學生打球,三鷹的安靜更像是村莊。
新大久保一瞥
在東京短暫的三天顯然不可能完全閱讀明白這個城市,三天的東京之行,我們只是儘可能完成一個遊客的狀態,無非因為專業傾向更多的關注了藝術系統,唯一可惜的地方是因為沒有預約錯過了維米爾的展覽。我想東京一定是一個和北京一樣值得閱讀的城市,關於這個城市有更多的細節值得去體驗,這個現代化的城市,似乎有著太多的邊界了,也有太多的應接不暇的信息,我在想東京人會不會也像北京人,甚至於比北京人更為焦慮,當我想起譯文紀實出版的那系列關於日本東京現實的書的內容,我對於這種現代化更為警惕。
我想,我還會去東京,它是可以作為一個當代社會研究的範本去看待的,除開旅行的成分,東京這個城市的啟示應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