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爬雪山三過草地的老紅軍賈少山:永留心間的長徵印記

2021-01-20 黨史頻道

原標題:永留心間的長徵印記

  編者按:萬裡長徵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長徵精神。每一位紅軍戰士,都是一面鮮紅的旗幟,他們一生對黨矢志不渝。時光荏苒,那段崢嶸歲月親歷者的精神是留給後人最珍貴的財富,更是激勵我們走好新長徵路的強大動力。

  在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尋找和採訪了部分健在的老紅軍和已故老紅軍的後人,聆聽紅軍英雄們的長徵故事,重現老一輩血與火的激情和他們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革命必勝的信念、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一往無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本報今起推出《弘揚長徵精神 勇立時代潮頭·紅軍英雄傳》,講述親歷過長徵的老紅軍們的感人故事,共同追尋他們的腳步。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兩萬五千裡的艱難徵途,銘記著兩萬五千裡的英勇事跡,也印刻下紅軍戰士們的堅強意志。在每一位老紅軍的記憶深處,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日前,在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記者見到了老紅軍賈少山。雖然已97歲高齡,但老人精神矍鑠,一身挺拔的綠軍裝,胸前的黨旗徽章格外顯眼。

  旁邊的人悄悄告訴記者,老人最喜歡穿這件綠軍裝。因為那段崢嶸歲月,是老人永生難忘的記憶。

  這一刻,仿佛回到了80多年前,我們靜靜地聆聽老人講述三爬雪山、三過草地的長徵故事。

  參軍時,人還沒有步槍高

  嘉陵江水向西流,亂石驚灘夜未休。

  崇山峻岭、懸崖峭壁,江寬水急。1935年3月,四川省蒼溪縣塔山灣嘉陵江畔一古渡口迎來了一群英勇的戰士,他們克服萬難,橫掃敵軍。著名的「嘉陵江戰役」在這裡打響。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開始了長達一年零7個月的漫漫徵程。

  嘉陵江戰役是賈少山參加的第一場戰役,那一年,他剛滿15歲。

  賈少山出生在四川儀隴一戶普通佃農家,幼年父母雙亡的他很小就跟隨長輩下地幹活,割草餵牛,日子過得很艱苦。每次完成不了活計,還要挨地主的打,「大家都不願過這樣的生活。」

  賈少山依然記得第一次見到紅軍時的那種崇敬之情。當時,儀隴是中國工農紅軍遊擊區,紅軍在那裡打土豪分田地,深受百姓愛戴,他心裡也對紅軍多了一份嚮往和期盼。

  1935年的一天,賈少山在縣城裡偶遇一位紅軍指導員,「你願不願意參加紅軍打仗?」這位指導員剛一開口,賈少山便迫不及待地回答:「願意!」

  就這樣,期盼變為了現實,賈少山光榮地參加了紅四方面軍。「記得參軍的時候,我人還沒有步槍高呢!」賈少山說,參軍才一個星期,他就跟隨部隊離開家鄉,走了一天一夜來到嘉陵江邊。

  渡江那天雨很大,國民黨軍隊的飛機在頭頂盤旋,在敵機的狂轟亂炸中,一顆炮彈落在離他不遠處,掀起的泥土挾裹著雨水,重重地將賈少山和戰友們壓倒在地。幸運的是,賈少山並沒有受傷,第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更堅定了他革命的決心。而強渡嘉陵江的勝利,也打開了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會師的有利局面。

  艱難中,戰友們相互幫扶

  儀隴縣是川陝老革命根據地,也是朱德、張思德的老家。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7000多名儀隴兒女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長徵,其中5000多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賈少山正是帶著這種儀隴精神走向革命。

  「雪山四季不融化,站著走不行,只能爬,爬3步滑1步,真是比登天還難。」雖然已經過去80多年,但回憶起長徵途中的點點滴滴,老人眼中依然透著那股堅毅。

  最艱苦的還是過草地。草地氣候一日三變,溫差極大,夜間氣溫降至0℃。而紅軍戰士過草地前,大多衣單體弱,為了禦寒,有人裹著毯子,有人披著各種獸皮,有人頭戴草帽鬥笠、頂著油布,還有很多人仍然穿著草鞋甚至光著腳。

  因為年齡小,賈少山和幾個「紅小鬼」跟著部隊的後勤隊伍走。「白天走,晚上不睡覺繼續走。」沒日沒夜地前進,不僅體力不支,糧食不足也成了大問題。為了減輕負重,每個人身上一般只帶五六斤乾糧,有的更少。沒有能吃的野菜,他們就將身上的皮鞋、皮帶,還有馬鞍,甚至皮毛坎肩脫下來,煮著吃。

  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互相支持和幫助成為了彼此前進的動力。腿腳受傷的戰士走路不方便,年少的賈少山就充當「拐杖」,扶著他們前進。賈少山還幫助清洗處理傷員們的傷口。

  一次,賈少山的大腿上長了一個瘡,開始沒注意,後來爛成了一個洞,走路都困難。一位長著大鬍子的指導員悉心照顧他,還幫他清洗瘡口。可傷口始終不見起色,大鬍子指導員只好請來一位懂些醫術的藏民,這位藏民用藏藥製成膏藥敷在賈少山的傷口上,才敷了兩天,瘡口就慢慢癒合了。

  來路跋山涉水、險象環生,但賈少山心裡清楚,前路光明。

  跟黨走,才會真正有出路

  犧牲的戰友,是講述往事時不可迴避的話題,這也是最讓老人心痛的記憶。

  長徵後期,賈少山和20多個「紅小鬼」一起行軍。因為年紀小,跟不上大部隊行軍的節奏,他們當過小號手、做過勤務兵,最後由一位姓馬的指導員帶著行軍。馬指導員和賈少山是儀隴老鄉,就像大哥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兩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老人依然記得,那是1936年的一天,部隊到達甘肅青陽,當時天色已晚,馬指導員將他叫到跟前說:「少山,給我做碗蕎麥麵,我今天想吃。」賈少山心裡有些納悶,指導員從來沒提過這樣的要求,但他並沒有多想,轉身出去做面,還特地在裡面多擱了點蔥。

  沒想到,那一晚與馬指導員的分別,竟是一場訣別。第二天,馬指導員在前線壯烈犧牲的消息,如晴天霹靂般讓賈少山許久沒有回過神來。他和戰友們抱成一團痛哭。

  馬指導員的離去,更讓他們知道了要勇敢和堅強。而對賈少山來說,每一位犧牲的戰友都深深烙印在他心裡,時刻激勵著他勇敢向前。

  記者問賈少山,是如何在那樣的艱苦環境中堅持下來的?老人堅定地揮了揮手說:「當時心裡想著就是,要跟著共產黨參加革命。只有跟著黨走,才有出路!」

  結束長徵後的這麼多年,長徵精神一直激勵著賈少山。

  1939年,在與國民黨留守部隊交戰中,表現勇猛的他火線入黨,後來又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新中國成立後,他成為新中國第一支空降兵部隊的一員,刻苦訓練,並參加了國慶兩周年閱兵儀式。離休後,他時常給年輕人講述長徵時期的故事,關心下一代的成長,關注一些社會問題。活到老,學到老,直到現在他都保持著每天看書讀報的習慣。

  在賈少山和他後輩子孫的心中,不怕苦、不怕死、能打硬仗是永遠留在心裡的紅軍印記,抹不去、洗不掉,銘記一輩子。

  不平凡的長徵路

  紅四方面軍的長徵從1935年3月28日強渡嘉陵江西進開始,到1936年10月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結束,歷時1年零7個月,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等4省。紅四方面軍的長徵路極不平凡,1935年6月12日,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在懋功達維,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其後,由於張國燾的分裂主義路線錯誤,紅四方面軍踏上了更為艱難的曲折歷程。張國燾不顧中央一再電令北上,率紅四方面軍南下,因為錯誤估計形勢,遭遇百丈關之敗,加上三過雪山草地,紅四方面軍損失巨大。在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間輾轉達一年之久,數萬將士的鮮血遍灑徵途,終於戰勝惡劣環境、反動武裝和錯誤路線,贏得了長徵的偉大勝利。

相關焦點

  • 爬雪山過草地 老紅軍手繪「我走過的長徵路線圖」
    本人提供2008年4月,老紅軍張力雄給孩子們介紹他長徵時三過草地的情況。 練紅寧/攝人物小傳張力雄生於1913年,1929年參加革命,1931年入黨,1932年參加紅軍,曾擔任34師100團團政委、紅五軍團教導大隊政委等職,並隨紅五軍團三過草地。三大紅軍主力會師後,張力雄又隨西路軍進入甘肅,親歷高臺血戰等,九死一生。西路軍失敗後,他輾轉回到陝北,此後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 長徵紅軍過草地爬雪山,走過的雪山有幾座,你知道?
    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歷史故事漸漸被人們遺忘,現如今戰士犧牲無人看,戲子離婚天下知。我只想說如果沒有紅軍,根本就沒有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長徵直到至今時隔80多年,你可曾知道紅軍爬過的5座雪山,現如今在哪裡?到底怎麼樣了?
  • 電視劇《長徵大會師》將亮相 實景拍攝爬雪山過草地
    電視劇《長徵大會師》將亮相 實景拍攝爬雪山過草地 2016-11-蘇丹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馬海燕)電視劇《長徵大會師》將於11月16日接棒《絕命後衛師》登陸央視一套,續寫央視螢屏的長徵題材。該劇集結佟瑞欣、劉勁、王伍福、朱宏嘉、陳銳、範雨林、沈保平、魏伊等演員,爬雪山過草地實景拍攝,重現長徵歷史畫卷。
  • 央視將播長徵大劇 重現爬雪山過草地
    《長徵大會師》劇照  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日前,電視劇《長徵大會師》在京舉辦開播發布會,公布該劇將於11月16日登陸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檔。  該劇集結了著名演員佟瑞欣、劉勁、王伍福等人,其中爬雪山過草地的鏡頭為實景拍攝,向世人再現八十年前,中國工農紅軍歷經二萬五千裡長徵,勝利大會師的壯闊歷史畫卷。
  • 101歲老紅軍趙建賢:三過雪山草地,至今還打綁腿
    80年的時光轉瞬即逝,但對於101歲的老紅軍趙建賢老人來說,當年長徵中的一幕幕似乎發生在昨天,老人至今還保留著在長徵中戴綁腿的習慣。  9月26日,在重慶市人民醫院老年科,重慶晨報記者看到趙建賢老人依然精神矍鑠。醫生介紹,老人除了聽力有些下降之外,一切與普通的老人無異,腿腳靈活,思路清晰,談吐自如。
  • 【長徵故事第四章——會師】當時少年今猶在 雪山草地總關情
    現在說起爬雪山、過草地,我們都知道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悲壯的死亡行軍。但最令人難以想像的是,有的戰士竟然爬了三次雪山、過了三次草地。  今天要介紹的兩位老紅軍,在爬雪山過草地的歲月裡,他們只有十四五歲,在以後的歲月裡,他們並不太願意提起那段歷史,提起時,有時還被人認為難以置信。
  • 死亡行軍:紅軍過雪山草地 遺體成悲壯「路標」
    採訪中,提到雪山草地,幾乎每一位經歷過長徵的老人,都用了一個「苦」字。  爬雪山、過草地,今天已成為人們體驗長徵精神的重要方式。然而,70多年前紅色大軍的雪山草地之行,卻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死亡行軍。
  • 沒過草地路,難知長徵苦——記者帶你重訪雪山草地
    新華社成都8月3日電(記者關開亮 高健鈞 周相吉)7月底,記者一行再走長徵路,去尋訪紅軍當年爬雪山、過草地的沿線,感受到那一段段悲壯的歷程。夾金山山腰,海拔3700米左右處。記者沿著一段紅軍行軍路線,徒步攀爬。翠綠草甸、吃草的犛牛構成一幅絕佳風景,但幾分鐘後,大家已上氣不接下氣,也無心欣賞風景。
  • 長徵途中三過草地
    「長徵他曾三過草地,後來身體又患病,能活到今天算是命大了,也很知足了!」國慶節前夕,帶著節日的問候,當記者撥通老紅軍程懷山家電話,接電話的程老老伴感慨地說。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紀念,作為親歷者的程老,也感慨萬千。
  • 死亡行軍--紅軍過雪山草地全記錄
    新華網成都9月24日電(記者劉永華、吳傑、樊永強) 「長徵苦,最苦是雪山草地。」90歲高齡的老紅軍郝毅緩緩地說。     採訪中,提到雪山草地,幾乎每一位經歷過長徵的老人,都用了一個「苦」字。     爬雪山、過草地,今天已成為人們體驗長徵精神的重要方式。然而,70多年前紅色大軍的雪山草地之行,卻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死亡行軍。
  • 三過雪山草地
    三過雪山草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31日 16:15 來源: 任榮16歲參加紅軍,三次爬雪山過草地,經受了生與死的鍛鍊和考驗。抗日戰爭時期,執行保衛陝甘寧邊區的戰鬥任務,參加了大生產運動。解放戰爭時期,率部轉戰於熱河、遼寧地區,參加了遼瀋戰役,身上多處負傷,左腳被炮彈炸成殘廢。韓戰爆發後,他不顧傷殘,主動請纓參加抗美援朝。他戎馬一生,經歷了許多重大事件。回憶70多年的革命生涯,令將軍最難忘卻的是長徵路上的經歷。
  • 長徵中過雪山草地:最壯烈最英勇的行軍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紮營盤……」「長徵苦,最苦是雪山草地。」幾乎每一位經歷過長徵的老人,都用一個「苦」字來形容過雪山草地的經歷。然而,80年前紅色大軍的雪山草地之行,卻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死亡行軍,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壯烈最英勇的行軍。
  • 長徵路!紅軍用什麼爬雪山過草地(高清組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圖為1936年7月紅二、四方面軍經過的無人煙的雪山草地地形圖。(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 提供)「苦不苦,想想長徵二萬五。」這絕非戲謔之語,而是一語道出了長徵這一壯舉留給歷史、留給後人最醒目、最易生發感慨的印記,那便是一個「苦」字。長徵一路,紅軍官兵遭遇的苦難不計其數,難以名狀。且不說敵人一層又一層的圍困、一輪又一輪的追堵帶來的一場場緊張而慘烈的戰鬥,讓紅軍官兵承受了怎樣嚴酷的生死考驗,單就是走路——用雙腳去翻越那一座座陡峭險峻的高山,去跨越那一道道激流洶湧的江河,其中之難、之險、之苦可想而知。
  • 阿壩州:這裡讓「爬雪山過草地」成為紅軍長徵的代名詞
    回首二萬五千裡長徵,紅軍在四川阿壩州的經歷最長也最驚心動魄.長徵歷時兩年,而紅軍在四川阿壩州就歷時16個月。他們在這裡翻越過長徵中最艱難的雪山,跨越過最艱苦的草地,留下《金色的魚鉤》、《七根火柴》等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是從那時起,兩個名字「爬雪山」、「過草地」傳遍中國。
  • 【說不完的長徵】少年紅軍一樣爬雪山過草地
    【說不完的長徵】少年紅軍一樣爬雪山過草地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紅軍隊伍裡有不少小小年紀就參軍的戰士,  在大人的照顧下爬雪山過草地  在紅軍隊伍裡,小鬼們常常受到特殊的照顧。長徵開始後,肖林達當上了勤務兵,負責隊長的日常事務。肖林達回憶,那不是他伺候隊長,而是隊長照顧他。那時候他行軍困難,隊長經常背著他。  1936年5月,肖林達所在的紅六軍團輾轉來到雪山腳下。
  • 老紅軍姚樹蘭喜過百歲生日
    本報訊 記者陳紹鵬報導:1月16日,老紅軍姚樹蘭迎來百歲生日。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張陽,江西省軍區分別發來賀信。江西省軍區副政委羅曉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汪東進,市委常委、上饒軍分區司令員王文,上饒軍分區政委李雲龍,上饒軍分區參謀長莫康冬,上饒軍分區政治部主任韋情前往祝賀。
  • 爬雪山過草地 信念與意志的考驗
    爬雪山過草地 信念與意志的考驗 發表時間:2016-06-26   來源:人民日報  就在這群山附近,紅軍遇到了長徵以來最為艱難的道路:雪山和草地。紅軍三大主力在數次過雪山草地期間,非戰鬥減員至少在萬人以上。死亡最多的,是擔架員和炊事員。擔架員不願意丟下那些在戰鬥中負傷的紅軍戰友,炊事員背著做飯的大鍋和儘可能多的食物,很多炊事員在雪山頂上坐下,就永遠不能再站起來了。
  • 當年紅軍長徵,爬雪山過草地,他們走過的草地如今變成了什麼樣子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於當時我國犯了左傾錯誤,導致中央蘇軍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於是中央紅軍被迫開始長徵。同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難忘的事件,大家都知道紅軍長徵的時候曾經爬雪山過草地,那麼大家是否想過曾經紅軍走過的那片松潘草地如今變成了什麼樣子呢?當時他們走過的那片草地就在如今的四川省境內,四川省的地形大家也都很清楚,這片草地就處在三千多米高的高原上。
  • 藏族老紅軍胡宗林:12次翻越夾金山3次過草地
    人們常常用「爬雪山,過草地」來形容長徵的艱苦卓絕。紅軍翻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夾金山。僅僅翻越一次就十分困難,很多紅軍戰士長眠在雪山深谷。而一位藏族老紅軍竟然翻越了12次,創造了長徵途中的奇蹟。這位令人尊敬的老紅軍就是胡宗林,採訪中,胡老講述了長徵中他在雪山草地來回幾趟的傳奇經歷。
  • 過雪山草地:鑄就長徵的不朽豐碑
    【詩歌裡的長徵】   「紅軍長徵舉世鮮,鐵流夜過黨嶺山;巍巍群峰銀龍舞,英雄大戰鬼門關。」(李布德少將《夜過黨嶺山》)  「綠原無垠漫風煙,蓬高沒膝步泥潭。野菜水煮果腹暖,乾草火燒驅夜寒。」(張愛萍將軍《過草地》)……  紅軍長徵,如果把每支部隊的行軍裡程加起來,總共有8萬裡,而在四川的裡程最長。  過雪山草地無疑是紅軍長徵最為艱苦悲壯的時候。據我們的統計,紅軍在長徵途中所翻越的雪山有73座之多,這裡的雪山是指埡口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4000米以下的都沒有算。其中,在四川境內有67座,雲南有3座,甘肅有3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