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永留心間的長徵印記
編者按:萬裡長徵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長徵精神。每一位紅軍戰士,都是一面鮮紅的旗幟,他們一生對黨矢志不渝。時光荏苒,那段崢嶸歲月親歷者的精神是留給後人最珍貴的財富,更是激勵我們走好新長徵路的強大動力。
在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尋找和採訪了部分健在的老紅軍和已故老紅軍的後人,聆聽紅軍英雄們的長徵故事,重現老一輩血與火的激情和他們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革命必勝的信念、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一往無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本報今起推出《弘揚長徵精神 勇立時代潮頭·紅軍英雄傳》,講述親歷過長徵的老紅軍們的感人故事,共同追尋他們的腳步。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兩萬五千裡的艱難徵途,銘記著兩萬五千裡的英勇事跡,也印刻下紅軍戰士們的堅強意志。在每一位老紅軍的記憶深處,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日前,在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記者見到了老紅軍賈少山。雖然已97歲高齡,但老人精神矍鑠,一身挺拔的綠軍裝,胸前的黨旗徽章格外顯眼。
旁邊的人悄悄告訴記者,老人最喜歡穿這件綠軍裝。因為那段崢嶸歲月,是老人永生難忘的記憶。
這一刻,仿佛回到了80多年前,我們靜靜地聆聽老人講述三爬雪山、三過草地的長徵故事。
參軍時,人還沒有步槍高
嘉陵江水向西流,亂石驚灘夜未休。
崇山峻岭、懸崖峭壁,江寬水急。1935年3月,四川省蒼溪縣塔山灣嘉陵江畔一古渡口迎來了一群英勇的戰士,他們克服萬難,橫掃敵軍。著名的「嘉陵江戰役」在這裡打響。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開始了長達一年零7個月的漫漫徵程。
嘉陵江戰役是賈少山參加的第一場戰役,那一年,他剛滿15歲。
賈少山出生在四川儀隴一戶普通佃農家,幼年父母雙亡的他很小就跟隨長輩下地幹活,割草餵牛,日子過得很艱苦。每次完成不了活計,還要挨地主的打,「大家都不願過這樣的生活。」
賈少山依然記得第一次見到紅軍時的那種崇敬之情。當時,儀隴是中國工農紅軍遊擊區,紅軍在那裡打土豪分田地,深受百姓愛戴,他心裡也對紅軍多了一份嚮往和期盼。
1935年的一天,賈少山在縣城裡偶遇一位紅軍指導員,「你願不願意參加紅軍打仗?」這位指導員剛一開口,賈少山便迫不及待地回答:「願意!」
就這樣,期盼變為了現實,賈少山光榮地參加了紅四方面軍。「記得參軍的時候,我人還沒有步槍高呢!」賈少山說,參軍才一個星期,他就跟隨部隊離開家鄉,走了一天一夜來到嘉陵江邊。
渡江那天雨很大,國民黨軍隊的飛機在頭頂盤旋,在敵機的狂轟亂炸中,一顆炮彈落在離他不遠處,掀起的泥土挾裹著雨水,重重地將賈少山和戰友們壓倒在地。幸運的是,賈少山並沒有受傷,第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更堅定了他革命的決心。而強渡嘉陵江的勝利,也打開了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會師的有利局面。
艱難中,戰友們相互幫扶
儀隴縣是川陝老革命根據地,也是朱德、張思德的老家。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7000多名儀隴兒女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長徵,其中5000多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賈少山正是帶著這種儀隴精神走向革命。
「雪山四季不融化,站著走不行,只能爬,爬3步滑1步,真是比登天還難。」雖然已經過去80多年,但回憶起長徵途中的點點滴滴,老人眼中依然透著那股堅毅。
最艱苦的還是過草地。草地氣候一日三變,溫差極大,夜間氣溫降至0℃。而紅軍戰士過草地前,大多衣單體弱,為了禦寒,有人裹著毯子,有人披著各種獸皮,有人頭戴草帽鬥笠、頂著油布,還有很多人仍然穿著草鞋甚至光著腳。
因為年齡小,賈少山和幾個「紅小鬼」跟著部隊的後勤隊伍走。「白天走,晚上不睡覺繼續走。」沒日沒夜地前進,不僅體力不支,糧食不足也成了大問題。為了減輕負重,每個人身上一般只帶五六斤乾糧,有的更少。沒有能吃的野菜,他們就將身上的皮鞋、皮帶,還有馬鞍,甚至皮毛坎肩脫下來,煮著吃。
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互相支持和幫助成為了彼此前進的動力。腿腳受傷的戰士走路不方便,年少的賈少山就充當「拐杖」,扶著他們前進。賈少山還幫助清洗處理傷員們的傷口。
一次,賈少山的大腿上長了一個瘡,開始沒注意,後來爛成了一個洞,走路都困難。一位長著大鬍子的指導員悉心照顧他,還幫他清洗瘡口。可傷口始終不見起色,大鬍子指導員只好請來一位懂些醫術的藏民,這位藏民用藏藥製成膏藥敷在賈少山的傷口上,才敷了兩天,瘡口就慢慢癒合了。
來路跋山涉水、險象環生,但賈少山心裡清楚,前路光明。
跟黨走,才會真正有出路
犧牲的戰友,是講述往事時不可迴避的話題,這也是最讓老人心痛的記憶。
長徵後期,賈少山和20多個「紅小鬼」一起行軍。因為年紀小,跟不上大部隊行軍的節奏,他們當過小號手、做過勤務兵,最後由一位姓馬的指導員帶著行軍。馬指導員和賈少山是儀隴老鄉,就像大哥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兩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老人依然記得,那是1936年的一天,部隊到達甘肅青陽,當時天色已晚,馬指導員將他叫到跟前說:「少山,給我做碗蕎麥麵,我今天想吃。」賈少山心裡有些納悶,指導員從來沒提過這樣的要求,但他並沒有多想,轉身出去做面,還特地在裡面多擱了點蔥。
沒想到,那一晚與馬指導員的分別,竟是一場訣別。第二天,馬指導員在前線壯烈犧牲的消息,如晴天霹靂般讓賈少山許久沒有回過神來。他和戰友們抱成一團痛哭。
馬指導員的離去,更讓他們知道了要勇敢和堅強。而對賈少山來說,每一位犧牲的戰友都深深烙印在他心裡,時刻激勵著他勇敢向前。
記者問賈少山,是如何在那樣的艱苦環境中堅持下來的?老人堅定地揮了揮手說:「當時心裡想著就是,要跟著共產黨參加革命。只有跟著黨走,才有出路!」
結束長徵後的這麼多年,長徵精神一直激勵著賈少山。
1939年,在與國民黨留守部隊交戰中,表現勇猛的他火線入黨,後來又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新中國成立後,他成為新中國第一支空降兵部隊的一員,刻苦訓練,並參加了國慶兩周年閱兵儀式。離休後,他時常給年輕人講述長徵時期的故事,關心下一代的成長,關注一些社會問題。活到老,學到老,直到現在他都保持著每天看書讀報的習慣。
在賈少山和他後輩子孫的心中,不怕苦、不怕死、能打硬仗是永遠留在心裡的紅軍印記,抹不去、洗不掉,銘記一輩子。
不平凡的長徵路
紅四方面軍的長徵從1935年3月28日強渡嘉陵江西進開始,到1936年10月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結束,歷時1年零7個月,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等4省。紅四方面軍的長徵路極不平凡,1935年6月12日,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在懋功達維,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其後,由於張國燾的分裂主義路線錯誤,紅四方面軍踏上了更為艱難的曲折歷程。張國燾不顧中央一再電令北上,率紅四方面軍南下,因為錯誤估計形勢,遭遇百丈關之敗,加上三過雪山草地,紅四方面軍損失巨大。在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間輾轉達一年之久,數萬將士的鮮血遍灑徵途,終於戰勝惡劣環境、反動武裝和錯誤路線,贏得了長徵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