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可泰王朝時期的佛像造型藝術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和個性。佛像的出現大約在公元1世紀前後,即印度的貴霜王朝( Kushan Empire)時期,發源地是馬圖拉( Mathura)一帶。其後印度受到波斯、希臘和羅馬文化的影響,形成犍陀羅藝術。犍陀羅造型藝術以華麗雄偉和表現人體的健美而著名,即使寶像莊嚴的佛像,也同樣流露出一種內在的生命力。4ー5世紀,印度的笈多王朝時期,佛像造型形成了獨特的時代風格,令人一眼就能辨出其時代特徵,這就是佛像彎曲的頭髮變為印度珠寶帽的樣式,形成了後人所說的釋迦頭。衣服由寬敞變為合身,由多層變為單層腰部由粗壯變為苗條,呈女性化傾向。眼帘下垂,表現出安寧靜謐的氣氛。佛教於公元前2世紀傳入泰國地區,佛像製作也伴隨佛教而傳人。
最初,泰國的佛像受印度犍陀羅藝術和笈多王朝的影響頗深,以後注入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創造出具有本國民族文化特徵的佛像,推動了佛像造型藝術的發展。6-1世紀,以佛統為中心的墮羅缽底國製造了帶有墮羅缽底特徵的佛像,其特徵是:佛像的袈裟沒有皺褶,輕薄透明,貼近身體,凸顯了身體的線條美。7-14世紀,海上強國三佛齊統治了泰南的猜也和洛坤一帶,信奉大乘佛教,創造了三佛齊的佛像造型藝術。三佛齊的佛像造型與墮羅缽底的佛像造型樣,是構成現代泰國佛像造型藝術的重要來源。三佛齊佛像造型的特點是,佛像的額頭圓而光滑,沒有螺狀的髮髻,所穿袈裟,外層寬大,衣褶整齊,佛頭上的大智印如火焰狀。13-14世紀的素可泰王朝,將佛像造型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其代表作是一尊姍姍而行的青銅塑像。
佛陀行走時的瀟酒姿態,輕盈的步伐,被塑造得活靈活現。素可泰王朝時期的佛像一般具有如下特徵:佛頭上有火焰狀光芒,發較小,鴨蛋形的臉,柳葉狀的眉,鷹鉤鼻(按照印度偉人常見的樣式),嘴帶微笑,手臂如象鼻,4根手指一樣長。素可泰的佛塔建築形成了獨自的風格。佛塔原產於印度,梵名 stupa,譯為窣堵坡,意為墳家上的建築物。公元前468年佛祖滅度後,弟子哀思,築塔以置舍利。而後,佛塔隨佛教一起向外傳播,包括佛塔建築的外形和文化內涵。到了外地以後,佛塔經過當地人的改造,使之與當地人的觀念、需求和物質條件相適應,從而創造了各式各樣的佛塔。這就是目前分布於世界各地的佛塔,歸納為錫蘭式、緬甸式、泰國式、越南式、東埔寨式、寮國式、中國式、朝鮮式、日本式等。
即使是同一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建造的塔,也留下了明顯的時代烙印。就泰國的塔來說,可以分為墮羅缽底時期、三佛齊時期、吉篾時期、哈利奔猜時期、素可泰時期、阿瑜陀耶時期和曼谷王朝時期。各個時期所建造的塔,就其藝術風格和建築樣式來說,既有傳承關係,又有突出的個性,凸顯出時代和地方色彩。然而,萬變不離其宗,所有變化都離不開古代印度佛塔的基本結構。古代印度的佛塔由五部分組成:(1)臺,又稱基壇,或方或圓,是塔的基座。2)覆缽,又稱覆鍾,臺基上面的半球部分,狀如倒翻的缽或鍾。(3)平頭,也稱寶座,置於覆缽之上的方箱形建築,周圍繞以欄楯。後世常在平頭周圍造龕,安置佛像。(4)竿,用以標示此是聖地。有的塔立一竿,置於平頭的上部中央;有的塔立三竿,除中央竿外,左右各置一竿。竿端安置寶瓶。(5)傘,即華蓋,建於塔頂,《佛經》常譯成盤、相輪和承露盤等。數目從1重至13重,數目多寡表示悟道深淺。佛塔根據用途的不同又可分為四類:(1)舍利塔。用來盛佛骨舍利,或國王、高僧的骨灰。
(2)紀念性佛塔。建在佛誕生地、悟道處、首次講經處和佛涅槃處。(3)藏經塔。用以宣揚苦、集、滅、道「四聖諦」,或收藏三藏經典。(4)奉獻的佛塔。用以奉獻給佛祖,沒有規定一定要做成什麼式樣,比如說,可以建一個佛座代表佛祖。根據塔的地位和作用,又分為主塔、副塔和列塔。主塔是一寺裡最重要的塔,地位突出,以它為主;副塔是主塔四周的小塔;列塔則散布在小塔之外。根據塔的外觀形狀,則可分為覆缽式塔(覆鍾式塔)、方形塔、八角形塔和高殿式塔等因建築材料的不同,又分為木塔、磚塔和鐵塔等。在泰國素可泰王朝建立以前,佛塔的建築樣式主要有:(1)三佛齊式佛塔,以猜也的帕波羅麻它佛塔為代表。(2)墮羅缽底式佛塔,以佛統大金塔為代表。(3)吉篾式佛塔,原是吉篾人(高棉人)崇奉婆羅門教的廟宇,以束埔察吳哥寺為代表,後泰人仿建為佛塔,稱為巴朗( Balang),如曼谷大皇宮裡的些塔。
(4)哈利棄猜式佛塔,以喃奔的古骨塔為代表。素可泰式的佛塔,在吸取上述各式佛塔建築的優點後,加以改進,自成格。其特點是:底座為四方形,高三層,重疊至塔身。塔頂為飯糰花球形,或呈含苞待放的蓮花形。素可泰都城的馬哈達寺佛塔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素可泰王朝統治下的其他重要城市是塞察那菜城、彭世洛城、甘烹碧城、達城和碧差汶城都有這一類的佛塔。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文學作品傳世的計有5部(1)《蘭甘亨石碑》。(2)《巴瑪芒寺石碑》。(3)《帕朗格言》。(4)《三界經》。(5)《娘諾瑪》。其中《帕朗格言》和《娘諾瑪》其錐形可能源於素可泰王朝時期,但實際成書於曼谷王朝拉瑪三世時期(1824-1851年)。可以說,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文學作品主要是碑銘文學和佛教文學。
《蘭甘亨石碑》是碑銘文學的精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蘭甘享國王的經歷。第二部分敘述他修建寺廟供奉佛舍利的情況。第三部分可能是時隔多年後補刻的,改用第三人稱,歌頌蘭甘亨國王的豐功偉績。字體也有改變。它之所以被視為文學作品,是因為文字優美流暢,文句音調鏗鏘,類似散文體的韻文。例如「田中有稻,水中有魚」。這樣的描寫,已成為泰國文學的千古絕唱。《巴芒寺石碑》是利泰王下令鐫刻的。內容記述利泰國王登基、修行、苦讀和出家等事情,補充反映了蘭甘亨之後素可泰王朝的歷史和社會情況,類似一篇以歷史為題材的散文。《三界經》的作者是利泰王,這是由泰人撰寫的第一部佛教著作,開啟了泰國佛教文學的先河。該書資料來源廣泛,引用了30多部佛經,匯集了當時所有的佛教知識。
它將世界分為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欲界有11處,生存於欲界的人都還有欲望,因其修行的高低分處於11個不同的等級之中。色界,是禪定後達到的階段,分為16等。此時的人已無欲,但仍有形,還與大千世界有聯繫。無色界有4級,是禪定的最高境界,已無形體。書中講述了人的轉世輪迴,佛教教義,並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傳說中的佛教仙境,奇珍異獸。《帕朗格言》是詩歌體,收錄格言158條,作者不詳。其內容反映了古代泰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之所以名為帕朗,是因為採用素可泰王朝時期出現的一種詩體,託名素可泰王朝時期的作品,以增加其權威性。《娘諾瑪》是以本書的作者之名命名。她父親是婆羅門,擔任朝廷高官。母親名叫雷瓦迪。當她17歲時,被父親送進王宮,做利泰王的王妃。書一開始就敘述了她的身世,記述了後宮的生活。特別是詳細描述了一年之中9個月的各種祭拜儀式,因為另外3個月是守夏節不必介紹。另外,還說到宮廷官員的行為和禮儀準則,其中還穿插一些故事,明顯有訓誠臣民的作用。學者認為,此書不大可能是素可泰王朝時期的作品,大概是後人偽託,因為書中提到了一些素可泰王朝時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如美國人、大炮等。但也有人認為,書中所記9個月內舉辦的各種儀式與事實大體相符,或許後人作了増刪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