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燒烤,燒的是豬頭肉,烤的是雞架子。諸城烤雞背經過醃、煮、烤,味道濃香醇厚,骨頭都透著香。
資料圖
下手抓起來吃更有滋味
雞背在諸城被稱為雞架子,是剔除了肉的雞骨架子。無論是高檔酒店的顧客還是普通小館子的食客,都毫不掩飾對於雞背的喜愛,他們拋開了斯文,手裡扯一截香噴噴的雞架子,完全不顧順著手指往下滴的油,啃得來勁,吃得津津有味。
「烤雞背拿到手裡,說為了吃肉吧,還真沒有什麼肉可啃。說到家,全是為了那連骨頭裡都透著的香味。」家住高新區大觀天下小區的江女士非常喜歡吃烤雞背,稱其香味十足,是解饞的最好美食。
「雞背的特色在於吃法。」諸城外貿招待所經理孟令軍介紹,在諸城坊間傳有吃雞背的「四項原則」:放下架子,才能端起架子;一定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宜粗則粗,宜細則細;可以戴手套,不戴手套抓起來吃更有滋味。
「雖然,很多飯店都會備有一次性手套,供人享用雞架子時使用,以防油水沾到手上。」孟令軍說,在諸城,人們在美食麵前大都不怎麼顧及吃相,直接上手,這樣才能吃出烤雞背的獨特味道。
醃煮燻烤,製作工藝特別
諸城製作烤雞背由來已久。孟令軍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諸城搞了個「外貿大合唱」,肉雞產業藉此高歌猛進,雞肉產品旺銷海外,唯有雞背成了不怎麼值錢的「廢棄物」。
當時的諸城燒烤工藝被鑽研吃文化的能工巧匠們研究得風生水起,什麼烤鴨、烤鵝、烤鵪鶉、烤野兔、烤全羊、烤乳鴿、烤雞蛋、烤豬肉乃至烤大蒜、烤辣椒、烤茄子等等,品種之多,讓人目不暇接。這棄之可惜的雞骨頭說不定也能燒烤出個彩呢!於是,諸城外貿人把諸城燒烤的工藝技術移植過來,加以改進提升,很快就開發出了烤雞背。
「雞背烤得好不好,關鍵在做工和調料的使用上,稍有偷懶,回頭客就丟了。」孟令軍介紹,烤雞背的製作工藝也是三步走:先醃製,再煮熟,最後燻烤。
「底味」就是煮雞背的那一鍋老湯,來自他們秘制的醃料,老湯煮過的雞背味道淳厚。至於「烤香」,特別是那獨特的燎煙味道,可謂諸城燒烤的一絕。製造時將雞背置於大鍋之上,鍋內放紅糖,旺火將紅糖融化,讓一縷縷煙火氣息燎繞於雞背周圍,原本白白膩膩的雞背魔術般地變成了棕黃色,泛著誘人的光澤,發著清美的芳香,深吸一口,你的味蕾、你的飢腸就愈發躁動了。
來源:濰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