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九點,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6會議室座無虛席,歡聲笑語不斷,第233期「快樂周末談」活動如期舉行。大家圍繞「如何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各抒己見,「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考試不要臨時抱佛腳,學習是循序漸進的,要真正學到本領,感受學習的樂趣」「閱讀英文文獻,最主要的是找出關鍵詞並且注意單詞的衍生意思。」特邀嘉賓——學院楊春明教授對同學們的疑問一一作答。作為學院學生培養的品牌項目,「快樂周末談」是學院創新育人的一個縮影。
早在2009年,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創造性地提出了「理工教融合」的化學化工人才培養模式,並致力打造與之相適應的專業結構、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教學科研平臺。2010年,學院在「理工教融合」的基礎上,開設培養拔尖創新本科人才的「浩青實驗班」,為每位學生配備一名導師,進行一對一科研學術指導和個性化培養,目前各屆「浩青實驗班」學生就業率均達100%。
在近10年的探索實踐中,湖南師大化工院始終以學科特色建設和科研基礎創新為抓手,將「理工教融合」、分流培養和全程跟蹤相結合,逐漸形成了「融合-分流-跟蹤」的化學師範教育新模式,培育出一大批綜合型化學師範領域拔尖人才。近年來,化學學科在全球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中始終排名前1%。
「理工教融合」:厚基礎寬口徑的綜合教育
近年來,全國各高校對於教師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從未間斷,但總有點事倍功半的感覺。「教師教育工作存在著不系統、不全面的狀況,主要是因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割裂、課程設置融合性不足、輕基礎重結果的培養取向而產生的所育學生創新能力不夠、發展口徑過窄的問題。」湖南師大化工院黨委書記於鳳江直指癥結。
如何掃清障礙,突破壁壘?對此,湖南師大化工院在深入研究國內同行辦學狀況、論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理工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依託姚守拙院士領銜的國家級「化學實驗教學團隊」和「分析化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等4 個省級教學團隊,圍繞「將前沿成果融入教師教育」的主題,組建起一支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師資隊伍。這其中,50%的教師具有海外學習或研究經歷,5名「芙蓉學者」、「瀟湘學者」特聘教授,2 名全職英籍特聘「百人計劃」教授均參與本科人才培養工作。通過名師講壇、創新項目團隊攻關、師徒結對等形式,將最新理論成果有機融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實現以研促教,以教興研的良性循環。
在課程設置上,強調理學的綜合性,突出工學的寬泛可選性,注重教師教育的實踐性與技能性。規定學院各專業學生,均可選修教育學,基礎課程一、二年級全部打通,三、四年級專業課程也可互通,全面夯實學生專業基礎,努力提供多樣化課程選擇。推行能力培養四年一貫制教育模式,即教師教育四年一貫制、雙語教學四年一貫制、信息技術教育四年一貫制,不斷實現寬口徑、綜合型的教育培養目標。
近年來,學院「理工教融合」的教育探索取得顯著成效。各專業學生在全國、省級學科競賽中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化學專業學生在湖南省大學生化學化工實驗與創新設計競賽中獲得一等獎11 項,在全國師範院校大學生化學實驗技能邀請賽中獲得一等獎2 名,全國高等化學專業師範素質大賽中也分別獲得1 個特等獎和4 個一等獎的佳績。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是目前國內高校化工設計領域的頂級賽事,從2011 年至今,學院工科專業學生共獲得了1個全國特等獎、2個全國一等獎、6個全國二等獎和7個全國三等獎的驕人成績。
「分流培養」:創新驅動、因材施教的專業教育
「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不僅要堅持和達到對教育人才綜合培養的要求,也必須要堅持創新驅動,因材施教,全力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湖南師大化工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守拙表示,學院在深入考察調研辦學現狀、反覆論證培養方案目標與可行性的基礎上,採用分流培養的方式對化學教師的專業教育進行創新研究與實踐。
學院秉承創新驅動、因材施教的原則,精心打造了以「浩青實驗班」為代表的,針對不同發展志向本科生的創新性教育教學方案。專業教育中,以各年級浩青班為牽頭,帶動全院學生積極投入科研創新中來,展開「新時代化工力量培養活動」。要求浩青班學生以「1+2」形式與其他專業學生組隊,30 位導師從頭至尾進行指導與幫助,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為確保資料查找等工作順利進行,學院分配專門自習室給參賽者,為學生的創新研究提供良好的工作學習環境。
自2011年以來,化工院以「浩青實驗班」為抓手,用局部推動整體,形成了「針尖式」的專業教育發展趨勢,培養了一批具有良好科學精神和優秀創新意識的本科拔尖人才,迄今為止每屆畢業生考研錄取率均達70%以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對湖南師大化工院畢業生評價到,「新進的研究生進入研究狀態的誘導期短、英文能力很強、學風紮實,勤奮踏實。這反映學院本科教育很成功,當然也反映老師們為本科教育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值得其他學校學習。」
分流培養不僅需要創新專業教育形式,還要以德育引領為輔助手段。學院以「快樂周末談」師生交流活動、「坐擁麓山?心懷天下」主題教育活動和「以本為本」教師接待日活動為載體,多樣化創新活動形式,通過「輔導員+專兼職導師+大學生」三元互動工作平臺的搭建,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樹立良好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同時,以「快樂周末談」為龍頭的高校師生交流新平臺建設入選「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工程」,「輔導員+專、兼職導師+大學生」的三元互動工作平臺也立項為教育部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湖南師大化工院學工辦主任羅豔認為,「正是得益於學院採用因材施教,多措並舉的分流培養方式,才有效實現了專業教育的針對性和人才培養的差異化。
「全程跟蹤」:學研一體、特色凸顯的職後教育
「我們始終立足內涵發展抓就業,通過培養高素質人才,積極開拓就業市場,為學生做好從校園到職場的跟蹤服務。」化工院黨委副書記耿自強強調,學院每年均開展就業市場調研,堅持將學生就業同區域經濟形勢、國家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近年來,積極圍繞「網際網路+」「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以及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推介畢業生到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骨幹企業、國防軍工業等領域。
為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和職業競爭力,學院專門開設就業工作坊,先後邀請有經驗的嘉賓,針對化工院的學科特色和學生特點,從職場素養、職業規劃、簡歷製作、筆面試準備等角度入手,將學院專業設置與行業骨幹企業精準對接,為同學們提供「一體化」、「全方位」的精準培訓。目前,已有近百位同學報名工作坊,全程參加者在企業參訪、就業實踐選拔時被優先考慮。為加強化學學科建設和化學師範教育,學院專門針對化學教育領域人才進行跟蹤服務,通過集中力量建設基地平臺,吸引化學教師參與到科研和產業之中,致力於發展具有師範特色的產學研項目。據研究生院院長劉子蘭介紹,湖南師範大學和湖南長嶺石化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聯合組建了石化新材料與資源精細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該實驗基地於2012 年獲國家發改委批覆準予建設、授牌,7 年來採用「共建學科、共育人才、共搭平臺、共創成果」的「四共」實踐模式,被列為國家地方聯合創新平臺。
在產學研深度融合過程中,學院先後承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973」子課題等國家級項目70 多項,科研經費達5300 萬元,獲湖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 項、湖南省科技成果獎二等獎7 項、三等獎9 項,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SCI 論文1000 餘篇,科研成果轉換20 餘項,產生直接經濟效益5000 餘萬元。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如今湖南師大化工院學生就業工作呈現出嶄新局面,化學畢業生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據記者調查,湖南省高校化學院系主要負責人80%以上是該院畢業生;指導湖南省中學生獲得的14 枚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的教練全部為該院畢業生;湖南省中學化學特級教師中的75%以上出自該院;中國化學會設立的「基礎化學教育獎」湖南省連續4 年4 位獲獎中學教師均為該院畢業生。(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龍軍 通訊員蔡頌、易理國)
[ 責編:叢芳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