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美食有三寶,魚糕、千張扣肉和皮條鱔魚,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酸甜坷口的皮條鱔魚。皮條鱔魚是有名的鄂菜,也是荊州的名菜之一,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鱔魚美味,且有藥用價值,《名醫別錄》中說他有補五臟,療虛損的功效。
皮條鱔魚剔除老骨後切成長條,制熟後猶如皮條而得名。又以形如竹節,也叫竹節鱔魚。製法是,用兩道不同溫度的油炸至皮酥,再掛上糖醋黃汁,色澤金黃,外酥內嫩。
荊州以前做皮條鱔魚最有名的是荊州區的聚珍園(現已拆,不是現在的聚珍園廣場),沙市的好公道酒樓(現在也拆了)。當時如果在聚珍園和好公道就餐,基本都會點一道皮條鱔魚,因為魚糕和千張扣肉有些家庭可以做,但是皮條鱔魚可是一般家庭做不出來的菜。
皮條鱔魚的做法並不算複雜,但是對於火候掌握的要求非常高,比較標準的做法是:首先將鱔宰殺治淨,剔取其肉切成8 釐米長、2 釐米寬的條入碗中,以黃酒、精鹽和幹澱粉調勻將魚肉掛糊,將醬油、醋、白糖、蔥段、薑末、糖蒜、豬肉湯100毫升放入碗中調成滷汁,醃製15分鐘左右。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油炸了,炒鍋置旺火上,倒植物油,燒至七成熱時,將掛糊的鱔魚條下鍋,炸約3分鐘,待鱔魚條展開時撈起;再將鍋內油燒至七成熱時將鱔魚條下鍋復炸,然後端鍋離火氽炸3 分鐘,再移旺火上續炸1 分鐘至金黃色撈出。整個過程如果哪一道油炸的火候掌握不好,可能最後的成品不盡如人意。
炒鍋中倒入滷汁以旺火燒沸,用溼澱粉勾芡,放入鱔魚條,將鍋顛翻幾下,淋入香油起鍋裝盤即成。講究擺盤的可以將一些點綴物品加在盤上,使之更富觀賞性,其實對於鍾愛皮條鱔魚的人來講,菜上來後眼裡只有鱔魚,根本看不到其他。
現在很多宴席上,也都會有皮條鱔魚,這道菜基本是純甜的,由於醋放得比較少,只略有一點點餘酸味,而這種酸味卻更能襯託出甜的香美,而且讓人不感到油膩,這道菜一上來,熟悉的人便會立馬開動,而不會特意去放在那裡,因為大家知道這道菜是趁熱吃,涼了便沒了那個味道。
現在基本酒店或是本地特色菜館都有這道菜,但是每家做出來的口感不同,很多餐館將皮條鱔魚與松鼠鱖魚的混為一談,用的番茄醬,而正宗的本地做法卻是不用番茄醬的,因為那個番茄酸會奪去本來應該有的甜,吃上去沒有了那個味道。
但是還是有很多店都堅持著本地的傳統做法,如果大家想吃到正宗的皮條鱔魚,可以去嘗嘗,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