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誦讀古詩詞,經常會發現古人常感嘆抒發相思的哀愁,比起今人來,可謂是感情更為豐富。但是細細想來,古人也是頗為不易,不像現代有著便捷的交通工具,還有電話或者視頻等通訊工具。在古代,尤其是當官經常換地方的讀書人,一身輾轉漂泊,一生會遇到很多人,但是大多可能別後就再也沒有見面的機會了,所以古人多相思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就像那句話「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人」,其實更應該說是「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別後便再難相見」。而古人也留下很多物是人非的詩篇,如「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等,而筆者本期介紹的這首詞,是來自晏殊第七子晏幾道的一首詞,在詞中他慨嘆人事全非,其中結尾一句更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令人讀之落淚,滿滿的都是心酸。
《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宋·晏幾道)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
去年春恨卻來時。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
琵琶弦上說相思。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這首詞的白話譯文如下:夢想時分只見樓臺上的門窗都緊緊鎖閉,從醉酒的狀態慢慢醒轉只見簾幕一層層低垂。去年冬天泛起的愁緒又來惱我,恰好是花瓣紛紛墜落斯人孤獨佇立,淋漓的細雨之中兩隻燕子在翩翩飛舞。還依稀記得在小蘋的初次相見,她穿著繡著兩重心字的衣衫。撥動琵琶的弦來彈奏訴說相思的愁緒。當時的明月高懸,潤白如玉,映照著彩雲翩然歸去。
這首詞上片開篇兩句筆下寫下了兩處不同的場合,看似沒有關聯,但不管是在哪一處,詞人心中都想念著那位姑娘。全詞沒有強調想念,卻以這樣輕描淡寫,讓讀者去聯想,更讓這兩句更具感染力。人事皆非,原本姑娘住的閣樓,早已是人去樓空,讓詞人愁緒紛飛。緊接著「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這幾句,用出雙入對的燕子對比此人的形單形只,不由便勾起了詞人去年的離愁別恨,讓人垂淚。
下片開頭三句,寫出兩人相戀初見時的景象,用姑娘身上穿的「心字羅衣」側面反映出兩人的心心相印,但是一句「琵琶弦上說相思」卻有讓人從這心醉的戀情中,覺察到一絲離別的前兆。而最後兩句可謂是全詞點睛之筆,短短10字驚豔世人,寫盡人事全非的心酸,讓人落淚。當時明月高懸潤白如玉,似乎姑娘離去時依依惜別的身影還在眼前,但是也只是似乎而已,那只是詞人腦海中的剪影而已。
對於晏幾道的這首詞,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