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黃鶯/文 俞躍/攝
「黃記者,我們小組已經織好了,已經放在你們讀者服務中心了。」
錢江晚報和阿里天天正能量合作的「針心針意」暖冬公益活動,已經準備收尾。從本周開始,陸陸續續發出去的毛線通過巧手又有愛的雙手的編織,都變成了圍巾、帽子、手套,回到了記者手裡,就像一股股暖流湧來。很快,記者就會把這些圍巾分類打包好,爭取儘快送到麗水特殊教育學校和磐安縣尖山鎮萬蒼小學。
這兩天辦公室的圍巾已經堆成了「山」,每個進來的人都會說一句:「這麼多圍巾,看著就覺得好暖。」
為了顯示一下圍巾特別多,我們請了一位男同事在「圍巾山」前躺了一下,為「針心針意」的活動做個臨時代言。整座「山」已經比人長,比人更寬了,這個山要是倒下來,足夠把這位90後的男同事給全部埋起來。
圍巾的質量怎麼樣,臨時代言人表示:「超級暖,辦公室戴太熱了!」
和圍巾一起送到的,還有一個個志願者暖暖的故事。
看著這小山一樣的圍巾,一定要提到的是蕭山國投紫荊園的支援者們。從養老院的老人家到年輕的服務員志願者,甚至年輕的保安小哥,都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近百位志願者,一共織出了300多條圍巾來。
志願者們隆重推出了79歲的李月梅阿姨,不僅自己帶頭織圍巾,有時候早上7點開始織,晚上睡不著3點醒了,就編織上一會兒,李阿姨還幫忙發毛線,做登記,收圍巾。後來我們提供的毛線已經打完了,大家還想織,李阿姨出錢又買了毛線,繼續來織。「我覺得活動挺好的,讓我們覺得這個年紀了,還是有用的,可以獻愛心。」67歲的林春珍從一開始有點手生,到後來一天能打一條,她說:「後來怕來不及,手從來沒放下過毛線,喝水吃東西,都是老公送到嘴邊的。」好吧,採訪個愛心故事,還吃到了一嘴「狗糧」。
同樣是蕭山區,空港社區學校的12條圍巾和一頂帽子也到了,她們一共有十多位志願者參與了「針心針意」活動,其實有學員還不太會編織,但是看大家都在獻愛心,也拿了線,是請教婆婆一邊學一邊織的;還有特別會織的學員編織了一條彩虹圍巾,自己的小孫女也特別喜歡,但是志願者還是先捐出了這條漂亮的圍巾,然後再重新給小孫女編織。
蠶花園社區的圍巾今天也快遞出了,帽子和圍巾的毛線來自社區裡王秀娟阿姨、黃和興師傅一家。當年王阿姨開了一家賣毛線的店,後來店不開了,還有些線剩了下來,這次就都捐了出來。阿姨試著戴了一下社區志願者們編織出的帽子,很高興地說:「暖和的,能看到這些毛線變成這樣的帽子圍巾給孩子們用,開心的!」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