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風,將一個年輕的生命,從他深愛的雪山上掠走。
他走得那樣匆忙,那飄向天空的圍巾,仿佛是向親人們招手,「我想留在這個世界上」。
27日上午 福建遊客陳致在四姑娘山三峰頂峰附近跌下山崖
28日15時 搜救隊在長坪溝鄧之肋(音)方位發現一具屍體
28日20時 救援隊將遺體運出景區,確認死者為遊客陳致
他的最後6天
1月22日除夕 陳致坐火車由福建南平順昌出發,前往成都。
1月23日初一 凌晨5點多到達成都,開始在成都遊玩。
1月24日初二 遊覽了寬窄巷子等地並打電話告訴母親:「成都是個好地方。」
1月25日初三 到達四姑娘山景區,購買了登山裝備並告訴母親:「準備攀登雪山。」
1月26日初四 和楊某到達四姑娘山三峰的突擊營地吃飯,沒能再給家裡打電話。
1月27日初五 上午滑墜山崖,晚上6點,他的母親得知消息。
四姑娘山三峰山頂最多容10人
四姑娘山位於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與汶川縣交界處,由四座邊綿不斷的山峰組成,它們從北到南,在3.5千米範圍內一字排開,從么姑娘峰、三姑娘峰、二姑娘峰到大姑娘峰,其高度分別為6250米、5355米、5276米和5025米。其中三姑娘峰不但海拔高,而且為極高山刃脊山頂,山頂極為狹窄,一次最多容納10人,一般攀登過大姑娘峰、二姑娘峰的隊員才會嘗試攀登三峰。
1月27日,大年初五,福建遊客陳致在攀登四姑娘山三峰時跌下了山崖。當時和陳致一同登山的只有當地嚮導楊某,楊某解手的一段時間裡,陳致不見蹤跡。楊某估計,陳致是因為山頂風大被吹下了懸崖。
事故發生後,四姑娘山景區共派出6批共計45人參與搜救。昨日下午3點多,搜救隊在長坪溝鄧之肋(音)海拔4800米的地方發現了一具屍體。昨晚,經確認,屍體為遇難者陳致。目前,遇難者家屬已由福建趕到四姑娘山景區。
事故突發
山頂飄落下一條圍巾
最先接到有人從四姑娘山滑墜消息的,是四姑娘山管理局戶外活動管理中心副主任馬毅。「昨天上午10點55分,一名自稱是小金縣日隆鎮長坪村村民楊某的人打電話告訴我,一名遊客在攀登四姑娘山三峰途中,意外被大風颳下山頂,目前生死不明。」
接到電話後,四姑娘山管理局立刻展開了搜救。華西都市報記者隨後了解到,打電話的楊某當時正和一名男性遊客一同登山,男性遊客是在三峰頂峰附近滑墜的。
據一名和下山後的楊某接觸過的資深嚮導介紹,楊某說自己是四姑娘山嚮導,前日帶著該遊客從突擊營地出發衝頂。「楊某稱在登頂途中,轉身解了一次手,一回頭,發現自己帶著的遊客已經不見了。」該資深嚮導透露,楊某說當時頂峰風很大,估計遊客滑墜到么妹峰方向的懸崖下了。據緊隨其後的另一登山隊隊員回憶,當時看見一條圍巾從山頂飄落。
緊急救援
先後派出6批救援隊搜救
四姑娘山管理局一位負責人介紹,目前可以大致確認事發地點距離三峰頂很近。從前日11時起,省山地救援總隊四姑娘山支隊先後派出了6批救援隊伍共計45人參與搜救,前日14時左右,第一批搜救隊伍在三峰山腳區域,找到了墜崖遊客的行李包,確認遇難者為福建遊客陳致,今年24歲,是福建省邵武市人。
昨日下午3點半,第二批和第四批中的7名搜救隊員組成的小分隊,在長坪溝鄧之肋(音)方位發現一具屍體。四姑娘山管理局立即派出10名隊員前往接應。屍體發現的地點海拔4800米,距離景區內通車的長坪溝喇嘛寺有近8個小時的路程。
最新消息
遇難者遺體找到 疑從700米高墜下
記者昨晚聯繫了救援隊成員,了解了整個搜救過程。「昨晚在三峰附近的海拔4700米處,我們已經發現了山上有滑墜的痕跡。」救援隊成員說,昨日凌晨,由張秋華、張建軍等景區管理局工作人員、當地村民、山地救援隊隊員組成的救援隊,從長坪溝出發向鄧之肋(音)區域搜救。
「我們在海拔4700米的區域繼續搜尋,在下午3點30分左右,發現了一件藍色外套。」救援隊成員說,衣服旁邊的雪地上,還有一些血跡。順著血救援隊伍上山搜救跡繼續尋找,救援隊成員在10多米開外的地上,找到了一具屍體。「經現場初步判斷,這具屍體是從700多米的高空下滑墜的,和楊某所說的意外發現地在三峰峰頂附近,是相吻合的。」
下午4點過,救援隊開始將屍體往山下搬。途中,參與救援的隊員也不斷加入幫忙,一同進山搜尋的楊某也在其中。晚上8點左右,救援隊將屍體運出景區。經楊某和公安機關初步確認,死者系福建籍男子陳致。
他的家屬
今日將作最後確認
而陳致的父母、舅舅、叔叔4人前晚6點多接到了消息,昨日上午8點已經坐飛機由福建趕到成都。陳致的母親很傷心,昨日記者和她通電話時泣不成聲。她「心情很糟」,但仍向幫助搜救的好心人們表示感謝。
昨晚陳致的家屬也同步得到了屍體下山的消息。由於旅途勞累加上高原反應,他的家屬沒有到現場。「明天一早,我們會去做最後的確認。」陳致的舅舅夏先生說。至此,四姑娘山管理局派出的6批搜救隊共45人全部安全返回,搜救工作結束。在整個救援過程中,除了救援隊的努力外,壹基金救援聯盟也提供了幫助。
他的人生
剛剛領到首份工資
夏先生告訴記者,24歲的陳致去年才大學畢業,剛剛考上公務員,春節前領到了工作後的第一筆工資。春節剛好有幾天假期,陳致就說要到四川遊覽。1月22日下午,他從福建順昌坐火車來到四川,在火車上度過了除夕之夜。
此後直到上山前的每一天,他都會打電話給父母,有時問候家裡人新年快樂,更多的是和母親聊聊他在成都和四姑娘山的見聞。誰知前日下午6點多,家人就接到了他跌落山崖的消息。
夏先生說,陳致並沒有專業的登山經驗,離家前說要去「看雪山」。「他到四川後打電話,又說是要去登雪山,本來他母親很擔心,他說登山嚮導是一對一的服務,她才放心。」夏先生說,陳致是會計專業,平時做事很仔細,家裡人對他自己的安排都比較放心。他們因為在福建,對雪山也不了解。「我推測,陳致當時是想挑戰自己。」
對話當事人
嚮導:我小解一轉身他人就不見了
從意外發生到救援全過程,作為當事人之一的楊某都參與了。在楊某下山後,記者通過電話,和他進行了一番對話。
華西都市報記者(以下簡稱記):你和陳致是如何上山的?
楊某(以下簡稱楊):陳致說想登山看看,我比較熟悉山裡的地形,就帶著他一起去了。我們是凌晨2點過從登頂營地往上走,在離峰頂還有300多米的地方出事了。
記:出事的一瞬間,發生了什麼?楊:我當時對陳致說想解手,就轉過身去。等我轉回來,發現陳致已經滑下去了。
記:出事後你做了什麼事?
楊:山上風很大,我一下子就看不到陳致了。我馬上給景區管理局報告了這件事,之後也參與了救援。(陳致的)屍體也是我幫忙抬下來的。
記:你對自己的違規行為是怎樣看的?
楊:我兩天沒怎麼休息了,剛抬屍體出了景區,現在很疲憊……(之後楊掛斷電話)
記者調查
登山未申報嚮導無資質
記者從四川省登山協會了解到,陳致於1月25日到位於四姑娘山景區附近的楊某家中住宿,1月26日進入長坪溝景區遊覽,但沒辦理從事戶外活動的相關手續,也沒在四川省登山協會和四姑娘山景區管理局辦理登山許可證,甚至都沒有購買景區門票。經調查,自稱導遊的楊某其實也沒有高山協作資格證和嚮導資格證。兩人屬於典型的偷登行為。
據四川省登山協會負責人介紹,偷登已經成為中國登山戶外運動的一個頑疾,2001年至今,偷登造成的山難事故已經佔到山難事故的85%以上。
二十多支登山隊 僅4支申報
今年春節期間,僅有4支登山隊伍向四姑娘山景區申報,但據當地嚮導介紹,至少有20支隊伍目前在四姑娘山景區進行登山活動,非法登山佔到80%以上,偷登情況非常嚴重。
目前,在戶外運動方面還沒有完全適當的法律條文。儘管在2010年,中國登山協會發布了《中國登山協會登山戶外運動俱樂部管理辦法》,但主要從「服務、引導」的角度出發,規範登山戶外運動行為,從管理的角度來說,還不夠全面和規範。
2011年10月發生的四姑娘山驢友違規穿越事件,推動了四川省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出臺。省登協副秘書長介紹,省登協已經開始著手修改《登山管理辦法》。其中就涉及到對違規登山和違規徒步穿越等行為的處罰。修改後的《登山管理辦法》已經上交省體育局,預計新的條款很快會出臺。
編後
登山運動 拒絕感性衝動
僅僅過了三個月,我又再次面對四姑娘山登山事故稿件。上次14名驢友違規穿越,最後幸運脫困。但這次幸運沒有再次降臨,一個剛剛拿到人生第一筆薪水的花樣男孩就這樣離開了。
我想,除了制度上需要逐步完善外,作為一項小眾化的、危險性高的特殊運動,登山中更多的要靠驢友們的自律,與大自然相比,人永遠是渺小,茫茫山川中,制度更多只能是形成一種事後的制裁,所以登山愛好者必須對自己負責。
而要形成這種自律,我想需要對我們的「登山文化」進行矯正。在一次次的事故報導中,我更多地體會到的是登山愛好者們的「冒險精神」和「個人英雄主義」,感性的衝動支配著他們的瘋狂,我並不否認冒險精神是戶外運動應有的元素,但我想這樣的感性應該被一種理性健康的登山運動精神包裹。
事故遇難者陳致懷揣著「看雪山」的夢想,在出事前臨時購買了登山裝備就向四姑娘山發起了衝擊,可想登上5000米的高山在他眼中和逛杜甫草堂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面對頻發的安全事故,四姑娘山管理機構在海拔4800米以上到接近頂峰的地段,花費20萬建起了一條500多米的鋼鐵護攔,有的登山者說,這條護攔像是在美麗姑娘的臉上割出的一道血痕。但我想,頻頻遇難的違規登山驢友,更像是四姑娘山留下的一滴滴血淚。只有我們每個人都保持一顆對雪山的敬畏之心,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才不會讓四姑娘山繼續流淚。
四姑娘山近年山難回顧
●2009年6月,中國職業登山嚮導、攀冰教練李紅學進入四姑娘山長坪溝後失蹤。
●2009年7月,一支11人的登山隊在攀登駱駝峰時遭遇山體落石,一名高山協作遇難。
●2009年10月,4名俄羅斯遊客在四姑娘山遭遇雪崩,2人被埋。
●2010年8月,一日本遊客在四姑娘山雙橋溝野人峰攀巖時被落石擊中。
●2011年10月,14名驢友在穿越四姑娘山時失去聯繫長達13天。
本組稿件由華西都市報記者劉建李鑫王浩野採寫
圖片由四姑娘山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