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先生淺解: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如何解釋?

2020-12-20 虛空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又開始告訴我們了「道不可須臾離也」,「須臾」是片刻的意思。「道」不可片刻離開的。

我們生活當中,其實處處是道,無處不道,只是我們不知道那個叫道。比如說每天太陽東升西落,是不是道?春夏秋冬的變化,是不是道?都是道,所有的一切萬物都是遵道而行,都是在道當中運行的。我們每天都在用著道,而不自知,那我們學習修道是為了什麼呢?讓我們了解「道」的運作規律,了解自己的性體,然後我們去遵道而行,你自己才能合了那個「道」。道的規律是不變的,但是修的是我們自己,讓我們自己更合道,我們本來的性才能凸顯出來,所謂的道都是方便法,都是這些聖賢,告訴我們道的運行規律,從多方的角度,去給我們解釋了,什麼叫道。

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參透,能了悟,遵道而行,這個時候我們的行為才是合道的,只有我們的行為和了道,我們才能見到自己那個性,所以這個就是修行的次第,用禪宗神秀大師的話講「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那不就是修道的過程嗎。

相關焦點

  • 以「道」說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貧道一直在給大家講「道」蘊含的思想,今天就給大家單獨講講「道」這個字。那麼這個道字有何解釋呢?我們中國的文字是倉頡創造的,倉頡創造的每個文字都有其獨特意義。「道」這個字,其意義更是深隱玄蘊的。次寫自字於下者,意思是說,天地陰陽之道,在我們自己的身上。《禮記· 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意思是說,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這兩點一橫,加個自己的自字,上下合到一起,就是「首」字,首就是頭的意思。意思是說,修道是頭一宗好事。「首」字的外面是一個走之旁,這是在告訴我們,了悟道之後,是需要我們來行持的。
  •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道不遠人,不可須臾離也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大道泛(fàn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大道泛(fàn泛)兮,其可左右。道不遠人,不可須臾離也。大道無處不在,就在我們身邊的一花一世界中。一粒沙中還有三千大世界,而大道在萬物之中,所以這裡說"大道'泛兮'。"在每一個個體之中,還有左右之分,可以一分為二,二分為四,以此下去,以至於無窮。
  • 道,不可須臾離也
    道教的核心即是道老子是太上老君八十一化之一,張道陵,溯本求源,奉老子為教主,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這個道與作為道家學派代表老子的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它是繼承老子的道而加以宗教神化。老子所說的「道」是道教教義的核心,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
  • 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維摩詰斷然回答:「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在實際生活中怎樣才能「行於非道」呢?應該如何正確理解思維?生乙:        若能通達,(下文)從五無間到二乘涅槃,一切非道皆是佛道方便之用。行於種種非道,而又不著於非道。非道性亦不可得故,道非道不二。這可與《諸法無行經》中一段經文對看:「『文殊師利,汝云何名外道?』
  •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其中的奧秘你知道嗎?
    我們來看一下《中庸》第一章的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離離原上草」,課本把「離離」解釋錯了?高手的解釋似乎更合理
    誰知,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一出,顧況大為驚異,直呼內行:「道得個語,居亦易矣!」從此,白居易一鳴驚人,天下皆知。這首詩也有口皆碑,流傳千年,成為千古之絕唱,如今更是選入語文課本,凡是習字兒童莫不能誦。然而,困惑往往就出現在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離離」的草,究竟是什麼樣子的草?
  • 虛空先生淺解: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如何解釋?
    所以這是次第,先從身邊的人開始愛起,也就是《論語》所講的「近者說,遠者來」。先讓接觸過我們的每一個人,都能是喜悅的,都能得到我們的愛護的,感受到我們的德行的,遠處的人自然就會來到我們的身邊,我們才能去實行更大的仁德。
  • 知人善處:不離不棄的交友之道
    知人善處,才是不棄不離的交友之道。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張》)「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 虛空先生淺解: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如何解釋?
    這句話是形容詞,告訴我們道就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天地萬物都是在道中運行的,可是又有幾個人知道「道」的存在,並且按照道的規律,去修正自己讓自己符合道呢?所以《中庸》開篇就告訴我們「見性」,開篇就告訴我們「之道」,接下來告訴我們修道,告訴我們這些概念,告訴我們這些次第,讓我們按照道的規律,去不斷地修正自己,讓自己依乎「中庸之道」,依乎中庸之道,也就是在依乎聖賢之道,按照聖賢之道去修正自己,就可以把自己修成聖賢。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五集*(本文共402 字,閱讀大約 1分鐘)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皇侃《論語義疏》引蔡謨說,「道者,寂然不動,行之由人,人可適道,故曰人能弘道。道不適人,故曰非道弘人也。」蔡謨這句話,解釋出自《周易繫辭傳》,依他的這個說法,指道是寂靜不動的本性,它無體無形,無時無地而不存在著。「道」其實也就是人的本性,無思無為,人則能以感通,再用種種方法把道弘揚出來,所以人能弘道。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魯班書》如何解釋?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魯班書》如何解釋?中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化積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很多發明創造、文獻典籍等,彰顯著古代先民的無窮智慧。其中下冊記載一些法術和咒語,以及一些醫療之術,又稱「魯班術」,開篇第一句話是「欲學此術,必先絕後」,即「五弊三缺」,由於過於兇險,現已失傳;上冊則主要記載一些木匠手藝之法,又稱「魯班經」,其中記載:「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成為木匠業界的行話,到底啥意思?魯班祖師爺為何定下這些規矩?
  • 莊子遵從道的本性,批判一切非道形態
    故每一個事物都可貴可賤。就以差觀物而言,每一個事物既有它的大,也有它的小。故物與物的大小是不可比較的。就以功觀物而言,但每一個事物既有它的有用之處,也有它的無用之處。故物與物的功用之處是不可比較的。就以趣觀物而言,但每一個事物既有它的是,也有它的非。
  • 背了這麼多年的「離離原上草」,「離離」啥意思?多少人集體蒙圈
    當顧況見到這個年輕人,那是一臉的不屑,瞥了一眼他的名字,更生嘲弄之意,便打趣道:「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京城米價尚貴,居來不易。然後,他從懷裡掏出一首詩遞給了顧況,當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句,顧況大為驚異,激動地說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
  • 你知道「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到底是什麼意思嗎?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時遷居,生於河南。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共同倡導,世稱"元白",與並稱"劉白"。上學的時候是不是都被白居易裡的《琵琶行》折磨過。其實我們小時候都會背誦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也是他寫的,那你知道"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是什麼意思嗎?
  • 率性謂道不可妄離,打坐實修明心見性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猶道路也,出入動作由之,須臾離之,惡乎從)---節選《禮記中庸》人本自具足的淨善本性,可以稱之為「自性」,而隨順自性「般若」智慧皆可稱之謂效學為聖賢,即可稱之為「道」,修身孕養自身道德而自然而然地去感化他人,亦可稱之為「教」。
  • 不離造句和解釋_不離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不離(bù lí)。差不多;還不錯。[老舍《駱駝祥子》:「老頭子看了車一眼,點了點頭:『不離!』」](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0、牛郎織女(一))不離參考例句:1、不用你說,我一猜就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2、他們整天形影不離,感情與日俱增。3、為官者司其職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 讓靶場離實戰近些再近些
    據媒體報導:早在1980年,美國就投入巨資,在加州南部莫哈維沙漠中的歐文堡組建了一個佔地2600平方公裡、編制近5000人的「國家訓練中心」,每年可訓練8萬人,美國所有的陸軍部隊都到此訓練過。美軍指揮員在後來的多次局部戰爭中感嘆:我們在作戰中遇到的對手和訓練時遇到的沒什麼兩樣。  像設計戰爭一樣設計訓練,才能未戰先勝。
  • 老公與房不可兼得:離個婚限購令二套房都搞定
    老公與房不可兼得:離個婚限購令二套房都搞定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