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人最慘烈一仗:七千多入緬遠徵軍將士陣亡,日軍無人生還

2020-12-16 騰訊網

1942年,中國軍隊首次入緬作戰,戴安瀾率領的200師,孫立人率領的新38師都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由於英國軍隊的倉皇后撤,致使中國軍隊處於被動的狀態,最後各部隊奉命回國,中國當時最精銳的第五軍在野人山幾乎全軍覆沒。

1943年,第二次入緬作戰開始,在此次作戰期間,最慘烈的戰鬥就是松山戰役。橫斷山脈的南麓,怒江的西岸,聳立著海拔2690米的險峰松山,它像巨大的恐怖怪獸扼守著滇緬公路的要衝,被軍事家稱為滇緬路上的「直布羅陀」。

1942年5月,日軍進駐怒江西岸之後,開始以松山為主體修築防禦工事。整個松山幾乎被日軍挖空,松山內部共有三層主體建築,相當於將一個三層樓放在了裡面。在堡壘外面,日軍先把裝滿沙子的汽油桶之間的空隙用泥土填滿,又在上面填了幾層鋼板。

1944年5月,中國軍隊為了打通滇緬公路,20萬大軍集結在滇西地區,松山則是當時中國軍隊重點進攻的地區。1944年6月4日,71軍82團首先對松山地區發動進攻,但是日軍碉堡林立,工事堅固,中國軍隊在損失慘重下仍然攻不下松山。

一個遠徵軍老戰士李光鈿回憶,松山戰役時,戰友們一個個攻上去,又一個個被打死摔下來,衝鋒時140多個兄弟,拿下山頭後只剩7、8個人。松山主峰頂部200米內山勢陡峭,形成近六十度的坡度,進攻中的中國士兵連射擊都要仰起頭,日軍從上面扔下大批手榴彈,造成了數百名戰士犧牲。

在進攻松山山頂的時候,第8軍軍長何紹周用望遠鏡觀察,發現戰士們在跟日軍拼刺刀時,不是對手,傷亡極大,上去幾批敢死隊都白白犧牲了,何紹周最後咬著牙說:「我們拼刺刀拼不過日軍,與其被他們一個個刺死,不如跟他們同歸於盡。」他命令炮兵直接開炮,將糾纏在一起的兩軍士兵一起炸死。

松山戰役從1944年6月4日開始至9月7日結束,歷史95天,中國軍隊2萬人,傷亡7763人。在印緬犧牲的十萬中國將士,大多數無葬身之所,他們死在壕溝下、樹影裡、河流邊,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遺骨無處可尋。圖為存放遺骨堆滿「小黑屋」。

2013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這一天,中國遠徵軍群雕在抗戰遺址松山主峰子高地南側落成,勿忘國恥,也勿忘英雄的鮮血。

相關焦點

  • 臺灣迎回遠徵軍緬甸陣亡將士英靈 入祀「忠烈祠」
    長久以來海峽兩岸都有迎靈的呼聲,中國大陸在2013年迎回了202位陣亡將士總靈位,2014年6月又有24罐遠徵軍將士骨灰歸葬雲南騰衝國殤墓園。而臺灣當局這次赴緬甸迎靈緣於今年5月「立委」陳鎮湘、楊應雄、詹凱臣的提案。臺防務部門組成迎靈小組,由參謀本部少將領隊,於8月18、22日分批前往緬北曾是遠徵軍與日軍重要戰場的密支那,當地至今仍有許多無名荒冢。
  • 中國遠徵軍|騰衝的第二十集團軍陣亡將士烈士陵園
    在那場血流成河的松山戰役中,多少英勇的愛國將士從此長眠邊陲,埋骨它鄉!記住這個名字,你就永遠不會忘記騰衝光復戰時的血色瀰漫,戰役結束後騰衝縣城的每一片樹葉都至少留下二個彈孔,全城竟然找不出一寸潔淨的泥土。血滿城恆,遍地焦土,那是怎樣的一種慘烈與血腥啊!
  • 中國入緬遠徵軍慘狀:穿越野人山3萬人剩3000,女兵更是僅存一位
    01我國近代史上最慘烈的戰爭無疑是抗日戰爭,從1931年日本入侵東北開始,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抗日戰爭足足有14年時間,全國全面抗戰就有8年之久。這8年間,我國的大好河山曾經有一半為敵人所佔領,主力軍隊只能佔據西南,一邊自保一邊徐徐計劃反攻。
  • 中國遠徵軍靈位牌歸國 傳統超度法會緬懷陣亡將士
    護送靈位歸國圖為202位陣亡將士靈位,並在重慶羅漢寺舉行傳統的超度法會(圖:中新網陳超)中國遠徵軍健在的老兵前來緬懷陣亡將士(圖:中新網陳超)>圖為市民前來祭拜陣亡將士(圖:中新網陳超)中國遠徵軍健在的老兵合影佛教在線重慶訊 繼仁安羌大捷紀念碑落成典禮2013年1月13日在緬甸舉行後,「中國遠徵軍仁安羌之戰202位陣亡將士靈位」15日抵達重慶。
  • 臺灣迎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英靈 入祀"忠烈祠"
    中國遠徵軍緬北密支那陣亡英靈迎回臺灣,入祀臺北圓山忠烈祠。(中評社 王宗銘攝)中新網8月2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當年中國遠徵軍在印、緬與同盟國並肩作戰,曾締造「仁安羌大捷」,臺當局防務部門今天(27日)將迎返緬甸陣亡將士英靈,入祀「忠烈祠」。臺防務部門27日下午將在「忠烈祠」舉行「緬甸境內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總牌位返回迎靈暨入祀典禮」,由臺灣防務部門負責人嚴明主祭。
  • 中國入緬遠徵軍慘狀:穿越野人山3萬人剩3000,女兵更是僅存一位
    01 我國近代史上最慘烈的戰爭無疑是抗日戰爭,從1931年日本入侵東北開始,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抗日戰爭足足有14年時間, 全國全面抗戰就有8年之久。這8年間,我國的大好河山曾經有一半為敵人所佔領,主力軍隊只能佔據西南,一邊自保一邊徐徐計劃反攻。
  • 第5軍入緬作戰陣亡7300人 撤退損失14700人
    他所在的部隊在仁安羌成功地營救了7000名英國軍人。 2011年11月攝於湖南株洲十萬將士赴沙場忠骨漫山幾人歸——追訪中國遠徵軍倖存者文/圖 記者杜江「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70年前,也就是1942年的3月,為保護中國與盟國最後陸上國際交通運輸線——滇緬公路,由第5軍、第6軍、第66軍組成的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入緬援英抗日——這是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到國境外作戰。經此一役,尤其是之後的大撤退,中國軍人傷亡慘重。清明將至,今天,我們藉由這些從緬甸戰場上倖存下來的中國老兵之口,來回憶這場戰爭的慘烈,來祭奠那些捐軀異國的烈士英靈。
  • 緬甸仁安羌陣亡將士安魂慰靈碑塔舉行落成儀式
    本報廣昌訊   我市目前仍健在的中國遠徵軍新38師113團老兵、現居廣昌縣城的李玉昆老人,近日在中國遠徵軍網的邀請下,前往緬甸,參加中國遠徵軍仁安羌陣亡將士安魂慰靈碑塔落成和祭奠儀式。在此次儀式上,他是作為當年新38師113團仁安羌戰役親歷者的唯一代表出現。
  • 抗日戰爭中最血性一戰:8000名軍人全部陣亡,日軍無一生還
    中國遠徵軍,一支令中國人無比光榮的部隊。 在那個關乎民族危亡的年代裡,中國遠徵軍的將士率先在緬甸和雲南打響了全面反攻日寇的第一槍。
  • 抗日戰爭最慘烈一仗,85個師被拼光,戰場屍積如山,血流成河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戰爭最慘烈一仗,十萬青年十萬軍的中國軍魂!網絡圖片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日戰爭正式拉開序幕,為了擴大抗日規模,消耗日軍戰力,8月15日淞滬會戰全面爆發,蔣介石下達全國抗日動員令,面對亡國滅種的危險,全體中國軍民空前團結,所有的中國軍隊奔向同一戰場
  • 十萬遠徵軍在緬戰死:遺骸埋於廁所下,白骨無人收
    1942年到1945年,滇緬危急,面對突然來臨的戰爭、祖國的號召,三十萬士兵入緬甸作戰,他們被稱為「中國遠徵軍」。  據統計,近十萬人在緬甸戰死。十萬死者,是十萬母親的孩子。  七十年過去了,他們中大多數人的屍骸都沒於荒野,未能回家,只有三十多具遺骸通過官方途徑回國,還有347具遺骸,2015年被挖出後懸置,至今未獲安葬。
  • 留緬遠徵軍|堅決不入緬甸籍 到死也是中國人
    考試合格後,李光鈿正式被分發到永平大花橋,加入中國遠徵軍71軍。李光鈿至今仍能清晰地說出其所屬部隊長官姓名:軍長叫鍾彬、二十八師師長劉佑金(音)、團長董惠(音)……隨後,李光鈿所在部隊經過編練,列為83團第2營82炮兵排,李光鈿任該排排長。隨後,李光鈿隨部隊從永平調往怒江,鎮守怒江的會人橋(即惠人橋)。此時,中國第一次遠徵失敗,宋希濂將部隊放在怒江東岸,據守天塹,阻止日軍入侵滇西。
  • 兩岸記者追憶中國遠徵軍 紀念碑銘記悲壯歷史
    中新社昆明8月14日電 題:兩岸記者追憶中國遠徵軍 紀念碑銘記悲壯歷史  中新社記者 鄭巧  七彩雲南的廣袤土地上,樹立著多座紀念碑,靜靜地向人們述說著中國遠徵軍的那段悲壯歷史。  70餘年前,10萬中國遠徵軍為對抗日本侵略者、保衛滇緬公路這一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線,向緬甸進發。
  • 十萬遠徵軍在緬戰死:遺骸埋於廁所下 白骨無人收!
    1942年到1945年,滇緬危急,面對突然來臨的戰爭、祖國的號召,三十萬士兵入緬甸作戰,他們被稱為「中國遠徵軍」。  據統計,近十萬人在緬甸戰死。十萬死者,是十萬母親的孩子。  七十年過去了,他們中大多數人的屍骸都沒於荒野,未能回家,只有三十多具遺骸通過官方途徑回國,還有347具遺骸,2015年被挖出後懸置,至今未獲安葬。
  • 直擊慘烈的騰衝收復戰,遠徵軍首次使用火焰槍,圖7是被俘的鬼子
    騰衝攻城戰役歷時42天,遠徵軍全殲日軍3000餘人,以全勝戰績收復騰衝。戰役中,該集團軍9000多名將士英勇捐軀。騰衝之戰的勝利,有力地促進了滇緬戰場的勝利,在中國**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圖為在美軍飛機掩護下奔赴戰場的遠徵軍士兵。
  • 中國遠徵軍:十萬將士忠骨漫山幾人歸
    70年前,也就是1942年的3月,為保護中國與盟國最後陸上國際交通運輸線——滇緬公路,由第5軍、第6軍、第66軍組成的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入緬援英抗日——這是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到國境外作戰。經此一役,尤其是之後的大撤退,中國軍人傷亡慘重。清明將至,今天,我們藉由這些從緬甸戰場上倖存下來的中國老兵之口,來回憶這場戰爭的慘烈,來祭奠那些捐軀異國的烈士英靈。
  • 數萬遠徵軍至今無法安葬,作為戰敗國的日本人卻大張旗鼓拜鬼
    徵兵1942年到1945年,滇緬危急,日軍從泰緬邊境入侵緬甸,奪下仰光,進逼中國大後方和西南門戶。雲南遂成日軍南進重要戰略目標。然來臨的戰爭、祖國的號召,三十萬士兵入緬甸作戰,他們被稱為「中國遠徵軍」。據統計,近十萬人在緬甸戰死。十萬死者,是十萬母親的孩子。七十年過去了,他們中大多數人的屍骸都沒於荒野,未能回家,只有三十多具遺骸通過官方途徑回國,還有347具遺骸,2015年被挖出後懸置,至今未獲安葬。
  • 中國最大的抗戰將士陵園,藏在這座邊境小城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75年了,從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的14年裡,數以百萬計的中國軍人犧牲在抗日戰場上,這些為國家和民族犧牲的將士,很多已經無姓名可考,甚至也沒有一座像樣的墳墓,他們中的幸運者躺在為數不多的幾座抗戰烈士陵園裡。
  • 遠徵軍首次出國作戰,10萬精銳折損大半,戰敗影響有多大?
    日軍當時入緬作戰的兵力規模不大,其最初的目標並不是佔領全緬甸,但英軍一觸即潰給了日軍迅速北進的野心。而中國軍隊出動了當時裝備最好的第5軍南下,意在與英軍聯手擊敗日軍,保住這最後一條海外通道。可英國人當時並不這麼想,其只是希望中國軍隊能拖住日軍進攻的速度,以使得英軍能夠安然撤到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