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1、海港城...談香港公共藝術裡的商業基因

2020-12-12 搜鋪網

導語:2016年西方情人節至中國元宵節間的一周,香港各大新聞媒體和社交網絡上被傳得最多的照片,無疑是中環海濱長廊及添馬公園草坪上一大片由LED玫瑰燈構成的「玫瑰燈海園(Light Rose Garden)」,亮燈的每晚都人潮洶湧,成了香港人的拍照聖地。與此同時,從去年11月開始的半年內,在香港中環地區,還有一個被定義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公共藝術項目」:英國知名藝術家安東尼·格姆雷(Antony Gormley)的「視界」香港站,包括31座放置在樓頂或地面的藝術家本人等比銅像。雖然「視界」項目在藝術界享有盛譽,但這些雕像並未引來太多人的關注。

比較這兩個在香港受熱捧與被忽視的公共藝術項目,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副教授何兆基在接受雅昌藝術網採訪時指出,一個能成功吸引公眾的公共藝術項目要具備以下元素:出資的贊助機構、執行的藝術機構、公關宣傳的專門人才、當地藝術家的積極參與配合,還有配套的公共藝術教育活動。而縱觀香港這個地產業高度發達城市的公共藝術歷史,商業地產集團的角色舉足輕重:從早期在寫字樓和高檔住宅區內放置名家大師的公共雕塑,到近年在購物商場中舉辦臨時藝術裝置或是長期展示藝術品,雖都是打文化牌以獲得商業利益回報,但也同時促成了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的公共藝術遍地開花。然而我們不禁要問,香港這座城,究竟需要怎樣的公共藝術?

從「大黃鴨」、「視界香港」到「玫瑰燈海園」

在「玫瑰燈海園」之前,由林樹鑫創辦的AllRightsReserved公司已策划過的大型公共藝術項目包括2013年的「大黃鴨」和2014年的「1600熊貓遊香港」。身為公司創意總監的林樹鑫,向來擅長「搞事」,深諳如何製造話題。說起「玫瑰燈海園」這一次再度人氣爆棚的原因,林樹鑫用了「天時地利人和」來總結。他準確抓住情人節這個夾在聖誕節、農曆新年與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之間的展覽淡季,推出應景的裝置。「在情人節期間以情人節為主題做展覽,我們算是獨市。」2月14日情人節晚上6點,在香港中環夜景的映襯下,「玫瑰燈海園」正式亮燈,營造出「最浪漫情人節」,在亮燈首晚的5個小時內吸引了超過10萬觀眾,隊伍從中環海富中心一直排到金鐘,場面比當年的「大黃鴨」在維港展出時還壯觀。

「玫瑰燈海園」香港站現場

「香港在2015年有很多負面的新聞,我希望通過這個展覽為香港帶來正能量,做一個最有愛、最美的情人節展覽。」因為曾被首爾的玫瑰燈海園打動,林樹鑫便希望可以將展覽帶到香港,並配合中西情人節的時期。林樹鑫坦言,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辦展,選址和檔期是策劃時最令人頭疼的問題,「最開始,我們有兩個場地可以選擇,一個是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一個是添馬公園,我們希望展覽可以配合香港夜景,根據中環海濱不同部分高度不一營造錯落有致的花海效果,也可以保留韓國原展草坪的背景,映襯出一個西式的情人節,所以最後選擇了添馬公園。但當時香港康樂文化處要維修草皮,只給我們三天的展期,三天後,我們要把這些花遷移到更高的地方。因為時間太短,無法銜接兩個情人節,所以把這次展覽分為『西方情人節』和『元宵節』兩部分。」

除了貼合節慶策劃展覽,林樹鑫亦強調「主題拿捏與故事鋪排」很重要,「有『藥引』才能『引爆』話題」。在埋「藥引」的前期宣傳方面,林樹鑫找來一班好友拍攝了一輯名為「Light Up Your Love (讓愛發光)」的照片,從娛樂明星梁家輝、楊千嬅、梁詠琪,到藝術家石家豪,每人均拿著用作慈善義賣的玫瑰感應燈溫馨入鏡並分享各自充滿愛的小故事,令義賣的5000支玫瑰燈在網上預售公布的首日就告售罄。

2014年「1600熊貓遊香港」,1600個熊貓雕塑在香港幾個地標玩「快閃」

2013年,維港邊的「大黃鴨」深入人心

在成為策展人之前,林樹鑫是一位設計師,從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網站設計到室內設計,林樹鑫在不同領域的跨界經驗,有助於他在策劃時找到觸發點。自2007年起,林樹鑫與海港城合作,策劃了多個公共藝術項目,其中,「大黃鴨」在維多利亞港的展出可謂人氣最高的一個。無論是大黃鴨深入人心的形象及港星圍觀的效應,亦或持續發酵的「大黃鴨漏氣」、「大黃鴨是否是藝術」的報導,林樹鑫把大黃鴨潛藏的「藥引」深入地進行挖掘,孕育出一個個圍繞大黃鴨的話題。「大黃鴨在維港的展出,讓我更加了解到,作品與民眾接觸後產生的化學作用的強烈程度。展出大黃鴨的初衷,源於維多利亞港欠缺新意,至於藝術的成分我並沒有過多的考慮。」當時,香港西九文化區亦在維港邊上舉辦M+「遊擊」系列的第二個展覽「M+進行:充氣!」,其中,美國藝術家保羅·麥卡錫(Paul McCarthy)的糞便狀充氣雕塑《複雜物堆》與大黃鴨同樣有漏氣發生,不過兩者強烈反差的形象被相提而論。「在經歷了這些過程後,大黃鴨也變成了一件藝術品,因為討論性和爭議性大。」林樹鑫說道。

對於林樹鑫這幾個項目造成的轟動效應,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副教授何兆基表示,「這些都不過是公關活動,引起全城效應是公關技巧的成功多於藝術上的價值。」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陳育強看來,「由娛樂到純藝術有一個光譜的過渡,而不是一刀切的純藝術與純娛樂的劃分,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灰度,玫瑰燈海園和大黃鴨就處於這個灰度中,更似嘉年華的項目,缺少信息,但有趣好玩。」

「視界香港」,藝術圈內人人點讚,但普羅大眾少人關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相比之下,從去年11月起登陸香港樓頂和街頭的「視界」項目卻並未獲得太多香港市民的關注。這個曾在其他展出城市引來恐慌的公共藝術項目在香港的落地也曾遭遇波折:原本計劃在安東尼·葛姆雷2014年香港個展的同期展出,但由於展覽籌備期間,原為項目贊助方的某地產公司旗下一幢寫字樓中有人跳樓輕生,令地產商撤出贊助,以免「視界」項目中放置在樓頂的雕像讓人有負面聯想。

「視界」的構思源自當年首次公布全球人口中,有錄得超過一半人居住在城市。安東尼·葛姆雷將他的這一裝置作品比作針灸:通過細微的移位以一種治癒的方式重聚城市生態活力。藝術家希望通過「視界」引發大眾思考人類所建造的世界與地球本身的關係,而香港這個世界上摩天高樓最多的城市不失為項目的理想展出地。但筆者在現場觀察發現,香港大眾並未太過留意這些雕像,放置於繁華街角的幾座雕像尚未留住路人的匆忙腳步,更少有人會抬頭費勁去找那些樓頂上的「小人」,難得逮到幾個對著雕像拍照的,也都是出於好奇但不知此為何物的遊客。

前文提及的幾位受訪者普遍認為,除了「視界香港」太過藝術、概念太重、對普羅大眾意義不大,在公眾層面的宣傳不足也是其被忽視的主要原因。但這個公共藝術項目獲得了香港政府的歡迎和所有參與的27座大廈業主的支持,仍可算是香港公共藝術發展的一大突破。「視界」主辦方香港英國文化協會的總監黎柏德(Robert Ness)在接受雅昌藝術網採訪時表示,「香港需要為自己決定適合的公共藝術,但至少,『視界』項目將這樣的討論推到大家面前。」

商場公共藝術的另類模式

近年來,除了不定期出現在香港不同公共區域的臨時大型藝術項目,各大購物中心為了增加話題、聚集人氣,也開始選擇常年在商場內舉辦不同的公共藝術項目。其中最有名的成功案例,要數鄭志剛打造的K11購物藝術館。在這裡,藝術品不是簡單地出現在商場,而是融入到建築空間、商鋪品牌的選擇中。業內將「K11現象」解讀為當代百貨零售業的新商業模式,創始人鄭志剛則把這種模式稱為「藝術x商業」的「博物館零售」模式。

這一模式的誕生,一方面源於鄭志剛個人對藝術的濃厚興趣,另一方面也是市場所趨。2008年初,鄭志剛主導了一次針對新世界百貨VIP顧客的調研,他發現很多人在投訴購物中心高度趨同,新一代的VIP更注重空間感、精神領域。鄭志剛喜歡藝術,就想到可以把藝術中心和購物中心結合起來。在香港K11購物中心裡,長期展示著13組由鄭志剛親自挑選、總價值2000萬港元的藝術品,並與店鋪有機結合構成各種多維空間,每層還有18個每3個月更換一次的本地藝術品陳列窗。鄭志剛認為,K11給每個空間都創造出了靈魂。在秉持藝術品質的同時,K11也會根據顧客的特點調整方向。「比如,因為香港普羅大眾可能有時候對一些太抽象、太概念化的藝術沒有興趣去了解,所以香港K11會在某一個設計方面或者年輕畢業的藝術家方面著重去做一個切入點」,鄭志剛在採訪中提及。

「博物館零售」模式的取勝關鍵,還是在於用藝術吸引並留住顧客,並給他們一個消費的理由。這樣的創新收效顯著,新世界發展2015年中報顯示,「香港K11前三年的銷售額翻了一倍,出租率接近100%,營業額按年上升11%,每月平均客流量超過130萬人次。」受到香港K11的鼓舞,鄭志剛迅速在其後展開內地布局。

除了K11,海港城也在2007年於商場內開了美術館「Gallery by the Harbour」,還在同年邀請林樹鑫策劃舉辦了「萬點迷」展覽,將草間彌生的波點大南瓜搬進了商場。之後,隨著「哆啦A夢展」、「大黃鴨」等臨時裝置引起的全城甚至全球關注,海港城參與公共藝術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去年夏天,商場門外的露天廣場出現了一片泳池,展示美國超寫實雕塑藝術家Carole A. Feuerman一系列以遊泳為主題的雕塑作品。說起如何選擇商場裡的藝術項目,海港城購物中心推廣經理楊浩章表示,「我們會辦一些不在這裡就少了味道的活動,比如這次把遊泳池放進商場,別的商場這樣做會很突兀,但我們靠著海,變得理所當然。」雖然辦活動的成本高,裝置藝術的花費往往超過百萬港幣,難在業績上回收,但楊浩章表示,開門做生意,希望人流愈多愈好,「不管想來看海或拍照,只要能吸引客人,帶來體驗的樂趣,就有賺到一杯咖啡的可能。」

2015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期間,林偉而在置地廣場設計了一個巨大的裝置,名為「Take Another View on Art 」(換個視角看藝術),讓觀眾通過望遠鏡看藝術(攝影:何妍婷)

隨著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效應的熱絡,二級拍賣市場的成熟,香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亞洲藝術中心。在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期間,各大商場也相繼融入這股熱流中,推出特別的公共藝術項目。2015年香港巴塞爾期間,置地廣場的「Be Inspired in Central」公共藝術項目攜手香港建築師林偉而設計了一個名為「Take Another View on Art 」(換個視角看藝術)的裝置。林偉而根據置地廣場的商場結構策劃了一個巨型裝置,「顧客一般會在中庭的椅子上休息,我設計的巨型裝置懸吊於置地廣場中庭半空,顧客坐在中庭休息的時候就可以看到這些掛在裝置上的藝術作品。」據悉,在今年香港巴塞爾期間,置地廣場將舉辦Lynn Chadwick雕塑展,環球貿易廣場(ICC)幕牆將投射宮島達男的燈光裝置,而另一個位於中環的在建樓盤HQ還會把10位香港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搬上建築圍欄……

商業,香港公共藝術的第一推手

在香港,其實眾多如寫字樓、商場內的公共空間均屬私人擁有,此類空間被稱為「在私人發展項目內提供公眾設施」的空間,地產開發商若在項目中撥出這樣的公共空間,政府便會批准較高的樓面面積(比例)。而香港最早的公共藝術,便是出現在這些私有制的公共空間中。

回歸之前的香港,更多收到英國文化的影響,在香港的英資地產企業延續歐洲傳統,在地產項目的公共空間中擺放藝術品。「作為真正全面考慮的公共藝術計劃,最早是置地及太古公司發展的大型商業及住宅項目: 即1985年的交易廣場和1986年的太古城,分別包含國際知名藝術家亨利·摩爾及朱銘的作品。」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建築學系許焯權博士在《公共藝術研究》報告中這樣寫道,此份報告受香港藝術發展局委約,於2003年9月發表。

一開始,香港的公共藝術基本以公共雕塑的形式出現,何兆基在2014年發表的《香港公共雕塑與城市景觀》(收錄於《香港視覺藝術年鑑2013》)一文中如此解釋原因:「就香港的情況而言,投放在公共藝術的資源,主要仍在於配合小區環境美化以至城市品牌營造的公共雕塑形式。公共雕塑擺放時間一般較長,動輒是十年以至數十年,對整體城市景觀的影響,不管是好是壞,都更為深遠。」在回顧香港公共雕塑的發展時,何兆基也將置地廣場和太古城列為香港中心商業區和中高端住宅區內的初期成功案例。關於地產公司設置長期公共雕塑的原因,何兆基在指出發展商「借文化藝術品味提升房地產的吸引力,以獲取更大的商業回報」的同時,也不否認「太古城雕塑群為藝術進入生活小區揭開新的一頁,亦是商業機構委約本地藝術家參與大型公共創作之始。」此後,太古地產多年來著意將文化藝術帶進旗下的發展項目,1990年代開發位於鰂魚湧的九幢相連商業大廈太古坊,再購置多件外國知名藝術家的公共雕塑作品,「使這個由舊工業區變身而成的高級商業地段倍添時代氣息,在提升物業經濟價值的同時,亦改造了這個城市的景觀。」

「購物商場裡的公共藝術,出現在2000年左右。」陳育強說道,提及香港商業藝術項目的大規模興起,他認為2000年是一個分水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規劃是無法迴避的事件。1998年,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宣布將於西九龍填海區臨海地段興建一系列世界級的文化設施;2003年11月,政府決定公開招標建設「西九龍文娛藝術區」;2004年11月10日,港府宣布三家公司入圍,分別是:長實集團、新鴻基地產所組成的活力星國際,恒基地產獨資的香港薈萃,由九龍倉、信和置業及華人置業組成的藝林國際。由3大財團競逐西九龍發展權,激起了香港各界的熱議及反對。民間質疑,傳統的地產商對藝術沒有興趣,也缺少專業知識和經驗,沒有處理藝術的能力。儘管在爭議中,整個方案推倒重來,最後成為政府主導的「西九龍文化區」,但這一事件讓更多的地產商對藝術產生了興趣,並參與更多的藝術項目,對於旗下商場物業中關於藝術的方面更是投入大手筆。

2008年,陳育強參與了新鴻基地產策劃的公共藝術項目「城市藝坊」,「整個項目耗資近1億」。那一年,北京奧運會的馬術比賽放在了香港沙田,新落成的沙田新城市廣場想籍此吸引各界的關注,於是以「馬」為主題策劃了一個公共藝術項目。「這個項目特別之處在於,這是一個半商業半政府性質的項目,展出的場地位於新城市廣場和沙田大會堂之間的公園裡,展品全部捐贈給政府,作品的維護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負責。」半商業的性質,在陳育強看來,是雙贏的關係,「做這樣大型的公共項目本身要顧及好多方面的程序,但因為以北京奧運為主題,出師有名,好多程序上政府都開綠燈,進展得特別順利,一年左右便完成。在著手籌備前,新鴻基地產給了我們一個參考樣本——日本六本木山上的雕塑,主辦方希望這個展覽具備國際性和前瞻性,但政府擔心日後的管理問題。我們每個星期都開會,與會人員包括園藝建築師、建築師、政府官員、商場的管理層,大家都有發言權,方案一改再改。我作為專業的藝術工作者和商場在作品挑選上會有很多不一樣的角度,比如價錢、作品類型、維修等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期間一直在不斷地磨合。」陳育強回憶道。

香港的商場發展態勢一直良好,本身對裝潢十分講究,公共藝術為商場究竟能帶來多少效益? 2000年之後的短期公共藝術項目,除了提升商場物業的經濟價值外,品牌的形象和新鮮感提升成為絕對的賣點,「如果品牌能接納創新活動,顧客和商戶的滿意程度和關係也會大大提升。儘管在營銷利益上未必有著實際的影響,卻往往是他們與其他商場形成差異化的最大本錢。」林樹鑫說道。

結語:作為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香港的很多文化活動無不受經濟因素的制約。很多人質疑,由商業主導的大型裝置到底算不算藝術?對此,何兆基表示,「我不反對藝術與商業結合,事實上藝術市場亦是商業運作,但商業單位參與策劃的藝術項目在文化視野與專業水平上亦有高下之別。」那香港究竟適合怎樣的公共藝術?何兆基認為,「公共藝術的設置, 不能無止境地以『藝術作品』佔據有限的公共空間,反之,更要認真思考如何利用『藝術元素』開創空間的可能性。」

香港建築師、當代藝術藏家林偉而覺得,由於香港政府還沒有對公共藝術太多關注,所以目前香港比較多的公共藝術還是來自商業推動,「公共藝術有兩種:一種是概念很重的純藝術,不過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人會欣賞;另外一種公共藝術則更生活化,容易讓人接受,也更能引起普遍反響。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很重要。」

(來源:雅昌藝術網 作者:顧盼 何妍婷)

轉載免責聲明:凡本站註明 「來源:XXX(非搜鋪網)」的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系本站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傳遞,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繫本站採編中心:0571-87015503-809,郵箱:zhousongping@soupu.com。

相關焦點

  • 香港,公共藝術裡的商業基因
    而縱觀香港這個地產業高度發達城市的公共藝術歷史,商業地產集團的角色舉足輕重:從早期在寫字樓和高檔住宅區內放置名家大師的公共雕塑,到近年在購物商場中舉辦臨時藝術裝置或是長期展示藝術品,雖都是打文化牌以獲得商業利益回報,但也同時促成了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的公共藝術遍地開花。然而我們不禁要問,香港這座城,究竟需要怎樣的公共藝術?
  • 「藝術 - 玩味」@海港城
    「亞洲酒店藝術博覽會2014」將於二月隆重舉行並首度延伸至商場舉辦免費公共藝術展覽 香港2014年2月21日電 /美通社/ -- 海港城一向以由2014年2月至3月,海港城首次與AHAF及馬哥孛羅香港酒店攜手舉辦第五屆「亞洲酒店藝術博覽會」(AHAF香港2014)。AHAF香港2014將首次移師到九龍,並擴大規模把展覽範圍延伸至商場的公眾地方舉行AHAF「躍出 - 空間」藝術展。為了配合這次主題,海港城更會舉辦其他活動,讓市民能夠從不同角度欣賞藝術。
  • 香港海港城業態組合數據揭秘背後的商業秘密
    項目優勢:總商業面積穩居香港最大(超過19萬平方米且持續擴建),單層商業面積巨大(主要區域最高樓層僅4樓,單層平均面積近4萬平方米,在香港僅次於圓方),管理團隊經營能力強,集團品牌資源廣,針對海外遊客特供各類優惠,服務措施軟體體貼到位,率先推出新科技互動禮賓服務站,全年不斷的各類營銷活動更是頻頻獲得各類大獎。
  • 香港K11 MUSEA商場設計賞析:藝術+商業壘砌「香港文化矽谷」
    隨著社會商業形勢的變動,商業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被開發出新模式,而商業尋求新發展、新寄託,延伸至藝術領域,藝術+商業的模式在漸漸發展。商業購物中心的同化,以及網際網路+的廣泛普及,使傳統商業購物中心漸漸失去吸引力,如何做到獨樹一幟?什麼樣的商場設計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吸引到更多的人?
  • 基因港艾沐茵(NMN)海港城官方旗艦店探店攻略
    可就在前不久,和媽媽一起去理髮看到她新長出的許多白髮時,就下決心要儘快扒清楚那家父母種草已久的基因港,看看它到底靠不靠譜。     正好趕上公司外派香港出差的當口,多申請了一天的假期,提前去了香港,就為留足時間提前探一下基因港實體店怎麼樣。
  • 武漢光谷K11購物藝術中心:流動藝術館裡的世界很精彩
    繼香港、上海之後,新世界集團全球第三座K11購物藝術中心——光谷K11購物藝術中心,已於2017年11月2日正式揭開神秘的面紗,成為華中地區首個購物藝術中心。廣東天霸設計,全國商業規劃設計一線品牌,專業致力於提供城市綜合體、商業綜合體、購物中心、商業中心、商業廣場、shopping mall、百貨商場以及大型超市等商業類的前期規劃與室內外裝修設計服務,憑藉獨到的設計見解,為大家分享光谷K11購物藝術中心的設計亮點,供大家學習參考。欲打造諸如光谷K11購物藝術中心這般優秀的購物中心案例,可諮詢廣東天霸設計!
  • 香港K11 MUSEA商場設計賞析:藝術+商業壘砌「香港文化矽谷」
    隨著社會商業形勢的變動,商業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被開發出新模式,而商業尋求新發展、新寄託,延伸至藝術領域,藝術+商業的模式在漸漸發展。商業購物中心的同化,以及網際網路+的廣泛普及,使傳統商業購物中心漸漸失去吸引力,如何做到獨樹一幟?什麼樣的商場設計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吸引到更多的人?
  • NMN實體店:基因港艾沐茵旗艦店入駐海港城
    簡介:2019年12月,基因港在香港海港城開設第二家旗艦店,該店的存在是為了給消費者提供安全可靠的購買渠道。 2019年12月,基因港在香港海港城開設第二家旗艦店,也是全球首家「長壽藥」實體旗艦店。
  • K11掌舵人鄭志剛操盤 香港新世界又要殺回內地了!
    在退出內地二三線城市項目後,香港新世界正重新聚攏資源,殺向國內一線城市的商業項目。近日,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鄭裕彤家族旗下周大福企業有限公司聯合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2億元的價格拿下深圳前海的一宗商業用地,總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土地使用年限40年。
  • 圖片直擊|從沒見過如此冷清的香港海港城
    甚至連海港城都是關門、關門、關門,GUCCCI都停業......我從未見過如此蕭條的香港,也從未見過如此冷清的海港城。(10月5日的海港城,作者實拍)這一天是10月5日,香港剛剛發生了大事情。港鐵停運、多家商場關門海港城也「趕人」了據港媒報導:《禁止蒙面法》頒布後,4號當天晚上暴徒們在多處進行了大規模破壞,包括地鐵、商場、沿街商鋪等公共地方。
  • 香港海港城,終於肯減租了?
    據香港多家媒體報導,亞洲最賺錢的購物中心——香港海港城也宣布減租。作為九龍倉置業旗下最賺錢的資產,海港城此次減租引發業界高度關注。   而該號召發布一天後,九龍倉置業旗下最賺錢的資產——香港海港城或許迫於局勢壓力,只能相繼跟進。   海港城方面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商場客流量驟減,多個品牌商家業績受到嚴重影響,為減緩商戶壓力,海港城決定將2月租金減半,同時商場已及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對抗疫情,保護消費者和員工的安全。
  • 香港海港城互動藝術裝置企劃【BOUNCE】
    海港城聯合美國著名空間設計團隊SNARKITECTURE,把兒時日常的彈彈球賦予無限想像,配合海運大廈露天廣場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其簡約的純白設計概念,在2018年8月10日至9月2日舉行香港首個互動藝術裝置企劃 —「BOUNCE」,與大家一同走進白色巨型彈彈球世界。
  • 基因港艾沐茵(NMN)海港城官方旗艦店探店攻略
    正好趕上公司外派香港出差的當口,多申請了一天的假期,提前去了香港,就為留足時間提前探一下基因港實體店怎麼樣。資料顯示,基因港實體店有兩家,一家在香港科技園,比較偏;另一家在香港市中心海港城,更方便,於是此次探店目的地就定在了基因港海港城店。   乘坐8:50那班的飛機,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出發飛往香港國際機場,耗時三小時不到,在11:30時就抵達香港了。在香港機場,找了臺ATM機兌換了3000元港幣,然後叫了輛的士直接奔赴海港城。
  • 別吹每年開100個項目 一個香港海港城就值1700億!
    1978年7月,在中環文華閣一間幽密的客廳裡,李嘉誠悄然約見正與英資爭奪當時九龍倉集團的「船王」包玉剛。當天,兩人迅速達成了一宗交易,李嘉誠把自己在公開市場收購獲得的10%九龍倉股權悉數轉讓給包,從而獲得包轉讓的和記黃埔股權。這次轉讓,促使包打贏了當時香港經濟史上著名的華資英資對抗戰。
  • 香港海港城業態組合數據揭秘背後的商業秘密
    項目優勢:總商業面積穩居香港最大(超過19萬平方米且持續擴建),單層商業面積巨大(主要區域最高樓層僅4樓,單層平均面積近4萬平方米,在香港僅次於圓方),管理團隊經營能力強,集團品牌資源廣,針對海外遊客特供各類優惠,服務措施軟體體貼到位,率先推出新科技互動禮賓服務站,全年不斷的各類營銷活動更是頻頻獲得各類大獎。
  • 2021香港海港城聖誕主題活動「Christmas Terminal 聖誕客運站」今日驚喜亮相!
    公共商業空間知識糧倉庫交流/合作 請加WX:18121118653今年海港城的聖誕裝置以「Christmas Terminal」為主題,於2021年11月19日至2022年1月2日期間,整個海港城會化身成「聖誕客運站」,迎接每一位準備展開聖誕旅程的旅客。
  • 海港城點亮「夜曲江」 開啟西安文娛主題商業創思
    近年來曲江特色商業與旅遊業的齊頭並進讓這裡成為一片有別於西安其他區域的商業新天地,無論是大型商場、各式主題商業還是商鋪毗鄰的街衢,白天充滿了新生的活力而晚上卻又散發出迷離的色彩和迷人的氣息。   在大雁塔南廣場的西側,一座嶄新的商業項目吸引著來往者的眼球,這就是曲江海港城。
  • 基因港落戶海港城,凍齡港姐楊思琦稱「miracle」
    12月19號聖誕前夕,基因港艾沐茵旗艦店在九龍海港城開業。TVB「新聞之花」方健儀主持,「凍齡女神」港姐楊思琦擔任剪彩嘉賓,新世界董事鄭家成先生、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校長許智宏等送來花籃祝賀。騰訊視頻、中新網、廣東電視臺、東網等多家媒體前來報導。
  • 前所未有,香港海港城為商戶減免一半租金
    記者 | 盧奕貝編輯 | 牙韓翔1疫情之下,香港最大的高端購物中心、亞洲最賺錢的商城海港城,也開始減租了。2月12日,多家香港媒體報導稱,海港城給租戶的一封內部郵件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商場客流量驟減,多個品牌商家業績受到嚴重影響。為減緩商戶壓力,海港城決定將2月租金減半。由於涉及與租戶間的保密條款,海港城未透露更加具體的洽談內容和合約安排。
  • 「童愛藝術城堡」@香港海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