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總分館制的探索

2021-02-13 文博中國

歡迎關注「文博中國」!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發揮帶動輻射功能,結合重慶直轄體制和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實際,在借鑑吸納中外博物館總分館制經驗的基礎上,對總分館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

實施總分館制是破解重慶區縣博物館發展瓶頸和拓展三峽博物館公共服務空間的客觀需要

一是區縣博物館發展的需要。截至2018年底,重慶市共有博物館100座(含非國有博物館),覆蓋率達89.7%。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區縣博物館因硬體和軟體不足,藏品數量少,門類不完備;專業人員少,研究力量薄弱;經費保障不足,缺乏較高水平的陳列展覽,臨展很少;教育活動策劃能力不強,開展活動少;文創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均嚴重製約區縣博物館功能發揮與發展。

二是三峽博物館公共服務空間拓展的需要。從三峽博物館的職能發揮、功能輻射、服務延伸和外延式拓展看,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央地共建博物館,對重慶區縣博物館進行業務指導與規劃、人才培養、項目支持,實施總分館制彰顯了社會責任;作為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理應將博物館聯合發展的創新成果轉化為區縣博物館的服務上,引領驅動區縣博物館改革創新;作為歷史博物館的龍頭館,應該輸出業務建設和運行管理經驗做法,上下聯動。同時,三峽博物館的公共服務空間受限,建築面積5.169萬平方米,展廳面積2.7597萬平方米,當初設計缺乏配套的公共教育區域和公共服務區域,且原地無拓展空間。許多藏品不能展示,社會教育的數量和規模難以最佳呈現,特殊觀眾也難得到更多的特色服務,文創產品的展示銷售空間難以最大滿足。要改變現狀,必須把服務區域延伸到區縣。

三是借鑑吸收中外經驗,為實施總分館探尋學理支撐。基於區縣博物館發展需求和區域中心博物館自身發展瓶頸急需破解,三峽博物館開展了「重慶市博物館群建設背景下的總分館制發展模式研究」,列入重慶市社科聯課題,先後對英國威爾斯國家博物館群——理事會下的總分館直管模式、美國史密森學會博物館系統——「民辦官助」模式、義大利託斯卡納博物館群——政府主導的共享共贏型合作模式和國內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模式、南京市博物館總分館制模式、安徽區域博物館聯盟模式、紅巖聯線模式等進行分析研究,形成專題調研報告,堅持「資源整合、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聯合發展」的原則,在全市遴選了部分區縣博物館培育,在條件逐步成熟的基礎上,分步將較合格的基層博物館吸納為分館。

三峽博物館總分館運行模式主要採取合作共建模式,堅持行政隸屬關係不變,人員編制關係不變、經費渠道方式不變的「三不變」原則,構建定位清晰、運行有序、合作共建、互利共贏的博物館總分館制。

一是嘗試品牌管理模式。對名稱的管理按照總分館組建形式,分館可在保留其原有名稱的同時,加掛「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分館」的牌子(此名稱不作為第二名稱進行博物館機構註冊)。對社教品牌、展覽品牌、文創品牌的管理則按照加入總分館體系之前創立的品牌,經品牌創立館授權,體系內博物館共享品牌,加入總分館體系之後創立的品牌,體系內博物館共同享有。

二是嘗試平臺管理模式。聯絡平臺管理依託總館辦公室協調運行,其主要職責是協調督促各業務平臺開展工作,監督各合作項目落實。藏品資源共享平臺由總館藏品部負責,其主要職責是建立總分館體系統一的藏品資源目錄庫,供體系內所有博物館查詢、利用;建立體系內博物館藏品徵集信息交流平臺,徵集信息互通共享。社會教育共享平臺由總館公眾教育部負責,其主要職責是負責體系內博物館社教項目統籌規劃,建立統一、共享的社教資源網絡;負責建立體系內博物館統一的巡展協作機制和巡展網絡體系。展覽交流平臺由總館陳列展覽部門負責,其主要職責是策劃體系內博物館聯合舉辦歷史文化、文物原創展覽;向體系外博物館推薦展出體系內博物館原創精品;推動原創精品展覽在體系內巡展。學術交流平臺由總館學術辦負責,其主要職責是指導分館開展館藏文物和區域歷史文化學術研究,共同申報承擔學術研究課題,共同舉辦學術會議;協調總館出版的學術著作、藏品圖錄、科普讀物、期刊免費贈送分館。

三是嘗試總分館制準入管理模式。要加入總分館序列,必須具備市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的博物館資質;具有符合博物館辦館所需的軟硬體設施設備及從業人員;具有長期對社會開放的常設陳列展覽;具有一定數量的文物藏品;具有穩定的運行經費來源等條件。建立考核評估機制,總館每年對分館在相互合作方面進行考核評估,對合作配合未達標的分館提出整改意見,連續兩年考核評估仍未達標的分館,總館提出解除與分館的合作協議,合作機制自行終止。

在充分對接、遴選培育的基礎上,採取試點先行、分步實施的方式,2015年與巫山縣政府籤訂了戰略框架協議,同巫山博物館在人才培養、藏品資源共享、展覽合作、項目合作、文創產品開發五個方面進行深度合作,成立第一家分館。2018年4月16日和5月9日,與重慶師範大學、雲陽縣政府開啟合作之旅,同重慶師範大學博物館、雲陽縣博物館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掛上分館牌子。目前已設三家分館。從實踐來看,主要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初步成效。

一是支持了分館項目建設。基礎設施提升項目:2015年三峽博物館總館給巫山館投入450萬元資金,完成了該館800平方米臨時展廳改造升級;幫助其編制預防性保護方案,指導實施預防性保護項目,完成了庫房、修復室輔助設備的採購,庫房保護將啟動環境監測評估系統;完成了龍骨坡遺址危巖搶險加固防護、龍骨坡遺址A點保護棚建設、李季達事跡陳列館、朝元觀修繕保護、廟宇聖安多尼天主教堂維修等工程。

業務工作拓展提升項目:總館與巫山分館組建了三峽(巫山)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站、三峽(巫山)古人類考古工作站;打造了巫山博物館非遺廳及臨時展廳;幫助巫山館編制各類文物保護修複方案,爭取資金250萬元,修復文物507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64件/套,三峽出土文物243件/套),免費修復20件鐵器;啟動高唐旅遊建設項目、巫山博物館二期(遊客接待中心);全面推進巫山分館珍貴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申報、巫山紅葉節原創展覽改陳、巫山分館免費送展等。總館實施了「雲陽縣博物館館藏珍貴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修復文物300餘件套,與雲陽分館共建「磐石城保護項目」、三峽庫區文物風險管控中心、雲陽縣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站」;開展了文博+教育、文博+研學等文化產業合作。

二是提升了分館展覽質量。總館指導巫山館策劃了臨時展覽「百年巫山·山水悠悠」「百年巫山·家國永恆」;引進三峽博物館「掌中珍玩清代鼻煙壺展」「清風正氣——歷史文物中的廉政文化」「革命理想高於天——中國工農紅軍標語展」,參觀人次達20餘萬人;與四川省博物院、湖南省考古所等7家單位合作,聯合主辦「走進長江文明之大溪文化主題展」。總館為雲陽博物館提供了四個基本陳列展覽的策劃、設計。總館為重慶師大的三個基本陳列提供了文本籌劃與論證。

三是人才培訓和科研得到提升。人才素質高低是制約分館業務發展的關鍵。三個分館安排人員到總館免費業務培訓30餘次,包括文物修復、藏品管理、安全保衛、社會教育等,提高了分館業務水平。總館也藉助重慶師大分館的師資力量對新進員工展開培訓。僅2018年巫山分館在公開刊物發表論文3篇,網絡發表文章245篇。雲陽分館發表論文5篇。

四是社會教育品牌更響亮。為讓分館的社會教育產生較好的吸引力和輻射力,總館指導分館打造社教品牌。雲陽分館和重慶師大分館分別打造了3個特色鮮明的主題教育品牌:巫山分館打造了非遺匯演、巫峽影展、巫峽之窗、巫峽講壇、巫峽藝苑、社教活動、公益培訓等7個社教品牌;三個分館一共開展了681場次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總館指導雲陽博物館研學課程開發編寫,並提供豐富圖文資料,該館成為雲陽縣四個研學基地之一。三個分館進社區和鄉鎮巡展100多場次,惠及民眾50餘萬人次。

五是文創產品更具特色。文創是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的重要載體。設立「重慶市文物商店巫山分店」,總館指導巫山分館開發文創產品30餘種,銷售達100萬餘元。巫山分館自主開發的骨雕神鳥等文創產品在首屆全市文創產品評比中獲組織獎和十佳創意產品獎,為唯一獲得兩個獎項的區縣;先後推出「感恩親情,感謝父母」之感恩系列文創絲巾、領帶;依據四樓臨展百年巫山系列展之「山水悠悠」開發了明信片,「家國永恆」開發了特色書籤、姓氏連環畫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總館指導雲陽博物館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反映地方歷史的文創產品8類。

實踐表明,總分館制模式是博物館體系內整合資源、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合作共建共贏的有益探索。在今天博物館事業大發展、博物館體制改革創新的大背景下,總分館制模式是一種嘗試,還需不斷實踐、完善,使之星火燎原。這是期待,更是使命與責任。

相關焦點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總分館制」在三峽庫區開花結果
    5月25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在三峽庫區的重慶市雲陽縣召開了總分館工作座談會,舉行了雲陽文旅文創產業平臺項目籤約儀式,標誌著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推行了五年的總分館制再次取得階段性成效。總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程武彥一行、雲陽縣文旅委主任林冬利一行和三峽庫區的分館巫山縣博物館館長張潛、忠州博物館館長陳雲華、開州博物館館長王永威、雲陽博物館館長溫小華等參加會議。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總分館制」在三峽庫區開花結果
    三峽博物館與雲陽縣進行籤約柯銳 封面新聞記者 羅惟巍 實習生 李茂佳近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在重慶雲陽舉行雲陽文旅文創產業平臺項目籤約儀式,這標誌著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推行了五年的總分館制再次取得階段性成效
  • 雲陽文旅文創產業平臺籤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總分館制」再取新...
    近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在三峽庫區的重慶市雲陽縣召開了總分館工作座談會,舉行了雲陽文旅文創產業平臺項目籤約儀式,標誌著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推行了五年的總分館制再次取得階段性成效。總分館制下的抱團發展見成效自2015年以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發揮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與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和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的帶動輻射功能,結合重慶直轄體制和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實際,在借鑑吸納中外博物館總分館制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區域博物館合作共建模式——總分館制。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首個三峽文旅文創項目在雲陽試點
    上月末,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雲陽博物館、成都市百家百城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三方籤訂了《雲陽文旅文創產業平臺項目合作戰略協議》。這次文旅文創產業項目以雲陽縣為試點,是博物館賦能文旅產業一次有益的嘗試。根據協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與雲陽縣將以三峽文化為基礎,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內涵,基於雲陽整體文旅環境,共同推進創新型文創產業平臺開發項目。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綦江分館掛牌成立
    重慶綦江網消息(記者 廖靜 包俊)12月7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綦江分館籤約授牌儀式舉行,標誌著綦江博物館正式加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總分館體系的「大家庭」。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程武彥,綦江區政協主席母明江,重慶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重慶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重慶市社科聯副主席潘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重慶市移民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川平,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移民與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世松出席授牌儀式。現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與綦江博物館籤約並向綦江博物館授牌。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綦江分館掛牌成立
    重慶綦江網消息(記者 廖靜 包俊)12月7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綦江分館籤約授牌儀式舉行,標誌著綦江博物館正式加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總分館體系的「大家庭」。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程武彥,綦江區政協主席母明江,重慶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重慶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重慶市社科聯副主席潘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重慶市移民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川平,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移民與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世松出席授牌儀式。現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與綦江博物館籤約並向綦江博物館授牌。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州分館掛牌,共同譜寫文物保護工作新篇章
    12月4日下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副館長與開州博物館館長分別代表雙方籤定了總分館合作共建協議書,並向開州博物館授予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州分館」牌。區政府副區長楊玉書出席了授牌儀式。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建設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經國家批准立項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1999年4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啟動中國三峽博物館暨重慶博物館的籌備工作。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位於20世紀亞洲十大經典建築的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的正西端,中間為40 000平方米的人民廣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建設目標為「西部領先、全國一流、世界影響」。展出文物8 000件到10 000件,可入藏文物30萬件。
  • 探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疫情後的首日開館!
    今天,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疫情後第一天開館,我就立馬跑去溜達了一圈,走了個流程哈哈哈!說在前面的當然就是疫情期間,入館流程!1.需要提前1-7日進行預約,當天也可以預約,通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進入預約通道。每日限流2000人,上午下午各1000人。上午的預約需要在12:00前入館,下午需要在16:30前入館,過時作廢需要重新預約。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斬獲文博界又一殊榮
    12月11日,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舉行,經過20家入圍項目單位代表精彩匯報和評審專家認真評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申報的重慶宋慶齡舊居「時代小先生」系列社教活動等10項案例被推介為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文化研究所所長劉興亮:
    11月14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文化研究所所長劉興亮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將學術成果轉化成接地氣的展覽、繪本、鄉土教材,讓大眾知道、理解、助力白鶴梁題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申遺之路才能行穩致遠。來渝8年,歷史學博士劉興亮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峽地區古代石刻整理研究」,已出版多部學術著作,在梳理以白鶴梁題刻為代表的三峽石刻文化傳承方面成績斐然。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唐代至清代古琴!堪稱珍寶!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此琴《中國古琴珍萃》曾著錄(編號為八一號)。琴銘中所謂「莆陽蔡氏」,指北宋大書法家蔡襄;落款「子京」和印章「子京父」,即明代收藏家項元汴。琴底項部陰刻高3.9、寬3.3釐米的方形篆文印章式琴名「襄」;龍池兩側陰刻楷書四行:「宋人得唐琴如拱璧,喜刊章為記,向在京師,見雷琴數張皆然。
  • 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看清代至民國文物!種類眾多!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採用圓雕技法,牛兩角上翹,雙目圓睜,嘴微微張開,整體渾厚雄壯。大小兩牧童騎在牛背上,笑容可掬,一派田園風格的景象。「鶴鳴」琴,清代。通長122.8釐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此琴為仲尼式,木質面杉底梓。
  • 中國著名博物館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簡介與珍貴藏品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英文名稱是ChongQing China Three Gorges Museum,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峽文化、大後方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的收藏、保護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斬獲文博界又一殊榮
    12月11日,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舉行,經過20家入圍項目單位代表精彩匯報和評審專家認真評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申報的重慶宋慶齡舊居「時代小先生」系列社教活動等10項案例被推介為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 重慶三峽博物館遊覽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又名重慶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與重慶人民大禮堂正對。其前身為1951年3月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6月更名為重慶市博物館,2000年9月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成立,並加掛「重慶博物館」館名,其新館於2005年6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數位化源於「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重慶12月13日訊(記者 成琪)有這樣一家博物館,在信息技術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做紙質資料的數位化;在博物館還沒有成為網紅打卡地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做虛擬展廳了,而這一切是因為愛,對文物的愛,對觀眾的愛。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數位化源於「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重慶12月13日訊(記者 成琪)有這樣一家博物館,在信息技術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做紙質資料的數位化;在博物館還沒有成為網紅打卡地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做虛擬展廳了,而這一切是因為愛,對文物的愛,對觀眾的愛。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辦重慶生活變遷物證展
    9月27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工作人員向媒體介紹布展情況。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於國慶節期間舉辦大型展覽《「國強」的生活——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慶生活變遷物證展》,該展覽在9月27日面向媒體開放。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位一體」的城市標誌性建築群!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保護、研究、展示重慶和三峽地區歷史文化遺產與人類環境物證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由中國三峽博物館與重慶市博物館合併共建,與重慶人民大禮堂和人民廣場的西端共同形成重慶市中心「三位一體」的城市標誌性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