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記者來到地處花亭湖畔的塔鎮村採訪,聽當地村民介紹,隨著花亭湖水位的降低,有著近千年歷史的「金井塔」遺址浮出了水面。得知這一消息後,記者甚感興趣,決定一探究竟。3月5日上午,記者一行在年過古稀的村民殷多明老人的帶領下,穿過一片茂密的叢林,沿著山間一裡多路的羊腸小道來到了湖邊古塔附近。
「這條路就是當地老百姓通往60多年前原塔鎮的一條小路,至今我也有20多年沒有走過這裡了。」已經退休、現年73歲的殷多明老人是塔鎮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對塔鎮的過往依然清晰地留在腦海裡。
「這個山坡上在戰爭年代有一個駐軍防禦的暗堡,與過去塔鎮長河的對岸、現在花亭湖對面羊虎山上的暗堡形成交叉火力,乃至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作用,也成為保衛太湖百姓的一道有力屏障。」
「這個湖岸叫廟灣,過去塔鎮街就在廟灣底下,金井寺、金井塔就在廟灣東邊。」沿著廟灣步行一百多米,就來到了古塔遺址。
映入眼帘的即是伸入湖中一塊長形並已裸露出水面的小島,湖岸吃水線邊到處是散落的磚塊,看上去年歲久遠,顯得特別烏黑、厚重。而我們渴望早想見到的金井塔遺址即在眼前。
隨著花亭湖水位的降低,塔基已經完全裸露,只見大量破損的青磚、石塊密集地展露出來,仿佛成為一處在青山綠水之中找尋了很久的寶藏。在這些亂石堆中,偶爾也能找到幾塊厚重、完整的青磚,而青石板則蕩然無存。此時,令我們最為欣慰的是一位對歷史文化甚感興趣的創業青年李放,就是在其中找到了最有價值的「寶貝」——青磚上印有「壬申元祐七年九月記」的字樣。經查,這一時間為北宋時期公元1092年,距今已有928年。照此推算考究,這可能就是見證金井塔始建的具體時間。但也有人士認為古塔甚至建於更早的唐朝,後在宋代重建。因為磚塔具有唐代密簷式的特點。
「據我所記得的,那是1958年開始新建花涼亭水庫之前,這裡就是金井塔,塔高好像是七層,至少有28米高,每一層塔的高度不一定等高,塔的最底層最高。塔基直徑大約七米左右,四周呈臺階式,都鋪有青石板,我小時候經常爬上塔去玩。」1947年出生的殷多明,十歲左右的當年古塔印象至今還歷歷在目。站在古塔遺址,他逐一指點告訴我們。
「從當時看來,金井塔是建在地勢較高的山坡上,塔的東邊有一口井名叫金井,塔的西邊建有金井寺,井、塔、廟基本是在一條線上。而當年塔鎮半邊街依山面水,距離金井塔的落差大約有二三十米。塔鎮也由此得名。」
「特別是至今還流傳著『姑建寺、嫂造塔』的傳奇故事。傳說當年在金井口放一把米糠後,第二天會在距離龍山宮附近的餘家坡那個水井裡冒出來,這是因為羅溪河和寺前河交匯處有河妖,躲藏在兩井之間作祟,平日裡時常出來禍害漁民。當時有一大戶人家姑嫂二人聽了不信,為了求證此事,便和說書人打賭,決定弄個分曉。說如果是真的,姑姑就承諾蓋一座寺廟,嫂嫂就承諾建一座塔,鎮此河妖,以保當地老百姓生活安康。說罷撒了一簸箕米糠到金井裡,第二日便早早去龍山宮水井查驗,果不其然發現了米糠。於是,姑嫂二人為不失信於當地,便發動各方力量,在金井旁一同建造了金井寺和金井塔,從此以後當地風調雨順,塔鎮也成了我縣的魚米之鄉,老百姓也過上了幸福安寧的生活。也許,這就是『寶塔鎮河妖』的傳說,塔鎮也就名氣遠揚」,殷多明侃侃而談。
談及此事,記者想起還有我縣一位業內人士王玉祥先生在一文中是這樣描述的:塔鎮因有塔而得名。相傳韓國太子金喬覺,為修煉正果,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學經拜佛,從福建登陸,四處尋覓修煉的道場,沿途經南昌至九江到太湖。一天走到塔鎮處,口中十分乾渴,於是就將手中的錫杖向地一戳,一股清泉湧出。為紀念金喬覺將這口泉水取名金井。後又在井旁修寺建塔,寺名金井寺,塔名金井塔。此塔是太湖當時老城真乘寺千佛塔、四面尖山中大中寺法智禪師寶塔、縣城南羊虎山上的羊虎山塔和金井塔這「四大名塔」之一。
據記載,當年塔鎮作為唐代荊陽縣的舊址,後來搬至長河流至龍山分成東門河、西門河兩河交匯處的沙洲,也就是今天的「老城』。「從地形上看,沙洲形如一條船,傳說城中真乘寺裡七層高的萬佛塔是船的桅杆,羊虎山塔、金井塔是栓船的樁,將船東西方向牢牢栓住,任何大水也衝不走,因此老城在15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儘管經歷無數洪水衝擊,仍就安然無恙」。
「後來,隨著花涼亭水庫開始蓄水,塔鎮百姓陸續搬遷,各奔東西。而依然孤獨地屹立於花亭湖邊的金井塔也就開始逐漸損毀直至消失。一方面緣於六十年代『破四舊』,當地老百姓紛紛將古塔四周的青石板、石塊挖走,搬回自家當作建房之用,久而久之塔基就被慢慢抽空;另一方面,抽空後的塔基極不牢靠穩定,加之長期遭受湖水侵蝕、衝撞,越來越來存在風雨飄搖的危險。直至1969年農曆六月初一在當年的那場洪水之中,古塔轟然倒塌,淹沒於湖水,成為人們心中永久的記憶。」殷多明告訴記者。
「古塔立於山頂,而古塔山腳下卻是盛名一時的塔鎮。從當年的羅溪河口向北,有著兩裡多路的『半邊街』沿著長河岸邊而上,非常氣派、非常繁華。昔日,從縣城步行十多裡往北進山,塔鎮為首個繁華集鎮、兩河交匯、交通要衢,是縣城乃至長江流域通往山區各鄉鎮的貿易通道,因此有津渡塔鎮一說。」殷多明興奮地回憶道。
「當年塔鎮是塔鎮鄉政府所在地,居住的人口較多,商貿比較發達,有糧站、醫院、百貨店、書店、茶館以及鐵匠、篾匠、木匠、裁縫、打豆腐等各種手工業小作坊應有盡有,各種商品基本上都能滿足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所需。甚至連隔河相望、羊虎山下李杜店的老百姓都是到半邊街來買東西。平日長河少水季節,村民就通過『義渡』,撐著竹竿,劃著小船,來往兩岸,很是熱鬧。甚至每當清晨,兩岸村婦在河邊洗衣的棒槌聲都清脆入耳,交相呼應。」
「特別是沿河順流逆流上下的竹排、船隊川流不息,將山外糧食、食鹽、商品以及山區竹木、土特產品等源源不斷地運進運出。每當夕陽西下,只見河上的一排排帆船船隊映照在河水之中,蔚為壯觀,那個景致十分好看,其兒時的印象至今深深地留在記憶之中。有時還能看到解放牌汽車跨過羅溪河的簡易石頭橋,也開進了塔鎮,這對山區老百姓來說,更是一件少見的新鮮事。」殷多明講到塔鎮往日的風光繁華,情不自禁地深感由衷的自豪。
直至六十年代初水庫建成,百姓大遷移,高峽起平湖。如今,站在千年金井古塔的遺址,遠眺造福於民的泱泱花亭湖,碧水如鏡,青山相擁,近在咫尺的水庫大壩雄姿巍峨、旅遊碼頭新穎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