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銀行是我們身邊非常熟悉的金融機構,只要我們有存取款的需求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銀行,銀行就是我們個人資產的避風港灣。但是根據銀保監局相關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在銀行這個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是在整個銀行業已經累計有2790個銀行實體網點被迫關閉,而且還減少了7萬臺的ATM機。這樣的銀行變化實屬罕見,難道是因為各大銀行市場經營不善導致的嗎?其實不是這樣的,銀行的效益可不差,各大銀行每年的銀行業務收入基本都是正增長的。那是什麼原因關閉掉這麼多網點和ATM機呢?分析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手機銀行、微信及支付寶等行動支付的快速發展導致。手機以前只是一個通訊的工具,現在卻已經演變成了老百姓的移動錢包。不管是網購、實體店消費、現金的轉帳等等涉及金錢交易的行為,手機均能夠完美解決。那手機就能解決的金融問題,為什麼要去銀行網點等待辦理業務呢?面對這樣的市場情況,各大銀行逐步調整經營策略,減少了網點的投入及ATM機的布放,也減少了銀行櫃檯人員的配置。現在各大銀行已經著手於移動金融上面,不斷創新、不斷提高客戶對銀行的粘度。
第二、央行數字人民幣的發行正在改變銀行的經營方式。數字人民幣自從讓深圳市民吃到第一輪螃蟹之後,數字人民幣的普遍推行勢在必行。因為數字人民幣只是行動支付的一種補充,是另外一種電子支付方式。但是它的問世讓行動支付市場更加的豐富多彩,據了解數字人民幣比微信、支付寶還要先進,只要有一部手機,沒有網絡的情況下一樣都可以使用數字人民幣。行動支付加上數字人民幣,人民對於現金的需求已經漸行漸遠。所以網點及ATM機的減少也是順應市場的需要。
第三、銀行網點轉型的趨勢。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馬雲這句話說了好多年。這麼多年來,銀行業也一直在進步,不斷的創新並且與網際網路金融接軌。銀行高高在上的姿態已經成為歷史。現在如果沒有銀行,也一樣能得到更加快捷方便的貸款需求。各種眼花繚亂的網際網路理財產品,打著比銀行更高收益的靈活定期存款產品,吸引著成千上萬的網民進駐。所以銀行減少網點及ATM的布局,是在整合自身資源,蓄勢待發。
以上三個原因就是2790個銀行網點被關閉,減少了近7萬臺ATM機的主要原因。其實自從網際網路的普及,我們去銀行的機率確實是非常少的。除非有什麼特殊業務需要辦理,不然真的不想踏入銀行一步。要知道現在在銀行辦理一筆業務真心還是比較麻煩,不是人臉識別就是要籤署各種各樣的承諾書及提示書等。銀行業還是有待提高,當網際網路金融在奔跑的時候,銀行也要學著如何走路了,不然真的很難跟得上腳步。好了,大家多久沒有去銀行網點了,請在評論區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