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視頻業務
聯繫人:王先生 18958781758(同微信)
【航拍】羅山醉美在大茶山上,航拍之下極美▲
羅山村別稱大茶山,位於大羅山西北,隸屬於甌海區茶山街道,由大茶山、老陳山、倒壟坑、李王尖四個自然村組成。羅山村以孝文化、茶文化、佛文化、軍文化、古村落聞名,村內有聖旨節孝牌坊、節孝亭、古烽火臺(煙礅)、古教場(練兵場)、古井(六房井)、老茶廠、油車、踏碓、水碓、老茶廠等古蹟,以及一大批歷史悠久的古老民居。從溫州市區出發,至茶山沿盤山公路;或從瑤溪龍崗山公路上山,都可以到達各個自然村。
隨著大羅山的開發建設,和成為溫州都市後花園的地位日益顯著,大羅山已成為著名的旅遊景區。在此背景下,羅山村為了進一步加快山村發展,特地邀請溫州知名微信公眾號【溫州古道】的幾位編輯、攝影師、航拍師來羅山村宣傳以大茶山為主的景區旅遊,本人有幸也參加了此次活動。上午十點,一行人抵達羅山村委會,受到了村書記管洪光的熱情接待,並全程陪同我們在大茶山村轉了一圈,向我們詳細介紹了羅山村的相關情況和對山村發展旅遊的思路!
大茶山是塊風水寶地,後山是元寶,前山是書案,村東的李王尖是筆架,村東南兩條水迂迴村舍,交匯於村西流向村外,就是墨氣。這裡地勢平坦開闊,四面環山,森林茂密,風景優美。大茶山村歷史上因盛產茶葉而聞名,著名的茶葉「黃葉早″即產於此地。
關於大茶山的歷史,據說在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山東濟南府昌平縣的管次慧,以「明經」授甌郡守,一路顛簸來溫履新,卻卒於官署。他被稱為管姓在溫的「始遷祖」。此後,次慧的九世孫管象乾為避乾道二年(1166年)的洪災,遷往如今的大茶山村定居,族人尊稱為「大茶山始祖」,從此形成村落,所以現在的大茶山村都以管姓為主,而管姓祖先就是中國第一名相—-管仲。
在管書記的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了村口公路旁的古木名樹群。這裡生長著六七株都有著數百年樹齡的參天大樹,有350年的紅楠木,有200多年的羅漢松、苦櫧和樟樹,這麼多的古樹名木集中在一塊,在大羅山也是不多見的。這些樹就是大茶山的風水樹,見證著古老山村的歷史興衰和歲月沉浮。在大茶山的村口另側,矗立著一座清朝道光二十一年時期御賜的「冰霜濟美」節孝牌坊,是旌表一位管家的夫人方氏的。牌坊的背後,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
冰霜濟美▲據碑文記載,方氏孺人嫁到管家的時候才十六歲,十九歲的時候老公就去世了。剩下一個兒子和一個婆婆,在這樣的情況下,家裡什麼都沒有,窮不安寧。面對屋簷下年老的婆婆和嗷嗷待哺的兒子,方氏靠著日夜紡織維持生計,喝著番薯水把兒子養大。給婆婆養老送終。同終四世同堂,子孫們個個有出息,且特別孝順。當時清政府發現方氏的事跡之後,在村頭為方氏立了一個節孝牌坊,予以旌表。
離村口不遠處有座管氏宗祠。管氏宗祠背依元寶山,面臨李王尖,前有神道門。額枋上刻有「管氏神道」,背面刻「宋溫州郡守次慧公之墓」。在古代,只有生前為官正四品以上的墓道,才能稱為神道。據史料記載,管次慧,字智千,宋元豐年間授溫州郡守,不久卒於官署。在管氏宗祠前就有詳細記載管氏家族的碑文。
管氏世系碑誌▲
進入大茶山村,感覺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落。老屋,簡樸而寧靜,滄桑而柔美。石板路、青石古屋、石雕門臺都有著江南特色的風格。還有留守村裡的老人們,處處蘊藏著歲月的痕跡!天空幽藍而靜謐,老房子依舊保持著當年的模樣。走在古村裡,盡情的享受著這一份別樣的寧靜,慢慢的打開心扉,沉浸在這一片祥和的鄉土氣息中。
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大茶山村,曾經擁有一千多戶人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勞動力大量外遷,如今的常住人口已不到三百人。村裡除了留守的老人,就剩下古老的房子和淳樸的民風。一路行來,經常可窺見老人們蹣跚的腳步和從容的臉。
處士新屋,是村中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築。特別是門臺,美觀大方,文氣流轉,可謂整座屋子的點睛之處。門臺由青磚黑瓦建成,兩側有磚雕插鏡,細紋鏤刻,工藝精湛。門楣上方正中央嵌有一塊磚制花框,框內雕刻有「一善」兩字。據文獻記載,「一善」牌為和睦牌,釘在門楣上可解鄰居不和睦。需擇農曆四月初八日,書寫「一善」二字,辰時釘,釘時需要人看,以待旁人說出一善二字時,放在顯眼的位置,其實這也是一塊風水牌。
說到處士新屋的門臺,不得不提那副很出名的對聯,門臺兩側「羅山秀氣慎水文波」八個大字醒目、優美、雋永。這副對聯寫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出自書法家管聖澤之手。管聖澤也是大茶山人,平生酷愛書法藝術和金石篆刻,造詣頗深。在為管宅門臺書寫這副對聯時,管聖澤特意在「文」字的捺上面多加了兩點,既表達了他對文化的崇敬之情,同時更寄託了本宅的主人對自家以及後代能在文化知識方面比別人多一點,文化淵博,更加優秀的深切願望!
門臺進去,是該宅正屋,一排單層瓦房,古樸,大方,呈現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看的出來,這在當時應該是屬於大戶人家,而其祖上其實就是村尾那座大茶山節孝亭裡所旌表的女主人葉氏。
磚雕石砌今猶在,只是朱顏改!久經風霜的舊牆老院,似乎總要讓人勾起對往事的回憶!
看夠了城市的高樓大廈,厭倦了紅塵的煩雜喧囂。走進古村落,走進大自然,已成為時下的人們勢不可擋的精神追求。
在大茶山村,拐進一條小巷,會發現一座高高的石頭牆上有一組精美的雕刻。左邊下方是福祿壽三位人物像,各具神態,栩栩如生;右邊雕刻著一棵參天大樹,枝繁葉茂,枝上棲有仙鶴;左上角則有避邪獸面像,威武莊嚴。這組雕刻精緻絕美,堪稱藝術傑作,當初我第一次到大茶山的時候,就被深深的震憾了!
就在這處雕刻的旁邊,有一個長方形下沉式水井,井內壁塊石圍築,中有數級臺階可下,井水晶瑩剔透,清澈甘甜!據管書記介紹,《永嘉縣誌》記載,此井名「六房井」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是那個年代管氏大家族的共同飲用水源。
這戶宅院叫旗杆底,因門前有旗杆夾而得名,在古代只有家族裡有求得功名者,門前才能豎有旗杆夾。這個宅院很有名氣,在大羅山叫旗杆底的就是這座宅院。旗杆底門臺造型精緻,古樸生輝,門臺上頭兩端有四隻鳳雕,精雕細刻,極具欣賞與藝術價值。而在古時,門臺上有鳳雕的宅院,都是在當地具有顯赫地位的家族,普通人家的門臺是不能隨意有這些配置的。其實這戶人家也就是村口節孝牌坊所表彰的節婦方氏的祖宅。門臺兩側寫有一副對聯「
揚慈孝祖德,馭時代風輪」,特別的顯眼。
令人費解的是旗杆底門臺的位置是偏的,如果處在中間位置,兩側對稱豈不是更加美觀。據書記介紹,200多年前原來門臺前有溪流,現在的門臺位置正好對著那溪水,水就是有靈氣與財氣的,這樣可以把風水引過來,使宅院風調雨順,人壯財旺,這下就不難理解了。
進入院內,門臺背面寫有「竹報三多"四字。據管書記的解釋,三多指的是丁多,福多,壽多,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寄託!
為了弘揚孝德文明,管氏後人在自家門前建了一座「孝慈亭」,將古代的守節演變為適應後世道德觀的慈孝,教育後人繼承祖宗孝德,以德立身。在當時那樣的條件下,方氏一個人把下一代培養成人,還要孝敬服侍上一輩人,這種孝德精神值得敬佩和學習的。
孝德,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羅山村,這個位於大羅山之巔的小山村,正世世代代相傳著孝德文明。村裡那兩座建於清朝和民國時期的節孝牌坊,祖先的節孝積德的善舉,已成為全村的優良傳統。一個個孝子,一件件孝事盡出不窮,直到今天當地還流傳著方氏次孫管炳金(響亭)棄官事父的美談。
管炳金,號響亭。其父敏齋公,年老肛門生漏,臥床數年不起,炳金為照料父親,放棄讀書做官機會,在家幫父大小便解手,敷藥、擦膿、換洗衣服等等。每事必親力親為,生怕別人幹的不周到。在他心裡,孝敬長輩是做人最起碼的行為,而且是必須的。
管聖澤故居,位於大茶山村東頭,七間平房,前後都有門臺。就在這普通的民居裡,出現了一位書法家和兩位教授,分別是管聖澤、管雄、管希雄,成了村裡的驕傲。管聖澤故居,曾經做為大茶山村裡教書育人的學堂。前門臺有一副對聯「
有山水勝,無車馬喧」。意指門前有山有水,風景秀麗,而又特別的清幽寧靜無喧囂繁雜。也是陶淵明的一首《飲酒》寫照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在管聖澤故居的後面門臺正中,刻有「淡廬」二字,為管聖澤的原跡,蘊含淡薄名利,清心寡欲的意思。而兩側有對聯「學期一貫,訓守四維"。表示對教育的重視,四維是指禮、義、廉、恥。管聖澤(1908——1947),名承珊,學名管簫,筆名聖澤。著名的書法家,兼攻金石篆刻,師從馬孟容,馬公愚,王梅庵,方介堪等名家。1931年考入上海新華藝專深造,其作品屢次入選全國書法藝術展覽會。
管雄,生於1910年,比叔父管聖澤僅小兩歲。1934年,年僅24歲的管雄自國立中央大學畢業後,到南京省立汀寧中學任教。1937年,日寇佔領了上海,南京危急,管雄又投身抗日的戰場。1942年又輾轉來到了江西國立中央大學中文化系任教,1958年,管雄響應黨的號召,創辦了江西大學,後來又在瑞金,井崗山等地創辦大學,為江西的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提到管聖澤故居,還有一位教授,就是管希雄。管希雄生於1921年,溫州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溫州市文學研究會會長,並寫有許多著作。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面對著這戶大門緊鎖長滿雜草的門庭,不由的讓人想起劉禹錫的這篇詩詞!
一間間的老屋,或位於路旁,或藏於巷尾,幽靜古老的氣氛使人仿佛回到了幾百年前。此情此景,擇一處院落,飲一壺香茶,笑談琴棋書畫,人生足矣!
大茶山村,我以前已來過多次,而讓我留戀的正是這些古老的房子。此行我發現,古村變的更乾淨了,許多房子還得到了修繕。
走進古宅,仿佛進入了曾經的歷史……
百年老匾「鳩杖齊眉」
一路行來,感覺大茶山的老房子特別像龍灣永昌堡裡面的古民居,只要保護的好,開發的好,這裡的古建築同樣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欣賞價值、旅遊價值。大茶山村海拔350餘米,山高霧重,氣候溫溼,土壤孕育著芬芳。「得天地之靈氣,吸雲霧之精華」,這裡出產的茶葉扁平光削,色澤翠綠,享有「浙南龍井」之美譽。大茶山特產「黃葉早」,從3月初便可採制上市,比別的茶葉品種要提早20多天。此茶清香四溢,飲後口有餘香,讓人回味無窮。自宋朝起,這裡的茶葉就被朝廷列為貢品。
其實對於羅山村,特別是大茶山我先前已經來過很多次了,對於這裡的自然風光和古老的民居,我是情有獨鍾。但以前都是從門外或局部去欣賞,而此行卻深入到每一戶老宅大院,細細觀察,慢慢品味。對於這裡的歷史和曾經的故事,管書記都如數家珍般的向我們詳細講解,娓娓道來。
美麗的小山村
淳樸的小山村
留下了多少抹不去的回憶
夢裡夢外都是一樣的親
無論路有多遠
抖落多少風塵
天涯海角忘不了
那裡有生命的根
這就是位於村尾的大茶山節孝亭,建於民國十一年,石構,平面呈方形,內有四根方花崗石立柱,柱子上皆有陰刻楷書楹聯。該節孝亭是為表彰當時的管氏夫人葉氏的節孝行為,報請民國末代總統徐世昌而敕建的,現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節婦葉氏,是膺符鄉上江人,十六歲時嫁與大茶山管顯貞為妻,婚後,夫妻恩愛,家庭和美。不料天有不測風雲,丈夫管顯貞外出經商,突遇大風,船翻掉河,溺水身亡。此時結婚剛三年,年僅十九歲,且身懷四甲。聞此噩耗,葉氏悲痛欲絕。想到丈夫亡後,年邁的公公婆婆還要照顧,夫之弟妹尚且年少,需要撫養,況且自已身懷四甲。如此柔弱的女子怎能扛的住斷了棟梁的殘屋。但為了死去的丈夫,為了替管家傳宗接代,只得強忍悲痛,頑強的挑起重擔。次年6月,產下一子,取名金石,悉心掬育。
管家生活本不富裕,又遭厄運。但葉氏持家,克勤克儉,奉伺公婆,委曲盡禮,遇疾病必親伺湯藥,不離於側。夫之弟妹,幼小弱稚,相敬相愛,以禮相待。時間慢慢過去,小者長大,大者步入青年,以娶以嫁,葉氏都安排的頭頭是道。含辛菇苦,幾十年如一日,過去遺腹在身的葉氏,如今子孫滿堂。葉氏持家有道,駸成望族,買田買地,大興土木蓋房。並請當時的書法家管聖澤在新建的門臺上寫下「羅山秀氣慎水文波」的對聯。為了表彰葉氏的節孝事跡,民國十一年,由省議員蔡賡、後補知事葉景暉報請總統徐世昌在茶山通往永強道旁建亭立碑,旌表紀念。
大茶山村雖然產茶聞名,古蹟眾多,然而最讓村民們和管書記引以自豪的還是這裡的孝德文化,這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產。其實我認為,羅山村可以利用這種優勢,把孝德文明繼續發揚光大,甚至打造「中華孝德文化第一村」,加大宣傳力度,結合羅山村的山水風光、茶文化和古老的建築,那麼羅山村的前途將一片燦爛!
在大茶山村的村口和村尾兩端的古道上,有著兩處明顯的不同之處。村口的道路中間,忽然多了兩級臺階;而村尾的古道上橫鋪著三塊石板,其實這些都是有故事的。據管書記解釋,大茶山村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事故,死了很多精壯勞力,後來根據風水看法,在村口與村尾的道下放置了避邪之物,以保村裡太平安寧。
八月桂花香,眼下正是金桂飄香滿枝頭的時候,進入大茶山村,處處可見路邊,還有田園裡開滿了紅彤彤的桂花,讓人腦海裡想起李清照的詩句「暗淡輕黃體性柔,性疏跡遠只留香。何須淺碧金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據村農介紹,大茶山的桂花第一批剛剛打下來,過段時間還會有第二批。
羅山村背依李王尖,群山環抱,環境特別清幽。李王尖海拔464米,為大羅山著名的山峰,遠看高聳突兀,山頂平坦,豎有航標和旗子,還有中國測量局立的浙江省永久性測量標誌界址點。
每逢天晴,登頂李王尖可鳥瞰整個溫州市區,河道阡陌縱橫的三垟溼地、蜿蜒東去的甌江和煙波浩淼的東海盡收眼底。而每逄陰雨天氣,便雲霧繚繞,擾如條條玉帶纏繞在山腰,巍然蒸騰,勝似人間仙境,景色美不勝收,是登高望遠觀日出的絕佳勝地。
李王尖原為唐朝李世民後矞李集攜眷避亂歸隱之地,為河間王的後代,河間王的妻子死後就葬在李王尖下的大茶山村。
除了李王的傳說,李王尖還有個神話故事,據說在溫州大地上有兩處仙人腳印,左腳印在樂清,而右腳印就在李王尖頂下的山腰處,而觀賞這個腳印的最佳位置就是通往古烽火臺和校兵場的那條路徑。美麗的傳說,動人的故事,還有秀麗的風光,讓這座大羅山的最高峰成了許多遊客心往神馳的地方!
仙人腳▲
李王尖原有一處唐代以前的烽火臺,還有校兵場,由於年代久遠,烽火臺已毀,遺蹟上滿是荒草。
烽火臺遺址▲
校兵場分南北兩塊,面積有幾百畝,南校兵場是這空曠巖坦前面的一大片區域,現這塊四周叢林環繞的巖坦常被村民當做曬穀場用。
校兵場遺址▲關於李王尖,還有一個民間傳說:古時大羅山出了個奇童叫李王,有捏泥人的嗜好,他所捏的泥人可以作戰。算命先生掐指,此兒將來會登九五之尊,有帝王之相。此事傳到朝廷,聞之大驚,派兵徵伐,先是被李王捏的泥兵打敗。後李王布泥兵有誤,兵敗跳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李王跳崖的山峰叫做李王尖。
在大茶山村的西面,還有一座巍然高聳的山峰,村裡人叫後山,也叫元寶山,海拔400多米,與李王尖遙遙遙相望,形成雙峰對峙,猶為壯觀。這條就是通往元寶山頂的遊步道,不過這樣的石板路還只是一小段,管書記說村裡正計劃要把遊步道一直鋪到山頂,讓更多的人登頂,從另一角度觀賞羅山秀色。
羅山村同時盛產甌柑,這裡的甌柑柔軟多汁、清甜可口、初食微苦、但吃了不會上火,又特別容易貯存。早在宋元明清時期,羅山村的甌柑就被朝廷列為貢品,2006年又被國家質檢總局定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如今的大茶山村雖然地處偏僻,然而隨著茶羅公路的建成和通往永強方向龍崗寺公路的開通,這個一度與世隔絕的山村又慢慢的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了這裡,感受那歷經800年風雨的古宅古風,聆聽那傳為佳話的貞節故事。
羅山村委會大院▲
沿公路而建的農家樂,各種休閒驛站,也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村內還有一處桌球協會訓練基地,周末時,溫州市桌球協會常常會在這裡舉辦桌球比賽。
覺海寺,建於宋代,位於大茶山西面,因當時在此處能聽到大海的聲音而取名覺海寺,也叫朝海寺。原先寺院大門為朝東,據村裡的老人說,後因朝東不利於風水,改為朝南。
覺海寺(航拍)▲
民國初年,溫州朱真蓮女居士出家來此修身,在寺後建一庵堂,取名妙智庵,並打理覺海寺。
覺海寺▲
在覺海寺的南側叢林,還留有一處普同塔基座遺蹟,而塔身暫時保存在覺海寺內。歷史上,只有規模宏大且享有盛譽的寺院,才會有普同塔,可見覺海寺當年也是座名寺,據說香火鼎盛時,廟裡有幾百個和尚,香客絡繹不絕,還曾派出和尚入駐打理新庵寺,如今新庵寺的規模比覺海寺還大,香火旺盛。管書記說目前村裡正準備邀請和尚來好好打理覺海寺,讓覺海寺再現昔日風彩!覺海寺前有一棵高聳的大樸樹,樹冠如蓋,蔭蔽半畝地。樹圍需3人合抱,樹齡已達360年,受國家二級保護。大樹與寺院,組成了一副風情濃鬱的自然畫卷。
離開覺海寺,返回大茶山,又在管書記的指引下,往老陳山而去
走向老陳山,那條通往大茶山長滿了青苔的古道,飽含著歲月的滄桑。
古道旁有塊風水巖,為羅山村的鎮宅、吉祥之物!
風水巖旁,有一座建於民國四年的永嘉場吳氏祖墓
老陳山村與大茶山緊緊相鄰,是羅山村的四個自然村之一。雖然這裡的房子不像大茶山那樣連成一大片,但古老的民居依然透露著歲月的滄桑!
老陳山古井,井水清澈,冬暖夏涼,是古時候村裡人生活的源泉。
據查證,老陳山的先民來自於龍灣區永中街道上京村陳姓居民的遷移,至少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村民們以種植甌柑、茶葉,桂花為主,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棲的生活。
攬勝亭▲
離攬勝亭不遠處,有一株300多年樹齡的楓香,樹幹粗獷,需幾人合抱,村冠遮天,長的非常茂盛。這株楓香是老陳山的標誌,值得一看。
根據管書記的介紹,羅山村正著手發展以大茶山為核心的旅遊開發建設。對古民居和有特色的老房子加以修繕、保護;對周邊不和偕的房子進行美化,並把村裡的那條水泥路古道要全部換成花崗石大理石,難怪我們發現村裡頭堆放著許多嶄新的長條大理石板。兩條從大茶山村通向李王尖和元寶山的登山遊步道也正在籌建中,並計劃恢復古烽火臺遺址、校兵場、油廠、覺海寺普同塔等歷史遺蹟。這些可都是大工程啊,聽了讓人歡心鼓舞!在與管書記的對話中,能感受的到他對家鄉建設的雄心壯志和對羅山村的熱愛。相信在管書記的領導下,羅山村必定會有更美好的發展前景!
溫州旅遊服務平臺
民宿預定諮詢電話、微信: 15167801758
民宿合作聯繫電話:15167801758
點擊下面的標題見美宿合集
◆ 溫州醉美民宿 ◆ 楠溪江民宿
◆ 洞頭民宿 ◆ 雁蕩山民宿◆ 文成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