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滄州武術特色博物館:感受傳統武術文化魅力

2020-12-14 騰訊網

來源 | 體育生活報

都說博物館是「凝固的歷史」,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快的方式就是拜訪這座城市的博物館,在這裡,無論是歷史民俗還是文物遺蹟都是城市最鮮活的標本。近日,記者隨同河北省體育文化協會「河北特色體育博物館巡禮」團隊一行,走進了我省的滄州市,探訪這座城市的武術博物館,了解這一著名「武術之鄉」的武術文化及歷史淵源。

第一站:滄州市博物館「武術之鄉——滄州武術文化展館」

滄州市博物館位於滄州市運河區上海路,總體布局為一到三層共11個展廳,「武術之鄉——滄州武術文化展館」是其中之一,這也是省內首家單獨設置武術展館的博物館。

滄州武術源於春秋,興於明清,至民國及近代臻於鼎盛,歷史悠久,門派眾多,名家輩出,影響廣泛。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風」和「鏢不喊滄」之說。滄州武術具有著鮮明的地域色彩和個性特徵,在被稱為「國術」的中華武術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發源地、拳種富集地和典範傳承地,堪稱武林聖地和中華武術百科全書。1992年滄州被評為全國首批唯一的地級市武術之鄉。

「武術之鄉——滄州武術文化展館」面積共計500平米,通過493件滄州武術起源與發展的相關文物、武術器具、演武圖片等,集中展示了滄州「武術之鄉」這一珍貴民族文化遺產的歷史發展和地域文化特徵。

霍元甲像

展館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武術的起源與武術史。該部分通過各個朝代壁畫的展板,走鏢的鏢車、武魁和欽賜副魁匾額等展品,以及清代滄州的十大鏢局名單等,展現滄州人尚武、傳承的歷史起源;展館的第二部分為滄州武術展。滄州武術門派眾多,滄州的門類、拳械達53種之多,除失傳者外,有太極、八卦、形意等拳種,其中能代表滄州武術風格特點的有功力拳、查滑拳、劈掛拳、燕青拳、六合拳、通臂拳、八極拳、太祖拳等八大拳種。展覽通過圖文及一些練武器具,對這些門派以及滄州名家進行了展示。此外,該部分還設有特別展——南京中央國術館;展館的第三部分為武術常用器具展,展示了200多件冷兵器,具體分為長器械、短器械、投擲器械等。另外還有一些門派獨有的異型器械。收集的武術文物、集中凸顯武術文化內涵,填補了中國北方武術展覽的空白。

數百年來,滄州武術以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性、門派眾多功的豐富性、獨樹一幟的稀有性,兼收並蓄的共存性,史家輩出的傳奇性,剛勁威猛的技擊性,底蘊深厚的文化性諸特徵,成為古老中華武術文化的重要遺存。而正是因為滄州武術的傳奇與博大精深,自2014年展館建成以來,這裡年接待人數達40餘萬人。南來北往的來滄人士都會特意前來參觀,感受滄州武術歷史的淵源流長,文化底蘊的深厚。

第二站:青縣盤古武校「武術兵器博物館」

滄州市青縣盤古武校武術兵器博物館是一座具有滄州武術特色的博物館,該館為中等收藏規模的博物館,始建於2018年,位於滄州青縣清州鎮青縣盤古武校院內。

該館館長劉偉超同時也是盤古武校的校長,他曾是河北省武術隊隊員,是國際武英級(國際級運動健將),畢業於中央財經大學。劉偉超從五歲開始練習武術,十幾歲時開始收藏兵器,多年來,他傾盡所有,都投入到兵器收藏上來,使得該館的藏品數量眾多,成為北方收集武術器械最全的博物館,許多內行人看到他的藏品都感到很驚訝。

除刀槍劍戟等常見兵器外,這裡還藏有許多歷史上出現的獨門兵器和暗器等,品種非常豐富,達到一百餘種。藏品的年代最早從戰國到漢代,最晚到清朝、民國,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是研究武術器械歷史演變的重要場所。該館展廳有600平米左右,主要為兵器展覽,目前館內收藏兵器和武術器械共計1000件。

稀有兵器——鐵爪

劉偉超表示,作為一名滄州武術的傳承人,他的使命就是發揚滄州傳統武術,武術是和武術兵器是分不開的,了解歷朝歷代有什麼兵器,還有兵器的種類,能夠更好的弘揚中華武術。「近幾年來,來學校學習武術的外國學生越來越多,於是我在去年創建了這個兵器文化館,目的就是讓運動員在學習武術的同時,了解武術的兵器文化,讓他們更深一層地了解中華武術。」

武術兵器博物館自去年創建以來,年接待人數萬餘人,為弘揚中華武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一位俄羅斯的副校長在參觀了兵器館後,當場表示,回去之後也要建起來一個兵器館,向俄羅斯人介紹、傳播中華武術文化。

第三站:孟村八極拳展演館

滄州市孟村八極拳展演館,位於孟村回族自治縣孟村鎮八極拳國際培訓中心,始建於2006年,年接待人數2萬至3萬人次。

孟村回族自治縣孟村鎮作為「開門八極拳」的初創地,目前傳習歷史已有三百餘年,有序傳承已達十四代,歷史文化底蘊極其深厚,其武術技法和技理在國內外武術界都享有極高的威望。

據該館負責人吳大偉介紹,目前該館正在重新擴建當中,預計到今年年底開放。擴建後的滄州市孟村八極拳展演館總佔地面積12畝多,總建築面積5056平方米。一次可容納3000人使用。本次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八極拳展演劇場、收藏室、資料室等三大部分及室外工程等。其中,八極拳展演劇場主要用於舉辦八極拳展演交流、表演和影視播放;收藏室主要用於保護和收藏孟村縣八極拳紙質文件、書籍、影視資料和檔案等;資料室主要用來收集、整理和存放孟村縣八極拳在繼承和傳播過程中的紙質文件、書籍、影視資料和檔案等。

八極拳以其剛猛暴烈、技擊毒辣,在中外武林界獨樹一幟。吳大偉的曾祖父是清末大鬧巡鹽府而驚動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威震武林的八極拳第五代掌門「鐵巴掌」吳會清;他的祖父是曾受到賀龍元帥高度讚賞、享譽全國的武術大師「神拳」吳秀峰;他的父親則是中國「開門八極拳研究會」會長、高級武術教練、國家武術七段吳連枝。做為八極拳傳承人,吳大偉表示,多年來,他們擔負著傳承八極拳的家族使命,守護在孟村這塊土地上毫無保留的教拳授藝,展演館在重新擴建後,將繼續為八極拳的的傳播發展,為中國武術文化的復興貢獻力量。

(圖文:本報記者 張月霞)

相關焦點

  • 1500餘名武術高手將雲集滄州進行武術套路比賽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代晴)7月30日至8月1日,第十四屆全國武術之鄉武術套路比賽將在滄州舉行,屆時全國近百支代表隊1500餘名高手將切磋交流。這也是滄州作為武術之鄉首次承辦此次賽事。據悉,本次比賽由中國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武術協會、河北省體育局、滄州市政府聯合主辦,旨在精心打造滄州市武術文化知名品牌,推進武術社會化、產業化進程,豐富拓展滄州建州1500周年活動內容,有力推動創新驅動經濟強市,生態宜居美麗滄州建設。
  • 八方雲集「武」動獅城,第十屆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圓滿落幕
    本報訊 (記者 李聖哲)內容豐富的武術「大餐」,緊張激烈的精彩賽事,別具特色的拳種展演……三天的歡聚寫下了中國武術在獅城的又一筆榮耀與輝煌。22日下午,第十屆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圓滿完成各項事宜,在滄州國際會展中心完美收官。
  • 滄州元素閃耀歐洲「武林」,義大利國際武術節成功舉行
    本報訊 (記者 於豔玲)苗刀、八極拳、麒麟拳……5月11日,第二屆「滄州群英國術杯」義大利國際武術節在烏迪內市開幕,來自古巴、俄羅斯、荷蘭等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選手參加了角逐。「除了在義大利,咱滄州冠名的國際武術節還在荷蘭、俄羅斯等地成功舉辦,得到了眾多歐洲武術愛好者的積極響應。」昨天,滄州群英武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攔手拳傳人田秀峰向記者介紹了賽事情況,同時展示了比賽現場視頻。從服裝、禮儀到比賽規則,這次大賽嚴格按照國內的武術比賽規程進行,體現出濃鬱的「中國氣氛」。
  • 「滄州—宜蘭」雲端武術交流互動活動圓滿結束
    2020年12月5日,按照「2020河北文化寶島行——冀臺雲端傳統武術交流會」的活動安排,滄州市武術協會在河北省武術協會的指導下,在滄州市委統戰部和滄州市體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於晚上七點,在滄州市志海武術館與臺灣省宜蘭縣通過網絡視頻的形式,進行武術互動交流活動。
  • 東安:搭武術「擂臺」 展非遺魅力
    紅網時刻6月14日訊(東安站記者 唐依萍 秦浩)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弘揚傳統文化,東安縣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安武術搭起了「比武擂臺」,邀請當地各流派的武術大師「擂臺比武」,集中展示當地非遺魅力。
  • 武術愛好者看過來 這周六來鄉趣卡陽景區看傳統武術套路表演
    《弘揚中華文化 傳承武術精神》 武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根植於傳統文化之中,是最能體現傳統文化以及傳統價值觀的形態之一,是弘揚傳統文化、傳達中華精神的重要載體。,宣傳、推廣武術運動,加快發展以「文化+體育+旅遊」為亮點的旅遊發展模式,全力助推高原體育強省發展目標。
  • 滄州的十大旅遊特色,沒看過不算到過滄州
    如果你來滄州,請看看這十大旅遊名片;石油之城、管道之都、黃驊港、鐵獅子、大運河(滄州段)、滄州武術、吳橋雜技、金絲小棗、詩經傳承地、著名人物紀曉嵐。1,滄州鐵獅子滄州鐵獅子,又稱"鎮海吼",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東南郊,距滄州市區16千米。
  • 第六屆武當國際演武大會:武術選手的賽場、傳統文化的舞臺
    賽場上,身著特色服飾的選手們生龍活虎,觀眾席上掌聲連連:楊氏太極、趙堡太極、梅花拳、形意拳等傳統武術套路輪番上陣,三豐劍、斷魂槍、太極棍、臥龍刀等傳統武術器械一決高低,鐵襠功、鐵砂掌、胸口碎石等傳統絕技精彩紛呈。選手的年齡跨度很大:下有幾歲的孩童,上有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們都在中國傳統武術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項目。今年12歲的朱明輝是他所在參賽隊的隊長。
  • 中國傳統武術五大門派
    中國傳統武術五大門派金庸、古龍、溫瑞安,每個男孩子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小說中的江湖門派和各色的武功秘籍讓人心馳神往。現實中的傳統武術也有非凡的魅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傳統武術的五大門派吧!少林派始祖:菩提達摩少林派是中國武術中範圍最廣、歷史最長、拳種最多的武術門派,以出於中嶽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少林武技名顯於世,始於隋末。當時少林寺有十三武僧,應秦王李世民之邀,出山參加了討平王世充的戰役,活擒王世充的侄兒王仁則,逼降王世充。勝利後論功行賞,除曇宗一人受封大將軍外,其餘十二人不願受封,回歸少林,自此少林寺遂以武聞名於世。
  • 【滄州旅遊】滄州旅發大會中的六大文脈,你都知道是哪些嗎?
    滄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對滄州豐富優秀的文化進行梳理後,集中概括了「六大特色文化脈系」:詩經文化、運河文化、渤海文化、醫藥文化、武術文化和雜技文化。本屆旅發大會再次全方位的展示了滄州的「渤海文化」、「醫藥文化」和「武術文化」。
  • 論傳統武術的傳統文化性
    大千遺風之(一)中國傳統武術是傳統文化「大廈」的一面牆,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傳統武術應該是集:中醫、技擊、哲學、養生學、仿生學等為一體的綜合學問所以他們「久傷成醫」,再把平時所知醫術醫藥潛移默化的融入所習練武術之中。古代習武之人最起碼也是會跌打止痛正骨等簡單的中醫經驗知識。傳統武術是中醫文化的一個鮮活載體。古代習武之人,把道家修養吐納導引之法融入了日常修行中。他們發現把其融入所習練武術中,有益於平時身心調理和以氣催力等作用。
  • 海口市舉辦武術進校園活動 將傳統文化與學生德育相結合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12日消息(記者 陳望 )近日,海口市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和海口市教育局在海口市四個區開展主題為「傳承中華武術魂 爭做陽光好少年」的武術進校園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體育、德育相結合,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文化自信,同時增強自身體魄。
  • 滄州博物館春節活動與開館時間安排
    初六)9:00——17:00(中午不閉館)1月31日(初七)閉館一天基本陳列滄州市博物館凸顯了滄州獨特歷史文化內涵與視覺美感,突出了博物館收藏、展示、教育和文化交流四大功能,堅持傳承歷史文化與延續城市文脈相融合。
  • 搏擊才是真正的「武術」,中國傳統武術應被視為一種哲學思想
    很多人開始懷疑中國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以及各種門派、技法是不是只是一種傳說。著名學者龔鵬程曾對中華傳統武術流派有過全面的鉤沉與梳理,出版有《武藝叢談》一書,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其中的部分。中國傳統武術,現在已經從武俠小說神奇魅異的情節中,逐漸「除魅」,被視同健身運動、體操或搏擊技術,展開了整理與研究。大陸在這方面,做得尤其勤快。
  • 83歲武術泰鬥怒斥馬保國讓武術蒙羞,傳統武術真不該被這麼糟蹋
    前段時間馬保國與王慶民的決戰在網絡掀起了熱潮,再次將傳統武術能否實戰的問題拋向了輿論的漩渦,不過這一疑問在馬保國被王慶民30秒KO而告終,問題的答案更傾向於傳統武術難以實戰。馬保國,自稱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是一名傳統武術大師,在此前還曾擊敗過MMA拳王。王慶民何許人也?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名搏擊愛好者。從結果來看,這場比賽真可謂是一場鬧劇。這場比賽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但其帶來的影響和話題度依然在。
  • 武術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標識和內核
    「仁」是儒家文化思想觀念和倫理道德核心,也是中國武術倫理思想的核心。中國文化崇尚倫理道德,仁、義、禮、智、信、勇等是中國武術文化和道德的鮮明特色。這些文化特色,至今仍使得中國武術在世界人們心目中不僅是技擊、健身之道,更成為精神品德修養、人格淨化的一種途徑。
  • 天下雜技看滄州 遊運河兩岸 賞武術雜技 尋古城文脈
    滄州鐵獅與舊城遺址公園 鐵獅是滄州的「圖騰」,位於舊州鎮的滄州鐵獅與舊城遺址公園就集中體現了滄縣乃至古滄州的「文化」元素,景區對鐵獅子景區和舊城遺址進行環境整治與展示提升,主要分為四大功能區,其中文化展示區是核心景觀區,主要有滄州鐵獅與舊城文化展覽館、滄縣民間文化展覽館
  • 唐夫人 說: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看中華武術之美
    題記:中華武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中華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
  • 峨眉武術——王超
    現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門派達八十多個,拳種、拳路成百上千,為中華武術三大流派之一。2008年,峨眉武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峨眉武術通過與峨眉山的佛、道、儒文化相互融合,促進了自身的發展。據史料記載,峨眉武術起源於殷商時期,至南宋形成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它講究剛柔相濟,內外兼修,動作似快而慢,快慢相間,似柔而剛。
  • 2019嶺南武術文化周昨日啟動 國內專家暢談武術發展與傳播
    新快報訊 記者王敵報導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精心籌劃,由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和廣州市武術協會聯合主辦的「2019嶺南武術文化周」6月7日-9日連續三天在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舉行